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范文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 格式:docx
- 大小:197.67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传统节日习俗作文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
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
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
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传统节日习俗作文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
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0篇【导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小编为大家提供《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0篇》,欢迎阅读。
1.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篇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来了,人们都要去走亲访友。
在潮州,人们去拜访亲戚朋友的方式与外地的截然不同。
大年初一晚,我们全家要去拜访爷爷奶奶,拿着年货,还有拜年时必不可少的桔子,袋子上会写着红红的鲜艳的“潮州柑”三个字。
到了爷爷奶奶家,还没坐下,爷爷奶奶就像变魔术似的各掏出一个大“利是”递给我。
正当我要接过去时,爸爸赶紧说:“爸妈,这是给你们二老的红包,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说完,赶紧塞到我爷爷奶奶的口袋里。
而爷爷奶奶就下意识地爬上楼,过一会儿再下来,红包比之前要更鼓胀了。
我一脸迷惑:怎么不是直接把红包给我就好,为啥还要再拿更多钱给我呢?刚坐下去,爸爸就开始泡茶,茶冲完毕端起来有些烫手,却并没有放弃端茶的意思。
只见爸爸妈妈先端起茶敬爷爷和奶奶,爷爷和奶奶说有心了、并再说上几句吉祥话。
我却在一旁愣愣地看着,突然爸爸妈妈转过身来,我匆忙举起茶杯,一脸茫然地学着爸爸和妈妈的动作,弯下腰,并面带笑容地看着对方,敬完后,还得说上几句新年祝福话,才能一饮而尽。
这时,我生怕做不好,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悬着的心才松下来,想:吓死我了,还好我反应快,不然,等一会不知怎么收场,还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做不好被挨骂。
临走前,我们把桔子放在爷爷奶奶家,他们也赶紧把准备好的“潮州柑”递给我们。
爷爷奶奶笑吟吟地说:“我们的桔子是祝你们新年大赚,万事如意!”“我的桔子是祝您们身体健康,幸福常伴!”爸爸道。
我们彼此说着祝福的话,却谁也不肯走,好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非要把全部祝福的话说完不可。
我一脸诧异道:“这么多的祝福话,要说到什么时候啊。
”这就是我们潮州的风俗,拜年时要拿当地的“潮州柑”拜访长辈、朋友,还相互送“利是”,还有喝茶。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元宵节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元宵节《家乡的风俗》1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风俗,虽然我也不太了解我家乡的风俗,我想我的家乡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也还是有一些常人没注意的区别,那便成了风俗特色。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风俗。
在我家乡,过年时特别热闹,家里都挤满了人,家里的主人忙的热火朝天的,都在开开心心的忙活着。
家里的客人有说有笑,小孩子们跑的家家户户的去玩儿,跑到邻居家去拜年,好一副热闹的景象呀,没有一个人会不高兴,人们个个都穿上了新衣,有些大人会陪小孩子玩,还会给红包,多的口袋都装不下。
我们过年也没有固定的食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做几道拿手好菜,做丰盛点,摆满一桌子,叫大家一起吃饭。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看春晚。
顺便包几个可可爱爱的小饺子,白白糯糯的年糕,来作为看春晚的下酒菜。
几个白白胖胖的'饺子聚在一起,像是你挤我我挤你的相靠着,含在嘴里口感顺滑,一咬开,里面的汁就争先恐后的跑出来,配上料,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年糕一碗一碗的装着,一块一块的挤在一起,咬下去一口,滑的直通口腔,口腔里装满了年糕的香气,整个口腔瞬间变得非常爽滑。
那么美味的食物再配上看春晚,也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呢!我们家乡还有一处外人都注意不到的风俗小细节,那就是我们会做粿子。
平时也会做,我们那边特别爱吃粿子。
特别是过年时,做的非常多。
用面团和一下面,把面团用力地搓揉,放进白糖和自己想要的材料,揉成一根一根的条形,放进烤箱里烤一会儿,慢慢的都变成小胖子,酥酥脆脆的粿子就做好了。
春节过得特别的快乐,可又在我睡梦中悄悄离去……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元宵节《家乡的风俗》2故乡的山,是故乡的水,故乡就像一坛埋藏在地底的酒,每每闻到酒酿的香气,我就不由得想起一砖一瓦都藏满历史的故乡——湖南益阳,想起故乡的甜酒酿。
过年吃甜酒酿在我老家是一种传统与风俗,是辞旧迎新的`最好打开方式。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10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10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题目是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篇1)前几天是我的姐姐的新婚大喜之日,在这一天,我们家特别的忙,说到结婚,我到现在才发现,真的是好麻烦,事情好多啊,同时,我也觉得我们家乡的风俗真的好多啊。
首先,在我的姐夫来接我的姐姐之前,我们家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那就是:首先我得姐姐早上会在家吃点饺子,还是那种只吃饺子的边缘,不能大口大口的吃,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就是我们这边的风俗,还有就是,我的妈妈要和姐姐共同的吃一块糖,那就是,我的姐姐把糖放在嘴里边,然后,咬着一半,放在我的妈妈嘴里边,在姐姐上婚车之前,我这个做妹妹的还要给姐姐穿婚鞋,我给她穿鞋子的时候,鞋子里边要放着俩红包,那是姐姐给我穿鞋子的红包,一直鞋子里边放一个,我穿鞋之前先把旧的鞋子给姐姐脱下来,拿着新鞋子,我把红包拿出来,说,谢谢姐姐,然后把鞋子给姐姐穿上,让姐姐穿上新鞋子,开始走心的人生,妈妈给姐姐一面镜子,这是让姐姐自己在手里边拿着,在车上把镜子翻一翻,象征着,新的人生开始,人生翻翻个儿,待婚车行驶的时候,妈妈在婚车后边要微笑的摆摆手,然后送出婚车百步,这是一个送女儿的仪式,这些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的风俗好多啊,有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些风俗象征着什么,但是,我觉得这应该都是一些好的象征吧,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好的祝愿。
真心的希望姐姐可以永远的幸福。
我相信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和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篇2)我的家乡来自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小镇,有被称为“小资中”的美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训练范文3篇及点评第一单元主题:家乡的风俗例文:1、家乡的春节2、家乡的大秧歌3、家乡端午民俗家乡的春节照家乡的规矩,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
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这天熬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
在过年时,孩子们都喜欢先准备自己过年时的东西。
第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买的花炮或鞭炮等,尤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
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红的枣,只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终于到了小年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年味浓浓。
街上卖东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
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了,人们喜气洋洋地一边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气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
这天晚上,鞭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每秒都在响,人们穿着新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
外出打工的人,除了万不得已,必定会回家吃个团圆饭。
这天晚上吃完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磕头、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
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要守岁,听说这么做可以延年益寿。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都要去拜年,互相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六,多数商店都已经开张。
这天也是我最不愿过的一天,因为家里每一个干活的人都要出去干活。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天晚上,人们去城里看灯会,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
人们看完灯会便匆匆赶回来,因为大家都要点蜡烛、闹花灯,整个村子火红一片,真是一片灯的海洋。
就这样,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结束了。
人们各忙各的,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1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
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
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
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
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
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接着,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
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
“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
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
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
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后面,来回跑着,乐着。
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知道该看哪儿了呢!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洋洋!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精选6篇)家乡是我们牵挂的地方,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自己的习俗,你是家乡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篇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又一个过年到了,每一个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己的老家过年。
在我们的家乡——磐安,还有一项祭祖的活动,更是千门万户都要举行的一种民风民俗。
在我国,祭祖的方式有许许多多种,有的以一个村为一个团体一起去,有的以同一种姓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还有的以一个家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
只要到了该祭祖的日子,大家就会聚集起来,到村里的某个地方祭祖,但我们的家乡祭祖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饭,就会开始做许多的事情。
首先是,在自己家祭祖,因为祭祖都是以近到远的。
所以先是在家里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进来,让他们坐在椅子上,然后,奶奶把他们爱吃的猪头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说这是给玉皇大帝吃的。
等他们吃好以后,就好了!”他们吃完后,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点燃后,给了我三根,我说:“为什么不给我六根呢?”单纯的我以为有六根就来年六六六大吉利了。
此时此刻,在一旁的婶婶说了一句:“双数不吉利,大妞!”我当时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没多说什么。
不一会儿,家里的祭祖完毕了。
接着是去祭我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了,在那之间,我和奶奶折了许许多多的金元宝,折着折着,我便闹了笑话,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
我妈妈还笑着说:“你要是给他们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游玩吗?”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顿时我的脸就红了。
祭奠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为他们的“家”在山上,我们要走几千米才走到哪里,没有瓜果只有钱。
妈妈说;“只要有钱!他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所以就没带了。
走啊、走啊,终于到了,我们一家的祭祖活动也马上结束了。
这次的祭祖活动让我回味无穷,它既让我知道了家乡的祭祖活动的方式,又让我吃到了美味!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篇2我的老家在农村,所以也有很多讲究。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精选10篇)【导语】不同的家乡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每一个风俗都代表着文化历史的沉淀,让人感慨万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但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拿春节来说吧!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
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务必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
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了。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
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此刻一般只是问好。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还有用手机发信息拜年、打电话拜年。
完美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情绪,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人们都期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2春节,是我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当地人俗称过年,我的家乡中卫,也不例外。
中卫人最看重过年了。
腊八是过年的前奏,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腊八饭里就全表现出来了。
腊八这天用米、面、花豆、肉、蔬菜等做成美味的“腊八饭”(俗称和和饭)。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习作故乡的风俗范文5篇【导语】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照的行动模式或规范。
作者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1.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习作故乡的风俗范文我的故乡,虽然一切都很平凡,但故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
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
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尾月后会连续杀猪,我的故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的,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新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渐渐融解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环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故乡有一个连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
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故乡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由于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我的故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先人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
2.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习作故乡的风俗范文我的老家在年味十足的黑龙江大庆。
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繁忙了——大家开始扫除,把家整理的干干净净的。
就连平时不光顾的犄角旮旯也要打扫的纤尘不染。
而在扫除时,各家也有各家的习俗,妈妈常说:“二十四,扫房子。
”而我们家就是用了“老小通吃”法——老人、小孩都要参与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而在十八时,我们就要在门口贴上对联。
相信这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不过,我们家有个习俗——贴对联由小孩来贴,既有守岁的意义,也有期望我们勤劳能干、健健康康的寓意。
而重磅戏就是年夜饭了!前期大家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享受着、观赏着春节联欢晚会。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习作例文(5篇)【01】家乡的风俗我的家乡风俗很多,如清明节吃鸡蛋,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小饼,八月十五吃月饼……在这众多的家乡风俗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家乡人又叫过年。
在这一天还未来临之前的十几天里,家里的大人们就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准备过年用的年货。
大人们出去赶集,买鸡、鸭、鱼、肉,有的大人留在家里给孩子们做过年要穿的新衣服,老人们就准备过年用的吉祥品。
这些吉祥品全部是用面食做的,如龙、凤凰、八角馒头、年糕等。
再过几天,这些活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忙活着收拾房间,做一次彻底性的大扫除,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家里的玻璃窗总是归我。
这时候,我总是兴致很高,我会使出我的巧妙方法,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明亮的玻璃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
终于迎来春节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
伴随着“噼啪”的鞭炮声,饭菜就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联欢会。
最高兴的还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约三四点钟时,外面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了。
大人们忙着下饺子、放鞭炮,我们小孩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
吃饭时要先给老人们拜年,拜完了年,老人就送给小孩子压岁钱。
早晨的饺子中包着钱、栗子、糖、枣之类的东西,每次我都拼命吃,期望能吃到糖和栗子,因为它象征着来年能甜甜美美的,能激励我努力学习。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我喜欢春节,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02】家乡的风俗我最喜欢的家乡风俗,非属中秋节不可。
家乡的中秋节虽然比不上春节的热闹,比不上元宵节的绚丽多彩,比不上端午节有纪念意义,但是我却喜欢我们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它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每年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人都会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
记得去年中秋节我非常的高兴,吃完了晚饭,就拉着家人跑到阳台去看月亮,那晚的月亮可真圆啊,就像一轮金黄、明亮的大圆盘,从东方冉冉升起。
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作文故乡的风俗500字(精选10篇)【导语】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故乡的风俗”,要求大家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因此,同学们在写节日故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发掘包蕴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作者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作文故乡的风俗500字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誉为“道德之乡”——涡阳县城的一个村庄,也有特殊的民风民俗,就拿过年来说吧!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寓意是昏昏沉沉地过完了一年。
在吃饺子时要比家里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期望“年年有余”呀!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直点燃到大年初一早上。
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小孩守岁,则是为了延长长辈的寿命。
俗语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年初一清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坟。
一大早,我们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有鞭炮。
人们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饺,而不会像前一天那样吃肉饺,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样昏昏沉沉地过了。
吃完早饭,男人通常会带着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人们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客人。
拜年时,最能吸引孩子们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这红包得来的可不容易呢,由于这是小孩跪地磕头得来的。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显示出春节欢庆而热烈的气氛。
一个普通平凡的习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先辈们聪明的结晶,这些结晶需要我们继承与保护。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故乡的风俗》作文600字5篇【导语】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动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故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一说起我故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拿春节来说吧!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故乡人叫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祥。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
为驱邪恶、求吉祥,饺子要煮很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
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盛。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
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可以长命百岁;吃到钱,就可以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种,大家都衷心肠庆祝。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庆祝。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相互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样只是问好。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
美好祝愿: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故乡的这些习俗包蕴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劳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剂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人们都期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故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二“春节”是一年中最轻巧的节日,也是人们最闲适地时候,然而在这个节日中,它有许许多多的风俗。
给“压岁钱”就是其中之一。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20篇)儿时的端午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端午节最为热闹了。
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
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那年端午的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直奔厨房。
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方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豆沙、肉、红糖等。
于是,我就坐在桌边,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个连在一起的,一个用来烧水,一个用来炒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倒入大锅中,然后放入一小勺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得像树皮一般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红色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的脖子上。
接着,外婆就往我衣兜里装瓜子、糖果、花生。
我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赛龙舟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我要快些回来吃粽子。
我总是一溜烟儿就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刻都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
因为河道较窄,所以只有两条龙舟,每条龙舟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
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就坐在一旁分享零食。
男孩子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子身上都有水花溅起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龙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手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我连忙蹿进厨房,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
语文书6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习俗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语文书6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习俗篇1我的家乡在衢州常山,每年的正月里,都会举行舞龙灯活动。
龙灯的种类真多:有用布缝的布龙、竹子扎的竹龙、稻草编的草龙,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我最喜欢板凳龙了,爸爸告诉我板凳龙的板凳是由一个村的`每家每户出一块板凳,串联而成游动的龙灯,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
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个村几十户人家,那板凳龙可长了,跑起来的时候场面更是壮观。
舞板凳龙最高潮要数盘龙表演了,盘龙一旦开始,鞭炮鼓乐齐鸣,龙头领先,龙身龙尾相随,呈圆形盘旋。
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
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慢到快,人们举着板凳,模仿着龙舞动时的姿态盘旋着,龙身越盘越紧,舞龙者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到最后几乎是在狂奔了。
如有舞者因为跟不上步伐摔了出去,按照家乡的说法,摔出去的人将交好运。
舞龙灯焕发着龙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团结、合作、向上、进取。
我喜欢舞龙灯。
语文书6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习俗篇2家乡的习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独特的一些习俗。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部,一座名叫烟台的美丽海滨城市。
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有许多独特有趣的习俗流传至今,让这座城市别具一格。
我们烟台有一种很特别的年节,叫做"三朝节"。
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三那天庆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朝节其实是为了纪念我们烟台开基先人姜太公。
相传姜太公是在大唐年间率领百姓开垦了烟台这片土地。
所以每年二月初三这一天,全城人民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祭祀姜太公,感谢他开垦了我们这片富饶的土地。
当天,人们会穿着节日盛装,挂起彩旗彩灯,燃放鞭炮,游行庆祝。
最热闹的莫过于姜太公庙里了,所有人都会在那里焚香祭拜姜太公,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习作范文《家乡的风俗》在我的家乡呀,有好多特别有趣的风俗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讲讲吧。
我们家乡有个大节日叫春节,这春节可不像平常的小节日,那可是超级隆重的。
一到春节前,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
我奶奶呀,总是先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那劲头就像是要把家里的每一个灰尘小怪兽都赶跑似的。
她一边打扫还一边唠叨:“春节嘛,就得有个新样子,干干净净的,财神爷才愿意来咱家呢!”我就在旁边嘻嘻笑着说:“奶奶,财神爷要是看到咱家这么干净,肯定高兴得不得了。
”然后就是贴春联啦。
爸爸站在凳子上,我在下面给他递春联。
爸爸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得端端正正的,我就问爸爸:“为啥要贴春联呀?”爸爸笑着说:“这春联啊,就像是给咱们家的门穿上了新衣服,可喜庆了,而且上面写的都是吉祥话,能把坏运气都挡在门外呢。
”我听了,眼睛亮晶晶的,感觉这春联可真神奇。
春节的时候还有个很重要的事儿就是包饺子。
我们全家人都围在一起包饺子。
妈妈包的饺子就像一个个小元宝,可好看了。
我也想学,可是我包的饺子总是奇形怪状的,有的像小枕头,有的像小月牙,还有的根本就不成样子。
我就有点沮丧,嘟囔着:“我怎么包得这么难看呀。
”奶奶就拍拍我的手说:“孩子呀,这包饺子呀,不在乎样子,重要的是心意。
你看你包的饺子,那也是独一无二的呢。
”听了奶奶的话,我又开心起来了,觉得自己包的饺子也挺可爱的。
我们在饺子里还会包上硬币呢。
谁要是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那就代表着这一年都会好运连连。
我每次吃饺子的时候呀,都特别希望自己能吃到那个有硬币的饺子,眼睛就像个小雷达似的,在饺子堆里扫来扫去。
有一次,我一口咬下去,“咯嘣”一声,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吃到硬币啦,我吃到硬币啦!”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幸运之神眷顾了一样,那股高兴劲儿就像要从心里满出来似的。
除了春节,我们家乡还有端午节这个独特的节日。
端午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
我们家包的是红枣粽,那甜甜的味道可好吃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0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美丽的家乡,而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种各样的风俗,样样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
下面是小编整合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
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这一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还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灯节是赏元宵灯,那几天是极寒冷的,但寒冷也挡不住人们观花灯的热情。
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弟弟。
还有叔叔一家子去的。
我到了观灯的地方我不禁的惊叹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惊叹道。
那是有各种各样的灯,有小马。
小猪。
小猴。
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灯里的动物全部包括。
更有骰子灯,常规的圆灯,关刀灯。
走马灯是在灯上画上马你追我赶,十分好看。
我最喜欢的是兔子的形式。
它还有一种象征是多子多孙的,俗称“兔婆”。
还有许多灯就不一一说了,还有灯谜,一个灯笼下面有着一个纸条,上面有条谜语,如两个月亮天上挂,是“朋”字。
好啦!有一个特别棒!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习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圆,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称“元宵”。
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
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别激动,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汤圆,有我最喜欢的草莓味蓝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妈妈会说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会让人一个接一个的吃,别太着急,会烫嘴的!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真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春节过了,元宵节就算落下序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元宵节是这样过的,你们家乡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快和我讲讲吧!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2在我的家乡新兴县,一提起那里独有的是热闹的“走大王”活动,连最小的孩子都能眉飞色舞地向你道来。
2023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7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大家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那么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我们家乡宝清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过年时吃的杀猪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说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谁不是馋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面、水、红豆和白糖。
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馅后和面。
先把红豆放进锅里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捣碎,捣成豆泥状,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据个人喜好而定。
然后开始和面,首先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
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要撒些面粉,这样它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
再把这个面团揪成一些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
接下来该把豆馅放进去了。
那怎么放呢?其实很简单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它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刚出锅时,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个个雪娃娃,让人不忍心下口。
当你拿起来时,香气扑鼻而来,当你咬上一口时,又甜又糯,仿佛置身于白茫茫的雪地里,欣赏着冬季的美景,让人无法忘怀。
以前,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菜。
就是用自己家腌制的酸菜和新鲜的血肠再加上猪肉一起放到锅里炖,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极了!让人回味无穷……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宝清,更爱这里地风土人情!2023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风俗,而我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隆昌县,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是—舞龙,在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正月初八,家乡的舞龙表演特别隆重,也极有特色。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优秀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其他作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first grade compositions, second grade compositions, third grade compositions, fourth grade compositions, fifth grade compositions, sixth grade compositions,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s,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and other composition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优秀3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篇一老家的花鼓戏叶语缇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过节,过节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就像老北京过年时要买杂拌儿,浙江过年时要舞龙灯,我老家湖南过年时候要请戏班子来唱湖南花鼓戏,热闹美好,才有年味儿。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范文逛庙会逛庙会——一件新鲜、让人向往的事。
要知道,逛庙会可是以前的小朋友们最喜爱的一项活动。
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北京的奶奶家,和大家一起也逛了一回庙会。
那天,爸爸开车带我们到地坛公园。
车刚开动,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从前,每逢春节,北方就会有庙会活动,那时,家长们就会给孩子们一些钱,让他们穿上新衣服去庙会上逛逛,买吃的,买玩的。
孩子们可高兴了,要知道,一年就这一次机会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能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一手拿着糖葫芦,一手拿着棉花糖;一个口袋里装着毛绒玩具,一个口袋里装着空竹。
他们在庙会上生龙活虎,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高兴地向家长们描述庙会上热闹的情景。
因此,逛庙会成了以前的孩子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我正听得津津有味,一旁的妈妈冷不防地打趣道:“照你这么说,宇伦不天天都在逛庙会?”“yes!”爸爸冒出一句英语来。
在说笑中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地坛公园的门口。
哇!公园里热闹极了!到处张灯结彩,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挤进了大门,只见眼前一片红色。
今年是奥运年,福娃,中国结,红灯笼比比皆是,祥和喜庆的气氛无处不在。
我们进了第二个门,正式开始逛庙会。
这不是欢欢吗?他正拍着双手迎接我们呢!他的旁边就是一大排的玩具摊,我一眼就看到了空竹,爸爸说:“买一个这个吧,我以前玩这个可厉害了。
”他边“吹牛”边随手买了一个空竹。
东西一拿到手,爸爸就玩了起来,瞧他那笨拙的样子,抖了半天都没抖起来。
“吹牛了吧!”“那是以前了,现在早就忘了。
”“找借口。
”我说。
“你看!你看!”爸爸又抖起空竹来,不过这时脸早红了,我和妈妈不由地笑了起来。
随后,我们来到了毛绒玩具摊,妈妈好像对那些东西比较感兴趣,她给妹妹和弟弟各买了一个。
“嗨,送这个也忒小气了点吧!”“礼轻情义重嘛!”妈妈反驳道。
“那倒也是,说得在理。
”我们边说着边随着人群继续往前走。
《家乡的风俗》优秀范文1 我生长在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小城镇,这里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年画贴春联风俗。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我们家乡的老人们便会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挑选吉祥的年画和红纸,一边把年画剪成适当的大小,一边用毛笔写下吉祥的春联。
而我们小孩子也不会闲着,我们会帮忙打扫、搬桌椅,还要负责把装满松木渣的竹篮子送到老人们的家里。
过了年三十晚上,我们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会围在一个大广场上,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这时候,我们家乡的长者会在广场的正中央点燃一堆大火,燃起来的那一刻,烟雾弥漫,热浪袭来,大家一起高声喊出“天旺!地旺!家旺!”的祝福语。
接着,我们就开始分组贴春联、年画。
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那些红色的年画、春联和金黄色的春贴都让我忍不住拆开来看。
有的年画上画满了鲜明的彩色,描绘着中国传统的《西游记》;而有些春联则更为富有文化内涵,例如“五福临门,六六大顺”、“鸿运当头,步步高升”。
这些年画、春联和春贴都代表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祝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结交到很多新朋友,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这种风俗虽然非常简单,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家乡味道,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参加家乡的年画贴春联活动不仅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更是我们向传统文化致敬的重要方式。
《家乡的风俗》优秀范文2 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小城镇,那里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最受欢迎的一种风俗活动——“花灯节”。
花灯节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那时候,人们会挂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灯,布置出美丽的花灯街。
在晚上,街道变得格外热闹,所有人都会来到街头,欣赏这个美丽的景象。
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花灯节是在我六岁的时候。
那天晚上,我的父母和我去了街上看花灯。
只见街道两旁,彩灯摇曳生姿,形态万千。
有的花灯像小狗,有的像小猪,有的像鱼儿,还有的像翠花。
范文一:
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
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
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
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
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
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
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
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
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
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名师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范文二:
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
”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
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
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
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
“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
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
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
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
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
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名师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
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范文三:
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
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
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
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
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
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
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
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
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
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
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
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
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
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名师点评: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穴酥糖的传说和味道,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香,如品其味。
全文一气呵成,开篇直奔主题,正文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巧妙,结尾抒发感情,是一篇佳作。
【致读者】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阅读到此文章,希望此能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资料,同时促进你我共同成长,希望你在阅读此文章后,如果觉得好,请您点赞;如果文档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告诉我,我将改进不足之处,对文档进行不断完善。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的需要,是我最大的愿望。
谢谢!祝你工作顺利,生活安康!心想事成,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