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辩证唯物主义陈志强编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与环境有关的材料)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其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为什么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分类号UDC论文题目密级编号研究生:卜晓东指导教师:***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呈壶星圭竖皇当垡整金星泅院(系):公基笪堡堂院成熟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逻辑体系。
其中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形式和国家的发展趋势。
(三)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
其中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观。
第四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规,有益于维护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其次,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过程中,坚持马克思的国家观,有益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再次,在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益于弘扬好中国精神。
第五部分是结语。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中依然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意义constructionofsocialistdemocraticpolitics,theadherencetoMarxistnationalideologyisbeneficial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governmentandthesociety.Thirdly,intheprocessofthecollectiveeffortstowardstherealizationof“ChineseDream'’,theadherencetoMarxistnationalideologyisbeneficialtotheenhancementofthechinesespirit.Thefifthpartistheconcludingremarks.ThroughthesystematicresearchofMarxistnationalideology,wecandrawsuchaconclusion:Marxistnationalideologyisstillirreplaceableandbearsvitalguidingimportancetomodernnations’development.Inthenewhistoricalenvironment,weshouldcontinuetoadheretoanddevelopMarxistnationalideologyandcontinuetogivemoderncharacteristicstoMarxistnationalideology.KEYWORDS:Marxism;thestatetheory;meaning目录(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三)研究思路和方法………………………………………………………7(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一8一、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国家观……………………………………………………………8(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国家观………………………………………………9(二)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国家观……………………………………………11(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观………………………………………………….12(四)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观……………………………………………………13(五)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观………………………………..15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16(一)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历史演进…………………………………….161、探索阶段………………………………………………………………162、成熟阶段………………………………………………………………173、发展阶段…………………………………………………………………………..174、完善阶段…………………………………………………………………………18(--)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主要内容…………………………………….191、国家的起源……………………………………………………………192、国家的本质………………………………………………………………………193、国家的职能……………………………………………………………204、国家的形式……………………………………………………………………….2l5、国家的发展趋势……………………………………………………….22(三)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231、列宁的国家观…………………………………………二………………232、斯大林的国家观……………………………………………………….243、毛泽东的国家观…………………………………………………………254、邓小平的国家观…………………………………………………………275、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观……………………………………………………一28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0(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维护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30(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30(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弘扬好中国精神……………………32结{吾……………………………………………………………………………………………………………………………。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绪论参考书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1995年版。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1995年版。
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1995年版。
6.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1979年版。
8.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1979年版。
9.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1979年版。
10.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1979年版。
11.:《改造我们的学习》,《选集》第2卷,人民1991年版。
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文选》第2卷,人民1994年版。
13.:《在武昌、XX、珠海、XX等地的谈话要点》,《文选》第3卷,人民1993年版。
1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选》第3卷,人民20XX版。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文选》第3卷,人民20XX版。
16.:《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20XX版。
17.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人民1996年版。
18.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1999年版。
19.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下卷),海南20XX版。
20.宋士昌主编:《科学社会主义通论》(1—4卷),人民20XX版。
2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20XX 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人们感觉和意识之外。
它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及其发展规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复杂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个时代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相辅相成。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历史唯物主义将这一思维方式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摘要:主观能动性也是意识的能动性,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便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意识规律辩证关系一、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
能动性的主体是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又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应与心理,再到人的意识,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识逐渐形成;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开始从事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劳动时,人类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再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人的意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其实,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认识作用,能使人们了解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各部分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有计划地去选择做什么;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类在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着;意识还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指导和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为加上的,也有稳定不移的趋势,而且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特性。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现象,它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对世界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根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具体、矛盾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是由渐进引起突变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必然引起偶然的,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否定引起肯定的,是由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客观、必然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推动的,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更替引起的,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社会革命的客观规律推动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密切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df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论辩证唯物主义
1、什么是论辩证唯物主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论述,它主张世界具有复杂的客观本质,
持有一种由辩证实践而洞察的观念。
毛泽东曾说过:“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世界的发展只有由客观实践来分解,而不是由空想、空谈、
人的命令等去统治的唯物主义。
”
2、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个:
(1)物质主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非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是先
于意识的;
(2)辩证法:认识客观世界要从各种有关现象和矛盾关系中分析出之;
(3)实践论:实践,尤其是革命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改变世界
的总开关。
二、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对世界历史发展活动后果的客观了解,以及将此客观了解和发展活动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想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论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的重要发展。
它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关系构成了正在发生的各种历史过程。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根据的;
(2)关于各种历史阶段的不同性:不同历史阶段是以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关联特点来区分的,而不是仅凭意识型指标;
(3)关于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人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根据物质生产的实际需要就有差异,他们的作用仅限于促进或阻碍历史发展的某一方向,但不能完全改变历史的趋势。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
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探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哲学和历史两个方面对世界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根本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根据这种辩证法的规律来解释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是由一代人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后人创造更好条件的连续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具体的历史实践验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使之更加贴近现实。
两者相互印证,相互升华,不断推动着人类对于世界和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入。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框架。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着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关系。
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阅读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德]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德]马克思著:《1844哲学与经济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列宁著:《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列宁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中共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版。
10、杨惠民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1、欧阳康著:《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版。
12、张一兵、蒙木桂著:《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2004年版。
13、张一兵著:《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4、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吴德勤主编:《永远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6、仰海峰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7、陈立新著:《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马克思历史观哲学境域研究》,安徽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崔唯航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法]科尔纽著:《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 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21、[美] 理查德.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版。
22、[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0年版。
24、[德] W.威施德著,李贻琼译:《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华夏
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5、[英]布莱恩·麦基编,周穗明、翁寒松译:《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
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26、[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7、[加]伍德主编,吕薇洲等译:《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重庆出版社 2007年版。
28、[英]伯特兰·罗素著,温锡增译:《西方的智慧》,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9、[德]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0、[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4卷),商务印书
馆1978 年版。
31、[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3、[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4、[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35、[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赵剑英,庞元正主编:《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年版。
37、孙伯鍨、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0、郭齐勇、冯达文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4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3、吴晓明、王德峰著:《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
开启》,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4、。
赵剑英、叶汝贤主编:《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45、赵剑英、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46、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赵家祥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0、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
52、张尚仁:《欧洲认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
5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
5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
55、成中英:《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
56、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三联书店。
57、 艾耶尔〔英〕:《二十世纪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5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59、 成中英〔美〕:《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
60、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61、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东亚图书馆出版。
6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63、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
64、 施太格缪勒〔德〕:《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
6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66、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
67、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
68、冯友兰:《新理学》,商务印书馆。
69、约翰·杜威〔美〕:《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
70、维特根斯坦〔英〕:《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71、维特根斯坦〔英〕:《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73、约翰·沃特金斯〔英〕:《科学与怀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74、让·皮亚杰〔瑞士〕:《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
75、列维·斯特劳斯〔法〕:《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
76、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77、克利普克:《命题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
78、夏皮尔:《理由与求知》,上海译文出版社。
79、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80、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81、荆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
82、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3、丁伟志陈崧:《在中体西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4、谢龙:《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人民出版社。
85、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
86、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
87、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88、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
89、胡塞尔〔德〕:《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
90内格尔[美]:《科学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
91、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2、吴国盛:《现代化的忧思》,三联书店,1999。
93、麦基编:《思想家》,周穗明、翁寒松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