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树人学校七年级历史 《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一、活动目标(1)以中国百家姓的知识为载体,探索和学生自己姓氏相关的历史知识文化。
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诸姓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
(3)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伦理观念,树立振兴中华的观念。
二、活动准备从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本课有关的内容。
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利用互联网查找与姓氏有关的内容。
三、教材分析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因为是活动课,教材提供了一些活动建议,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它。
关于百家姓的资料非常多,而一节课能展示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在学生收集资料前,要有所指导,可以师生互相讨论,定出选题,对同一选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让课堂的展示和探究有所导向。
四、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好胜心,信息来源广,认知能力较强,思维灵活多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这是学习这节课的有利条件。
2.但就姓氏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对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分类与整合,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并制成相关的课件。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特别是同组组员之间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分工。
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教师都要及时地捕捉到,并给予鼓励,让他们知道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确实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活动说明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所以课上将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为了确保活动课的效果,活动内容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布置,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准备。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意义1.1 讲解姓氏的起源:从古代的部落、氏族的标志,到成为个人身份的标识。
1.2 介绍姓氏的意义:传承家族文化,体现家族地位和身份。
1.3 分析姓氏与家族、地域、历史的关系。
第二章:常见的中华姓氏来源2.1 讲解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中的姓氏起源。
2.2 分析出自古代帝王、贵族、封地等的姓氏来源。
2.3 举例说明出自职业、技艺、动植物等特色的姓氏来源。
第三章:姓氏的演变与发展3.1 讲解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如姓与氏的合并,封建王朝对姓氏的限制与改革等。
3.2 分析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姓氏变迁:如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移民等。
3.3 探讨现代姓氏的发展趋势:如复姓的减少,新姓氏的产生等。
第四章:姓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4.1 讲解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对家族观念、宗族制度的影响。
4.2 分析姓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如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等。
4.3 探讨姓氏文化在姓氏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第五章:如何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姓氏5.1 讲解研究姓氏的方法:如查阅历史文献、家谱族谱,访问长辈等。
5.2 分析如何深入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历史名人。
5.3 引导如何传承和弘扬姓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
第六章:姓氏与家族传统6.1 介绍家族传统的概念及其与姓氏的关系。
6.2 分析家族传统在姓氏传承中的作用,如家族教育、道德规范等。
6.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家族传统。
第七章:姓氏与地域文化7.1 讲解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如地域特色对姓氏的影响。
7.2 分析不同地域的姓氏文化差异,以及地域文化对姓氏发展的影响。
7.3 探讨地域文化与姓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第八章:姓氏与历史名人8.1 讲解历史上著名姓氏的来源和发展,如王、李、张等。
8.2 分析历史名人对姓氏文化的推动作用,如孔子、李白等。
8.3 探讨如何从历史名人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素质。
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课题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目标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中华姓氏的由来及发展、变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用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现象,培养探究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查阅资料。
教学难点对姓氏的分类和历史源流的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栏一、导入新课陌生人初次见面,会互相问候:“您贵姓?”,“我免贵姓—”,那么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二、自主质疑1、2008年我国百家姓里面人口最多的前三名是、、。
2、我们可以通过、、等些途径查询中华诸姓。
3、中国古代的姓氏具有、、等社会功能。
4、《百家姓》里摆姓列在第一位。
三、交流展示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并完成学习手册的知能导航部分。
四、互动探究1、我国许多古姓都从女字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姓氏,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列举古代以国名为姓氏的、古代以身份为姓氏的、古代以动物为姓氏的、古代以数字为姓氏的、古代以颜色为姓氏的分别有哪些?出这些分类以外,你还能找出不同的分类吗?3、列举课本中提到过的少数民族“胡”姓,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常用姓?4、你能举出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和“胡汉通婚”的例子吗?5、宋初吴越地区采编的《百家姓》把皇帝赵姓列为首,其次听讲,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学填空回答并完成问题小组合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后妃之姓。
你认为这种排序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观念?你知道现在通行的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吗?6、调查生活中的复姓有哪些?7、就现有班级成员的姓氏进行分类?8、你的姓氏,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文字和语音,它从那里来的?它的根在那里?你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寻找它?请将你寻找到它的过程告诉大家。
五、矫正反馈1、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姓氏完成检测是 ( )A、赵、钱、孙B、张、王、李C、周、吴、郑 C、冯、陈、褚2、《百家姓》出现于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3、中国人的各个姓氏之间的关系是( )A、互相隔绝B、互相交融C、互相排斥D、互不同婚4、古代中国人确立姓氏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明世系,别婚姻B、区别人们的生活区域C、区别人的民族D、区别人的职业(二)阅读探究(共6分)1、姓氏猜谜①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意义1.1 讲解姓氏的起源,介绍古代姓氏的区分与演变。
1.2 分析姓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姓氏代表着家族传承和文化认同。
1.3 举例介绍几个具有特殊来历的姓氏,引发学生对姓氏来历的好奇心。
第二章:姓名的构成与演变2.1 讲解姓名的构成方式,包括姓与名的组合规则。
2.2 分析姓名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地域的姓名特点。
2.3 举例介绍一些有趣的姓名演变案例,增强学生对姓名演变的理解。
第三章:姓氏的来源与地域分布3.1 讲解姓氏的来源途径,包括地名、祖先名、动植物名等。
3.2 分析姓氏的地域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地区姓氏的分布规律。
3.3 举例介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姓氏,引导学生了解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第四章:姓氏与文化传承4.1 讲解姓氏在家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姓氏代表着家族传承和血脉关系。
4.2 分析姓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姓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4.3 举例介绍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姓氏,引发学生对姓氏文化传承的思考。
第五章:姓氏研究与应用5.1 讲解姓氏研究的重要性,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5.2 分析姓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姓氏统计、姓氏分布地图等。
5.3 举例介绍一些姓氏研究应用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姓氏研究的兴趣。
第六章:常见姓氏解析6.1 选择中国常见的前几个姓氏,如“王”、“李”、“张”、“刘”等,解析它们的起源和流传故事。
6.2 分析这些常见姓氏的地域分布,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比例和特点。
6.3 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家族的姓氏故事,增进对姓氏的了解和认同。
第七章:特色姓氏与文化背景7.1 介绍一些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姓氏,如“巫”、“卜”、“乐”等,解析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7.2 分析这些特色姓氏的传承方式,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
7.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姓氏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诸姓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姓氏的起源和发展2. 中华著名姓氏的来历和特点3. 姓氏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姓氏的起源、发展以及著名姓氏的来历。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姓氏的来历,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姓氏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展示姓氏的起源、发展以及著名姓氏的来历。
2. 准备相关书籍、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关于姓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姓氏的来历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姓氏的起源、发展以及著名姓氏的来历,让学生了解姓氏的历史背景。
3. 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姓氏的来历,分享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4. 案例分析:分析姓氏与文化、历史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姓氏的来历和特点,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中国姓氏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3. 组织学生参观姓氏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直观感受姓氏文化的历史底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姓氏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姓氏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实习教案08历史李彩云教学题目: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学目的: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此次活动,训练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探究活动课分组讨论法、教师引导法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一、课前准备1、每位同学课前通过网上查阅、看报刊杂志、上图书馆、走访长辈、阅读家谱等了解本家族姓氏的由来、历史名人、祖先事迹。
2、教师确定五个课题,(上课,同学们好!)二、导入新课教师:姓氏是代表每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早在三皇五帝之前,中国就已形成姓氏。
现在,我们初次见面总要先问一声“贵姓”。
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中国数以千计的姓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探讨中华诸姓的来历吧!教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向家长了解自己家族姓氏的由来,有哪位同学举手说说看的?(请李慧敏发言,教师补充)我也姓李,和李慧敏同学是本家了啊,我也来给大家说说李姓的起源。
李姓始祖是伯益,在舜的时候被赐姓嬴,所以李姓其实是嬴姓的分支。
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在尧的时候任大理官,也就是法官。
所以后代就以祖先的官名为姓氏了。
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的时候,当时的大理官执法严明,得罪了残暴无道的纣王,就被处死了。
他的妻子和儿子逃到山林里避难,靠吃树上的李果为生,为了感念果树的活命之恩,理姓也就改成了今天的李姓。
教师:姓氏的形成与图腾有很大的关系,这里我们不细讲了啊,只举一个例子。
以前有个夜郎国,他们国家以竹子为图腾,所以这个国家的臣民都以竹为姓。
大家看PPT这两张图,猜一猜以这两种动物为图腾的部落会姓什么呢?学生:熊、龙教师:除了与图腾有关,姓氏的起源还与女性分不开。
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教学过程:
1.姓的由来
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
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如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又如甲骨文中记载的姓中有牛、马、龙、柏等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影响。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可见我们的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
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谈谈你对姓作用的认识。
2.氏的由来:
谈到姓,必然想到氏,现在姓氏连称,但早期姓氏是分开的。
姓是族号,姓是表示一个人血统来源的,氏是姓的分支和发展,即表示子孙的血统来源。
在秦朝以前,贵族有氏,故男子只称氏而不称姓。
秦朝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姓,天子至臣民皆有姓。
氏的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文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取木之根本之意。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
如,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姓姬为轩辕氏,炎帝姓姜,为神农氏。
氏的产生相当复杂,大体有九大来源:
(1)以国名为氏,周代各诸侯国国君及后裔,如鲁、魏、蔡等。
想一想,属于这一类的古姓还有哪些?齐、宋、韩、赵、吴、曹、郑、燕、卫、晋等。
(2)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以他祖先的字为氏,称公孙。
(3)以祖上的谥号为氏,如楚庄王的后代以庄为氏,齐桓公的后代以桓为氏。
(4)以职官名称为氏,如史、仓、库、司徒、王、太史等。
(5)以居住地名、方位为氏,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等。
(6)以受封之地为氏,即受封的卿大夫、士大夫以受封的田邑为氏,如赵、刘、冯、白、商丘、钟离等。
(7)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8)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9)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3.姓氏之别与统一:
秦以前,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变化,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民百姓有名无氏。
而且,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汉后,姓和氏的区别已开始消失,以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既姓。
二、探究姓氏的变迁
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
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文献记载的就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
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其中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少数民族改姓,你能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例子来说明吗?如:拓拔氏改汉姓元叱奴改狼,贺楼改姓楼,费羽改姓羽,纥骨改为骨,渴侯改为侯。
俟伏斤改为斤;爱新觉罗,金(本意),改陈、关、肇等;蒙古族原无姓,只称什么部(土尔扈特部)改:包、鲍、白、博等。
2. 中原帝王向异族首领赐姓:如唐太宗赐李姓,大宋皇帝赐赵姓,朱元璋赐翦姓等。
3. 为避难而改姓的:元朝太尉纳哈出的后代因怕株连,去掉“纳哈”以“出”为姓。
4. 将姓氏简化为汉字单姓的:阿鹿恒改为鹿、萨孤氏改为“萨”,那拉氏改为“那”等。
三、探究百家姓
1.传统百家姓编于宋初。
开头二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着什么信息吗?(封建的门第等级观念》
2.现代百家姓如何呢?它排名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人口的多少)
四、有趣的姓氏
(1)各种有趣姓氏
数字的姓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把、捌、玖、拾、零、百、千、万等。
表示时令的姓氏:春、夏、秋、冬、阴、阳、日、月、秒、分、时、旬、季、年、岁等。
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
表示天干地支的二十二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表示各行各业的姓氏:工、农、商、学、兵、艺、师、陶、医、铁、干等。
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赤、橙、黄、绿、青、蓝、紫、红、黑、白、灰、乌等。
五行为姓:金、木、水、火、土。
五常为姓:仁、义、礼、智、信。
五金为姓:金、银、铜、铁、锡。
五方为姓:东、西、南、北、中。
五音为姓:官、商、角、徵、羽。
五岳为姓:泰、华、衡、恒、嵩。
五谷为姓:麻、黍、稷、麦、豆。
五事为姓:视、听、言、思、貌。
六畜为姓:牛、马、羊、鸡、狗、猪。
七候为姓:风、云、雷、电、雨、冰。
“岁寒三友”为姓:松、竹、梅。
“春风一家”为姓:桃、李、杏。
“四君子”为姓:竹、菊、兰、梅。
“四瑞兽”为姓:龙、凤、鹤、励。
历史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晋、魏、蜀、吴、梁、齐、陈、隋、唐、宋、元、明、清。
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名称简称为姓:京、津、沪、翼、鲁、豫、鄂、苏、皖、晋、湘、桂、闽、川、浙甘、宁、陕、吉、辽、台等。
中国各民族名称为姓:汉、满、蒙、回、藏、苗、彝、侗、瑶、白、黎、土、羌、怒、壮等。
方位名称的复姓:濮阳、邯郸、即墨、商丘、高阳、中山、洛阳、堰师等地名;东方、南部、西门、北官、中央等。
(2)姓氏异读: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的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
试试看,你能读准多少?
种Chóng 音崇;仇Qiú音求;秘Bì音闭;洗Xiǎn音显;解Xiè音谢;折Shé音舌;单Sh àn 音善;尉迟Yùchí音玉迟;朴Piáo 音瓢;翟Zhái音宅;查Zhā音渣;万俟Mòqí音磨其;区ōu音欧;降Jiàng 音将;员Yùn音运;盖Gě音葛;华Huà音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