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西湖竹枝词》的西湖风光展示
- 格式:pdf
- 大小:426.33 KB
- 文档页数:5
描写西湖古诗描写西湖古诗60首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描写西湖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西湖留别》【唐】白居易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2、《忆西湖》张煌言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3、《西湖柳枝词》【清】田庶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4、《离岐下题西湖》吴融送夏迎秋几醉来,不堪行色被蝉催。
身随渭水看归远,梦挂秦云约自回。
雨细若为抛钓艇,月明谁复上歌台。
千波万浪西风急,更为红蕖把一杯。
5、《晓出净慈寺》【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西湖杂感》钱谦益板荡凄凉忍再闻?烟峦如赭水如焚。
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
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
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
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
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7、《八声甘州戊申再到西湖》张野忆湖光,醉别几经春,千里每神驰。
恨无穷烟水,无情岁月,无限相思。
万里风沙梦觉,山色碧参差。
忙对玻璃镜,照我尘姿。
欲写从前离阔,便安排画舸,准备新诗。
见六桥遗构,烟雨强撑支。
怨东风、红消翠减,比向来、浑是老西施。
如何得、刘郎双鬓,长似当时。
8、《鹦鹉曲忆西湖》冯子振吴侬生长西湖住。
舣画舫听棹歌父。
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
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
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
9、《夜泛西湖五绝》苏轼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形容西湖美景的诗句形容西湖美景的诗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形容西湖美景的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闻说西湖冠天下,水光山色动挥毫。
——李吕《送郭之赴廷试》2、重逢何处抚孤松,共吟风月西湖醉。
——张炎《踏莎行·水落槎枯》3、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苏轼《次韵刘景文登介亭》4、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欧阳修《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5、却忆去年西湖上,锦屏下瞰千青嶂。
——杨万里《瓶中梅花长句》6、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二首》7、西湖虽老为人容,不必花时十里红。
——杨万里《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西湖虽老为人容》8、客装欲趁春归去,家在西湖绿阴处。
——仇远《送春寄友》9、相从复几时,孰老西湖春。
——敖陶孙《送袁度这挈家之任》10、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11、白云中涌出蓬莱,俯视西湖,图画天开。
——徐再思《双调·蟾宫曲·西湖》12、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13、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14、谁凿西湖十里中,肩舟载酒扬轻风。
——苏辙《梦中咏西湖》15、去年犯雪到西湖,眼见梅花玉立孤。
——赵蕃《寄文叔且问畏知近讯五首·去年犯雪到西湖》16、东鲁有书藏古壁,西湖无树挽春风。
——林景熙《寄林编修》17、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18、西湖游子,惯识雨愁烟恨。
——史达祖《隔浦莲·荷花》19、游尽西湖赏尽莲,玉壶落日泊楼船。
写有关西湖美景的古诗《钱塘湖春行》唐朝·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朝·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朝·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朝·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朝·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朝·苏轼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宋朝·欧阳修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
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朝·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红绣鞋·西湖雨》元朝·张可久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濛水模糊。
行云神女梦,泼墨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
《落梅风·春晚》元朝·张可久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宋朝·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杭州西湖四季特色植物景观及人文内涵研究摘要:杭州西湖风景如画,四季皆有其独特的韵味,植物景观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季景观的构成及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取四季有代表性的植物(春桃、夏荷、秋桂、冬梅),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读,研究历史上相关的重要景点及造景手法,并探讨其中的审美意趣,以期对今后西湖景区植物景观改造及其他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人文内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特色植物;景观;人文内涵;审美意趣;杭州西湖0绪论2018年6月24日,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特色植物”作为“西湖景观”6类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西湖特色植物”的定义如下——西湖景观在植物景观特征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突出文化象征含义的特色植物有:始于宋代(11~13世纪),并传衍至今的沿西湖堤、岸间种桃、柳的特色景观,与“西湖十景”的四季观赏特征相应的“四季花卉”(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以及分布于湖西群山中承载了中国茶禅文化重要价值的传统龙井茶园及其景观。
其中“西湖四季花卉”又在“西湖特色植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桃、荷、桂、梅是西湖景观的四季特色花卉,分属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植物观赏主题,在湖光山色中交替绽放飘香。
作为杭州地区的传统植物品种,这4种植物不仅形态优美,而且具有独特、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随着西湖景观的营造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凸显观赏主题的特色植物景观,至迟在南宋文献《梦粱录》中,已特别指明了这4种植物赋予西湖景观的独特美感。
千百年来,每当花期来临,引发诗人、画家创作了无数的隽咏诗篇和精美画作,同时吸引了杭城市民纷纷出游赏花,成为了延续千年、至今不衰的市民文化娱乐传统。
1“西湖四季花卉”景观及其文化内涵1.1桃花桃(Amygdalus persica)隶属于蔷薇科李属,為落叶小乔木,又名“桃花”。
分果桃和花桃2大类。
《梦梁录》中提及的千叶桃、绯桃、香梅均为桃的变种,属于花桃类。
描写西湖的诗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西湖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西湖的诗句1曲院风荷--【清】许承祖绿盖红妆美丽乡,虚亭面面纳湖光。
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
平湖秋月--【宋】孙锐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南屏晚钟--【明】宋林缥缈雷峰隔上方,数声风送到幽窗。
柳昏花暝游人散,付与山僧带月撞。
三潭印月--【明】杨周碧天清影下澄潭,万顷金波镜里看。
冰壶秋色夜光寒,惊起蛟龙眠不得。
描写西湖的诗句2【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夏】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荷花-文同红苞绿叶共低昂,满眼寒波映碧光。
应是西风拘管得,是人须与一襟香。
【秋】西湖秋晚-叶绍翁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题败荷-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冬】饮西湖梅花下-杨冠卿冉冉山云薄暮时,壶觞歌咏欲忘归。
一杯且为梅花醉,莫待梅花作雪飞。
陈公哲梅花百咏-戴表元雪后西湖空碧波,酒徒消散也无多。
白头醒眼春风里,奈此梅花百咏何描写西湖的诗句3(一)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
——吴文英《风入松·桂》(二)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三)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四)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描写西湖最有名的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西湖最出名的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西湖最出名的古诗描写西湖最出名的古诗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采桑子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五、湖上宋代: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六、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念奴娇宋代:辛弃疾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
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
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
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
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
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八、长相思·游西湖康与之宋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
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
相逢九里松。
九、采桑子欧阳修宋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
人在舟中便是仙。
十、风入松俞国宝宋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花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
花厌髻云偏。
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二.西湖的诗句古诗您好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词1、欧阳修《西湖》诗: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2、苏轼《夜泛西湖》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3、又《湖上夜归》诗: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4、周立勋《西湖》诗: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雨丽人船。
5、夏炜《西湖竹枝词》: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梅花。
6.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西湖念语》【宋】欧阳修7.东*郎官巧写真,西湖处士妙传神。
-《浣溪沙》【宋】葛胜仲8.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喜春来》【元】曹明善9.不寒不暖花时,妆点西湖似西施。
-《红绣鞋》【元】张可久10.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唐】白居易1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12.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蒋璨》【唐】宋13.看看红*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西*月》【宋】*弃疾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题临安邸》【宋】林升1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描写西湖的优美古诗1、描写西湖的优美古诗描写西湖的优美古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西湖的优美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湖十景》诗: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
蹩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夜气南屏,轻岚薄如纸。
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
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
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
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
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
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花港观鱼)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泛西湖 [宋]苏东坡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题林安邸 [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写西湖的优美古诗写西湖的优美古诗《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唐】许浑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八声甘州戊申再到西湖》张野忆湖光,醉别几经春,千里每神驰。
恨无穷烟水,无情岁月,无限相思。
万里风沙梦觉,山色碧参差。
忙对玻璃镜,照我尘姿。
欲写从前离阔,便安排画舸,准备新诗。
见六桥遗构,烟雨强撑支。
诗词鉴赏古诗词中的夏日西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曾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
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
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
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诗人杨万里歌咏西湖荷花的诗句,成为夏日西湖美景的精妙概括。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
《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年)秋至四年夏,当时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闲暇之余,他常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故而创作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孤山寺周围的景象,同时也记录了他与“诸客”听讲归来的感受。
明清城市化进程中的西湖竹枝词作者:洪嘉珮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4期摘要:自元代杨维桢首倡西湖竹枝词创作开始,竹枝词就成为了杭州城市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的西湖竹枝词创作已发展成为了文人对杭城文化的专题歌咏,以其独特的拟民歌形式对城市进行了世俗的写真,展示了明清时期杭州的城市文化形态。
同时,文人群体对城市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生活细节变化的聚焦不仅展现了竹枝词的新变,也是杭城融雅于俗的变化过程的见证。
关键词:西湖竹枝词;杭城文化;城市化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16-01“竹枝”原是古代流传于巴渝地区的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
兴起于盛唐开元以前,元代突破了以三峡为主的传播地域限制,南下到江浙地区。
元末杨维桢首创西湖竹枝词,以西湖作为歌咏的对象。
明、清两代,随余杭地区的逐渐城市化,文人对竹枝词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以西湖为主题的作品数量可观,从而奠定它在西湖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平民画图:民歌形式下的世俗百态(一)休闲文化西湖自古就是杭州人休闲娱乐的绝佳之地。
元代杨维桢首创的西湖竹枝词大多是以西湖及周边景色为背景写作的。
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西湖竹枝词已从对山水名胜的即兴歌咏发展成了对游览者与景色的同步展现,且将重点放在了游者行为和心理的突显上。
明清时期游湖之风盛行,并且是杭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休闲方式。
记录晚清杭州城民俗生活的《杭俗遗风》中有云:“春正二月,梅花大放,城中士女,坐船游赏。
”张其昀《西湖风景史》中亦有言:“苏白二堤,夹道种植桃柳,二三月间,柳叶桃花,游人阗塞。
”可见春日游湖之盛。
(二)农商文化杭城自古是鱼米之乡,农业文明起源早且发展稳定。
而重农的同时亦有“越之俗好贾”的说法。
周密《武林旧事》载:其时杭州商业约有400余行,城内店铺林立,各类叫卖声不绝于耳,酒肆茶楼、教坊艺场、驿站旅舍,举目皆是。
-白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可2里。
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断桥美丽的传说宋代叫它宝佑桥。
元代因桥头居住着一对以卖酒为生的段姓夫妇,又称为段家桥。
传说,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
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
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寡酒。
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夜。
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寡酒,款待老人。
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得你们酿出好酒。
”说罢,取出三粒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
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
后来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
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
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
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款留老人长住他家。
然而老人第二天却要告别。
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银两子送给老人。
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
西湖园林中的竹景观王允双(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摘要:介绍杭州竹子资源的分布及竹的文化内涵,从配置、景观、生态、美学方面分析杭州园林中的竹景观,总结出竹子在杭州园林中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西湖风景区;竹;园林应用中图分类号:S7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4-0048-02竹子是我国江南园林中重要的植物造景材料,竹子与山石、水体、园林建筑的结合构成幽静、淡雅景观,是江南园林的特色。
杭州西湖园林有光影摇曳的粉墙竹影、清秀雅趣的竹石小品、枫竹相衬的洞门窗景,更以气势磅礴的风景竹林、俯仰生姿的岸边修竹、生态野趣的竹地被等景观,展现了现代园林中植物造景技术的成熟。
1杭州地区竹类资源分布状况西湖园林中应用的竹子有7属20余种,以散生竹为主,分布少量丛生竹。
散生竹如刚竹属的刚竹、淡竹、毛竹、红竹、乌哺鸡竹、早竹、紫竹、早园竹、罗汉竹、石竹,苦竹属的苦竹,茶秆竹属的茶秆竹等;丛生竹类主要有茶秆竹属的菲黄竹、箬竹属的箬竹、方竹属的方竹、箣竹属的孝顺竹、倭竹属的鹅毛竹、狭叶倭竹等。
在园林造景中毛竹、苦竹、淡竹、乌哺鸡竹、石竹为风景林的主要竹种,紫竹、乌哺鸡竹、孝顺竹、罗汉竹、方竹则做庭园观赏,菲黄竹、凤尾竹、鹅毛竹、箬竹用做地被。
2竹子的文化内涵竹枝叶潇洒,竹秆挺拨,株形秀丽、飘逸。
竹子的美不仅表现在优美的外形,还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
它虚心、有节、刚劲、清新,故有“君子比德于竹”。
竹笋在早春之际破土而出、直插云天显出“破土凌云节节高”顽强不屈的品格,“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写竹子高尚的节操,“心秉虚兮节挺直,啸傲空山人弗识”写竹子之虚心,“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写竹子之刚直。
李白歌颂它:“不学薄柳凋,贞心常自保”,苏轼歌颂它:“肃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可见竹子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成为高雅、正直、坚贞的象征。
3杭州园林中竹子的应用竹子极富观赏性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营造景观的重要元素。
【诗词分辑】魏新河西湖竹枝词近水遥山淡淡涂,词心画眼看西湖近水遥山淡淡涂,词心画眼看西湖【西湖竹枝百廿章】魏新河1、幽居近在后湖西,十二桥头山鸟啼。
别过西泠桥畔路,孤山山上望双堤。
——辛未秋湖上寓居门对花港2、六桥桥北断桥西,惯见里湖残叶低。
日日经行无别意,山头有约小梅妻。
——放鹤亭寻梅3、桂花小径半香残,疏柳藏灯入水寒。
好是月明风定后,小南湖似水银盘。
——壬申秋日花港步月4、朝朝湖上饱山光,乐事平生此最长。
八月平湖秋水涨,满城都是桂花香。
——湖上汎舟5、陈迹浮生类水萍,偶来山寺过南屏。
分明一段繁华梦,几杵残锺撞得醒。
——过净慈寺6、步月苏堤忆去年,笙歌灯影水如天。
如今步月苏堤上,一曲笙歌一黯然。
——苏堤漫步7、西山晓气挽轻纱,龙井村头试问茶。
回首屏山清绝处,令人长坐羡田家。
——龙井村8、九溪烟树绝清幽,客里难为一日游。
记取涧边竹千亩,他年结屋好临流。
——九溪十八涧9、砚几沉沦梦亦荒,红尘暂避此江乡。
从容小坐湖西岸,领略秋来一味凉。
——丁丑七月疗养杭州,廿七日薄暮湖上纳凉,小坐刘庄北麓,隔堤望市景,万灯入水,上下空明。
10、田田万叶尚婆娑,忍唱佳人迟暮歌。
到此非时君莫笑,我来偏爱看残荷。
——廿八日黄昏,自曲院西门入,缘湖北行,至观荷亭,四面皆荷,出水可四五尺,疏疏秋花,杂出其间,湖面风来,清凉世界,四围景物,依微若梦。
11、别却西湖五载遥,心情意态两萧萧。
犹能踏过苏堤去,第五桥和第六桥。
——沿赵堤东去,过玉带垂虹桥,小立东浦桥,四望湖山,浅黛横陈,北过跨虹桥而西,经岳庙返。
12、千年事隔万重纱,莫问钱塘苏小家。
怅望西泠松柏下,秋风吹谢白荷花。
——苏小小墓,旧在西泠桥北肩,今唯余慕才亭焉,独步至此,感吟成句。
13、山高月小暮钟清,一带南屏淡淡横。
彻悟生涯真妙理,等闲须待第三生。
——暮坐雷峰山下放生池畔听净慈寺钟声14、小楼朝夕眼长开,支枕看山净俗怀。
莫把纱帘轻易卷,四山空翠入窗来。
——疗养院东接花港、丁家山,北倚曲院、茅家埠,西枕九溪、龙井,南揖南屏、玉皇,日夕晴阴,风物清绝,山居佳趣,匪可言宣。
欲把西湖比西子,赏析宋懋晋的《西湖胜迹图》"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美。
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欢迎。
今天我们来欣赏明代宋懋晋的《西湖胜迹图》,看看古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明代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是沿续宋、元传统演变发展的,山水尤为显著,表现手法也有创新。
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地区画家运用熟练笔墨描写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元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吴门画风影响深远。
至明代末期,华亭、松江一带画人辈出,大多近宗吴派而远接元人,苏松、华亭诸派山水纷纷鼎立於当时画坛。
明末董其昌注重讲求笔墨趣味,风格秀润,以古拙取胜。
与董氏同时并活跃於上海一带画坛的还有以宋旭、赵左、宋懋晋为代表的苏松派画人,承继吴门画法风格,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宋懋晋就是一位师从於宋旭而有所成的著名山水画家。
其画在当时就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沈周山水画高峰後的继起者,并可与董其昌、赵左相抗衡。
宋懋晋,字明之,一字明叔,松江(今属上海)人。
他主要活动於明末万历、崇祯年间。
长於山水画的创作,与赵左共同师从於山水画家宋旭门下。
据传他幼而聪慧,早年见牧童赶牛,自己就在墙壁上画其景象,颇为神似。
据《松江府志》记载:"宋懋晋,字明之,华享人。
爱博涉,不乐为经生言,去而学画。
日夜临摹古迹,师嘉兴宋旭,参以赵千里、黄子久遗法,胸有丘壑,自成一家。
若仙山楼阁之属,经营位置莫能过也。
懋晋风度潇洒,中无城府,善谈论,好吟咏,题跋尤工。
"宋懋晋的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格调,他曾经对前贤名迹广泛临摹,为最终成就其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深受推重,像董其昌这样的画坛魁首也对他的画作推崇倍致。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西湖竹枝词》的西湖风光展示竹枝词是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种歌谣,是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
竹枝词是我国古代颇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情韵悠长的民歌,又称竹枝、竹枝歌、衢歌、棹歌、杂事诗、纪事诗、杂诗、杂咏、杂兴等。
[1]它牢牢的扎根于乡土民歌,并且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整理,最终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一枝不朽的奇葩”。
许多江南文人亦持此见,并以此溯源导流,称:“刘禹锡谓竹枝调原巴,音协黄钟羽,末如吴音,故吴人多效之。
”[2]马穉青在《竹枝词研究》中指出:“《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之。
迨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
”[3]这段文字正确而精准的概括了竹枝词成为文学体式的根源。
一者说明竹枝词起源于民间,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决定了它的本能是咏风土。
二者,经过了文人艺术家的精心改造的竹枝词,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于是,竹枝词在状摹世态民情,吟咏民土风情,展现地域文化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千百年来,多有以“竹枝词”形式记述各地方民间风情的文人骚士,进而又以此描画世俗,讽喻政事,寄托乡思。
中唐以降,喜作竹枝词者代不乏人,流衍至今。
应该说,从文人留意整饰民间歌舞这一意义上说,竹枝词源流恰如上述,但是,就刘禹锡整饰的对象而言,竹枝词真正的源头活水无疑是民间歌谣,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民谣,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故清乾隆时陈祁认为,竹枝词“即吴、越唱之类”[4]。
于此,不难看出竹枝词与江南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描绘风土民情等地域特色方面具有优势的竹枝词与西湖自然风光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硕果累累的西湖竹枝词。
无论是总体数量方面还是优秀作品方面,西湖竹枝词都赢得了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竹枝词文化以及西湖精神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竹枝词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竹枝词起源于民歌,叙述的对象包括地方风物、民间习俗、咏古怀史等方面,比较其他诗体而言,其“志土风而详习尚”的特点十分突出,说明竹枝词出了文学价值以外,还有方志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史的研究价值,可以作为研究各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
唐代文人在竹枝词题材上主要以记录风土以及描写爱情为主。
宋代则大大拓宽了竹枝词的题材范围,在众多的题材中,以通过咏风土来反映民间疾苦占了较大比例,以记述风俗
时尚为其主流,现实出较高的史料价值。
[5]因此竹枝词的嬗变在宋元以后,吟咏内容主要是风土,实事,以吟咏风土为主要特色。
正如民俗学家周作人所指出的那样:竹枝词是风土诗,且“其以诗为乘,以史地风俗为载”。
[6]
词学大家唐圭璋亦注意到:“宋元以降,竹枝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
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
”[7]这足以证明竹枝词的可创作题材十分的广阔,创作群体也十分庞大,创作数量亦十分可观。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赋有浓重地域色彩的竹枝词自然在学界的研究范围内。
搜集、整理、研究地方竹枝词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近十几年来,搜集整理的竹枝词已经有比较可观的数量,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同。
就全国性资料整理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有雷梦水等编的《中华竹枝词》[8]和丘任良等编的《中华竹枝词》[9]。
还有王慎之编的《历代竹枝词》[10]。
《历代竹枝词》在整理规模,整理体系上较《中华竹枝词》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编排了竹枝词,并在数量上增加了近4000首,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收录竹枝词最多的一部资料集。
(二)、西湖竹枝词的起源和演变
“由于《竹枝词》咏风俗,题材广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形式上,方言俚语、民谣童谣皆可入,重拗格,不拘格律,容易写作和传唱,终于成为一种新诗体。
”[11]而西湖坐落在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更是这天堂里的一颗最耀眼璀璨的珍珠,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下雨天晴,西湖以其独特的风景,为文人墨客所留恋,亦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竹枝词也不例外。
它的首倡者便是著名的元代文人杨维祯,当时和者有几百家。
杨维祯(1296-1370),字廉夫,号东维子,又号铁崖,亦自称铁笛道人。
元末书画家、文学家,传世著作有《冬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等。
在元代后期的诗文作家中,杨维桢是一位在当时和后世毁誉不一的人物。
但在竹枝词的发展史上,他却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作家。
[12]他于至正初年携妻儿到杭州,居于吴山友人处。
常与友人去西湖各处游览。
西湖山水的优美风光激发了他写诗的激情,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诗体,因倡导“西湖竹枝词”,就写了九首。
由于内容十分清新,富有生活情趣,雅俗共赏,很受人们欢迎,很快流传开来,广为传唱。
而“西湖竹枝词”作者既有诗坛名流,也有释道诗人,特别是有不少女子学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1348年,杨公编成历史上第一部西湖竹枝词的集子,收入他自己首倡的九首,还有其他一百一十九歌文人的诗共一百八十首。
至此,以咏西湖为题的竹枝歌,和以这种诗体咏唱男女爱情和其他内容,成为一种时尚。
(三)西湖竹枝词的作家及年代分析
西湖竹枝词经过了几百年文人的争相创作和传诵,硕果累累。
目前,学界也有不少人对西湖竹枝词的风格流变、内容及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元代西湖竹枝词的题材以拟写男女情感和描写西湖风景为主,其次为记述风土人情和少量的咏古诗。
明代时竹枝词诗风渐变,起来。
到了清,竹枝词的风格由柔媚曼丽、词语绮迷趋向清新质朴、淡雅风趣,写景、怀古、歌咏风土成为清代竹枝词风格的又一特色。
[13]西湖竹枝词创作人数庞多,数量多,作品涉及面很广,其艺术特色包含了平俗俚语,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学内蕴。
元、明、清三代是西湖竹枝词的盛产的时代,不仅创作人群有达官显贵,有一介书生,有知名学者,也有普通百姓,更加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女性钟爱竹枝词,创作竹枝词,也为竹枝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品风格也多种多样,有描写风景,赞颂名人,记录风土民情,描写男女爱情等等,而且艺术创作也运用了民歌的赋比兴手法,样式新颖活泼,加之可以歌唱配合舞蹈,独具一番风情。
在浩瀚的竹枝词诗歌文本当中,所记述的大都是人民群众所直接经历的劳作、情感、乡俗、饮食、衣着、环境、遭遇、战乱的真实内容,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一部由风土人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全方位、多元化内容构成的浩瀚博大而细致入微的历史画卷。
如竹枝词文本中包涵的丰富的日常生活信息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当然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需要接受的内容,从而大大推动了竹枝词文本的广泛流传。
[14]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浙江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主要是关于西湖竹枝词的整理和研究。
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本人将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西湖竹枝词创作人数庞多,作品数量多,创作群体庞杂,作品涉及面很广,其艺术特色包含了平俗俚语,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学内蕴。
元、明、清三代是西湖竹枝词盛产的时代,不仅创作人群有达官显贵,有一介书生,有知名学者,也有普通百姓,更加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女性钟爱竹枝词,创作竹枝词,也为竹枝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品风格也多种多样,有描写风景,赞颂名人,记录风土民情,描写男女爱情等等,而且艺术创作也运用了民歌的赋比兴手法,样式新颖活泼,加之可以歌唱配合舞蹈,独具一番风情。
地域性的竹枝词的整理和搜集在逐步升温中,各地也涌现竹枝词资料集。
四川、湖北、云南、江苏、安徽等省及台湾地区的竹枝词已相继出版。
[15]目前,关于西湖竹枝词的集子主要有三种。
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顾希佳编的单行本《西湖竹枝词》,这集子一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