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7.58 MB
- 文档页数: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f⅛≡R<-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段析]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的乐园”总括下文,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白草园既不是建有亭台轩榭的南国名园,也不是独具山光水色的天然胜境,然而在鲁迅笔下却是那样斑斓多彩。
作者是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中再现“百草园”的,一往情深地倾注了童心的热情和梦幻,童心像电光石火一样照亮了白草园!这是一幅浸润童心的诗画。
“似乎” “确凿”并不矛盾。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这表示对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但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那就是白革园里只有些野草。
用成人的眼光看,白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只有儿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柩;也不必说• •• •• •••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 •单足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乂酸乂甜,色味都比桑柩要好得远。
(①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儿种?)[段析]白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8/8新奇一一有声、有色、有趣,确实是儿童的乐园。
童心,像孔雀抖开的瑰丽彩屏, 它赋予了艺术描写多维性和丰富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简要概括哎,说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那可是咱们读书时候的经典回忆啊。
鲁迅大大用他那支神笔,把童年的乐趣和成长的转折,描绘得跟活生生的一样,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
咱们先聊聊那百草园吧,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啊!鲁迅小时候在那儿,那叫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园子里啥都有,绿油油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他抓蛐蛐儿,逮蚂蚱,听油蛉低唱,看蟋蟀弹琴,那日子过得,比现在的孩子玩iPad还带劲儿!而且啊,鲁迅还特爱讲故事,什么美女蛇的故事,听得人心惊胆战又欲罢不能。
他说晚上的时候,百草园里可能会冒出美女蛇来,要吃人的。
虽然咱们现在知道那是哄小孩的,但当时可是吓得晚上都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呢。
不过啊,好景不长,鲁迅还是得去上学,于是就从百草园那个自由天地,转到了三味书屋这个“牢笼”里。
哈哈,开个玩笑,其实三味书屋也没那么糟糕。
但跟百草园比起来,那可就真是天差地别了。
三味书屋是个古老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还有一张大大的书桌,上面放着笔墨纸砚。
鲁迅得跟其他孩子一样,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夫子摇头晃脑地念古文。
那时候的课文啊,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有趣,都是什么“之乎者也”的,听得人直打瞌睡。
但鲁迅可是个有心的孩子,他就算在这么枯燥的环境里,也能找到乐趣。
他会在课堂上偷偷画画儿,画那些他心心念念的百草园里的景物。
有时候被老师发现了,还会挨一顿批评。
但你看他,脸上笑眯眯的,心里头估计还在想着怎么再去百草园探险呢。
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把鲁迅的童年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
从无忧无虑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板的三味书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和色彩。
咱们读着读着啊,就好像跟着鲁迅一起经历了那段时光一样。
所以说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一篇课文那么简单,它更是一段珍贵的记忆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自由的记忆。
每当咱们想起它的时候啊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童真和乐趣的年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说明(精选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说明1一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
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
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1.衬托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
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默读下边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这个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品味其中形容事物、表述动作的词的准确性。
(2)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1)颜色:碧绿、紫红。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
形状: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直窜。
(2)可以先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然后造句。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孙绍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讲性的,也就是值得讲讲的。
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
为什么会对明明有可讲性的地方,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
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
许多教师对于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个经典命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
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人的生命。
这一点,弄不清楚,难怪在教学实践中搞得稀里糊涂。
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读,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的,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
我们的中学语文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可讲性。
从哪里找出可讲性?应该是语言出发,甚至从语词出发,这没有争议,但是,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纯粹的工具性,讲字词句段篇,这当然不是说没有必要。
但是光是停留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画地为牢,得言忘意。
另一种方法是,从语言的工具性上深入一步分析。
要注意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科学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
另外一种,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上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
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个人化的。
正是从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人文性,大体说来,就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个别的、特殊的人,以超越常规的语义,表现自己丰富的精神。
统编本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注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由周汝昌创作,是一
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儿漫画成长故事的文章,故事情节简单、清晰,充满了乡土气息。
下
面是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注释:
一、人物介绍
文章主要围绕小女孩儿漫画的成长经历展开,她在百草园的竹林中度过了童年,成年
后深造进三味书屋,文中描述了她儿时聪明机智,饶有兴趣地帮助母亲念书,母女俩在田
间游玩,她渴望懂文化,出去读书,阅读后对书的感悟,以及最终她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
的知识分子。
二、环境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竹林的景色、小女孩儿漫画在百草园度过的愉快时光,以及三味
书屋丰富的藏书和知识的积累,展现了不同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
三、童年成长
文章通过小女孩儿漫画在百草园中牵着母亲回家,帮助母亲念书,以及在田间游玩等
情节,描绘了她聪明机智、心灵纯真、善良勤劳的形象,表现出她勤奋好学,渴望知识,
不断学习,逐渐发展和成长的特点。
四、读书体验
在三味书屋读书后,小女孩儿漫画深受书籍的熏陶,她感慨自己在三味书屋学习了知识,看到了世界。
这一过程是她得到启迪的学习过程,使她的认识得到了新的拓展。
五、文化改变
文章最后表现了小女孩儿漫画的成长和知识的改变,她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
这体现了文化和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学习的力量和重要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也是其最著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该文以童年生活的视角,展现了鲁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文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景物描绘的生动细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极富情感的笔触描绘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
通过对植物、动物、静物以及环境的细腻描绘,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秘美丽。
而三味书屋则被描绘成一个静谧、古朴的学习场所,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气息。
二、童趣盎然的情感表达在文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和情感,对百草园的趣味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通过捕捉童年的欢乐、好奇心和探险精神,使得读者感受到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纯真的情感。
这种童趣盎然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了感染力和共鸣。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氛围和环境,突出了儿童与大自然的亲近和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通过对比儿童的自由自在和封建教育制度下的束缚,鲁迅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四、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批判在文中,鲁迅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对儿童自由受到限制、个性受到压抑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反思。
这种批判不仅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反思,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
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通过描述自己在百草园中的探险和观察,鲁迅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通过对三味书屋中学习的描写,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热爱和追求,也是鲁迅一生所坚持的人生态度。
六、儿时记忆的抒发与成长感悟在文中,鲁迅通过儿时记忆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成长的感悟。
通过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描写,鲁迅展现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解故事先从“百草园”讲起。
百草园,长满了野草的地方,其实是很荒凉的,但鲁迅却说,那是“我的乐园”。
是什么让荒草园变成了人间乐园呢?是孩子的童趣。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语文知识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读赏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穷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样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羽化,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摸索: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动,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鸣蝉、叫天子、黄蜂。
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③写的都是动物。
)4.请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
(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体会、体会说一说为何会有无穷趣味。
(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视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分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
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课文分段及段意: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全文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导语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文、教案、ppt课件、阅读答案等相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