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评估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759.00 KB
- 文档页数:59
医院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护理技术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评估】了解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以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为临床作出诊断、治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一)体温评估1.体温过高在一昼夜体温波动在正常平均值1。
C以上。
2.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值。
(二)脉搏评估1.脉率异常的评估(1)心动过速: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
(2)心动过缓:成人脉率每分钟少于60次。
3.节律异常的评估(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隙。
(2)脉搏短促: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3)强弱异常:①洪脉(脉搏强大有力);②细脉(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
(4)动脉壁异常:动脉壁变硬,失去弹性,诊脉时如按在琴弦上。
(三)呼吸评估1.呼吸频率异常(1)呼吸增快:成人呼吸每分钟超过24次。
(2)呼吸减慢:成人呼吸每分钟少于10次。
2,呼吸节律异常主要见于:(1)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20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如潮水起伏。
(2)间断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3.呼吸深度异常(1)深度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呼吸。
(2)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
4.呼吸声音异常主要是蝉鸣样呼吸,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很高的似蝉鸣样音响。
5•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异常。
通常可见到的有:(1)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有明显三凹征。
(2)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
(3)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
(四)血压的评估血压的评估涉及血压的具体值的改变。
1.高血压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舒张压〉12.7kPa(95mmHg)o2.临界高血压血压值介于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即收缩压高于18.6kPa(MOmmHg)而低于21.3kPa(160mmHg)或舒张压高于12kPa(90mmHg)而低于12.7kPa(95mmHg)o22低血压血压低于10.7/6.67kPa(80∕50mmHg)o23脉压的变化主要有:(1)脉压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章护理评估技术159.任何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措施的实施都必须从何时开始( B )A.无菌技术B.评估C.诊断D.查对E询问160.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估,评估记录应在何时完成( D) A.4h B.8h C.12h D.24h E.本班161.每项护理技术操作( D )必须进行评估,评估应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
A.前B.结束C.前、后D.前、中、后E.中间162.评估的对象不包括( E )A.患者/家属B.操作者C.环境D.用物E经济163.应在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进行评估,必要时应在( C )的环境下进行。
A.公开B.有家人陪伴C.私密D.患者熟悉E.以上均不是164.评估者应重视患者的( A )感觉。
A.主观B.客观C.本体D.自我E.潜意识165.护理评估时应保证评估资料的( E )A.完整B.客观C.真实D.整体性E以上均是166.对下列哪些患者应每天测量体温4次( E )A.入院后24h B.手术前l天C手术后3天D.分娩后3天E.以上均是167.遇有发热患者采取降温措施后( B )需重测体温。
A.15min B.30 min C.45 min D.1h E 4h168.测量体温前( B )避免进食、冷热饮、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A.15min B.30min C.45 min D.1h E.1.5h169.对哪种病人需每天测量4次体温( C )A.体温不升B.高热C.入院24 h D,危重病人E.早产儿170.对哪种病人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D )A.入院后24 h B.手术前1天C.手术后3天D.早产儿E.出院前1天171.关于护理评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C )A.评估对象包括患者、家属、操作者、环境、设施、用物等B.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应进行评估C.入院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在入院48h内完成D.评估者要重视患者的主观感觉E.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交谈法、观察法、量表评定法等172.以下(A )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总结和评价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是对护士在实施具体护理操作过程中的能力、技巧和操作规范的评估。
通过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发现护士在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评价要点等方面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考核目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的目的是评估护士在实施具体护理操作过程中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现操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二、考核内容1. 接触预防措施的实施能力:评估护士在接触患者时是否做到了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是否佩戴了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举例:某护士在接触患者时,没有佩戴手套,未进行洗手,未注意到患者体液的飞溅,导致患者感染。
2. 气道管理的操作能力:评估护士在气道管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
举例:某护士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没有进行术前准备工作,插管时并未注意插管深度的掌握,导致气管插管失败,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
3. 静脉穿刺和输液操作能力:评估护士在静脉穿刺和输液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包括静脉穿刺点选择、插管技巧、输液速度控制等。
举例:某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未经过足够的准备工作,选择穿刺点不够合适,插管技巧不熟练,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或者并发症发生。
4. 伤口处理和换药操作能力:评估护士在伤口处理和换药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包括创面清洁、伤口包扎、药物使用等。
举例:某护士在换药操作中未进行充分的洗手和消毒,伤口清洁不彻底,包扎方法不正确,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5. 注射操作技巧:评估护士在注射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包括注射部位选择、针头插入角度和深度掌握、注药速度等。
举例:某护士在皮下注射时,选择的注射部位不合适,注射角度和深度不正确,导致注射不准确或者疼痛。
三、考核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护士实际操作的过程和技巧,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工具进行记录,评估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一、静脉输液(一)评估(10 分)1. 患者评估(6 分)询问患者姓名、年龄、病情、过敏史等基本信息,了解患者输液目的、输液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3 分)。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心肺功能等,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静脉输液(3 分)。
2. 用物评估(4 分)检查输液器、注射器、针头、药液等用物的质量、有效期、包装是否完好(2 分)。
准备合适的输液架,调节高度适宜(2 分)。
(二)准备(15 分)1. 护士自身准备(5 分)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3 分)。
用物准备齐全,放置合理,便于操作(2 分)。
2. 患者准备(10 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暴露输液部位,保暖(5 分)。
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5 分)。
(三)操作过程(60 分)1. 核对与检查(5 分)核对医嘱,检查药液的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等,确保无误(3 分)。
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等信息,确认无误后进行操作(2 分)。
2. 消毒(10 分)用 75%乙醇或碘伏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直径大于 5cm,待干(6 分)。
消毒过程中,手法规范,避免污染(4 分)。
3. 穿刺(30 分)选择合适的静脉,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避开关节、静脉瓣、受伤部位及炎症部位(5 分)。
扎止血带,在穿刺点上方 6cm 处扎紧,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5 分)。
再次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平行进针少许,固定针头(10 分)。
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打开调节器,观察输液是否通畅(5 分)。
如一次穿刺失败,应向患者道歉,更换部位重新穿刺(5 分)。
4. 固定(5 分)用透明敷贴或无菌纱布固定针头,确保针头牢固,不易脱出(3 分)。
整理患者衣袖,整理用物,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调节滴速(2 分)。
5. 记录(10 分)在输液卡上记录输液时间、滴速、患者反应等信息(5 分)。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的质量评估与改进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中重要的一环,对于病患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评估和改进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护理技术操作的评估及改进,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评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质量首先需要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步骤。
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适当的医疗照护,帮助病患恢复健康。
在明确目的后,需要仔细分析操作的步骤,并评估每一步骤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观察和记录操作的执行过程、与病患进行交流和反馈等。
在评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质量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操作的正确性、操作时是否遵循卫生规范、是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等。
确保操作的正确性是保障病患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如果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错误或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及时纠正并进行指导和培训。
评分标准是评估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评分标准应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操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评分标准可以根据操作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来制定,同时还需要考虑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效率等方面。
评分标准的制定应结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与时俱进。
为了改进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定期的操作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评估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其次,加强对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第三,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操作流程的改进,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和意见。
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医疗机构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在评估和改进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
团队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分担工作压力,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也应加强与其他科室和相关专家的合作,共同探讨和改进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总之,评估和改进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是医院提高病患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
中医护理技术18个实施步骤及评估标准1. 准备工作- 根据病患的个人情况和病情,确认是否适用中医护理技术。
- 准备所需的中医药材和器械。
2. 评估病患状况- 细致观察病患的病情和症状,并对病患进行全面评估。
-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测量。
3.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病患的状况,制定中医护理计划。
- 确定中医护理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4. 指导病患配合- 向病患解释中医护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 指导病患在中医护理中的配合和协助。
5. 洗手消毒- 进入病患房间前,进行必要的手部卫生措施。
6. 做好环境准备- 保持病患房间的清洁和整洁。
- 检查床铺、床单、被褥等是否清洁。
7. 中医药熏蒸- 根据需要,使用中药进行空气熏蒸。
- 控制好熏蒸时间和药材浓度。
8. 中药泡洗- 将中药放入洗澡水中,根据病患情况进行泡洗。
- 注意水温和泡洗时间。
9. 中药外敷- 根据需要,将中药煎汤或熏制敷于病患相关部位。
- 控制好中药的用量和外敷时间。
10. 中药熏鼻- 根据需要,将中药挥发于病患鼻腔。
- 控制好药材的熏鼻时间和熏鼻距离。
11. 针灸治疗- 根据病患状况,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
- 注意针灸的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使用的针具。
12. 掌握灸法- 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灸法治疗。
- 控制好灸具的使用方法和时间。
13. 掌握拔罐技术- 根据病患需要,进行拔罐治疗。
- 注意拔罐的位置选择、拔罐时间和拔罐方式。
14. 掌握推拿按摩- 根据病患需要,进行推拿按摩治疗。
- 注意用力的轻重和按摩的部位。
15.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调理病患的饮食。
- 确保病患摄取适当的营养和药膳。
16. 中医调配药物- 根据病患情况,调配适当的中药。
- 控制好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17. 病情观察和记录- 细致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
- 及时记录病情、护理措施和效果。
18. 评估护理效果- 根据病患的状况和护理实施情况,评估护理效果。
- 确认中医护理的效果和必要性。
护理评估的内容护理评估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内容涉及了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其他与患者健康相关的因素。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护士可以有效地了解患者的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护理干预,以便实现最佳的护理效果。
护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生理状况: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基础生理指标的评估。
护士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记录相关的变化情况,从而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异常。
2. 患者的疼痛评估: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
护士需要通过面谈患者、观察患者的行为和表情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疼痛水平和疼痛特点,以便有效地进行疼痛管理。
3. 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护理评估中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评估。
护士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和干预。
4. 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评估: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恢复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了解其家庭的支持系统、社区的资源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护士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协助,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5. 患者的功能状态评估:护理评估还包括对患者的日常功能状态的评估。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进食能力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护士可以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和护理计划,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6. 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护理评估中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沟通,了解患者在健康知识、病情管理和预防措施方面的需求。
通过评估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护士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和指导,促进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以上就是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护理评估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任务,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功能状态,护士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促进其康复和恢复。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价分析一、考核评价的目的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对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评价,可以发现护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另外,护士也可以通过考核评价来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考核评价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评估其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直接观察法常用于对操作类的护理技术进行考核评价,如护理操作流程是否正确、仪器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
2.技能竞赛法: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和评价护士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护理技能,提高其技能水平。
3.技能练习法: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来评估护士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操作的要领,提高其技能水平。
三、考核评价的工具1.技能评估表:可以根据不同的护理技术操作,设计相应的技能评估表。
评估表可以具体记录操作的步骤、正确与否、时间控制等等,评分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分或描述性评分。
2.视频录像: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记录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的全过程。
评估者可以通过观看录像来评估护士的操作水平,并提出改进建议。
3.病例分析: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要求护士根据病情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的模拟演练。
评估者可以通过对护士演练的评估,评估其操作水平和应对能力。
四、评价结果的分析护理技术操作的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对于合格的评价结果,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帮助护士进一步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对于不合格的评价结果,需要重新培训和指导,同时也要着重分析其不合格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总之,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评价是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第三章护理评估技术(单选题)单选题1.任何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措施的实施都必须从何时开始( )[1分]A.无菌技术B.评估C.诊断D.查对E.询问参考答案:B2.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估,评估记录应在何时完成( )[1分]A.4hB.8hC.12hD.24hE.本班参考答案:D3.每项护理技术操作( )必须进行评估,评估应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
[1分]A.前B.结束C.前、后D.前、中、后E.中间参考答案:D4.评估的对象不包括( )[1分]A.患者/家属B.操作者C.环境D.用物E.经济参考答案:E5.应在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进行评估,必要时应在( )的环境下进行。
[1分]A.公开B.有家人陪伴C.私密D.患者熟悉E.以上均不是参考答案:C6.评估者应重视患者的( )感觉。
[1分]B.客观C.本体D.自我E.潜意识参考答案:A7.护理评估时应保证评估资料的( )[1分]A.完整B.客观C.真实D.整体性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8.对下列哪些患者应每天测量体温4次( )[1分]A.入院后24hB.手术前1天C.手术后3天D.分娩后3天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9.遇有发热患者采取降温措施后( )需重测体温。
[1分]A.15minB.30minC.45minD.1hE.4h参考答案:B10.测量体温前( )避免进食、冷热饮、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1分]A.15minB.30minC.45minD.1hE.1.5h参考答案:B11.对哪种病人需每天测量4次体温 ( )[1分]A.体温不升B.高热C.入院24hD.危重病人参考答案:C12.对哪种病人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 )[1分]A.入院后24hB.手术前1天C.手术后3天D.早产儿E.出院前1天参考答案:D13.关于护理评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1分]A.评估对象包括患者、家属、操作者、环境、设施、用物等B.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应进行评估C.入院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在入院48h内完成D.评估者要重视患者的主观感觉E.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交谈法、观察法、量表评定法等参考答案:C14.以下( )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第三章护理评估技术第一节护理评估原则1.任何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措施的实施都必须从评估开始。
2.掌握评估时机。
护理评估应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贯穿于技术操作全过程。
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估,评估记录可在24 h内完成。
每项护理技术操作前、中、后必须进行评估。
评估应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
3.评估的对象包括患者,家属、操作者、环境、设施、用物等。
4.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交谈法、观察法、量表评定法、体格检查及参考辅助检查结果等。
常用的评估工具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评估量表、疼痛评估尺及专科特殊评估工具等。
5评估环境应安静、安全、舒适,必要时应在私密的环境下进行。
6.评估者重视患者的主观感觉。
7.使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
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沟通。
8.发现护理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
9.保证评估资料的完整、客观、真实。
10.及时准确记录评估结果。
第二节生命体征的评估一、体温的测量与观察【护理目标】安全、准确地测量患者体温,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操作重点步骤】1.根据患者人院天数、年龄、病情、检查、手术、用药情况、合作程度、近期体温、体湿曲线图及变化等,决定测量体温的时机、频率、测量工具和部位。
2对入院后72h每天测2次、手术(分娩)后3天每天测体温3次。
危重患者、早产儿、发热及体温不升患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采取降温措施30 min。
后需重测体温。
3.测量体温前30 min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4体温测量部位有口腔、腋窝、肛门、外耳道等。
婴幼儿体温测量部位可采取颈部或腹股沟。
5.对新生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在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6.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必须重新测量,必要时肛温、腋温、口温3种方法对照复查。
7.发现患者体温过高时,观察有无寒战、头痛、胸痛、皮疹、出血、关节肿痛等现象,同时注意患者的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尿常规、胸片、B超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