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_陈鸿彬
- 格式:pdf
- 大小:315.28 KB
- 文档页数:5
CAIXUN财讯-44-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浅析 □ 河南理工大学 聂 斐 王鸿城 / 文在世界经济复苏要低于预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困难局面下,河南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经济总量迈上四万亿新台阶,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来了解今后发展的改进之处。
河南 经济发展 形势河南位于我国中部,是中原经济建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发展,河南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的经济主体向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巨大转变。
河南经济社会近年来的发展形式 近年来,河南一直把稳增长摆在最高的位置,准确的找到河南发展实际与国家宏观政策的结合点,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转型升级双千工程”“八项关键举措”、“稳增长促使型保态势行动计划”扩大有效投资“双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始终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同时全面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
郑州机场累计开通航线184条,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正在形成,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实验区成为我省重要开放平台。
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连通所有县城,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全国首个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
今年预计郑州机场客货运增长15%以上,郑徐高铁正式投入运营,郑万、郑合高铁加快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开工建设。
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43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500公里,一批重大能源、水利、信息网络项目加快实施。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34个,发展载体持续壮大。
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401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J ou r nal of t h 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ei叫Com m i t t e e N o.3,2010(Sum,105)市情省情研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冉朝霞(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
实现中原崛起,既要靠中心城市的带动,又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而为实现中原崛起构筑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质量、效益也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二是观念的制约,三是经济环境的制约。
河南县域经济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下大力气。
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各项治本措施,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努力做到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河南县城经济;存在问题;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3—0098—03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
实现中原崛起,不仅要靠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也要靠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从而为实现中原崛起构筑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质量、效益不高。
为此,有必要查找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体制和政策的制约。
第一,财政体制不到位和政策不合理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财权和事权不对称。
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集中表现为财权层层向卜集中,而事权却不断下放。
二是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
财政转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县乡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暗箱操作,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是调动县乡财政建设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县乡财政建设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近年来,郑州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发展力度,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逐渐提升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经济发展郑州是河南省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郑州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截至2020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3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了超过8%的增长率,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郑州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
传统产业方面,郑州市拥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发展迅猛。
新兴产业方面,郑州市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创新中心。
尤其是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成为郑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二、交通优势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优势显著。
郑州市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带,处于全国多个经济区的交汇点。
郑州市拥有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郑州站,是中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城市,有多条高铁线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
郑州市还具备发展水路交通的条件,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郑州市成为黄河水岸城市,使得对外交通更加便捷。
三、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郑州市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
郑州市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创业者到郑州市发展。
郑州市也加强了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郑州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提升了城市形象和软环境。
郑州市的城市规划注重了生态环保和人文关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郑州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供应、供电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生活品质。
郑州市通过经济发展、交通优势、人才引进和培养、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不断提升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摘要: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核心圈;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区域带动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308-01中原地区处于我国中心地带,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延伸的战略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处于东西交会、南北贯通的核心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要形成发展的合力必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引领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圈层。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就指出,一个经济区总是有一些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把这个经济区组织起来。
因此,根据地理区位、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辐射能力等分析,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具备了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的条件,在未来经济区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带头作用。
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中的郑汴洛三市所具备的优势如下: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信息、资源、科技上具有区内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郑州也是陇海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我国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在经济发展上,2010年gdp位居全国城市第22位,在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中无论经济总量还是gdp均稳居第一,在中原经济区未来发展中将起到龙头作用。
洛阳是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0年gdp位居河南省第2位,中部六省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7位,gdp增速全国第6位。
洛阳不仅因其古都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带来巨额的旅游收入,而且工业基础雄厚,大中型骨于工业企业集中,为中原经济区中的工业大市,在我国工业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是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不仅关系着城市形象和发展格局,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为此,郑州必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加快城市治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其次,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最后,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同步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地铁、公园、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安全、环保等能力,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如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提高轨交的覆盖面和运输效率。
其次,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优美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最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如采用智慧化交通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三、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市场规范化和产业链的整合,提高郑州的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如推动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发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优势。
其次,发展现代制造业,如集约化、智能化、优质化的高端制造业,提高郑州的产业水平。
最后,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
四、促进人才集聚人才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没有人才的支持,城市的其他综合竞争力是难以提升的。
因此,促进人才集聚提高了城市的人才安居和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首先,加强人才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扶持优质人才在郑州生活和创新创业。
其次,留住优质人才,实现人才的留得住、用得好和发展得快,提高人才的获得成就和幸福指数。
河南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评价与提升建议研究[摘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只有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强化了,才能充分发挥其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
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要围绕壮大中心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和布局,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推动组团式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关键词]河南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评价与提升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把中心城市作为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加快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推动与周边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组团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素集聚,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相对落后。
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
因此,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1河南省中心城市发展的现状1.1中心城市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河南省省辖市市区人口总规模1503万人,建成区面积1745平方千米,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75.6万人、350.2平方千米,增长了13%、25%。
郑州市区人口达317万人,洛阳市市区人口超过200万人,南阳市市区人口接近120万人,开封、平顶山、商丘3个城市人口超过80万人,安阳、新乡、焦作、漯河4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信阳、许昌、濮阳、鹤壁、驻马店、周口6个城市人口超过30万人,三门峡、济源2个城市人口接近30万人。
1.2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省辖市产业集聚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营业收入达到8700亿元,占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比重的38.4%,超5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2家,超百亿元的达到34家,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承载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活力,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郑州正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一、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郑州市正全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已经初步形成了陆空联运、铁路集疏、公路水路联动的综合交通体系,郑州东站是亚洲最大的客运交通枢纽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连通世界各地,对外交通便利。
城市绿化与环境治理取得长足进步。
郑州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绿化与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美。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能力不断提升。
郑州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了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能力,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创新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创新产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郑州市正努力创新产业发展,助力城市综合实力提升。
郑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科技研发基地和孵化器,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投资环境。
郑州市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了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升级。
郑州市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
三、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斐然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郑州市正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助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
郑州市加大了对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落户郑州,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郑州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为城市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1],一般都是该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仅具有聚集功能,而且具有带动辐射功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近几年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
河南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
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增强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力和市域辐射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而促使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国内外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9],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城市带动战略[10-12],但研究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文献极少。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用“城市带动能力”检索,仅检索到1篇论文[13]。
用“城市带动能力评价”进行检索,没有检索到1篇文献。
由于只有在对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其提高对策,因此,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计量经济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然后根据存在问题研究出各类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
1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是指该城市带动其辐射范围内的农村和中小城市发展的能力。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中心城市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力。
②中心城市带动其辐射范围内农村和中小城市发展的辐射力。
如若中心城市市区经济社会不发达,集聚力和辐射力有限,就无法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分指标体系,即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注重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相结合(表1)。
总量指标反映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总体实力,均量指标说明城市各种功能的效率。
由于各中心城市市域的地形不同,面积不等,人口数量差异较大,因此,在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均量指标和城乡统筹系数、区域统筹指数为主(表2)。
2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评价2.1市区集聚力的定量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提取初始因子,并通过对公因子进行正交旋转(Varimax ,即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计算公因子的载荷。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以下预处理:①对负指标进行处理,即对负指标取倒数作为正指标值。
②需要进行相关分析剔除多重共线性。
③为了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对处理后的数据分析,提取公因子。
以公因子作为新的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17个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的各公因子得分。
再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4-0591-05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陈鸿彬1,王兢2,陈娟1(1.河南财经学院区域与城市研究所,中国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中国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
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既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中心城市市区的集聚力,又要迅速增强对中心城市市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辐射力,即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实力。
关键词: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指标;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时间:2010-01-25;修回时间:2010-03-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BJY054)资助。
第30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30,No.42010年4月ECONOM IC GEOGRAPHY Apr.,2010以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6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17个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的得分(表3)。
2.2市域辐射力的定量评价与市区集聚力分析同理,以处理后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选取公因子,并计算出17个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的得分(表4)。
2.3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划分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力与市域辐射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市区集聚力是市域辐射力产生的基础,没有市区集聚力就不可能形成市域辐射力。
市域辐射力是市区集聚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市域辐射力强说明市区集聚力也强。
据此,将各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力得分和市域辐射力得分相加后除以2,得到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图1)。
根据带动能力综合评价得分,以得分>0.5、0-0.5、-0.25-0、<-0.25进行分类,可以将河南中心城表1河南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Tab.1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central city concentration in Henan province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力社会进步力功能竞争力设施环境力表2河南中心城市市域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Tab.2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central city radiation power in Henan province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力社会进步力生活改善力环境外联力GDP (X 1);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X 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 4);储蓄存款年末余额(X 5);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X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X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X 8)市区总人口(X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 10);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额(X 11);居民生活用电(X 12);人均居民生活用电(X 13)本地电话用户数(X 14);百人中本地电话用户数(X 15);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 16);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 17)燃气普及率(X 18);用水普及率(X 19);恩格尔系数(X 20)人均GDP (X 21);GDP 增长率(X 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X 23);人均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X 2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 25)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 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增长率(X 27);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X 28);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X 29);人均储蓄年末余额(X 30);普通高校在校生数(X 31)建成区土地面积(X 32);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 33);年客运总量(X 34);人均年客运总量(X 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 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 37);污水处理率(X 38)人均GDP (Y 1);人均GDP 增长率(Y 2);区域人均GDP 统筹指数(Y 3);第二、三产业总值占GDP 比重(Y 4);城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筹系数(Y 5);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Y 6);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Y 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增长率(Y 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Y 9);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Y 10);人均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额(Y 11)城镇化率(Y 12);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Y 13);人均科技活动经费(Y 14);科技活动经费增长率(Y 15);人均教育经费(Y 16);教育经费增长率(Y 17);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Y 18);区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统筹指数(Y 19);每万人拥有医生数(Y 20);区域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统筹指数(Y 21);万人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数(Y 22);万人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数(Y 23)人均消费水平(Y 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Y 2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Y 26);农民人均纯收入(Y 2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Y 28);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筹系数(Y 29);人均储蓄存款额(Y 30);百户中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数(Y 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Y 32)人均公路客运量(Y 33);人均公路货运量(Y 34);人均邮电业务量(Y 35);人均进出口额(Y 36);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Y 37);人均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增加值(Y 38);人均国内旅游花费(Y 39);人均旅游创汇收入(Y 40)表3河南中心城市市区集聚力得分Tab.3Score of the central city concentration in Henan province城市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市区集聚力得分郑州市 3.29460.6829-0.39580.9177 1.0264-0.7163 1.7768洛阳市 1.1160 1.1344-0.1047-0.8484-2.50870.82420.5382三门峡市-0.78230.5740 1.2873 2.9830-0.34900.90240.1786平顶山市0.01850.1778-0.0386-0.46070.6583 1.31140.1139安阳市-0.01870.4116-0.4672-0.27300.96730.61910.1022新乡市-0.11590.56800.02230.03660.3461-0.03120.0914漯河市0.4527-2.0219 2.2594-0.34620.7910-0.05900.0590焦作市-0.23430.16720.6049-0.36770.92780.28970.0359许昌市-0.6393 1.31380.5234-0.0782-0.4861-1.0462-0.0702濮阳市-0.58090.9270 1.0330-1.85980.28020.2026-0.1111南阳市0.4582-1.17710.2847-0.9100-0.89030.3561-0.1240鹤壁市-0.75950.17640.06140.5936-0.35150.2735-0.2732开封市-0.83560.3276-2.0371-0.1278 1.1334 1.0626-0.4214驻马店市-0.4384-0.2285-0.39790.2779-1.1613-1.6664-0.4402周口市-0.71900.1370-0.3447-0.18860.5617-2.5345-0.4560商丘市0.0511-1.7751-1.08090.3966-1.15430.3432-0.4870信阳市-0.2670-1.3952-1.20960.25490.2092-0.1313-0.5129592经济地理第30卷第4期陈鸿彬,王兢,陈娟: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593市带动能力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种类型(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