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64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发于任何年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2 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情况虽然DXA测量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广泛用于各大医院,但据调查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认知水平仍不足,脆性骨折史和DXA知晓率分别仅占17%和11%,医生往往是在患者发生骨折就诊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
目前临床上使用DXA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疗效评估和骨折预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QUS)易进行社区筛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较多,基层抗骨质疏松药物配置和医师对其使用要求掌握迥然不同。
3 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筛查3.1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1)不可控因素: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其中种族罹患骨质疏松症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2)可控因素: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
3.2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1)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表1)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作为疾病风险评估的初筛工具(表2)。
(2)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可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
针对中国人群的FRAX可以通过以下网址获得: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country=2。
・综 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Diagnosis and T reatment of Osteoporosis刘 辉1,王雅皙1,刘宏建2摘要:目的 综述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结果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BMD 小于-2s ,骨质疏松时易致骨折的发生。
有X 线法等9种常用检查方法可对该症进行检查、诊断。
并可用手术及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结论 临床上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和用手术及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 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702(2003)03-0238-03收稿日期:2003-06-22作者单位: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22作者简介:刘辉(1974-),男,河南偃师人,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工作。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出现,骨质疏松症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西方国家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国外医生对此病的诊治研究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1]。
我国从80年代初才开始对此病的诊治研究,目前估计患病人数已达5200万左右,约占老龄人口的1/2,且有进一步增长趋势。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进一步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结合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综述如下。
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1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可有全身骨骼疼痛,驼背,鸡胸,下肢抽筋,腰膝酸软,四肢无力,行走或活动时易感疲劳,身高缩短,“O ”型腿或“X ”型腿畸形,轻微的外力作用即易发生骨折,骨折常发生于腕部、椎体、髋部、四肢长管骨、前臂等部位,其中股骨颈、粗隆间部位的骨折大约占60%以上,而且椎体、前臂骨折后愈合较为困难,愈合后易残留障碍。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的原因很多,按照不同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
不论哪一种骨质疏松症,它表现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即骨质吸收增多,单位的含量减少,但现存的骨质仍属正常。
【临床表现】发生骨质疏松部位的骨骼,可能有自发性骨痛或骨压痛,但都不太严重。
老年性腰腿痛可因骨质疏松引起,但大多伴有骨质增生或增生性关节炎。
严重骨质疏松可导致病理性骨折或压缩性骨折,特别是负重比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T12到L2之间,股骨颈、转子间和转子下等部位。
老年性驼背者多有骨质疏松,老年性科雷氏骨折也与本症有关。
实验室外检查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多属正常范围,而尿钙可能会增高。
【X线检查】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表现为骨质的浓度减低,骨皮质变薄而且不均匀,骨小梁减少,小梁间的缝隙增宽。
早期的骨质疏松最容易出现在骨端的部位,故有入主张以股骨颈的情况来评价骨质疏松程度的标准。
此外还有脊柱、骨盆也都比较明显。
骨质疏松的表现形式为呈斑点状,骨内出现多个小的透亮区,这种现象是骨质疏松的开始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转变或弥散状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的密度普遍降低。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其X线的表现皆如此。
【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变,诊断骨质疏松症关键是骨骼中骨质减少的程度如何,过去临床医生诊断骨质疏松主要根据X线平片上骨质的表现而定,这种目测法的诊断方式是很粗糙的,有时因受X线照片条件的影响,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只有在骨丢失30%~60%的情况下才能得出骨质疏松的诊断。
使用股骨颈骨小梁计数法比前者稍准确一些,但受部位的限制。
还有一种诊断法,是用不同厚度的铝板对比法和右手第二掌骨骨皮质厚度测量法,用计算骨皮质的厚薄来测定骨质疏松的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20余年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在体外测定骨密度的多种方法,例如定量CT、光子吸收骨密度测量仪、光子散射法骨密度测量仪、中子活化分析法测量骨密度、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法测量骨密度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达到科学准确的地步,对了解人体骨丢失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使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我国骨伤科技工作者使用SPA法测量骨密度已建立了数据库,也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时代。
骨质疏松症诊疗流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骼组织的骨量减少和骨质变薄,导致骨骼易碎。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以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
1. 首次就诊和病史采集当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药物使用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和诊断非常重要。
2. 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身高、体重、骨骼状况、体力活动水平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评估患者是否有骨折史,特别是髋关节、腕部和脊椎的骨折。
3.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测量、脊柱曲度评估、骨骼触诊和神经系统检查等。
这有助于发现骨骼畸形、骨痛、骨折和神经系统异常等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体征和症状。
4. 实验室检查为了进一步确认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骨代谢标志物和尿钙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骨代谢状态和排除其他可能的骨质疾病。
5. 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和骨超声。
DXA是一种无创、低剂量的检测方法,可以测量骨密度并评估骨折风险。
6. 骨折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骨密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FRAX(骨折风险评分)和T 分数。
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7.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包括减少骨折风险、预防骨质疏松症进展和缓解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补充钙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和运动治疗等。
8.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降钙素类似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和缓解症状。
9. 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骨质疏松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全科医学2020年10月第丨8卷第10期(^11咖1|〇111113丨〇£〇(;11打3^阳(;以<;,0伽1^2020,〇丨.18,1\〇.10•1619••全科医学讲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陈琳洁,李志军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安徽蚌埠233004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常见的代谢 性骨病综合征,它是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0P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 健康问题。
0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 0P包括绝经后〇P(I型)、老年〇p(n型)和特发性 0P(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0P—般发生在女性绝经 后5 ~ 10年;老年0P—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0P;特 发性0P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10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原发性0P的确切原因未明,一般认为是在遗传 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伴随着增龄引起的内分泌失 调和骨代谢异常所致。
绝经后0P主要是由于绝经后 雌激素水平降低,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活性增强,雌激素减少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导致骨吸 收增强。
老年性0P是由于增龄造成骨重建失衡,骨 吸收大于骨形成。
此外,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 统持续低度活化,促炎性反应介质刺激破骨细胞活化,造成骨量减少。
老年人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及负钙 平衡,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雄激素生成减 少、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功能下降、肌少症 和体力活动减少造成骨骼负荷减少,也可引起骨吸收 增加,骨量减低。
2 0P临床表现0P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 “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
但随着病情进 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会出现腰背疼痛、肌 肉痉挛、身高变矮、脊柱变形,甚至发生0P性骨折等 后果。
0P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 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与骨密度的减少和骨质的破坏密切相关。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能导致骨折和功能障碍。
本文将介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情况、家族史等内容,以了解病情发展的背景。
2. 骨密度检测:通过骨密度检测仪器(例如双能X线吸收法或量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来测量骨骼的密度情况,诊断骨质疏松症。
3. 临床表现检查: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包括身高、体重、活动能力等,以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
二、治疗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包括雌激素替代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这些药物可以减缓骨密度的流失和骨质破坏,从而预防骨折。
2. 饮食调理: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促进骨骼健康。
常见的钙源包括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
此外,曝晒太阳也是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
3. 营养补充: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医生可能建议患者服用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以提高骨骼的营养水平。
4. 运动疗法: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骨骼的稳定性和强度,减少骨折风险。
常见的运动包括散步、跳舞、举重等。
5. 防止跌倒: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是摔倒,因此要注意预防跌倒。
家中要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避免杂物堆放,同时安装扶手、防滑垫等安全设施。
三、预防1. 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
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都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关键。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骨密度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及时进行治疗。
3. 补充营养: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既可以通过日常饮食,也可以采用营养补充剂的形式。
4. 注意安全: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安全,确保家中环境的安全性,避免跌倒和其他事故的发生。
结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章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第一节骨质疏松的定义与流行病学1、骨质疏松的定义骨质疏松症研究领域的变化,首先出现在对骨质疏松定义的修订。
2002年美国医学权威机构NIH(国立卫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正式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致使机体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强度取决于骨矿含量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又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轻微外力导致骨折后才被发现。
它严重地威胁着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身体健康,由此导致的骨折等并发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2、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绝经后女性人数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合并骨折已成为全球的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仅以对健康威胁最大,保健费用耗费最高的髋部骨折人数为例,1990年全球估算达130-170万,预测到2050年将超过600万而其中51%发生在亚洲。
本世纪中叶,中国正进入老年高峰期,预期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近2亿,我们将面临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8400万,占总人口的6.6%。
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跃居第七位。
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医学界掀起了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的热潮,并且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将防治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和治疗高血压预防中风、治疗高血脂、预防心肌梗塞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病因与发病机制产生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就是骨吸收作用与骨形成作用失衡,大量的骨吸收作用使骨量减少、质量下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其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增高,但骨吸收的速度大于骨形成,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指标皆增高,主要与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有关;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见于65~70岁以上人群,其体内反映骨形成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正常或降低,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主要与年龄老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