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欧洲所见中国地图的流变
- 格式:pdf
- 大小:993.01 KB
- 文档页数:4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吴莉苇内容提要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地图欧洲的中国地理观耶稣会士一17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0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就是当时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随着16世纪末耶稣会士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各个方面才逐渐被欧洲所认识,中国的地理轮廓和地理知识亦属其中一部分,从此中国地图在欧洲制图学领域有了独立形态。
多年以来,学者们公认近代早期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有3个里程碑:一为1584年路德维科#乔里奥(Ludovico Georg i o)绘制、奥特利乌斯(Abraha m Orte li u s)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1655年卫匡国(M arti n o M artini)绘制、约翰#布劳(Joan B laeu)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唐维勒(Jean-Baptiste Bourgu i g non D.Anv ille)根据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1735年发表于5中华帝国全志6,1737年单独结集出版)。
笔者通过对德国国家图书馆地图藏品的数量分析,印证了上述论断。
本文¹意欲在此项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略加论述,即3个范本所构成的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异,以及这些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这3份作为范本的地图各有鲜明特征,足资判断其他地图是否以之为参考。
路德维科#乔里奥中国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方向坐标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仅因图册版面需要而采此种坐标)。
第二,中国南北纬度为20b至55b,没有经度坐标,但通过与南北距离比较可判断东西经度大约跨20度。
第三,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以绵亘的山脉为国界,西部边界纬度约37b至44b处有一个紧贴界山外¹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16)18世纪欧人所绘中国地图分析:以德国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例0;项目编号:2007000755)。
中国第一张地图康熙年间绘作者:来源:《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06期今年的3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私人宴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并赠送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一张中国地图。
据默克尔介绍,那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
据说这张地图与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实测全国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有着渊源。
这张地图后面到底还有那些故事呢?默克尔赠送的地图,可能是由18世纪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霍曼及其家族成员哈斯“接力”绘制并保留下来的,内容是康熙初年的汉地十五省。
该图的绘制基于法国地图学家德·安维尔在1734年绘制的中国地图册《中华帝国全志》。
而德·安维尔的中国地图又基于《康熙皇舆全览图》。
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起,欧洲绘制的中国地图渐渐增多。
但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欧洲人对“中国”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是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公元1689年,一张从欧洲传来的缺少中国详情的亚洲地图让康熙帝受到触动。
他决定利用西方来华传教士掌握的测绘技术,组织人力绘制一份全国地图。
这个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前期准备,公元1708正式开始。
耶稣会的欧洲人、中国学者以及钦天监的喇嘛、理藩院主事等十余人参与其中。
该图实测经纬度值的地点有六百余处,多处使用三角测量法,并使用了少量的天文测量法。
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
比例尺为1:40万。
十年后,全图初步完成,即《康熙皇舆全览图》,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实测全国地图诞生。
“《康熙皇舆全览图》绘成后,被藏进了内库,一般百姓无缘目睹,只有省巡抚一级才能看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韩昭庆教授说,“直到上世纪20年代左右,这幅图的铜板才在沈阳故宫博物馆被发现,重新印刷。
”据韩昭庆教授介绍,参与绘图的法国传教士把这份地图带到了欧洲,于是,中国境内的全图反倒在欧洲通行开来,而非如在中国仅限于皇室高官才能一睹。
大航海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区可以划分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印度教佛教)文化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和欧洲(基督宗教)文化圈。
大航海以前的中西关系就是中国与其它这些“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到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原来本是西方的地区(如南亚)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整个亚洲包括东亚、西亚与南亚,乃至非洲都被排挤出“中西关系”的范围之内――它们逐渐都变成了“东方”。
因为,西方之于东方不仅仅是一种异质文化的概念,还是一种先进相对于落后的概念。
当欧洲工业文明愈来愈显现出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先进性时,“中”(或“东”)与“西”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16―18世纪的中西文明交流实质上是传统中国与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的西方文明的一次大接触、大碰撞。
一个传统的中国面对一个张扬的欧洲:传统中国仍在王朝统治的夕阳余晖中鹅行鸭步,步履蹒跚;欧洲却在大踏步地走出中世纪,一路上血雨腥风。
这样两种生长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又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异域文明邂逅相逢,在商业、宗教、文化和政治上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紧密联系,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场景来布局,一是以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以礼仪之争为突出特征的中国文化西传之路径;另一个则是启蒙时代的欧洲对所见之中国知识与文化的反应。
二16―18世纪的中西交往从传播内容上看是一个以中学西传为主的过程,从传播影响上看,中国文化对这时期的欧洲的影响远大于传教士介绍的西学知识对中国的影响,所以具有突出的单向交流特征。
这次“中西初识”起因于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的需求和天主教会长期不懈的征服异教徒的愿望,国家利益与教会利益的结合与冲突在16世纪兴起的耶稣会身上有鲜明体现。
西方世界关于中国地理的知识和观念的来源1(下)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15年第05期保存在欧洲的中国古地图除著作类文献之外,被传教士通过各种途径传往欧洲的中国地图、传教士绘制的中国地图和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也不断增加了欧洲人对位于遥远东方的中国的认识。
在欧洲各国的图书馆,至今保存着不少中国古地图。
仅在法国国有图书馆就有1800年前绘制的各种中国地图60多幅。
保存在欧洲各种的中国古地图,有些影响很大。
下面就其中的一部分做简单介绍。
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人绘制的全国地图可能是明嘉靖时由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
现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度总档案馆藏有一幅。
此图是1574年由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基多·拉维查理士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此图中的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地理形势作了扼要说明。
1584年,欧洲地理学家奥泰留斯复版了他的《世界地图集》,内有一幅中国地图,据认为这幅地图是来过中国的葡萄牙耶稣会士卢乔其绘制的。
这是欧洲出版的第一幅中国地图。
我国最早的刻版印刷地图——明朝罗洪先编制的四卷本《广舆图》,此图最早印于1541年,于1565、1566、1579和1799年多次印刷。
1590年,传教士罗明坚往罗马教廷寄送了1579年版本的《广舆图》,他将图中的中国地名译为西文。
这些文献成为佛罗伦萨地理学家内罗尼绘制亚洲大地图的重要依据。
罗明坚寄送的《广舆图》今已不存。
现海牙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本未经考定的中国地图集,编号为M.115.BL。
这份地图集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1642-1692,1656年来华)于1684年送给阿姆斯特丹市长尼克拉·维特森的。
法国汉学家米歇尔·德东布认为它是1541年或1558年的版本。
这本地图集有残缺,第111-117页现存在巴黎图书馆。
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799年版的《广舆图》。
作为里程碑的《中国新地图集》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 1643年、1657年两次赴华)通过实地考察和方志研究,绘著成《中国新地图集》。
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本文将从四个大的阶段讲解地图学发展简史:原始地图,古代地图,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一、原始地图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
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
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
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
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
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
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1954年江苏出土西周初期青铜器上的铸刻铭文,记载周分封诸候时使用到地图,谈及《成王、武王伐商图》与《东国图》。
这是迄今所知最早明确记载地图的可靠文字史料。
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
在平山县发掘出公元前299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铜版《兆域图》,图上标明宫垣、坟墓所在地点、建筑物各部名称、大小、位置和诏书。
这是世界上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
放马滩古墓群出土的公元前239年7幅秦王政八年木板图,反映战国晚期秦国属地邦县(天水到宝鸡一带)的政区、地形和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实测木板图。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流失欧洲的中国古地图李孝聪先生在伦敦大英图书馆调查中文古地图时的工作情景。
李孝聪中国古地图自16世纪八十年代由耶稣会传教士送到澳门,然后搭葡船经海路送回罗马教廷和西班牙王室。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由于荷兰人在亚洲的频繁活动,致使一些中国地图乘荷兰船只回航欧洲的航线,首先传到阿姆斯特丹,然后再流传到欧洲其它地方。
17世纪,部分中国地图也从北方陆路流入俄国和欧洲。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中国地图外流的频率大大加快。
1991年我在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该年6月参加了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图学史大会,有幸结识了欧洲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地图收藏部的负责人,借此初步了解了各国收藏中国古地图的情况。
翌年,转赴伦敦英国图书馆地图部和东方与印度事务部做研究学者,并在那里完成了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初步调查与编目。
1994年秋去意大利罗马大学文学院东方学系做访问学者时,搜集整理了流散在意大利、梵蒂冈各处的数百幅早期中文地图。
几年间,在有关学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在欧洲考察翻阅了数千幅(册)20世纪以前印、绘制的中文地图,并搜集整理了一批中文地图资料,《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便是我当时调查研究的记录与成果。
1571年,西班牙人在吕宋岛西海岸建立了一个新据点———吕宋港(今菲律宾马尼拉),开辟了由中国福建沿海经澎湖列岛到吕宋,再经苏禄群岛抵摩鹿加群岛然后转去欧洲的航线。
事隔两年,一幅从中国人手中得到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便沿着上述航线于1574年转呈给马德里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这幅地图连同原始信件至今仍保存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度总档案馆内。
它很可能是迄今所知尚存的最早流入欧洲的中国人绘制的地图。
中国人画的地图与欧洲人的地图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舆图没有什么科学性和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