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张池金教授采用祛风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丁思路,张池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摘要]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患者的病情可反复发作,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张池金教授长期从事临床皮肤病诊治工作。
他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因多与外感及内生风邪有关,其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及脾失健运。
治疗该病宜采用祛风疏肝健脾法。
本文主要总结张池金教授采用祛风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并附临床验案两则。
[关键词]张池金;荨麻疹;中医;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6-0155-03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的比较(s x ±)组别例数TNF-α(n g/L)CRP(mg/L)IL-6(n 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五物汤组6043.23±5.2420.62±4.2511.37±1.72 4.22±0.5318.88±3.52 6.64±1.22西替利嗪组6043.58±5.3327.96±4.8811.74±1.807.61±1.2918.74±3.2912.27±2.09t 值0.368.78 1.1518.820.2218.02P 值0.350.000.120.000.410.00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Q 评分的比较治疗前,五物汤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74.28±2.16)分,西替利嗪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74.54±2.11)分;两组患者的GCQ 评分相比,P >0.05。
治疗后,五物汤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106.61±7.32)分,西替利嗪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98.24±5.25)分;五物汤组患者的GCQ 评分高于西替利嗪组患者,P <0.05。
中医荨麻疹中医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被称作“风团风疹”或“风丸风疹”,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疹子,伴有瘙痒和刺痛感。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和湿邪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在中医荨麻疹的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治疗和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荨麻疹在中医的分类中属于“皮肤病”范畴,其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不畅三个方面。
外感即指病因来自外界,属于感冒、风寒、湿邪等。
内伤是指病因来自体内,主要是由于体质虚弱、气滞、湿热等引起的。
情志不畅则是指长期的情绪波动引起的。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和湿邪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风邪能够使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的症状;湿邪则会导致皮肤发痒、湿疹、脓疮等。
中医对于荨麻疹的治疗主要有三个方面:药物治疗、调理体质和情志疗法。
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采用中药合剂,如“柴胡疏解”、“白芍清逆”、“黄连解毒”等。
这些中药能够清热解毒、疏风散寒,起到镇定皮肤、减轻瘙痒的作用。
调理体质方面,中医强调平衡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属于寒湿体质,因此在饮食上应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如生冷食物、凉性水果等,同时要适量多喝温热开水,加强体内湿邪的排泄。
此外,适量参与有氧运动,保持适度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志疗法主要是通过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使气机升降失调,从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的症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过大的情绪刺激。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荨麻疹患者还可以进行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理疗。
这些理疗方法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活化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改善疾病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医治疗荨麻疹时,患者应选择合适的中医医师,并且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之,中医对于荨麻疹的治疗注重从根本上调理体质,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荨麻止痒散|荨麻疹治疗方法|荨麻疹中医治疗效果风疹瘙痒,忽起如蚊啄烦痒,极者重沓袭起,搔之逐手起。
——《千金方》中医古籍很早就对荨麻疹有所记载,春秋战国时称“风疹”,汉代称“隐疹”,隋唐时代称“风骚隐疹”、“赤疹”,元代称“时疫疙瘩”,明代称“白婆瘼”、“逸风”,明代称“风疹块”、“鬼板疙瘩”等。
《千金方·隐疹篇》有“风疹瘙痒,忽起如蚊啄烦痒,极者重沓袭起,搔之逐手起。
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白疹天阴即发”等叙述。
可见,中医学对于荨麻疹之症早有研究。
此症多突然发病,疹块大小不等,全身任何地方都可出现片块状、高出皮肤、粉红色或白色的肿块,界限清楚。
发病之时,即使是轻度荨麻疹患者也会因较剧烈的瘙痒而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休息,较重的荨麻疹患者则会伴有明显的全身表现,疹块大片融合,或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无法正常工作、学习。
对于某些重度荨麻疹者或伴有粘膜损害、过敏性休克时,则可危及生命。
由于该症易于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使得对其治疗难度加大。
然而就在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束手无策之时,传统中医名方荨麻止痒散却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受到众多患者及医家的大力推崇。
荨麻止痒散:荨麻疹治疗,中医中药最可靠中药荨麻止痒散为祖国医学治疗荨麻疹疾病之传统名方,其完全针对荨麻疹病机病理而组方用药,遵循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理念,以中药煎水擦洗之法治疗荨麻疹,效果显著,为中医领域治疗荨麻疹疾病之典范性用药。
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中药在对荨麻疹的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明显优势。
中医论治荨麻疹:内外结合,全面调理,方可彻底治愈!荨麻疹,禀赋不耐,又饮食失节,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
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为内、外病因共同作用而发。
荨麻疹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
对此,《内经》早有明确论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而对于调整机体内部免疫功能的失调或紊乱,由于西药的作用单一,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而西医治疗荨麻疹往往疗效欠佳。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首先,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所致,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荨麻疹
首先要解表散寒、清热燥湿,中药常用薄荷、连翘、金银花等具有
解表散寒、清热利湿的药物,以清除体内的病邪,调整体内环境。
其次,中医强调荨麻疹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施治。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荨麻疹的发病也有所差异,因
此在治疗荨麻疹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比如对
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进
行调理;对于湿热郁结型的患者,可以选用石膏、栀子等清热利湿
的中药进行调理。
此外,中医治疗荨麻疹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在治疗
荨麻疹时,医生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
足的睡眠等。
总之,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综合运用中药调理、辨证施治
和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调理人体,改善体质,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独特,疗效确切,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荨麻疹中医研究资料(Water整理)【3】赵××,男,41岁,西安市三五三八工厂工人。
于一九七零年一月三日就诊。
主诉:身上起红斑,搔痒已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食虾米鸡蛋汤,全身突然起红斑,成块成片,好似云朵拱起,搔痒异常。
用指甲抓痒,疹块随手而起。
胃纳不佳。
尿色深黄。
检查:搔痒不安,全身都有红色疹块,有的融合成片,压之退色。
舌象:舌质红,苔黄微腻。
脉象:浮洪而数。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脾胃湿热,外受风邪。
治则:清热利湿,表里双解。
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12克,连翘20克,蝉蜕9克,胡麻仁15克,芥穗8克,玉米须3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焦三仙30克,甘草6克,云苓15克,防风8克,生石膏20克。
煎服法:开水煎十五分钟后服用,早晚各温服一次。
连服三剂。
禁忌:忌食鱼、虾、蛋、肉等。
复诊(一月六日):疹块已退,痒止。
但仍有口干,纳呆现象。
舌质红,苔薄。
脉弦。
拟上方,去蝉蜕、防风、苍术,加浮萍8克,白藓皮10克,紫草9克。
三剂,水煎服。
禁忌如前。
附记: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瘾疹、㾦㿔、风疹块等。
本例,患者脾胃湿热素盛,外受风邪,加之食虾蛋等异性蛋白,诱发而成。
故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调理肠胃而治之。
风疹与湿疹有别,两者皆痒甚。
湿疹多有脂水相伴,治当除风邪、清湿热为主;风疹无脂水,其痒彻心,搔破溢出血津其痒乃止。
因其邪在血分,心主血脉故也,治当疏风凉血为主。
刘某,男,46岁。
病风疹,于1983年10月上旬就诊。
脉浮数,舌苔白,疹大如粟,布满周身,面部尤重,瘁彻于心,夜难入睡。
乃用疏风凉血之剂。
荆芥12克,防风10克,苍耳17克,蒺藜17克,蒲公英20克,苦参20克,玄参13克,生地黄13克,牡丹皮12克,白芍12克。
3剂。
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来就诊,脉已不数,知血热之势已缓,痒亦少减。
继服12剂乃愈。
荨麻疹在祖国医学称为“瘾疹”,又称“风疹块”。
其病多因风热和风寒搏于肌表,卫虚,有血热,或对某种食物、药物或肠内寄生虫过敏而发生。
中药荨麻疹治疗的最好方法
治疗中药荨麻疹的方法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药物治疗方面:
1.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以缓解症状。
2.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适用于严重病例或急性发作时的短期使用。
3. 异烟肼:对于慢性复发或病情较重的荨麻疹,可选用此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4. 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湿热燥湿的作用。
非药物治疗方面:
1. 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如食物、药物、尘螨、花粉等。
2. 温水浴:用温水浸泡患处,可以缓解瘙痒和肿胀。
3. 局部冷敷:用冷湿毛巾或冷水冲洗患处,可以缓解局部红肿和瘙痒。
4. 避免热刺激:避免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避免食用辛辣食物等。
最好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就诊于专业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荆防方
【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
【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麻黄方
【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中药药方: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
【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何任方<荨麻疹>
另外中医疗法:
1、活血祛风法适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并不易分辨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
根据辨证不同又可分为:
(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常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
(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
可用永安止痒汤。
(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数皮肤划痕症。
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
(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
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
(5)活血固表法:适用于易汗出,汗后发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
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
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
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
4、祛风通络法适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
5、健脾理湿法适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
可用加减胃苓汤。
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
可用加减小青龙汤。
7、其他治法个别是病人根据不同辩证,采用不同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各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
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根据辨证取穴与不同补泻法治疗。
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一定效果。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