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九十一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47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灸法(艾条灸)艾条灸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柱形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施灸的一种方法。
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①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如腹痛、痛经等。
②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
③操作方法◆ 选穴;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点燃艾条;◆ 在距离施灸腧穴部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直至皮肤红润为度。
雀啄灸①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②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
③操作方法◆ 选穴;◆ 点燃艾条;◆ 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 每处灸5分钟。
回旋灸①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②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
③操作方法◆选穴;◆点燃艾条;◆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约3厘米处,左右来回旋转移动,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法灸法>>灸法——常用灸法常用灸法艾炷直接灸温针灸艾炷间接灸灯火灸艾条灸天灸药条灸1 艾炷直接灸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
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
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养生和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
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来调理人体,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疲劳,以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按摩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等。
例如,采用太冲穴按摩可以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2.刮痧拔罐:刮痧和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排毒技术,可以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刮出红色瘀斑,或者通过用火加热罐子,使罐子吸附皮肤形成负压,以排除体内湿热、寒湿等毒素,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和拔罐适用于感冒、肌肉酸痛、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
3.精油推拿:精油推拿是将具有特定功效的精油与推拿按摩技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常见的精油包括薰衣草、迷迭香等。
精油推拿可以通过精油的香气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达到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的效果。
4.热敷:热敷是一种利用热量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的中医护理技术。
常用的热敷方法包括热水袋、热毛巾等。
热敷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6.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以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和保健。
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采用针刺、艾灸等。
针灸适用于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的治疗。
7.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一种通过炖煮中药,将中药的药性气味传递到人体,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熏蒸方法包括中药熏蒸盆、中药熏蒸袋等。
中药熏蒸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的治疗。
总之,中医护理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康复和养生方法,其操作应用广泛。
以上介绍的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涵盖了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精油推拿、热敷、足底按摩、针灸和中药熏蒸等多种方法,以帮助人们解决健康问题,提升全身的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技术使用手册护理部二零一八年一月目录第一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技术 (1)拔罐技术 (5)隔物灸技术 (10)悬灸技术 (14)蜡疗技术 (18)穴位贴敷技术 (22)中药泡洗技术 (26)中药涂药技术 (30)中药熏蒸技术 (34)中药热熨敷技术 (38)穴位注射技术 (42)耳穴贴压技术 (46)中药灌肠技术 (50)经穴推拿技术 (54)麦粒灸技术 (59)中药冷敷技术 (63)中药湿热敷技术 (67)**********************************************************************中药溻渍技术 (71)贴敷疗法技术 (75)新生儿抚触技术 (79)新生儿沐浴技术 (83)放血疗法技术 (87)中药封包治疗技术 (91)中药热奄包治疗技术 (95)督灸技术 (99)脐灸技术 (103)热敏灸技术 (107)任脉灸技术 (111)足底放射治疗技术 (119)第二章常用仪器设备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123)新生儿蓝光治疗技术 (127)红外线治疗(红外线治疗器)技术 (131)红光治疗技术 (135)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技术 (139)结肠水疗(结肠途径治疗机)技术 (143)多功能艾灸仪技术 (147)低频脉冲电治疗技术 (151)微波治疗技术 (155)极超短波治疗技术 (159)中药雾化(超声波)治疗技术 (163)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技术 (167)电热式蜡疗技术 (171)冷却桶治疗仪技术 (175)中药熏药治疗(熏蒸治疗器)技术 (179)场效应(威伐光)治疗技术 (183)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技术:(经络导平治疗仪技术 (187)脑电仿生治疗仪技术) (192)中频脉冲电治疗技术:(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技术 (196)干扰电治疗仪技术 (200)电脑中频电疗仪技术 (204)“802”频谱治疗仪技术) (208)第三章保健操盆腔康复操 (212)产后保健操 (216)八段锦 (224)前庭康复训练操 (229)耳鸣耳聋保健操 (233)眼保健操 (237)降压操 (241)眩晕康复操 (245)十全甩手操 (249)护肝保健操 (254)呼吸操 (258)腹膜透析运动操 (262)类风湿关节炎功能锻炼操 (266)颈椎病康复保健操 (270)失眠保健操 (274)耳穴保健操 (277)参考文献及资料 (280)第一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指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些非药物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刮痧等。
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保健、康复和美容等。
首先,针灸是中医最重要、最独特的护理技术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病种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康复和保健。
其次,推拿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按摩手法。
通过按摩、揉捏、拍打、捻转等手法,调理人体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可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用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保健。
另外,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吸附和排除淤血、湿气、毒素等物质的方法。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对于风湿性疾病、肌肉酸痛、呼吸系统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
再者,艾灸是一种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物挥发物进入皮肤,调理经络、祛寒湿、温通经络的方法。
艾灸可用于痛风、寒湿痹痛、妇科疾病等的治疗,也可用于康复和保健。
此外,刮痧是一种用特制的刮痧刀擦拭患者的皮肤,刺激皮肤和浅层组织,引起局部充血和代谢的方法。
刮痧可用于风寒感冒、肌肉疼痛、皮肤病等的治疗,也可用于健康保健。
以上只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常用的技术,例如灸法、药浴、草药熏蒸、洗牙等。
这些技术在中医养生、康复、美容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技术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并根据不同人群和病症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传统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促进健康。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护理技术: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挤压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的技术。
常见推拿按摩包括经络推拿和穴位按摩。
2.刮痧拔罐: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在人体表面刮擦,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病邪排出的技术。
拔罐是用罐子将其吸附于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的方法。
3.针灸:针灸是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的方法。
常见的针灸包括经络针灸和耳针等。
4.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使用中药熏制或煮煎后浸泡的药液,通过熏蒸或洗涤的方式外用于人体,以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祛除湿邪的作用。
5.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使用中药煎煮后加入足浴盆中,让患者的脚浸泡在中药水中,以促进体表经络的气血流通、温养脏腑的方法。
6.按摩拍打:按摩拍打是用手指或手掌按摩、拍打人体经络与腧穴,以刺激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的方式。
7.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指将研磨成粉末的中药散布在膏药或布料上,贴敷于病灶部位,以促进药效的渗透吸收、调理经络的方法。
8.养生食疗:养生食疗是指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制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以辅助治疗或改善人体健康的方法。
9.气功练习: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的方式,以调节气血循环、改善人体健康的技术。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10.草药熏蒸:草药熏蒸是将蒸发的热气中带有草药成分的水分子吸入人体,通过草药的挥发物质和温热的作用,以达到疏通经络、温养体表的效果。
总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中。
尽管这些技术在西方医学中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和科学证明,但它们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应用广泛,深受患者的欢迎。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临床运用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护理方式,主要包括中医养生、中医按摩、中医药膳、中医气功等技术和方法。
这些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起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及其临床运用。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基础。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调理饮食、艾灸、穴位按摩、运动等。
在临床中,中医养生被广泛应用于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
二、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指通过手法、压法、揉法等技术,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中医按摩可分为全身按摩和局部按摩。
常见的中医按摩技术有推拿、拨筋、搓揉等。
在临床中,中医按摩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和保健。
三、中医药膳中医药膳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药食同源的食材,经过合理搭配和烹调,制作出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
中医药膳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理脏腑功能、滋补身体等。
常见的中医药膳包括炖汤、煲粥、煮饭等。
临床上,中医药膳常用于肾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四、中医气功中医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姿势,从而调和气血、舒缓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养生方法。
常见的中医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气功不仅可用于疾病的康复训练,还可起到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护理技术及其临床运用包括中医养生、中医按摩、中医药膳、中医气功等,这些技术和方法在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对促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大二知识点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多种传统中医疗法和疗法手段。
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供大二学生参考。
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使用特制的罐子,产生负压效应,以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
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湿气病等。
具体操作时,首先在患者的皮肤上涂抹适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用火或其他方法将罐子内的空气抽出,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通过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进行针灸疗法时,需要掌握相关的穴位知识和操作技巧,确保安全有效。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以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身体的特定部位,刺激经络系统,促进气血流通。
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要掌握相应的按摩技巧和注意事项,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四、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熏蒸患者的身体,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皮肤和经络系统中,起到调节气血、驱邪、温通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在进行中药熏蒸时,需要选择适当的中药材,控制熏蒸的时间和温度,确保安全有效。
五、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身体,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心理疾病等。
在进行气功疗法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气功套路,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姿势,坚持锻炼。
总之,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二学生来说是必备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和学习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希望大二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运用这些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灸法是⽤艾绒为原料,做成艾炷或艾条,借灸⽕的热⼒和药物的作⽤,通过经络腧⽳,刺激机体,达到治病、防病⽬的的⼀种⽅法。
《医学⼊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施灸的原料很多,有艾绒、灯⼼草、⽩芥⼦等,但以艾绒最为常⽤。
艾绒是由艾叶制成,艾叶⽓味芳⾹、⾟温、味苦,易燃,⽕⼒温和,《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毒,主灸百病”。
艾绒即由⼲燥的艾叶去除杂质,捣烂后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备⽤。
医学教育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活⾎、散寒祛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康复的作⽤。
临床上常⽤于治疗寒湿性疾病。
常⽤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
艾炷灸
艾炷是由纯净的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宝塔形状,⼤⼩可根据施灸部位的不同选⽤,⼤⼩可如麦粒、莲⼦或半截枣核。
施灸时,将艾炷置于所选的⽳位上,点燃尖顶部,每燃完⼀个艾炷,称为⼀壮。
根据施灸时,⽪肤与艾炷之间放不放中介物,⼜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医学教育
直接灸
直接灸⼜称为明灸或着肤灸,即选择⼤⼩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所选⽳位的⽪肤上施灸的⽅法。
根据灸后对⽪肤的刺激程度不同,临床上⼜分为瘢痕灸和⽆瘢痕灸。
⼜称隔物灸、间隔灸,是指在艾炷与施灸腧⽳部位的⽪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施灸的⼀种⽅法隔物灸法的种类很多,⼴泛⽤于临床各种病证,所以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有药物的功能,⽽有特殊的效果。
如图所⽰:医学教育。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1、耳穴埋籽 (3)2、艾条灸法 (6)3、拔火罐法 (8)4、穴位按摩 (11)5、刮痧法 (14)6、湿敷法 (17)7、涂药法 (19)8、熏洗法 (21)耳穴埋籽一、概念耳穴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的特定反应点(区)。
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急慢性疼痛性疾病,急慢性炎症,功能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催产、催乳、保健、美容、减肥等病症。
三、禁忌症1、耳郭局部炎症、溃疡者。
2、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妊娠5个月以内者不宜进行,5个月后可轻刺激,但不宜刺激子宫、盆腔、腹、卵巢、内分泌。
四、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郭的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的胎儿倒置位:1)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2)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4)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5)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五、注意事项1、耳郭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2、选穴准确,动作轻巧。
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
3、撤籽后,若局部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六、常见病症选穴耳穴埋籽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艾条灸法一、概念灸,烧灼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艾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灸法的适应范围较广,总的来说适应于寒证、虚证,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
如腹泻、久痢、呕吐、腹痛、贫血、痹证等皆可用灸。
三、禁忌症1、凡实证、热证、阴虚内热者禁2、传染病一般不宜用灸法。
3、高热、急性炎症(肠痈、急腹症)、大饥大饱、醉酒、大惊、精神病禁灸。
4、面部、眼周、心脏、大血管、黏膜等处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艾灸分类: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距离腧穴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