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
- 格式:ppt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
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
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1919至1949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和中国人民受到“三座大山”的重压,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提出的三种不同建国方案。
二、教学重点:“三座大山”和三种建国方案。
三、教学难点:“三座大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是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俄历10月25日)社会主义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
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
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5、41、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1)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反帝反封)。
(2)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毫不妥协(含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各阶层人民直接参与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创办各类刊物。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
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10年:《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条件:(1)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干部和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2、内容:(1)党的最终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