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教案生物陈燕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3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五节内容。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也为学习必修模块二打基础。
细胞组成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核酸的种类及其分布。
接着阐述了核酸是由核苷酸链接而成的长链,重点阐述了核苷酸的结构、种类及其作用。
最后讲述了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1.认识核酸的种类及其分布。
2.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其基本组成单位。
3.简述DNA与RNA的异同点。
4.简述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
三、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探究核酸的种类及其分布、核苷酸的知识,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细胞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物质观念,认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现象,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通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核酸的种类及其分布、核苷酸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的科学思维,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以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细胞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人类健康、生存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DNA与RNA的异同点。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本节教学内容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本课从观察宠物入手,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认识,促进今后的学习。
因此,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尝试编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问题探讨中,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经过整理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及关键图片,并制作成课件;教材中“资料分析”中的图文制成的课件;动物行为相关资料课件;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关键步骤制成的课件,及采集和饲养资料;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和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布置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整理过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及记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查找有关菜青虫的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思路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
通过课前一个月时间的观察和《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的精彩回放,增强了感性认识。
因此从叙述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入手,区分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再看资料分析材料,进一步学会区分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然后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加深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最后播放《动物世界》精彩片段,拓宽视野,增强趣味性,收到课虽尽意未止的效果。
集美中学“片段教学”评比日程安排(15个学科共153人)1、比赛时间:2011.3.262、参加评比的老师:男50岁(不含)以下,女45岁(不含)以下老师,(已参加了片段教学示范的老师除外)3、非参赛的老师在各自学科的考室听课。
4、各教研组(语数英分初、高中)在3月23日(周三)前将比赛老师的顺序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后报教科室。
5、评委报到时间:7:15 地点:道南楼二楼会议室工作人员报到时间:7:45 地点:道南楼三楼阶梯教室参赛老师报到时间:8:00 地点:道南楼二楼阶梯教室6、评委报到后,半小时内确定2个比赛课题(其中语文、英语还需准备2份2-3分钟的朗读材料),交工作人员复印。
7、比赛当天,所有参赛老师将手机等通迅器材上交给休息室工作人员(准备好153个信封,写上手机主人的姓名),比赛老师不许将电脑带入休息室,本学科所有老师比赛完毕后领回上交物品。
8、参赛老师进入备考室备考时间为半小时。
9、参赛教师要着正装,佩戴校徽。
10、讲课前要先介绍授课题目,讲课结束要敬礼,要擦掉黑板上的板书。
11、各学科比赛老师进入备考室及考室时间进入考室候考室:道南楼2楼阶梯教室(未比赛的老师休息处)备考室:道南楼3楼阶梯教室休息室:科学楼阶梯教室(比赛结束的老师休息处)考室:初一、二教室(14间)初一(1)班:初中语文初一(2)班:高中语文初一(3)班:初中数学初一(4)班:高中数学初一(5)班:初中英语初一(6)班:高中英语初一(9)班:物理初二(1)班:化学初二(2)班:生物初二(3)班:政治初二(4)班:历史初二(5)班:地理初二(6)班:体育初二(9)班:音乐、美术、信息、通用工作人员:黄志坚陈枫宝吴静怡王小梅尤华容陈枫萍童黙冯璐杨毅川陈文勇张莉陈乃新陈毅贞龚孟增陈森井陈小环陈韶芳陈妙阳易丹芳王婧陈玉平郭娟玲王秀清孙燕照像:黄志坚初中油印室:陈枫宝(7:45到会议室,负责油印材料,每份材料复印6份,交至备考室)休息室工作人员:吴静怡王小梅尤华容吴静怡:负责收发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物理、生物、政治学科老师的手机王小梅:负责收发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化学、历史、、音美信息通用学科老师的手机尤华容:负责收发初中英语、高中英语、地理、体育学科老师的手机,负责引导老师到备考室备考室工作人员:陈枫萍童黙冯璐陈枫萍:事先准备30支笔,400张教案纸(信纸),160个信封陈枫萍:负责收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老师的教案纸童黙:负责收发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美信息通用老师的教案纸冯璐:负责收发老师的教案纸,负责在黑板上写上每批备考老师的备考结束时间引导员:杨毅川陈文勇杨毅川:负责引导在初一年考室进行比赛的老师陈文勇:负责引导在初二年考室进行比赛的老师初一(1)班记时兼统分员:张莉初一(2)班记时兼统分员:陈乃新初一(3)班记时兼统分员:陈毅贞初一(4)班记时兼统分员:龚孟增初一(5)班记时兼统分员:陈森井初一(6)班记时兼统分员:陈小环初一(9)班记时兼统分员:陈韶芳初二(1)班记时兼统分员:陈妙阳初二(2)班记时兼统分员:易丹芳初二(3)班记时兼统分员:王婧初二(4)班记时兼统分员:陈玉平初二(5)班记时兼统分员:郭娟玲初二(6)班记时兼统分员:王秀清初二(9)班记时兼统分员:陈燕(负责在第14分钟时提醒选手,统计各选手的平均分)。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2.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3.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
体验到学习行为能更有助于动物的生存。
教法设计
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owerpoint 课件,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
宠物观察日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2009年度马塘中学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目的及标准: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一个永恒的话题。
2009年是我县提出推进有效教学的第四年,为切实增强我校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根据县统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马塘中学课堂教学过关实施方案,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转变质量增长方式,取得中考、高考的双丰收。
为充分保证学生有效学习时间,解决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本次课堂教学过关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全面、深入,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教师讲授时间。
一堂课中老师讲授的总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5分钟(高中不超过30分钟),连续讲授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二、组织领导成立“马塘中学课堂教学过关”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建国副组长:康敏罗敦砚朱建武丛杰成员:沈松平管永春葛家梅陈军张海兵韶锡军鞠亚苏管军顾拥军陈一峰仇丽蓉三、考核对象:在职全体任课教师;四、实施要点及时间安排:第一阶段:08-09年度第二学期,共分准备、研究、申报、两级考核四个阶段。
目标:过关率达80%以上。
1、活动准备阶段(2009年1月~2月):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如东教育信息第131期《关于全县中小学行政听课点评检查情况的通报》,第100期《有效教学简报》、《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文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各学科有效教学实施方案的校本培训,组织《马塘中学教学管理细则》考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一位教师明确课堂教学过关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转变观点,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2、研讨、考核阶段(2月至5月底)各教研组认真制定活动计划,明确重点,做好积极有序的推进,抓好过程的指导与监控。
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课堂教学过关校本化基本要求,印发到各个教师手中。
(1)2—5月:上好试验课、研究课。
各教研组加强谋划,强势推进,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有针对性地从部分教师、学科、年级启动,逐步向全校展开,进行校内研讨和过关。
人的性别遗传
八年级生物陈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性别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图片上显示,张奶奶对李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
张奶奶说: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
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作出推测和判断。
教师:同学们知道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其实性别就是一种性状,它也是可以遗传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别遗传。
(板书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教师:请同学们先来看书上第37页的人的染色体排序图,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男性的第1号与女性的第1号差不多,其他的也是,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
但没标号的那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很大。
教师:是的,人共有23对染色体,在这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你猜这对染色体跟什么有关?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学生:应该和性别有关吧?
教师:是的,科学家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板书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教师: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教师:你能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吗?性染色体之外的都叫常染色体。
学生:练习写染色体,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教师:(板书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教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学生:练习写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教师:教师巡视检查,有错的进行纠正。
学生: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教师:研究性别时只考虑性染色体就行了,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构成可以简化为用X、Y来表示。
男性可以产生哪几种精子?
学生:两种,含有X的和含有Y的。
教师:那卵细胞呢?
学生:只有含X的一种。
教师:那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每两个同学一组,一组的同学有两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另一个信封中装着分别含有X 和Y的两种精子,它们的数量一样多。
请同学们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细胞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卵细胞,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同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接近1:1。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画出遗传图解,说明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性别比例接近1:1。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人的性别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学生: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教师:说得很好,前面提到的那个烧香的老奶奶能改变胎儿的性别吗?
学生:肯定不能。
教师:生男生女是妈妈决定的吗?
学生:不是,它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和从理论上分析都得出男女的比例接近1:1了,那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课前的调查。
学生: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教师:大家会发现,一个小组里男女的比例可能不是1:1,但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同学中男生女生的比例就越来越接近1:1了,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教师: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
但我们国家现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
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课堂小结: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一说还想知道哪些关于性别的问题。
课后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
亮点:
1、教学过程:能用身边事例引入新课;观察探究查找缘由;共享数据学会调查;模拟实验探究规律;分析案例揭示本质;总结练习巩固知识。
2、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也能猜测出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导入很顺利。
3、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学生围绕课本的讨论题进行讨论,其中前三题学生都能得出很正确的答案,只有第四题有不同的答案。
第四题比较难,因而在后面的环节再次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4、探究性别与性染色体是否有关:这部分是教材没有的。
但上节课时学生有问到“多一条染色体会有什么问题”,因而这节课就以探究来切入这个讨论题,以达到巩固学生探究几个环节的目的,又可以激发学生以后提问的意识,学生会由于老师对他们提问的关注而更加愿意提问
不足:部分学生对于遗传图解的书写不规范
改正:在课堂上要古丽他们勤动手,动脑。
增强自信心。
争取下次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