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生卒年探微
- 格式:docx
- 大小:19.30 KB
- 文档页数:4
张三丰张三丰,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其寿为212岁。
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今日学堂的张校长说:“古代叫三丰的人不止一个,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
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阳,是乾卦,丰则是三中间被一竖打断了,乾卦变成了坤卦,代表阴,因此…三丰‟代表乾坤合一、阴阳变化。
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欢用这个号。
”张三丰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
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而后张三丰又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
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
”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
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
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
”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
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
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
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
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
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虽然教义偏颇但也有良做,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古代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是怎样的很多人通过金庸的作品了解到张三丰其人,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以及仙风道骨和高尚德行,钦佩不已,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的相关记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古代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是怎样的张三丰活了多少岁?有人说历史上的张三丰活了两百多岁,又有人说张三丰活了二十多岁,很多读者通过金庸的作品了解到张三丰其人,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以及仙风道骨和高尚德行,钦佩不已。
历史上确实有张三丰这个人,而且可能有三个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元朝的张三丰,明朝的张三丰。
宋朝的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年。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生平时间为1617~1669年)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黄宗羲儿子黄百家,也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跟王征南学过内家拳,在他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说:“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
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王征南是黄宗羲的朋友,是黄百家的师父,黄氏父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关于宋朝张三丰的记载应该是有依据的而且相当认真的。
雍正年间,宁波知府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中说:“张松溪,鄞人,善搏……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
徽宗召之,道梗不前。
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这里张松溪自己说他的武功来源于宋朝的张三丰。
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李亦在《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地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元朝的张三丰,本名张阳,字三风,中岳武当山道士,中岳慈云寺佛徒,创张阳拳和二路通臂拳。
然而元朝的张三丰似乎很难确定,《明史·方伎列传》记载:“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三丰活了多少岁张三丰死而复活去向之谜
导语:一、史料描述的张三丰综合各类史料,大致可以确定,张三丰名全一,又名玄玄、通一,出生于1247年或者1248年。
出生地一说在今天的辽宁黑山
一、史料描述的张三丰
综合各类史料,大致可以确定,张三丰名全一,又名玄玄、通一,出生于1247年或者1248年。
出生地一说在今天的辽宁黑山县,一说在陕西宝鸡,还有的说在福建邵武市。
据称,其人长相不凡,大耳朵大眼睛,“龟形鹤骨”,络腮胡子像钢丝一样,头上梳了个抓髻,喜欢在手中拿一方尺。
无论寒暑,只穿一件百衲衣,在大街上四处游逛,人送外号“张邋遢”。
这张三丰平时不怎么说话,但与之讨论佛儒道三教,则侃侃而谈,“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
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
张三丰的神异之处有两点。
其一,他登山如履平地,隆冬季节躺在雪地里也可以安眠。
其身体素质,在普遍不得温饱、体质孱弱的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其二,史载洪武初年,他在武当山建立了几个据点,使其弟子丘玄清住在五龙,卢秋云住在南岩,刘古泉、杨善登住在紫霄。
自己则在展旗峰北设观,名为遇真宫,又在黄土城建屋,名曰会仙馆,令弟子周真得看守。
可见其有些经营头脑,若活到现在,一定不会输给李一。
二、朱元璋派人找张三丰
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张三丰生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洪武初年(1368年)他已经120岁了。
这么大年龄还能跑到深山中搞建设,着实令人惊叹。
生活常识分享。
张三丰活了多少岁张三丰(1247或1264;1458),武当派祖师,自称张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
那么张三丰活了多少岁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张三丰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
张三丰简介张三丰(1247或1264;1458),武当派祖师,自称张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
名君实,字全一,(此为一说,另一说法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汉族,辽东人。
元末明初儒者、武当山道士。
善书画,工诗词。
另有一说其为福建邵武人,名子冲,一名元实,三丰其号,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出生于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卒年不详。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张三丰生平出身张三丰先生曾作一首《上天梯》词,是祖师苦求金丹大道,修炼有成的过程自述。
可作为张三丰生平和出身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编者此处引取词句加以解释,来讲述其三丰先生的出身、形象和早年经历。
词曰:“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你不知道的历史!张三丰非但不是反元名人,还自称“元朝遗
老”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一手创立了武当派,被誉为“武当派始祖”。
他的一生都在与蒙古人的元朝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抗元斗士。
其实这些都是作灶虚构的,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非但不是什么抗元斗士,还是一名元朝的坚定拥护者。
张三丰曾经参加过元朝正规的官吏选拔,还当过官。
在明洪武年间,他在自传中署名用的也是“大元遗老张三丰” ,说明他对于元朝感情十分深厚。
可是为什么张三丰会对于一个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张三丰出生于南宋理综淳佑十年(1247年)他在很小时就拜道家内丹祖师为师,是丹道修炼之大成者。
元朝初期,由于元廷皇帝大多不懂汉人政治,文人们对于中央政府都十分消极。
但到了后面,由于统治者恢复了科举考试,许多文人为了一展抱负,纷纷投身政治为元廷解忧,张三丰也是其中一员,可能就是这样,他对元朝慢慢产生了感情。
吕洞宾式的传奇人物张三丰,明代人称活神仙明代永乐年间,属全真道系的道士张三丰,受成祖的钦仰而隐循高蹈,以致声望弥高,成为吕洞宾以来最富魅力的“活神仙”。
张邋遢初入道门据《明史》卷187传,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一号张邋遢,元初定宗二年四月初九出生于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
五岁时染目疾,积久渐昏。
当时碧落宫住持道士张云庵见之,求收为徒,并答应疾愈送还。
其母同意,遂投碧落宫拜云庵为师,从学全真正教,静居半载,目渐明亮。
在云庵处七年间,教习道经,兼读儒释两家之书。
因其母思念,师亦不再挽留,遂拜辞归家。
至元甲子(公元1264年)游燕京,经友奏补中山博陵令,次年父母相继去世,乃辞宫回家,守孝数载,日诵洞经。
三丰居士方外游在家守孝的一天,忽有邱道人来访,阔论玄理,满座风清,遂有方外之想。
后束装出游,遍历名山,云游凡三十年,均无所遇。
后暂居陕西宝鸡山,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苍润可人,因而自号三峰居士。
又因旧有“三峰采战”淫佚之说,故改峰为丰。
玄玄子喜得丹诀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张三丰始入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传以金丹大道,更名为玄素,一名玄化,合号玄玄子,别号昆阳。
山居四载,功效寂然,因念修道必须法财两用,而自己浪迹四方,囊中羞涩,不觉潸然泪下。
于是,火龙真人又传他“丹砂点化”之诀,命其出山修炼。
其后,和光混俗数年,于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南赴武当山,调神九载而道始成。
又十余年,即于至正初(公元1341年)由楚还辽阳省墓,过燕京,其公卿故旧死亡已尽。
后复南游,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在南京,遇沈万三传以丹道和点金术,传说沈氏由此成为江南巨富。
后又返回到宝鸡山,居金台观。
一天,自言当死,留颂而逝。
当地人杨轨山具棺殓之。
及葬,闻棺内有声,启之复活,遂携杨而去。
结茅武当传丹道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张三丰与其徒云游武当,当时五龙、南岩、紫霄诸宫俱毁于兵火,即去荆棒,辟瓦砾,创草庐居之。
并预言此山异日必定大兴。
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的形象 在民间故事中,在⾦庸著名的⼩说记载中,张三丰是个武功盖世,胸怀⼴阔的武学奇才。
其实张三丰确有奇⼈,是有历史⼈物原型的,历史上的他是怎么样的呢?下⾯⼩编精⼼整理了历史上的张三丰,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是怎么样的 ⾦庸⼩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君宝就是后⼈所知的张三丰。
⾦庸把他写的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
《明史》中则说他⾝材伟岸、龟形鹤背,⼤⽿圆⽬,须髯如戟,不管春夏秋冬,都是穿着⼀⾝道袍,整天邋⾥邋遢,⼈称张邋遢。
⾦庸说他原来是少林俗家弟⼦,随师⽗觉远修习《九阳真经》,后来因故被逐出少林,从此浪迹天涯,再后来,将九阳真经与道家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结合起来,创出了太极拳和太极剑,开创了武当⼀派。
史书则说这部书是《道德经》,那时,他温习此书,在洋洋五千字中,只看到⼀个虚静。
虚就是没有,静则是⽆为,由此推衍⽽去,拙胜于巧,静胜于燥,虚胜于盈,柔胜于刚……归纳起来,就是⽆为⽽⽆不为。
⼀连数⽇,他都在思考怎么把五千⾔的主旨更好地运⽤到处世摄⽣之中。
当时正是初夏,深⼭道观,空⽓清幽,张三丰在窗边凝视沉思。
忽然,院⼦⾥传来⼀阵急促的鹊鸣,⼀只喜鹊,⼀条⼤蛇,正在拼死相⽃,喜鹊不断进攻,蛇却蟠居地⾯,并不贸然出动,张三丰觉得好奇,于是屏住呼吸,认真观看,只见长蛇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瞅准机会,则迅速出击,等到喜鹊精疲⼒尽之时,以迅雷不及掩⽿之势,⼀⼝咬住了鹊头。
张三丰猛地⾥豁然贯通,来到庭院⾥,模仿长蛇“静若处⼦,动如脱兔”之势,创下了出神⼊化的武当绝技。
后世的⼈,根据少林主博,武当主守的武术特点,把少林称为外家拳,把武当称为内家拳。
这项观蛇⽽创的武功,⾦庸却把他赋予了“⾦蛇郎君”夏雪宜。
张三丰则是仰望浮云,俯视流⽔,陡然⽽得武学⾄理,⼀下就拉开了夏雪宜与张三丰的距离:⼀个是有感⽽悟,⼀个是意领神会,⾃⾏开通,天⾼⽔长,博⼤精深。
历史上的张三丰是辽东⼈,在陕西修的道,据说他饭量极⼤,⾼兴时⼀顿能吃⼀⽃饭,有时可以连着吃上三天三夜,有时⼜可以⼏个⽉不吃不喝。
大元遗老张三丰初探《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
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
”辽东本是满洲发祥地,公元1234年满洲的祖先大金亡国,张三丰在公元1247年出生,辽东当时隶属蒙古,张三丰正是一名真正的蒙古人,使用当今的称谓则是:元籍华人。
而且上海江左书林印行刊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下称《全集》)之中,收录张三丰的诗文之中共有两篇题名为“大元遗老”。
《全集》收录清初道士汪锡龄所写《三丰先生本传》,文中记载张三丰甚得忽必烈治下平章政事廉希宪的赏识,廉希宪后来推荐张三丰担任中山博陵令。
张三丰的仙踪横跨元、明、清三朝,历时六百余年,只比彭祖略逊一筹。
《自题<勅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应是作于嘉靖之后,因为作者列举的妖僧邪道皆是万历、嘉靖年间帝王诰封的僧道,如果作者就是张三丰本人,那么创作之时张三丰已经超过三百岁,明显这是后人装神弄鬼。
后人对于张三丰身为元人之事并不排斥,《全集》目录之后有幅插图,上书:“大元遗老,大明风汉,招之不来,觅之不见,得乐天怀,广度人愿,九州往来,浩宇无岸。
”《全集》收录清朝道士圆峤外史所写《三丰先生传》,圆峤外史即李涵虚,原名元植,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二仙于峨眉禅院,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乃改名西月,字涵虚,号长乙山人,又称圆峤外史。
文中对于张三丰自称“大元遗老”一事作出推测:“洪武初年,太祖屡诏不出,盖其托仙远遁,以全仕元之节者也。
故尝自称曰:大元遗老,又尝自赞曰:大元逸民。
”意即张三丰不理朱重八的诏令,因为他假托修仙之名而远遁江湖,方才得以保全侍奉元朝的气节。
而且明朝历代皇帝从来不曾见过张三丰,就是因为张三丰“托仙远遁,以全仕元之节者”的缘故。
近代小说家将其塑造成“老道生平,专杀鞑子”的反元义士,可算背离张三丰的初心。
《全集》收录《隐鉴》一文,文中张三丰名为“无有先生”,因其“行藏莫测,或无或有,故以为号焉”,文中引用张三丰的名句:“隐于衰世者,不可更仕兴朝,隐于兴朝者,不可籍隐弋名,以为仕宦之快捷方式。
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传说中活了400岁,明史记载活了218岁我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他用生动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许多侠肝义胆的英雄,其中《倚天屠龙记》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仅武功高强,并且才华横溢的高人,他就是张三丰。
张三丰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张三丰在历史上究竟是何许人也。
张三丰的年龄之谜历史中的张三丰是何时生人存在许多争议,有人说他是南宋之人,有人说他是元末明初之人,有人说他是明代之人,更甚者,有人说他长生不老,青春永驻,这三代都是张三丰一个人。
其实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张三丰在历史上确实是仙风道骨,一代高人,这是因为张三丰自幼修习道家文化,练习道术,再加上修心修体,这才是张三丰比常人活得久的原因。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张三丰是元末明初生人,他的出生伴随战乱,跨越了元朝和明朝两个年代,很多资料已经丢失,而人们再次认识到张三丰时,他便已经在武当山成为了太极宗师,人们把他神话了罢了。
携异象而生张三丰据传是辽东人,他的父亲和母亲本是普通的农耕之人。
彼时,张母怀胎十月,张三丰即将出生之时,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仙鹤飞到了他们家的房顶之上。
张母将这件事告诉了她的丈夫,男人肯定是不信的,只觉得是妻子太累了,出现了幻觉。
便安抚好了妻子,答应着出门看一眼,没想到一出门真的看到了一只仙鹤立于房屋之上。
回到屋内,男人跟妻子讲了看到仙鹤的事情。
妻子对男人说到:“当家的,未来这孩子必成大器。
因此孩子出生之时便为孩子取名张全一,意义在于希望他成为一个完人,未来可以成为大人物。
可时间一长张全一母亲便觉得这个名字太绕口了,就给取了个小名为君宝。
因为张君宝越叫越顺口,后世便省略了张全一的名字,直接称呼为君宝,这个名字在金庸的小说中也曾被多次提到。
可为什么又改名叫张三丰了呢,其中金庸在小说中提到了那么一句话:“后北有宝明,见三峰挺秀,心有所感,乃字号三丰。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三丰其实是他的字号。
张三丰 百科名片 张三丰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
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
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
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中文名:张三丰 别名: 君实,居宝,蹋仙,全一真人 民族:汉 出生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 出生日期: 1247年逝世日期: 1458年主要成就: 武当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 《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 目录[隐藏] 生平简介 个人经历 个人成就 人物关系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历任扮演者张三丰与太极拳生平简介个人经历个人成就人物关系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中的张三丰张三丰历任扮演者张三丰与太极拳果宝特攻[编辑本段]生平简介张三丰[1],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1247年到1458年)211岁?。
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生于蒙古帝国统治的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位于阜新市与彰武县交界处有其故居。
)另有记载元定宗三年(1248年)生于辽东懿州望平县(今黑张三丰山县姜屯镇)在莲花湖畔亦有张真人故居。
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
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
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
或作全一真人。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 417)。
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张三丰的寿命究竟有多长?他的实际年龄让人吃惊健康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中追求而的事情,人人都希望自己没有疾病,而且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
古代有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今天的人们也为自己的健康绞尽脑汁。
今天我们说的就是一位长寿大师,张三丰。
张三丰,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尤其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问世之后,张三丰在中国的民间更是成为了少有的传奇人物之一。
张三丰,辽东人,生于元定宗二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张三丰应该卒于明天顺二年左右,大概就是1458年,所以他的寿命应该是212岁左右,也有说其一直活在世上,因为他已经超越生死。
张三丰这寿命,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远远超出正常人类的寿命大限。
那历史上的张三丰寿命真是这么长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都知道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开山始祖,创建了太极拳。
南宋末年,朝廷腐败不堪,长期处于蒙古的威胁之下。
南宋的战斗力直接决定了宋朝的成败。
这个时候的张三丰在武当山立派,武当派从此名声大起。
张三丰任性自在,不修边幅,武功日高,威名日盛。
张三丰作为武当派的创始人,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张三丰有时候三五天吃一顿饭,有时候两三个月才吃一次饭。
精神好的时候穿山走石,累了的时候铺云卧雪,有时一日走千里。
这样一位神人,自然名气很大,据说朱元璋也像他请教长寿之道。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派人去武当山请张三丰。
但是朱元璋两次派人去请张三丰,张三丰都出门远游,所以到朱元璋一直没能见到张三丰。
在张三丰169岁那年,张三丰终于见了朱棣一面,当然也有说是给朱棣回了一封信,信里还有关于长寿的秘诀。
这一年朱棣封169岁的张三丰为武当真人。
不管怎么说,张三丰的年龄肯定是超过百岁高龄了。
张三丰能活这么长时间,确实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你觉得人真有这么长的寿命么?。
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岁?张三丰应该活了212岁左右,这也是目前普遍公认的。
武当派的开山始祖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
关于张三丰的神奇传说特别的多,张三丰在169岁时被朱棣封为武当真人,那么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岁呢?张三丰是辽东人,就是今辽宁阜新一带人,生于元定宗二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
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和《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记载,张三丰应该卒于明天顺二年左右,大概就是1458年。
也就是说,张三丰应该活了212岁左右,这也是目前普遍公认的。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这时候的张三丰已经121岁,而且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高人了。
这时的张三丰带着弟子在武当山圈地造房,紫霄宫已有原始房子。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一直久闻张三丰的大名,想向张三丰讨教一些长寿养生之道。
于是派人去武当山请张三丰,岂料张真人并不是皇帝想请就可以请到的,最后朱元璋到死也没能见到张三丰一面。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朱棣,而朱棣同样对张三丰非常的感兴趣。
朱棣找张三丰很高调。
他派胡广去武当山请张三丰,但是胡广来来回回十多年,也没见到张三丰。
朱棣年龄越来越大,但还没见到真人,就真的急了,于是对胡广说:“找不到张三丰,你就去死”。
于是胡广开始对朱棣胡说八道,说是见到了张三丰,但是真人要去太上老君那里赴宴,不能来。
朱棣居然相信了,给张三丰写了一封信:“朕久仰真人,十分想见你一面;您道德崇高,超乎万物,而我才疏学浅,德行菲薄。
希望您有空的时候一定到京城来,我恭候您大驾光临。
”为了讨好张三丰,朱棣在武当山大兴土木。
为张三丰盖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什么的,武当山的规模由此开始壮大。
朱棣诚心起了作用,169岁时传说张三丰终于见了朱棣一面,当然也有说是给朱棣回了一封信,信里还有关于长寿的秘诀。
这一年,朱棣封169岁的张三丰为武当真人。
自此,明朝后来的皇帝对于寻找张三丰一直乐此不疲,为了能够从这位老神仙那里得到长寿的秘诀,还给张三丰封了什么通微显化真人等一大堆的头衔。
宋元明三代都有张三丰他到底活了多少岁?张三丰虽生于宋代,但他从宋朝时期开始,到金朝,元朝,明朝始终都经常受到皇帝的诏见。
朱元璋也曾多次诏见过张三丰,这是有正史记载的。
更夸张的是在某些野史中,甚至说清朝雍正皇帝也召见过张三丰。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恐怕张三丰的寿命便不下于七百岁了。
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张三丰活了212岁,但是一些正史上的记载却能显示出张三丰至少有四五百岁,野史则可追溯至上千岁。
张三丰的弟子众多,散布各地。
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明、清很多皇帝都寻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传。
朱元璋建立明朝,张三丰曾出手相助,助洪武夺取江山。
现实中,一百二、一百四这样的岁数我们还是听说过,但要说两三百岁甚至五六百岁,真的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我在想一个问题,会不会,张三丰只是一个名号!只有继承的人知道这个!本来真正的张三丰呢,活了一两百岁,大家都觉得厉害了,所以要把这么名号偷偷的继承下去。
反正等老一辈的“张三丰”去世,自己的徒弟也很老了对吧,反正都是白胡子老头,接着继承这个名号呗!然后就一代传一代,最终跟皇位似的,偷偷传了五六百年。
哈哈哈,我也只是提出一个假设,没有什么证据!您啊,别跟我较真,只不过是听个乐的事儿~不过您要想活的久,我倒可以给您推荐几个地方----中国五个最长寿之地,被世人称为“人间遗落的净土”海南万宁:万宁市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风景优美,是海南的旅游重镇。
据统计,到2014年3月,万宁全市有100岁以上老年人179位,被评为“世界旅游之乡”。
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认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万宁人口长寿的重要基础;这里没有大都市的污染和喧嚣,是民众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的休闲养生胜地。
湖北钟祥:钟祥市是隶属于湖北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015年,钟祥市被命名为“世界长寿之乡”。
不过,早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钟祥就名列中国六大长寿之乡第二位。
其实早在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时,钟祥就因长寿老人众多而将县名改为苌寿县。
最长寿的人从古至今,长命百岁都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真正能够长命百岁的有几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即使现如今生物科技如此发达,真正能活过百岁的人也屈指可数,但是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就有很多寿命比较长,活过百岁的人。
他们都是谁呢?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历史上那些长寿的人。
第一个张三丰,据史料记载,1247年,张三丰出生于辽东,1280年时开始修道,卒于1458年,一共活了212岁,可以说是在历史记录中非常长寿的了。
第二个,李青云,又名李庆远,生于康熙16年,卒于1933年,活了256岁,经历了九代皇帝至民国,据说娶了24位妻子,有180多位后人,清政府甚至为他举行了,150岁与200岁的寿诞。
第三个,慧昭和尚,生于526年,卒于815年,享年290岁,一生中经历了四个朝代,据说他是孝文帝的玄孙,争夺皇位失利后,外逃,遇到一老僧,经老僧点化,顿悟出家,老僧就曾说过,他可以活的很长久。
第四个,叫做陈俊,也是历史上记载寿命最长的人,活了443岁,是福建省永泰县人,陈俊出生于881年,死于1324年,可以说,从唐朝一直活到了元朝,据说成就年轻时行医,到永泰看到一个村庄非常的美丽,于是呢?就选择了在此定居,而这个地方就是汤埕村,平时呢,乐善好施,做好事不求回报,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和尊敬,据说他一生没有子嗣,晚年时行动不便时,就由村民们轮流照顾,村民们一代接一代的好几代过去了,只有陈俊还活着,汤埕村的村民都将他当神仙一样供着,直到陈俊离世之后,他的故事,还在汤泉村广为流传,甚至村民们还为他建立了一个汤埕庙纪念陈俊的长寿。
对于他的长寿,人们都十分好奇,一个人怎么可以活这么久?有人说可能是陈俊来到汤埕村经常,泡温泉,所以才活得更加长久,但是汤埕村的人人泡温泉,而真正长寿之极的,只有陈俊,所以说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不管怎么说?上面这些古代人都是有史记载的寿命最长的人,而他们长寿的秘密,至今都无法解释。
张三丰生卒年探微明清两朝文献记载张三丰的生年,的确少得可怜,对于生年问题,只有从张三丰著的《云水集》诗中寻找端倪。
《云水集》明清两朝目录家又未著录,现今看到的《云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锡龄编纂的《张三丰全集》本和嘉庆、道光间李涵虚的重编本,原本难以觅见,故此作一番考证。
首先看记载《云水集》来源,陆西星云:“张三丰,……子道意、孙鸣鸾、鸣鹤。
鸾入明初,迁淮阳。
六世孙花谷道人(即鸾嫡孙)与余为方外友,其家有林园之胜,老仙尝至其家,叩以当年轶事,则书云游诗若干首,宝诰数章,丹诀一函,命藏之。
花谷每为余言,不胜使人遐想也。
”如果张三丰把己著授于花谷道人,则与史实相违背;张三丰早已飞升,怎能又至其家?陆西星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陆与花谷道人为友,年龄恐不相上下,这样,花谷道人最早也不生于成化、弘治时代,怎么也遇不到先祖张三丰;如果张三丰授给其孙或重孙,还符合当时情形。
明初张三丰,确实住过淮南王景云的家中,顺便探望其晚辈,也属可能之事。
汪锡龄有《云水集序》云:“三丰先生元明间所作者也,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
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出梓行,颁示国师等等。
锡龄于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于扬州书肆,宝而藏之,即花费了相当的时间,阅读了残存《永乐大典》,寻找张三丰的诗,结果无有发现,也许是残卷关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说:《永乐大典》现“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点。
”不能拿现在残卷来说过去《大典》,无张三丰的诗。
那是不正确的,也是武断的。
《云水集》不管是家传,还是来自《大典》,但有一点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书是也。
关于张三丰生年问题,还是由《云水集》寻求答案,最关键的是《悠悠歌》,北岳作,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岁也。
“悠悠歌,悠悠歌。
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1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
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
”从诗情况反映,还未能遇人传至诀,惆怅消磨岁月哀叹。
集中还有《上曲》与《恒岳》二诗,有“西望常山只白云”和“结庐仙岭上”。
张三丰所谓的北岳恒山,是河北的曲阳县,非山西浑源州之北岳恒山,浑源州之北岳,乃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曲阳恒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岁,逆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丁未岁。
此时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云水集》中另有一首诗,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两个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
诗喻元终明始意,盖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
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张诗作于元末,有一最好旁证,是宝鸡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之碑,此碑中有张用浣跋诗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
”(见前)。
此碑为天顺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诗有“一自飞升近百春”之句。
由此说明《云水集》中有些诗完全可以信赖的。
因此,我认为张三丰,至正末游魂,较为可靠,也符合史实。
至于文献上记载游魂之事,除元末说外,多数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说。
主元末者,为杨仪撰《高坡异纂》,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以及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
洪武说,为杨溥的《禅玄显教编》,其次为《大明一统志》、《献徵录》中的《张三丰真人传》,还有宝鸡金台观范宗镇所立之碑,《稗史汇编》,以及《明史》等等文献,可谓洋洋大观,究其实都不过沿袭杨溥之说而已。
有些文献,认为张三丰为金时人,较著名者,为陆深的《玉堂漫笔》,还有何乔远的《名山藏》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
金王朝灭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为天兴三年,南宋为理宗端平元年。
此时张三丰还未诞生,此说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云水集》部分诗,还是真实的史诗,完全可靠的。
如《遥挽刘仲晦相公》:“时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
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
澹然忘嗜欲,记矣脱风尘。
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
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
”整流器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与《答刘相公书》,以及《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的诗。
张三丰写的诗与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刘秉忠传》:“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忠于书无所不读。
……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方计。
……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
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事。
……十一年(1274)扈从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帝闻惊悼!……出内府钱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刘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录,王磐撰《刘太保神道碑铭》内中有云:“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表,还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乡之原。
”刘秉忠逝世这年,完全与张三丰的诗符合,不过张三丰的诗是指埋葬时间,而非逝月罢了。
刘秉忠生于元太祖十一年(1216)岁次丙子。
张三丰写挽诗时正在任上,其余二首也在任县令时所咏。
惟有《廉平章以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而咏此》,从诗的内容来看,此时张三丰小于刘秉忠三十一岁,而写挽诗时,张三丰为二十八岁。
刘秉忠是邢台人,中为缁衣,后改其服。
《云水集》有《呈廉阁老》诗云:“真人不露真,玄门不露玄。
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纷然。
尧舜享高寿,无为静也吉。
几曾饵金石,而乃得遐年。
我爱廉夫子,忠悃心拳拳。
上书攻异教,肝同铁石坚。
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
了房师避谷,志和隐钓船,素与天子近,不谈汞和铅。
功成身勇退,英雄则在焉。
帝王自有一,其在白云边。
凡为大臣者,孔戒心当先。
我爱廉夫子,正气与阵贤。
时人有廉孟之目。
”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亲,头已白矣。
我得微官,公之德矣。
公自爱才,我非贪禄。
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宪传》,“廉希宪,字善甫,布鲁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
……世祖为皇帝,希宪年十九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
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
……方士请炼大丹也。
帝曰:然,遂却之。
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
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为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图地形上子朝,请命重臣开大府镇之,帝急召希宪还,使行省荆南。
……希宪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湿热,如希宪病何!即召希宪还。
……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
……卒年五十。
”张三丰这诗与廉希宪之史实,已完全吻合,《呈廉阁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时廉希宪诏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时。
不久又奉旨到辽东,任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后又召还,有江陵这行,时间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间。
廉希宪南行经过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县)。
故有张三丰送行之诗。
从诗中反映此时张三丰正在任安喜县令,所以有“我非贪禄”之句。
中山府,北宋为中山府博陵郡。
元为真定路中山府,领县三:附部为安喜县、外县为新乐县、无极县。
张三丰为博陵县令,实际就是安喜县县太爷。
张三丰称廉孟子,方士炼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宪之传,而且廉希宪幼时“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职时,经过中山,寻访故地与友人,也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
也说明张三丰的诗是真实的记载,信得过的史料。
廉希宪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么廉希宪长于张三丰十六个春秋。
张三丰在什么时间辞去县令呢?还是由他诗文来证实。
《上天梯》云:“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
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
舍我非角儿,掉头离火宅。
”还有《三十二岁北游》诗,故有“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之咏。
三十二岁为至元十五年,此时廉希宪居大都,张三丰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总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轻,又是夜里由家中出走,为了生死路,到处任遨游,开始求师访道的生活。
还有一事与生卒年关系不大,但是在张一生中,不可缺少的。
因为明代文人对此很重视,不可忽略,就是张三丰跋《蓬莱仙奕图》,这也是研究张三丰有价值的史料,此图赠给淇国公丘福时间是永乐二年(1404),也有记载是永乐十年,须要澄清这个历史事实。
最先记载此事是《禅玄显教编?冷谦传》,有云:“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武陵人也。
元中统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博学精于易,尤深百家方术,靡不洞习。
至元间秉忠为相,谦乃弃释从学,游云川交赵孟俯,尝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绘称。
……国初仕于朝,为太常博士。
逆旅人贫,谦数给之。
一日就馆壁,画为公门状,语馆人曰:吾且与尔同入。
……谦引手推门,门开挽馆人入见,是大帑屋,金宝百货充,谦令恣取之。
……捕馆入至吐实,乃正其幸,而谦迄漏骱焉。
谦尝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三丰遁老者,即所谓张刺闼也。
迨永乐二年(1404),三丰题此图,以归于太师淇国丘公。
其图作奇峦异沼,林木室宇,种种轩轾,屋内为仙奕。
沼中荷花正艳发,群仙姝采其傍。
张题及谦终事。
但云:天朝维新,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盖张且讳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记》与《禅玄显教编》完全一致,不过祝在尾处有“本朝仙迹,称周颠及张为最著,奇遁之事,称谦及山西金箔张。
”还郎瑛的《七修读稿》,查继佐的《罪惟录》,皆作永乐二年,《稗史汇编》作永乐三年。
而郎瑛对此图,提出怀疑,但是立论根据不足,难以推翻《野记》之说。
《双槐岁钞》和王鳌著《震泽长语》,皆云:此图为丘福所有,为永乐十年,《张三丰全集》也同此说。
问题是张三丰把《仙奕图》赠送丘福,是永乐二年?还是永乐十年?看看《明大宗实录》:“永东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
……八月甲寅,是日总兵官淇国公丘福。
……战败,死年七十六。
”丘福死后,追削爵迁家属于岭南。
记载此事,有薛应旗《宪章录》,叶向高撰《夷考》,朱国桢撰《皇明史概》,谈迁撰《国榷》。
在永乐二年丘福是靖难功臣中的显赫人物。
张三丰题跋《仙奕图》和赠给的时间,为永乐二年,甚是吻合当时实际情况。
如果是永乐十年,那时丘福已经死去两年多了,难道说送给远戍家属不成?这是不可能的事。
说明永乐十年,根本不能够成立,也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永乐二年才是正确的。
或有人问:永乐皇帝遣使访张三丰,丘福与张三丰来往,为何不面奏永乐皇帝?丘福那不成为欺君之罪,实际大大不然。
永乐即位之后,大封靖难功臣,另一方面诛戮建文旧臣,这一时期皇位并不十分牢固,所以无暇顾及建文出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