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 格式:ppt
- 大小:793.50 KB
- 文档页数:64
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例如钢铁工件进行氧化热处理就是应用沸点升高原理。
用每升含550~650 g NaOH和100~150 g NaNO2的处理液,其沸点高达410~420 K。
利用凝固点下降原理,将食盐和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51 K。
氯化钙与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18 K。
体系温度降低的原因是:当食盐或氯化钙与冰(或雪)接触时,在食盐或氯化钙的表面形成极浓的盐溶液,而这些浓盐溶液的蒸气压比冰(或雪)的蒸气压低得多,冰(或雪)则以升华或熔化的形式进入盐溶液。
进行上述过程都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体系的温度降低。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自制冷冻剂。
冬天在室外施工,建筑工人在砂浆中加入食盐或氯化钙;汽车驾驶员在散热水箱中加入乙二醇等等,也是利用这一原理,防止砂浆和散热水箱结冰。
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它的水蒸气压若是低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则平衡向着潮解的方向进行,水分子向物质表面移动。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
无水氯化钙、氯化镁和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潮解。
有些无水晶体潮解后在表面形成饱和溶液,还变成水合物。
如无水氯化钙潮解后变成Ca Cl2•6H2O;有些只在表面形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钠固体。
由于化合物饱和溶液的蒸气压低于同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分压,因而使该物质不断吸收水分而潮解。
溶液的水蒸气压跟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然还跟电解质的电离度有关),只有饱和溶液的浓度足够大,才能保证它的水蒸气压足够小(小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因此,能够发生潮解的都是那些溶解度特别大的物质。
纯净的氯化钠晶体不潮解。
同时,潮解的发生还与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
容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FeCl3 、AICl3、NaOH等无机盐、碱。
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以吸收液体或气体的水分。
易潮解的物质必须在密闭条件下保存;易潮解的药物(特别是原料药)更要在防潮条件下贮存,以防霉烂变质。
水的物理性质水的密度沸点和凝固点的变化规律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质,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其中包括密度、沸点和凝固点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的这些物理性质,并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
1.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
水的密度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
该数值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算。
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在温度升高时,水的密度会下降,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从而减小了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然而,当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却会出现逆转现象。
这是由于水分子结构的特殊性质造成的,在低温下水分子结构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晶格结构,使得密度增加。
2. 水的沸点水的沸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要的温度。
标准大气压下(1个大气压),水的沸点约为100摄氏度。
沸点的高低也随着压力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降低,水的沸点相应地也会降低。
水的沸点与环境的气压直接相关,增加气压会使水的沸点升高,而减小气压则相反。
这是因为在高气压下,水分子更难逃离液体表面并转变为气体,因此需要更高的能量(即温度)来克服这种压力。
3. 水的凝固点水的凝固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需要的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摄氏度。
与沸点类似,水的凝固点也会受到压力的影响。
当压力增加时,水的凝固点会下降,而当压力减小时,水的凝固点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水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会形成冰晶,但其过程并非瞬间发生。
在达到0摄氏度之后,水分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重新排列并形成冰晶结构。
总结起来,水的密度、沸点和凝固点都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温度升高时,水的密度会下降,沸点会升高,凝固点会降低。
而在低温下,水的密度会逆转,即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压力的增加会使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这些变化规律对水的许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水这个物质提供了基础。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沸点升高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其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中。
当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时,会引起溶液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凝固点的降低和沸点的升高。
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是指相较于纯溶剂,溶质的溶解使得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现象。
这个现象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分类来解释,具体包括:1. 性质相同的溶质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2. 性质不同的溶质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
1. 性质相同的溶质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与溶液中溶质的数量有关。
根据拉尔斯-亨利斯定律的描述,当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增加时,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的程度也会增加。
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ΔT = K × m其中,ΔT表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K为一个与溶剂溶质相互作用有关的常数,m为溶质的摩尔浓度。
从公式可以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是与溶质浓度呈正相关的。
2. 性质不同的溶质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在性质不同的溶质中,非电解质和电解质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不同。
对于非电解质,其分子间力较为弱,溶质分子溶解后不会解离产生离子,因此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较小。
当非电解质溶质浓度增加时,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程度较小。
而对于电解质溶质,由于其容易解离产生离子,与溶剂中的溶剂分子发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溶剂的有效浓度,导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的程度较大。
这是因为电解质的解离增加了溶质颗粒的数量,扩大了溶液中颗粒之间的作用力。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沸点升高是指相较于纯溶剂,溶质的溶解使得溶液的沸点升高的现象。
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质的种类和摩尔浓度有关。
根据拉尔斯-亨利斯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ΔT = K × m其中,ΔT表示溶液的沸点升高,K为一个与溶剂溶质相互作用有关的常数,m为溶质的摩尔浓度。
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类似,溶液的沸点升高也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呈正相关。
总结: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和沸点升高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常见现象。
从熵的角度理解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热力学熵(S)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用来衡量一个
物质过程的自然运动状态。
它可以用来理解物质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例如从气态到液态和从液态到固态。
它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凝固点的降低值大于沸点的升高值。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凝固点的降低值大于沸点的升高值。
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或从液态变为固态时,它的热力学熵是减小的。
热力学熵的下降表明物质的分子运动是一种秩序化的过程,但它也意味着物质的热能(Q)必须同时释放,因此凝固点的降低值就大于沸
点的升高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热力学熵如何影响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的结果。
热力学熵的变化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凝固点的温度会低于沸点的温度,这就是为什么凝固点的降低值大于沸点的升高值的原因。
最后,我们来讨论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的实际应用。
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可以用来生产高品质的冰淇淋、冰镇饮料和其他冷冻食品。
冰淇淋中含有果汁成分,果汁成分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这就是为什么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的原因。
此外,它也可以用来生产冰镇饮料以及一些特定的制冷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应用也受到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的影响。
总之,从熵的角度理解凝固点降低值大于沸点升高值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可以应用于一些实
际技术应用领域。
同时,只有当物质的热力学熵减小时,物质的热能才会释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凝固点的降低值大于沸点的升高值的原因。
溶液的凝固点与沸点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一种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溶液的性质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凝固点和沸点。
溶液的凝固点和沸点是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研究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根据郎之万特脱退尔方程,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溶质的摩尔浓度成正比。
即溶质浓度越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效应越明显。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可以通过冰点测定法进行实验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会发现在溶质溶解度较高的情况下,溶液的凝固点更低。
这是因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溶液的凝固行为,使其凝固成固体的能力降低。
凝固点降低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冬季的寒冷地区,人们会在路面上撒一些盐来降低冰的凝固点,以防止路面结冰。
这是因为盐在溶液中能够与冰结晶相互作用,削弱冰的结构,从而降低了冰的凝固点,使道路保持结冰消融状态。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相反,溶液的沸点会因溶质的存在而升高。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导致溶液的沸点升高。
根据郎之万特脱退尔方程,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质的摩尔浓度成正比。
即溶质浓度越高,溶液的沸点升高效应越明显。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沸点测定法来测量溶液的沸点升高。
我们会发现,在有溶质存在的情况下,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沸点要高出一定的温度。
这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阻碍溶剂分子的蒸发过程,从而提高溶液的沸点。
沸点升高也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烹饪中加入食盐也能够提高水的沸点。
由于沸点升高,水的煮沸温度也随之升高,从而可以更快地煮熟食物。
此外,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中也含有防冻剂,它们能够使冷却液的沸点升高,从而提高汽车的发动机运行温度范围。
总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溶液的凝固点和沸点。
溶液的凝固点会因溶质的存在而降低,而沸点则会因溶质的存在而升高。
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关系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是许多人在学习化学或物理时接触到的基本概念。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因此了解水的特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性质是如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沸点和凝固点的基本定义。
沸点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要的温度,而凝固点则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需要的温度。
对于水来说,其沸点是100摄氏度,凝固点则是0摄氏度。
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也就是1个大气压,相当于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
根据气体动力学理论,当物质达到其沸点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将被克服,使得分子能够足够高的速度逃离液体表面并进入气体相。
在这个过程中,溶液或液体的分子能量增大,使得液体沸腾。
因此,沸点可以被看作是液体内的分子能量达到足够高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临界点。
相反地,当物质达到其凝固点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变得足够强大,使得分子无法克服这些力而保持在固体相。
在这个过程中,液体内的分子能量会降低,导致开始形成有序排列的结构,从而形成固体。
因此,凝固点可以被看作是液体内的分子能量降低以至于无法保持在液体相的临界点。
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压强的影响。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和凝固点分别是100摄氏度和0摄氏度。
然而,当环境压强发生变化时,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也会相应变化。
根据气体定律,压强越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为了克服这些作用力,水的分子需要更高的能量,这将导致沸点的升高和凝固点的降低。
此外,水的沸点和凝固点还受到溶质的影响。
当某些物质被溶解在水中时,它们会影响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例如,溶解在水中的盐或糖会使得水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这是因为这些溶质分子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干扰水分子的运动并增加液体内的分子能量。
溶液的沸点升高及凝固点降低公式的简便推导当溶液中添加其他分子时,溶液的沸点会升高,而凝固点会降低。
这是因为溶液中的分子可以与溶液中的固体分子结合,这会使溶液的粘度增加,从而使溶液的沸点升高,而凝固点则降低。
这种现象可以用公式来表示:ΔTb = Kb · m · (i - 1)ΔTf = Kf · m · (i - 1)其中,ΔTb表示溶液的沸点升高量,ΔTf表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量,Kb和Kf分别表示溶液的沸点升高常数和凝固点降低常数,m表示溶质的质量浓度,i表示溶质的分子量比较系数。
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首先,我们考虑沸点升高的原因。
溶液的沸点升高是因为加入的分子会增加溶液的粘度,使得溶液更难沸腾。
这种现象可以用动能平衡公式来表示:ΔHvap = ΔU + Δ(PV)其中,ΔHvap表示溶质汽化所需的热量,ΔU表示溶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热力学变化量,Δ(PV)表示溶质汽化时所发生的动能变化量。
根据柯尔定律,Δ(PV)与Δ(PV)与溶液的粘度成反比。
因此,当溶液的粘度增加时,Δ(PV)会减小,这会使ΔHvap增加。
因此,溶液的沸点会升高。
类似地,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是因为加入的分子会增加溶液的粘度,使得溶液更难凝固。
这种现象可以用动能平衡公式来表示:ΔHfus = ΔU + Δ(PV)其中,ΔHfus表示溶质凝固所需的热量,ΔU表示溶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热力学变化量,Δ(PV)表示溶质凝固时所发生的动能变化量。
根据柯尔定律,Δ(PV)与溶液的粘度成反比。
因此,当溶液的粘度增加时,Δ(PV)会减小,这会使ΔHfus减小。
因此,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
最后,我们将上述结论用公式表示出来:ΔTb = Kb · m · (i - 1)ΔTf = Kf · m · (i - 1)其中,ΔTb表示溶液的沸点升高量,ΔTf表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量,Kb和Kf分别表示溶液的沸点升高常数和凝固点降低常数,m表示溶质的质量浓度,i表示溶质的分子量比较系数。
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沸点: 当某一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就称为该溶液的沸点,用T表示(boilingbpoint)。
凝固点:一定压力下,某物质液、固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表示(freezing point)。
在达到凝固点时,该凝固点Tf物质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的沸点或凝固点都是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所对应的沸点或凝固点。
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101.3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变化值多大?——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T b=k b·b∆T f=k f·b∆T b,∆T f表示溶液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的度数k b,k f称为溶剂的沸点上升常数、凝固点下降常数,是溶剂的本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与溶质种类无关.b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用拉乌尔定律,通过测量溶液的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的方法,测定溶质的分子量或摩尔质量。
∆T b = k b m B ∆T f = k fmBm B = ∆T b /k b nB /W AnB = W B /MB以凝固点下降应用较多。
因为k f >k b ,ΔT f >ΔT b,所以实验误差较小,且凝固时有结晶析出,易于观察。
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应用•冰盐浴做低温冷冻剂:冰盐浴的冷冻温度远比冰浴的低。
(如NaCl--冰的混合物温度可降低到-220C)•低温防冻剂:在冬季汽车散热器水箱的冷却水中常加入乙二醇使溶液的凝固点下降,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因结冰而体积膨胀,胀裂水箱。
•低熔合金的制备:33%Pb(mp.327.5℃)与67%Sn(mp.232℃)组成的焊锡,熔点为180℃,焊接时不会使焊件过热,用作保险丝。
溶液的凝固点和沸点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混合物。
当溶质溶解到溶剂中时,它会改变溶剂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凝固点和沸点。
凝固点是指溶液在降低温度时开始凝固的温度,而沸点是指溶液在增加温度时开始沸腾的温度。
本文将探讨溶液中凝固点和沸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化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一、溶液中凝固点的影响因素溶液的凝固点可以通过添加溶质来降低,这是因为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干扰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以下是凝固点的主要影响因素:1. 溶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溶质有不同的影响程度。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数量越多,凝固点的下降越多。
2. 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凝固点降低能力。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如水)的凝固点降低较大,而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的凝固点降低较小。
3. 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凝固点的下降会更明显。
二、溶液中沸点的影响因素溶液的沸点可以通过添加溶质来升高,这是因为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干扰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以下是沸点的主要影响因素:1. 溶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溶质对沸点的升高影响程度不同。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数量越多,沸点的升高越大。
2. 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沸点升高能力。
一般来说,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的沸点升高较大,而极性溶剂(如水)的沸点升高较小。
3. 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沸点的升高会更明显。
三、溶液凝固点和沸点的应用1. 冰融化道路的应用:在寒冷的冬季,道路上的冰会造成交通事故。
为了防止结冰,可以向道路上喷洒抗冰剂,如盐类溶液。
这些盐会降低冰的凝固点,使冰变为溶解在水中的盐溶液,从而防止道路上的结冰。
2. 铜锅炖汤:在炖制汤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铜锅。
这是因为铜可以通过提高溶液的沸点来加快蔬菜和肉类的煮熟速度,从而减少烹饪时间。
3. 化学实验中的制冷剂:在化学实验中,研究人员经常需要在低温下进行实验。
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依数性是说溶液的某些性质与溶质的粒子数的多少有关系,与溶质本性无关。
依数性分别用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公式定量描述。
溶液的依数性所谓“依数性”顾名思义是依赖于数量的性质。
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及渗透压等的数值均与稀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量有关,这些性质都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1.蒸气压下降对二组分稀溶液,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已如式(2-67)所述Δp=p*A-pA=p*AxB即Δp的数值正比溶质的数量—溶质的摩尔分数xB,比例系数即为纯A的饱和蒸气压p*A。
2.凝固点(析出固态纯溶剂时)降低稀溶液当冷却到凝固点时析出的可能是纯溶剂,也可能是溶剂和溶质一起析出。
当只析出纯溶剂时,即与固态纯溶剂成平衡的稀溶液的凝固点Tf比相同压力下纯溶剂的凝固点T*f 低,实验结果表明,凝固点降低的数值与稀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量成正比,比例系数kf叫凝固点下降系数它与溶剂性质有关而与溶质性质无关。
详细推导3.沸点升高沸点是液体或溶液的蒸气压p等于外压pex时的温度。
若溶质不挥发,则溶液的蒸气压等于溶剂的蒸气压p=pA,对稀溶液pA=p*AxA,pA<p*A,所以在p—T图上稀溶液的蒸气压曲线在纯溶剂蒸气压曲线之下,由图可知,在外压pex时,溶液的沸点Tb必大于纯溶剂羝液的沸点Tb必大于纯溶剂的沸点T*b,即沸点升高。
实验结果表明,含不挥发性溶质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亦可用热力学方法推出,kb叫沸点升高系数。
它与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与溶质性质无关。
4.渗透压若在U形管中用一种半透膜把某一稀溶液和溶剂隔开,这种膜允许溶剂但不允许溶质透过。
实验结果表明,大量溶剂将透过膜进入溶液,使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直到两液面达到相当大的高度差时才能达到平衡。
要使两液面不发生高度差,可在溶液液面上施加额外的压力,假定在一定温度下,当溶液的液面上施加压力为∏时,两液面可持久保持同样水平,即达到渗透平衡,这个∏值叫溶液的渗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