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信号管理综述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72.52 KB
- 文档页数:13
自适应控制系统综述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然后提出自适应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特点。
最后描述的是自适应控在神经网络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一、引言1.1控制系统的定义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系统结构、被控对象,并且其复杂程度和环境条件也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控制目地:都是为了使系统的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符合某一个预定的功能性能要求。
其中,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称为被控过程。
被控过程不仅与被控系统本身有关,还与对象所处的环境有关。
控制理论中将控制系统定义为由被控系统及其控制器组成的整体成为控制系统。
1.2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控制理论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2.1自适应控制的简介在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中,都假定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并且具有线性定常的特性。
实际上在许多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即使在某一条件下被确定了的数学模型,在工况和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结构仍然经常发生变化。
智能交通中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信号控制优化策略成为提升道路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的关键措施。
本文对智能交通中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的固定周期信号控制、感应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最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从而为今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车辆数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拥堵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采用合理有效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智能交通中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2.传统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2.1 固定周期信号控制策略固定周期信号控制是最早应用于交通信号系统中的一种方法,它基于对交通流量的估计和预测来决定信号灯的时长,但由于没有实时的交通数据和反馈,使得固定周期信号控制策略在应对交通拥堵和流量变化方面效果不佳。
2.2 感应控制策略感应控制策略通过在交叉口安装感应器,根据感应器捕捉到的交通流量信息来调整信号灯时长,以达到优化交通流动的效果。
该策略能够根据交通流量的实时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但仍存在数据采集和感应器故障的问题。
2.3 自适应控制策略自适应控制策略是利用交通流状态的实时测量或估计信息来调整信号控制策略的方法。
它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进行动态调整,但需要大量的交通数据和处理算法支持。
3.智能交通中基于人工智能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信号控制优化中,以实现更高效的交通流动和减少拥堵。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强化学习等。
3.1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选择机制进行搜索和优化的计算方法。
在信号控制优化中,遗传算法可以根据道路网络效益函数和交通数据,通过指定变异和交叉操作来求解最佳的信号控制策略。
3.2 粒子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是通过模拟鸟群或鱼群的行为,采用群体智能方法来解决优化问题的一种算法。
通信电子系统中的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信号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信号的增益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影响着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的性能。
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子系统中。
一、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的概述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信号增益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该技术可以自动监测输入信号的强度,并根据输入信号的强度动态地调整信号的增益,以确保输出信号的稳定性和质量。
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根据输入信号的强弱自动调整信号增益,以保证输出信号的稳定和质量。
该技术一般通过反馈控制的方式实现,即在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增加一个反馈回路,监测输出信号的强度并根据反馈信号调整信号增益。
二、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的应用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在通信电子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数字通信领域中,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主要用于调整数字信号的增益,以确保输出信号的稳定和质量。
这包括了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音频、无线电通信、网络通信、卫星通信等各种领域。
在通信系统中,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能有效解决信号淡入淡出、多径衰落等问题。
同时,这种技术还能控制噪声和变形,使得通信系统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种复杂的通信环境。
在无线电通信领域中,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可以调整天线信号的增益以适应不同的接收环境。
在网络通信领域中,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则可以根据网络流量的变化动态地调整网络传输的带宽。
三、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的实现方法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的实现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反馈控制法、自相关法、卡尔曼滤波法、最小均方误差法等。
在反馈控制法中,系统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反馈回路动态地调整增益。
反馈控制法可以根据输出信号的反馈信息来实现自适应性,但信号增益调整的速度较慢。
自相关法则可以通过在输入信号上进行相关分析和处理,来实现自适应增益调整。
自相关法可以实现快速的信号增益调整,但需要较高的计算复杂度。
自适应控制综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自适应控制文献综述卢宏伟(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M0)摘要:文中对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系统类型、控制器类型以及国内外自适应控制在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
自适应控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已超过50年了,至今,自适应控制已在很多领域获得成功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
但也有其局限性和缺点,导致其推广应用至今仍受到限制,结合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是自适应控制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自适应控制鲁棒性自适应控制器1.自适应控制的发展概况自适应控制系统首先由Draper和Li 在1951年提出,他们介绍了一种能使性能特性不确定的内燃机达到最优性能的控制系统。
而自适应这一专门名词是1954年由Tsien在《工程控制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后,1955年Benner和Drenick也提出一个控制系统具有“自适应”的概念。
自适应控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在1958午Whitaker“及共同事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飞机飞行控制系统。
该系统利用参考模型期望特性和实际飞行特性之间的偏差去修改控制器的参数,使飞行达到最理想的特性,这种系统称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MRAC系统)。
此后,此类系统因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的Parks利用李稚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法国Landau利用Popov的超稳定性理论等设计方法而得到很大的发展,使之成为—种最基本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1974年,为了避免出现输出量的微分信号,美国的Monopli提出了一种增广误差信号法,因而使输入输出信号设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更加可靠地应用与实际工程中。
1960年Li和Wan Der Velde提出的自适应控制系统,他的控制回路中用一个极限环使参数不确定性得到自动补偿,这样的系统成为自振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Petrov等人在1963年介绍了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它的控制数如有一个开关函数或继电器产生,并以与参数值有关的系统轨线不变性原理为基础来设计系统,这种系统称为变结构系统。
声源定位与跟踪中的自适应算法综述声源定位与跟踪是指在多声源环境中,通过分析音频信号来确定声源的位置,并通过跟踪声源的位置变化实现实时的声源定位与跟踪。
在实际应用中,声源定位与跟踪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追踪系统、语音增强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自适应算法来实现声源定位与跟踪。
这些算法通过自适应处理音频信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噪声干扰,提高了声源定位与跟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自适应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传感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并结合环境噪声等信息,对声源的位置进行估计。
其中,常用的自适应算法包括基于波束形成的MVDR算法、基于延迟和和平均的GCC-PHAT算法、基于互相关的GCC-NCC算法等。
MVDR(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不同传感器间的权重来抑制多路径效应和噪声干扰,并最小化输出信号的方差。
MVDR算法在处理定位中的多径效应和噪声干扰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但对于模型误匹配和信号截断等情况较为敏感。
GCC-PHAT(Generalized Cross Correlation-Phase Transform)算法是一种通过计算差分延迟和相位信息来确定声源位置的自适应算法。
该算法通过计算传感器接收到的音频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得出音频信号之间的时延差,并结合相位信息推测声源的位置。
GCC-PHAT算法在处理定位中的多路径效应和噪声干扰方面表现出较好的鲁棒性,但对于近距离声源和低频声音的定位存在一定的限制。
GCC-NCC(Generalized Cross Correlation-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算法是一种将标准互相关算法与规范化互相关算法相结合的自适应算法。
该算法通过计算互相关函数得到声源定位的初步估计,再通过标准互相关和规范化互相关的结合来提高声源定位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卫星通信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是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卫星通信中,信号传输存在很多干扰和衰落的环境,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对抗这些干扰,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性能。
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核心是自适应滤波器,它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实时特性自动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滤波效果。
在卫星通信中,自适应滤波器可以用于抑制各种干扰,包括多径干扰、频偏干扰和陷波干扰等。
多径干扰是卫星通信中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多条路径并以不同的延迟到达接收端引起的。
多径干扰导致信号失真和间隔性的淡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信号的正确接收。
自适应滤波器可以通过估计和补偿各个路径的干扰信号,实现多径干扰的抑制,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和可靠性。
频偏干扰是由于信号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频率不同引起的,导致信号的频率偏移和相位偏移。
频偏干扰使得信号的接收端难以正确解码和解调,影响信号的传输速率和数据可靠性。
自适应滤波器可以通过在线估计并补偿频偏干扰,提高信号的解码和解调性能。
陷波干扰是由与信号频率相近的干扰信号引起的,频率相近的干扰信号会被错误地接收为主要信号,导致信号的丢失和误码。
自适应滤波器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滤波器的参数,实现对陷波干扰的抑制和滤除,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除了自适应滤波器,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还包括自适应调制技术和自适应码型选择技术等。
自适应调制技术可以根据信道的状态自动选择最适合的调制方式,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能量效率。
自适应码型选择技术可以根据信道的质量和容量需求,自动选择最适合的编码方式,以提高信号的编码和解码性能。
综上所述,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在卫星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抑制各种干扰信号,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和系统性能。
随着卫星通信的不断发展,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综述(之三)——经典实时自适应系统朱弘戈,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ITS体系总工程师自从世界上第一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区域交通控制系统在加拿大多伦多市诞生以来,人们在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早期的尝试,都不令人满意。
英国运输与道路研究所(TRL)的D. I. Robertson等人,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归纳如下:(1)配时方案变化频繁。
在交通控制中,每次变换配时方案,都会对交通流的运行产生干扰。
Robertson等人,用交通仿真的方法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当方案变化周期小于10min,则由新方案所得到的收益,还不能够补偿由于方案变换引起交通延误所带来的损失。
(2)预测方法不能满足要求。
由于交通变化的随机性,传统的预测方法,对于追踪交通流的变化,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响应速度慢。
当偶发事件发生或交通流急剧变化时,不能及时响应瞬时变化。
(4)错误的方案难以消除。
偶发事件或检测器的故障,均可以引发错误的控制方案,在新方案生成之前,该错误方案不能被纠正。
一般来说,城市区域内各交叉口处的交通流是相互关联的,提高某一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或减少车辆在该交叉口的延误,有可能引起关联路口更多的延误,即子系统的最优无法保证全局最优。
因此,实施交叉口之间的协调自适应控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理想的城市区域自适应交通信号系统,希望具有如下功能:(1)对交通条件的变化,例如偶发性拥挤、事件、事故及交通需求的增加等具有自适应性,即能够在线优化配时方案并进行实时控制。
(2)能够利用动态交通分配进行配时。
(3)能够实现特定路线上的公交或特种车辆优先控制。
(4)具有自学习功能,通过对已有控制动作的学习,逐步提高控制性能。
(5)具有容错能力,即使检测或通信出现故障,系统也不至于失控。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个系统真正具有上述所有功能,由此可见,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
物控系统中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综述自适应控制算法在物控系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控系统的实时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传统的控制算法往往难以满足系统的实时性和精度需求。
因此,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对物控系统中的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自适应控制算法是指根据系统动态特性和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实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优化的算法。
这种算法能够根据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参数,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自适应控制算法主要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MRAC)、最优自适应控制算法(OAAC)和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算法(NNAC)等。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MRAC)是一种根据系统模型动态调整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控制算法。
它通过比较实际输出和参考模型输出之间的误差,产生校正信号来调整控制器参数。
MRAC算法能够适应系统动态特性的变化,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然而,MRAC算法对系统模型有一定的要求,通常需要事先对系统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
最优自适应控制算法(OAAC)是一种基于优化理论的自适应控制算法。
它通过确定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来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调节。
OAAC算法通常采用最小化性能指标作为优化目标,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到最优参数。
OAAC算法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优化性能,能够在系统扰动和参数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性能。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算法(NNAC)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算法。
它通过不断调整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来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NNAC算法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逼近性能,能够在系统变化和未知扰动下进行自适应调节。
然而,NNAC算法对神经网络架构的选择和训练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要求,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进行验证和调整。
在物控系统中,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深度学习技术在无线网络接入中的自适应调整与信号优化无线网络接入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无线网络接入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无线网络信号的不稳定、覆盖范围的有限以及信号质量的下降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度学习技术被引入到无线网络接入领域中,以实现自适应调整与信号优化。
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类大脑工作方式的人工智能技术。
它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模型来学习和理解数据中的特征,并进行自适应调整和优化。
在无线网络接入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被用于自动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无线信号数据,以实现网络接入的自适应调整和信号优化。
在无线网络接入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信号干扰和覆盖范围。
信号干扰是指多个无线设备同时使用相同频段导致的信号互相干扰的现象。
覆盖范围问题是指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逐渐减弱,导致无线设备无法接收到足够强的信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对信号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提取信号强度、信号质量、信号干扰等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进行自适应调整和信号优化。
具体而言,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模型,对大量的无线信号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可以从数据中学习到信号特征的表示和提取方法。
一旦训练完成,神经网络可以根据输入的无线信号数据,自动分析和提取信号特征,并进行自适应调整和信号优化。
例如,在信号干扰方面,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学习信号干扰的模式和规律,自动识别和分析无线网络中存在的干扰源,并提出相应的干扰消除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包括动态调整无线信号的传输功率、改变信道分配方式、调整接收天线方向等。
在覆盖范围问题上,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信号强度数据,在不同环境和不同距离下对信号衰减进行建模和预测。
基于这样的模型,系统可以根据当前的信号强度和距离信息,自适应地调整信号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方式,以实现更好的信号覆盖效果。
自适应模糊控制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进展谢振华 程江涛 耿昌茂(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航空军械系 青岛 266041 )周德云(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 710072 )[摘要] 综述了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性能提高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简述了应用研究 ,最后对自适应模糊控制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模糊控制 自适应控制 鲁棒性 稳定性1 引言自从 L. A. Zadeh提出模糊集合论以来 ,基于该理论形成一门新的模糊系统理论学科 ,在控制、信号处理、模式识别、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 ,有关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和理论成果 ,与早期的模糊控制理论和应用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
模糊控制理论成为智能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般来讲 ,模糊控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模糊控制中关于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法 (包括规则的获取和优化、隶属函数的选取等 )、控制系统的性能 (稳态精度、抖动及积分饱和度等 )的提高等问题 ,这己成为模糊控制研究中的几个公认的基本问题。
其中 ,稳定性和鲁棒性问题的研究最为热烈 ,从早期基于模糊控制器的“多值继电器”等价模型的描述函数分析法 ,扩展到相平面法、关系矩阵分析法、圆判据、L yapunov稳定性理论、超稳定理论、基于滑模控制器的比较法、模糊穴 -穴映射及数值稳定性分析方法等非线性理论方法。
设计方法的研究也倍受关注 ,主要表现在对规则的在线学习和优化、隶属函数参数的优化修正等应用了多种思想 ,如最优控制的二次型性能指标、自适应、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思想。
稳态性能的改善一直是模糊控制学者所关注。
围绕上述几个基本问题 ,出现了多变量模糊控制[1 ,2 ] 、模糊神经网络技术 [3 ] 、神经模糊技术 [4 ] 、自适应模糊控制 [5] 、模糊系统辨识[6 ] 等热点研究领域。
在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方面 ,日本学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7]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智能交通中的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研究智能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智能交通中,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的效率。
本文将从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是指根据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通过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自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间,以实现交通信号的优化控制。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现代通信、控制、计算机、传感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道路交通流量、速度、密度、车辆分类和交通需求等信息的感知、收集、处理和分析,形成一套智能化的信号控制策略,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灯的动态调整和智能控制,以适应不同的交通流量和交通需求,从而确保道路交通流畅和安全。
二、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的应用场景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交通场景进行应用,例如城市主要干道、出入口路口、人行横道、学校门口等交通场景。
其中,城市主要干道和出入口路口是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
在城市主要干道上,由于车流量大、车辆速度快、道路通行能力大,因此需要根据车流量和车速进行信号灯的智能调整,确保车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路口。
而在出入口路口上,需要根据车辆进出情况的反馈信息,协调控制不同方向的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畅通,同时也要注意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三、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进展。
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流预测。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技术,对交通流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信号控制提供依据。
2. 基于传感器和摄像头的交通信息采集。
采用多种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对交通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为信号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3. 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信号控制策略。
自适应信号处理参考文献自适应信号处理是一种运用数学和算法来处理信号的技术。
它可以根据信号的特性和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参数和算法,从而提高信号处理的性能。
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阵列信号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
在自适应信号处理领域,有许多经典的参考文献值得注意。
下面将介绍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1. Widrow, B., & Hoff, M. E. (1960). Adaptive Switching Circuits. IRE Convention Record, 4, 96-104.这是自适应信号处理的里程碑之一。
Widrow 和 Hoff 开发了一种自适应滤波器,被称为LMS(Least Mean Squares)算法。
这个算法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来自适应地调整滤波器的权重。
它在信号处理和系统辨识中被广泛应用,并为后来的自适应算法奠定了基础。
2. Haykin, S. (1996). Adaptive Filter Theory. Prentice-Hall.这本书是自适应信号处理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
作者 Simon Haykin 是自适应滤波器领域的权威,他在本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自适应滤波器的原理、算法和应用。
这本书向读者深入解释了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和研究自适应信号处理非常有用。
3. Sadjadi, F. A. (2013). An overview of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Issues (IJCSI), 10(1), 377-385.这篇综述文章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对自适应信号处理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者Fakhreddine A. Sadjadi 在文章中总结了自适应信号处理的主要概念、算法和应用领域,并讨论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自适应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手机通话、网络视频聊天,到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系统等重要领域,高效、稳定和高质量的通信都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通信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改进和创新。
自适应信号处理是一种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特征和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自身参数以实现最优性能的信号处理方法。
在通信中,由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例如多径传播、噪声干扰、多普勒频移等,传统的固定参数信号处理方法往往难以满足通信质量的要求。
而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实时地适应这些变化,有效地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无线通信领域,自适应天线技术是自适应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应用。
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因为障碍物的反射和折射而产生多径效应,导致信号的衰落和失真。
自适应天线可以通过调整天线阵的加权系数,使得天线波束能够自动指向信号较强的方向,同时抑制来自其他方向的干扰信号。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接收信号的强度,还能降低干扰,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质量。
例如,在移动通信中,当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信号的到达方向会不断变化。
自适应天线能够实时跟踪这些变化,始终保持良好的信号接收效果。
而且,在多用户的通信环境中,自适应天线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通过波束形成技术将信号准确地发送到目标用户,同时减少对其他用户的干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
自适应均衡也是自适应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在数字通信中,由于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会导致接收信号的码间干扰,严重影响通信质量。
自适应均衡器能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实时估计信道的特性,并调整均衡器的参数,以消除码间干扰。
想象一下,当我们通过网络观看高清视频时,如果没有自适应均衡技术,视频画面可能会出现卡顿、模糊甚至中断的情况。
而有了这项技术,即使在信道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流畅地观看视频,享受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1.自适应信号处理基本概念,解决的问题,适用条件下(平稳、短时平稳),结构分类。
自适应信号处理:是研究一类结构可变或可以调整的系统,它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来改善自身对信号处理的性能。
通常这类系统是时变的非线性系统,可以自动适应信号传送变化的环境和要求。
自适应系统和一般系统类似,可以分为开环系统(闭环:计算量小,收敛慢;开环:计算量大,收敛快)和闭环系统两种类型。
开环系统仅由输入确定,而闭环不仅取决于输入,还依赖于系统输出的结果。
自适应信号处理所研究的信号既可以是随机平稳信号,也可以是局部平稳随机信号,也可以是窄带或者是宽带信号。
2、信号相关矩阵及其性质,梯度运算:输入信号的相关矩阵:R E[X*X T]=,相关矩阵R是厄米特矩阵,即满足R* = R T。
作为厄米特矩阵,它具有以下性质:①对应于R的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都是正交的。
②R是正定(或半正定)矩阵,它所有的特征值都为实数,且大于或等于零。
③所有特征值之和等于矩阵R的迹,即为输入信号的功率。
【定义一个幺向量:1=[1 1 …1]T,于是,R的特征值之和为1T∧1=1T Q H RQ1== 上式等号右边的求和即为矩阵R的迹(矩阵主对角线所有元素之和),亦即系统输入信号的功率。
】④信号相关矩阵R可以被分解为一个实对称矩阵和一个实反对称矩阵,即:R=R a+jR b ,其中,实矩阵R a、R b分别满足条件:R a T=R a 和R b T=-R b⑤若W为L+1维的权向量,则对相关矩阵R,存在关于W的一个瑞利商,且对于所有W的瑞利商均为实数。
瑞利商Ray(W)=⑥R可分解为R=Q Q T where Q[q0,q1,…q l],信号子空间:R s非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张成的子空间。
Span{q0,q1,…q s}噪声子空间:信号子空间的正交补空间零特征值→特征向量。
Span{ q s+1,q s+2,…q l+1}梯度运算:=[]T式中分别是向量W的第l个元素的实部和虚部,即;ε即为。
自适应信号处理综述报告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自适应算法的发展和应用,并讲述了LMS算法的原理及应用,最后给出了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LMS算法;变步长;噪声抵消;系统辨识;自适应信号分离器1. 自适应信号处理概述自适应信号(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处理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中叶。
在1957年至1960年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豪厄尔斯(P.Howells)和阿普尔鲍姆(P.Applebaum),与他们的同事们研究和使用了简单的是适应滤波器,用以消除混杂在有用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
而结构更为复杂的自适应滤波器的研究工作,则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维德罗(B.Widrow)和霍夫(M.Hoff)始于1959年。
此期间,他们在自适应理论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发明了最小均方(LMS)自适应算法,并提出了一种采用被称为“自适应线性门限逻辑单元”的模式识别方案。
同时,原苏联莫斯科自动学和遥控力学研究所的艾日曼及同事们,也研制出了一种自动梯度搜索机器。
英国的加布尔(D.Gabor)和他的助手们则研制了自适应滤波器。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中期,有关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更加强了,研究范围已发展到自适应、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滤波(包括时域和空域)及其他方面。
勒凯(R.Lucky)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先将自适应滤波应用于商用的数字通信中。
1965年,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在斯坦福大学建成,并成功应用于医学中,主要用于对消心电放大器和记录仪输出端的60Hz干扰。
此后,瑞格勒(R.Riegler)和康普顿(pton)推广了由豪厄尔斯和阿普尔鲍姆所做的工作。
数字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自适应系统的应用领域包括通信、雷达、声纳、地震学、导航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和工业控制等。
随着人们在改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技术日趋完善,其应用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
2. 自适应滤波算法基本原理自适应滤波是利用前一时刻已获得的滤波器参数等结果,自动地调节现时刻的滤波器参数,以适应信号和噪声未知的或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特性,从而实现最优滤波。
所谓“最优”是以一定的准则来衡量的,根据自适应滤波算法优化准则不同,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分为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和递推最小二乘(RLS)算法两类最基本的算法。
自适应滤波器可以分为线性自适应滤波器和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器。
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器包括V o h e r r a 滤波器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滤波器。
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器具有更强的信号处理能力,但是由于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器的计算复杂度高,实际用得最多的仍然是线性自适应滤波器。
本文只讨论线性自适应滤波器及其LMS算法。
图一为自适应滤渡器原理框图。
图一自适应滤波器原理图2.1 LMS算法LMS算法即最小均方误差(least-mean-squares) 算法,是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包括滤波过程和自适应过程。
基于最速下降法的LMS算法的迭代公式如下:e ( n) = d ( n)- w ( n - 1) x ( n) (1)w ( n) =w ( n - 1) + 2μ( n) e ( n) x ( n) (2)式中,x ( n)为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入;d ( n)为参考信号;e ( n)为误差;w ( n)为权重系数;μ( n)为步长。
LMS算法收敛的条件为:0 <μ< 1/λmax ,λmax是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2.2 LMS算法的改进由于LMS算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小,性能稳定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自适应均衡、语音处理、自适应噪音消除、雷达、系统辨识及信号处理等领域。
但是这种固定步长的LMS 自适应算法在收敛速率、跟踪速率和稳态误差特性之间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其性能由步长来控制。
初始收敛速度、时变系统跟踪能力及稳态失调是衡量自适应滤波算法优劣的三个最重要的技术指标。
在LMS算法中最简单的学习速率参数选择是取μ( n)为常数,即:μ( n) =μ0 <μ<1/λmax式中,λmax是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收敛与稳定性能的矛盾,即大的学习速率能够提高滤波器的收敛速率,但稳态性能就会降低;反之,为了提高稳态性能而采用小的学习速率时,跟踪速度和收敛就会慢,因此,学习速率的选择应该兼顾稳态性能与收敛速率。
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迭代实践使用不同的学习速率参数,即采用时变的学习速率。
这就是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算法。
这些变步长的LMS 自适应算法的指导思想是:在初始收敛阶段或未知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步长应比较大,这使得算法有较快的收敛速度或对时变系统的跟踪速度,然后随着收敛的加深而逐渐减小步长来减小稳态误差。
实践表明,该算法可以保证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小的失调,能有效地去除不相关噪声的干扰,而且算法本身引入的参数和计算量比较少,且易于硬件实现,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中。
在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算法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首先提出了使步长因子μ正比于误差信号e ( n) 的大小。
然后提出了一种时间平均估值梯度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再此之后又提出了另一种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其步长因子μ与e ( n)和x ( n) 的互相关函数的估值成正比。
在分析了上述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之后,高鹰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步长算法,如下式所示:W ( n + 1) = W ( n) + 2μ( n) e( n) X ( n) (3)μ( n) =β(1 - exp ( - αe( n) 2 ) ) (4)其中,参数α> 0 控制函数的形状,参数β> 0 控制函数的取值范围。
该算法简单且在参数稳定后具有缓慢变化的特性。
然而,此算法仍然对噪声比较敏感,在低信噪比环境下,该算法的收敛速度. 跟踪速度和稳态误差并不十分理想,这就大大制约了其应用范围。
而本文改进的算法中,不直接用信号误差的平方即e2 ( n) 调节步长,而是通过将误差信号延长一定的时间从而使噪声信号的自相关性减到零,即用误差的相关值e( n) e ( n - D) (其中D 为正整数,D选为小于输入信号的时间相关半径而大于噪声的时间相关半径)去调节步长。
由于噪声信号的自相关性减到了零,所以噪声信号对步长因子的影响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变步长LMS 算法对噪声的敏感性。
本文改进算法的步长公式即:μ( n) =β(1 - exp ( -αe( n) e( n - D) ) ) (5)此算法用误差信号的相关值e ( n) e ( n - D) 去调节步长,兼顾了收敛速度和误差等性能,并且降低了LMS 算法对自相关性较弱的噪声的敏感性。
本文将此算法应用于自适应噪声抵消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证明此算法效果明显。
3. 自适应滤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3.1 自适应噪声对消器在通信和其他许多信号处理应用问题中,接收的信号中往往伴随着干扰和噪声,影响接收信号的可靠性,导致误码率的上升。
自适应信号处理就是利用最优滤波器将受到噪声和干扰污染的信号中估计、检测或恢复出原始信号,例如经典的维纳滤波器和卡尔曼滤波器。
最优滤波器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自适应的,其中设计固定滤波器依赖于信号和噪声的先验统计知识,而自适应滤波器则不需要或只需很少有关信号噪声的统计先验知识。
自适应噪声抵消(ANC)系统是自适应最优滤波器的一种变形,它是于196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最先研究成功的。
自适应噪声抵消的基本原理是将被噪声污染的信号与参考信号进行抵消运算,从而消除带噪信号中的噪声。
其关键问题是自适应噪声抵消系统的参考信号一定要与待消除的噪声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要检测或提取的信号不相关。
一般来说,从接收信号中减去噪声似乎是很危险的,极有可能会导致噪声不仅不能被消除,反而会消弱有用信号。
但是,自适应噪声抵消系统经过自适应系统的控制和调整,能够有效地从噪声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下面来具体讨论自适应噪声抵消系统的基本原理。
假设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的原始输入端用d (n )=s+0n 表示,n0是要抵消的噪声,并且与s 不相关。
参考输入端用x (n )表示,x (n)=1n 与0n 是相关的,与s 不相关。
系统的输出用z(n)表示,z(n)=y(n)-d(n),如图二所示。
图二 噪声对消器原理图依据图二设计一个2阶加权自适应噪声对消器,对经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干扰的正弦信号进行滤波。
实现程序代码如下:%自适应噪声对消器2介基本LMS算法clear allclct=0:1/1000:10-1/1000;s=sin(2*pi*t);snr=10;s_power=var(s); %var函数: 返回方差值linear_snr=10^(snr/10);factor=sqrt(s_power/linear_snr);noise=randn(1,length(s))*factor;x=s+noise; %由SNR计算随机噪声x1=noise; %噪声源输入x2=noise;w1=0; %权系数初值w2=0;e=zeros(1,length(x));y=0;u=0.05;for i=1:10000 %LMS算法y=w1*x1(i)+w2*x2(i);e(i)=x(i)-y;w1=w1+u*e(i)*x1(i);w2=w2+u*e(i)*x2(i);endfigure(1)subplot(3,1,1)plot(t,x);title('带噪声正弦信号')axis([0 10 -1.2 1.2]);subplot(3,1,2)plot(t,noise);title('噪声信号')axis([0 10 -1.2 1.2]);subplot(3,1,3)plot(t,e);title('自适应噪声对消器')axis([0 10 -1.2 1.2]);【程序运行结果】图三自适应对消器仿真结果图三中,信号源产生一个正弦信号,并与噪声源产生的高斯白噪声信号叠加后进入噪声对消器主通道,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入端是单一的噪声源产生的噪声信号,通过LMS算法自适应调整线性组合器的权系数,主通道与参考通道内的噪声信号对消,所输出误差信号即为信号源产生的期望正弦信号。
3.2 系统辨识对于一个真实的物理系统,人们主要关心其输入和输出特性,即对信号的传输特性,而不要求完全了解其内部结构。
系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输入,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通信系统的辨识问题是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谓系统辨识,实质上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来估计或确定系统的特性以及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或传递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