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2
分析法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现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法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而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色彩、个性化、哲学性、独创性的新文学。
在法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社会与文学的互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与法国社会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的。
19世纪初,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成熟的古典主义文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学需求,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强调逻辑与理性,而是追求感性与想象,强调个性与自由,体现出浪漫主义特有的情感和激情,它的文学主题多涉及爱情、革命、自由等方面,风格多样、极具变化性。
由此看来,社会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互动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浪漫主义文学体现的主题与思想浪漫主义文学是人们情感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人类自由理想的代表。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感性,对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兴趣,并推崇宗教、神秘主义、超自然力量等。
而且,由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背景具有强烈的抗争性和革命性,因此其文学思想成分也往往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思辨性、个人挣扎性和文化批判性。
浪漫主义文学拥有多样化的主题,其中最为典型和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人性解放,包括精神自由、爱情自由和美的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凸显人性的自由性和个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性爱、现实生活无法达到的理想、命运和宿命的反思。
同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还关注着革命、暴力和反乌托邦思想上的问题。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之一,不仅标志着文学的自由和个性化、文学形态和意识的变革,还推动了19世纪后期欧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德国文学术语解释耶拿派: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英国文学术语解释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抒情歌谣集。
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
代表作《古舟子咏》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其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它震撼了整个欧洲。
许多国家都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但是,在随后的保卫革命成果和反复辟的斗争中,曾经出现过十分复杂的形势,经历了长期的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当时,革命后的法国面对俄、普、奥等各封建列强结成的“神圣同盟”的疯狂反扑。
拿破仑与列强之间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成掠夺性的战争。
随后,波旁王朝复辟。
……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动荡、混乱和充满暴力的局面,完全不是人们所期望的。
18世纪启蒙思想家预言的那个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出现,资产阶级的丑恶一面也暴露无遗。
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社会各阶层普遍感到失望。
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当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
他们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高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这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了影响。
另外,在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流传开来。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
他们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思想。
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以往的文学也为浪漫主义的出现做了准备。
如英国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返回自然的主张等,都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大作用。
~的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1、特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同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由于大革命后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2、发展概况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德、英等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浪漫主义重要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
到波旁王朝复辟初期,产生了拉马丁和维尼这两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波旁王朝的自由思想的发展,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形成了繁荣之势,即使在30年代现实主义出现并形成主流之后,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依然成绩卓著,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以下对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成就作一些简介(1)夏多布里昂(1768—1848)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他主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基督教的真谛》中的两个中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
《阿达拉》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副标题是《两个野蛮人在荒原中的爱情》,描写一个发生在北美原始森林的故事:酋长的女儿阿达拉爱上了异教徒夏克达斯,双双逃进丛林。
但由于阿达拉在母亲弥留之际曾发誓将自己的童贞献给上帝,因此她不能成为夏克达斯的妻子。
结果,在宗教和爱情的冲突中阿达拉吞下毒药,饮恨而死。
夏克达斯悲痛欲绝,答应有朝一日一定会皈依基督教。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早期代表作,其艺术特征在于:一是强烈的宗教色彩(在宗教和爱情之间选择宗教);二是抒发强烈的感伤之情;三是着力描写自然景物和异域风光,体现出蛮荒之美和孤独之美;四是华丽的语言和诗意的叙述。
《勒内》被认为是“整整一代人的充满诗意的自传”,以夏多布里昂为蓝本,写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塑造了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纪病”形象勒内。
附:“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一批新锐的诗人、小说家,大胆摈弃古典主义理想原则和文学规范,突破传统文学的表现范围,驰骋丰富的想象,酣畅地倾诉情感,尖锐地抨击时弊,采用了新题材、新方法,表现出新感受和新理想,一个全新风格的文学思潮诞生了,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思想基础:自由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社会心理:耽于好梦和幻想,失落、消极文学基础: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文学)狂飚突进运动欧洲民间文学创作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的“反作用”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德国和英国。
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第一个浪潮。
代表: (英)“湖畔派”、(德)“耶拿派”、(法)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第二个浪潮从英国的拜伦开始,他的诗在1815-1825风靡欧洲,雪莱、济慈紧随其后。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此时成为欧洲的顶峰,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国的霍夫曼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第三个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为代表。
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随着古典主义的消亡,浪漫主义文学是与现实主义文学在共同发展的。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主观性2、抒情性3、崇尚自然4、重视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5、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6、以诗歌为主要体裁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故乡”德国早期浪漫派:“耶拿派”刊物《雅典娜神殿》“耶拿派”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他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强调想象与情感。
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神秘感和象征感。
耶拿派作家:诺瓦利斯代表作散文诗集《夜的颂歌》主题是歌颂死亡、赞美黑夜。
海涅称诺瓦利斯为“死亡诗人”。
这是一部“走向内心”、充满遁世思想和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