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全国中草药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红娘子《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拼音名】Ho ng Ni a ng Z i【别名】红娘、红女、红姑娘、么姑虫、灰花蛾、花大鸡、山鸡腰、红盖虫【来源】蝉科昆虫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 或褐翅红娘子H. philaemata Fabricius 的干燥虫体。
7〜8月捕捉,一般在清早露水未干前,红娘子翅湿不能飞起,用手捕捉。
因活的红娘子能发出一钟类似巴豆粉的气味,故在捕捉时最好戴上手套及口罩,以免刺激皮肤及粘膜,还要防止刺激眼睛。
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布袋内。
连布袋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
【炮制】将虫体去头、足、翅翼,用米同炒至老黄色,然后筛去米即得。
【注意】体虚及孕妇禁服。
【拼音名】Ho ng Ni a ng Z i【别名】樗鸡(《本经》),灰花蛾(《纲目》),红娘虫(《药材资料汇编》),么姑虫(《中药志》),红女、红姑娘(《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蝉科昆虫红娘子的干燥全虫。
于6〜8月间,朝露未干时捕捉。
此虫能分泌毒液,刺激人的皮肤而发泡,故捕时宜戴手套及口罩。
捕得后,蒸死或烤死,然后晒干。
【原形态】形似蝉而小,体长15〜25毫米,宽约5〜7毫米。
头部及胸部均呈黑色,唇基朱红色。
头部两侧有复眼,大而突出,杂有黑褐色的斑块;触角1对,位于复眼间的前方。
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中胸背板黑色。
左右两侧有2个大形斑块,呈朱红色;雄虫在后胸腹板两侧有鸣器。
翅2对,长大,胶质,前翅黑色,后翅褐色,有光泽,翅脉黑褐色,明显。
足3对,黑褐色,健壮。
腹部血红色,基部黑色;雌虫有黑褐色的产卵管。
多生于丘陵地带,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不能高飞;若虫生活于未开垦的砂质土壤中。
【生境分布】分布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产于湖南、河南、湖北、江苏、四川、安徽,河北等地;以湖南、河南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尾部较狭。
桃儿七【拉丁名】Sinopodophullum hexandrum(Sinopodophyllum emodi (Wall. ex Royle) Ying)【中文名】桃儿七【拉丁科名】Berberidaceae【中文科名】小檗科【保护级别】3【分布】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现状】稀有种。
桃儿七残存于东亚,呈零星分布。
由于根状茎与果实入药,而被任意采挖,天然繁殖能力较弱,随着植被的破坏而导致其生境的改变,植株日益稀少,分布区日渐缩减。
海拔下限(米) (1500 ) 2400海拔上限(米) 3400 (4300)【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一8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走,通常多少结节状;不定根多数,长达30厘米以上,直径2一3毫米,红褐色或淡褐色;茎直立,基部具抱茎的鳞片,上部有2(一3)叶。
叶具长达30厘米的柄;叶片轮廓心脏形,长13一20厘米,宽16一30厘米,3或5深裂几达基部,顶生裂片3浅裂,侧生裂片2中裂,小裂片先端渐尖,边缘具尖锯齿,下面被柔毛。
花两性,6基数,单生茎端,先叶开放;萼片早落;花瓣粉红色,倒卵状长圆形,外轮大,内轮较小;雄蕊长约9毫米,花药线形,长约4毫米,具四合花粉;子房1室,生多数胚珠。
浆果卵圆形,熟时红色,长5.5-6.5厘米,直径约3.5厘米;种子多数。
【特性】桃儿七通常生于海拔较高的平坦山谷及透光度好的林下、林缘或草灌丛中。
高山草丛中或疏林下及林缘。
适于寒冷而湿润,夏季低温多雨,冬春干冷的气候,最低气温在-10℃以下,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多集中在6--9月。
所在地为高山草地乱石缝隙腐殖质丰富的山地灰化土、暗灰钙土、灰褐土及山地棕壤。
在太白山的糙皮桦Betula utilis D.Don.林下,多与大花糙苏Phlomis megalantha Diels、落新妇Astilbe chinensis (Maxim.) Franch. et Sav.、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无距耧斗菜Aquilegiaecalcarata Maxim.、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等伴生。
鬼臼有着“扶阳第一要药”美称的附子,或救人于生死一线,或毁人于顷刻之间,任性地左右着人之生死。
但它又是上天赐予人间不可多得的扶阳升阳之物,只因附子有大毒,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属温里药。
附子的热、毒和禁忌让不少中医从业者都心生畏惧。
生附子的麻味物质是它的毒性成分。
生附子有麻醉作用,外用能祛风湿和止痛。
生附子绝不可内服。
按合理的泡制工艺蒸制的熟附子,味甘、苦,无毒。
将其用微波炉烘烤后能产生淀粉类食物膨化所特有香味。
蒸制的附子完全不需煎煮,经粉碎后可直接应用。
附子的味道非常奇特。
我们的味觉对附子味道的感受不是同时呈现。
品尝附子味道时,很快的第一感觉是甘甜,而后甜味消失,苦味呈现;如是生附子,在一分钟左右会呈现极强的麻感,准确的说是口舌被麻醉,并持续麻木几个小时。
尝生附子一次只需米粒大小一块就可以了,过多会让人无法承受,并且尝后应该吐出,不能将其下咽。
【食用】附子熟地炖龟肉材料:制附子15克,老龟1只(约1000克),熟地黄20克,山药20克,鸡肉200克,枸杞20克,鹿角胶10克,制菟丝子15克,姜汁炒杜仲15克,炒山茱萸15克,肉桂9克,当归20克,上汤2800毫升,鸡油25克,料酒10克,盐5克,胡椒粉3克,姜5克,葱10克;做法:1、将所有药材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2、将老龟宰杀,去头、尾及肠杂;姜拍松,葱切段;鸡肉洗净,切3厘米见方的块状;3、将药袋、鸡肉、老龟、姜、葱、料酒、上汤同放炖锅内,置大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炖煮45分钟,加入盐、鸡油、胡椒粉即成。
功效:补肾,壮阳,填精,键脾。
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阳瘘、精冷、精少、精稀等症。
食用禁忌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鬼臼药材名称:鬼臼拼音名称:GUIJIU别名:爵犀、马目毒公、九臼(《本经》),天臼、马目公、解毒(《吴普本草》),术律草(《丹房鉴源》),羞天花、羞寒花(《益部方物略记》),害母草(《本草图经》),八角盘(《通志》),独脚莲、独荷草(《土宿本草》),旱荷(《庚辛玉册》),山荷叶、八角镜(《纲目》),金星八角、独叶一枝花(汪连仕《采药书》),千斤锤(《福建中草药》),一碗水、江边一碗水、独荷莲(《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独角莲(《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八角乌(《药学学报》)。
科属: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
产地:分布长江流域各省。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平。
功能主治:祛痰散结,解毒祛瘀。
治痨伤,咳嗽,吐血,胃痛,瘿瘤,瘰疬,痈肿,疔疮,跌打,蛇伤。
中成药:共有5种中成药使用鬼臼:鬼臼毒素酊剂鬼臼毒素软膏鬼臼毒素酊注射用依托泊苷红花如意丸二十五味鬼臼丸疣迪搽剂胜利吉祥丸二十六味通经胶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磨汁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①《本草经集庄》:"畏垣衣。
"②《本草经疏》:"凡病属阳,阳盛热极及烦惑、失魂妄见者不可用。
"③《福建中草药》:"孕妇忌服。
"附方:1.治胃痛:八角莲根茎,泡酒服或嚼服,每服一钱。
(《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2.治瘿瘤:鬼臼(切片,姜汁浸)、海藻、昆布、海带(俱用热水洗净)、海粉(水飞过)、海螵蛸各二两,甘草一两,海螺一个(火烧醋炙,如颈下摇者用长螺,颈不摇者用圆螺)。
共为极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
每晚临睡时,口中噙化一丸。
(《海上方》)3.治瘰疬:鬼臼根研末,醋调敷患处。
(《湖南药物志》)4.治瘰疬:鲜鬼臼根茎一两,水煎服;渣捣烂敷患处。
(《福建中草药》)5.治疔肿痈疽:鬼臼根,醋酒磨涂;叶贴,能消痈肿。
(《纲目拾遗》)6.治蛇咬:独叶一枝花根。
口嚼搽疮上。
(《祝穆试效方》)7.治蛇虫咬伤:鲜八角莲适量,捣烂外敷;或内服,每服二钱,水煎服。
归入肺经的辛味中药列表•八角莲(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味性:苦辛,平。
归经:肺;肝经。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八角莲叶(鬼臼叶)味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肺经。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主痈肿疔疮;喘咳•八仙草(猪殃殃、小锯藤、锯子草、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细茜草、拉拉藤、小舒筋)味性:苦辛,寒。
归经:少阴;太阴经。
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
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
•八仙过海味性:味辛;性温。
归经:肺;肝;胃;大肠经。
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截疟。
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四技麻木;腰膝痿软;急性胃肠炎;疟疾•白侧耳(白耳菜、叫天鸡、光板、金苦板、苍耳七、金钱灯塔草、金筶板、梅花草、黄草、小白花、山慈姑、马尿花、马蹄草、紫葳草、肺心草、白折耳、水折耳)味性:辛;苦;寒。
归经:肺经。
镇咳,止血,利湿,治虚劳咳嗽,咳血,吐血,亦痢,白带,疔疮。
•白豆蔻(多骨、壳蔻、白蔻、圆豆蔻、扣米、豆蔻)味性:辛,温。
归经:入肺、脾经。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
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白桂(三股筋、滇新樟、沙癞叶、香味叶、羊角香、梅根、茶蚬)味性:辛;甘;温。
归经:肺;肝经。
祛风除湿。
主治感冒,月经不调,寒性胃痛,腹胀,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骨折,湿疹疥疮。
•白花射干(冷水丹)味性:苦;辛;寒。
归经:肺;胃;肝经。
治咽喉肿痛,肝炎,胃痛,乳腺炎,牙龈肿痛。
•白僵蚕(僵蚕、天虫、僵虫、白僵虫)味性:辛咸,平。
归经:肝;肺;胃经。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蛇虫咬伤中草药〖鬼见针〗【别名】虾钳草、金盏银盘。
鬼见针全草
鬼见针花蕾
鬼见针种子
鱼腥草
鱼腥草
鱼腥草
木芙蓉
芙蓉花
蝮蛇【注】关于蝮蛇品种之多请自己去辨别
雄黄矿石关于雄黄药店有售
【来源】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
关于形态我就不多说了,目前到处都有,村边、路边、荒地、旷野,人们还常常拿来当野菜吃。
【生境分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微、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亚美洲的热带地区都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釆,鲜用或晒干。
【性能】微苦,平。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尿。
【用量】15―30g。
【验方】1.毒蛇咬伤:①鲜鬼见针100g。
水煎服或捣烂绞汁服;另取鲜鬼见针草叶适量捣烂敷伤口周围。
②鲜鬼见针草120g。
捣汁就开水适量服;或鬼见针草60g,水煎服,至愈为止。
同时取鲜鬼见针草、鲜犁头草各等量,食盐少许,捣烂敷伤口周围。
③鲜鬼见针草、鲜一点红全草、鲜地桃花根皮各60g。
捣烂,加第二次淘米水调匀,榨取汁服,药渣敷伤口周围。
④鲜鬼见针草适量捣烂取汁服,每次服30m1.每日服3次,渣敷伤口周围;或鬼见针草、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2.蝮蛇咬伤:鲜鬼见针草、鲜鱼腥草、鲜木芙蓉叶各适量,雄黄、食盐各少许,捣烂敷伤口周围;另取上药各30g(鲜品60克),水煎服。
蝮蛇为剧毒蛇之一,治疗中应严密观察,如用药1日症状无改善,应采取其它法治疗。
3.蜈蚣咬伤:鲜鬼见针草适量捣烂,从上向下擦,伤口勿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