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302.15 KB
- 文档页数:21
天然药化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1、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2、二次代谢过程: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如生物碱等化合物,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
3、生物合成途径:①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脂肪酸、聚酮类②甲戊二羟酸途径(MVA途经):萜、甾体③莽草酸途径(shikimic acid pathway途径):木脂素、苯丙素、黄酮、生物碱、香豆素4、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5、溶剂提取法:①原理:相似相溶(极性从小到大进行提取)②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可互溶)6、分离常用的原理:①溶解度差别:水提醇沉,醇提水沉,酸提碱沉,碱提酸沉②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③吸附性差别④分子大小差别⑤解离程度不同⑥分子蒸馏7、吸附类型:①物理吸附:A、特点: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可逆、快速进行B、例子:硅胶、氧化铝、活性炭为吸附剂②化学吸附:A、特点:有选择性、十分牢固、有时不可逆B、例子:黄酮(酸性)被氧化铝(碱性)吸附生物碱(碱性)被硅胶(酸性)吸附③半化学吸附: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氢键吸附8、色谱分离的常用材料:①硅胶:A、原理:利用硅羟基和样品的极性作用吸附化合物。
B、适用:小极性和中等极性化合物②聚酰胺:A、原理:通过氢键缔合产生吸附B、适用: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脱除鞣质杂质③氧化铝:A、原理:碱性填料,吸附能力强B、适用:酸性化合物9、结构研究法:①红外光谱IR:4000-625CM-1,特征官能团,C=C:1600-1670,C=0:1650-1850,-OH,-COOH:>3000,苯环:650-900②紫外光谱UV:200-700nm,共轭双键、发色团和具有共轭体系的助色团分子第二章糖和苷1、糖苷:糖类化合物与其他天然产物连接的产物。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总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办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要紧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办法以及要紧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办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一) 常用提取办法办法原理范围溶剂法相似相溶所有化学成分蒸馏法与水蒸气产生共沸点挥发油升华法遇热挥发,遇冷凝固游离蒽醌(二)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依照“相似相容”原理举行的,经过挑选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办法。
(考试时请如此回答哦!)*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罗列:石油醚<环己烷<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丙酮,乙醇,甲醇可以和水任意比例混合。
)*常用溶剂的性质: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水*普通事情下,分子较小,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的物质亲水性较强。
而分子较大,结构上极性基团少的物质则亲脂性较强。
●天然药物中各类成分的极性·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鞣质是多羟基衍生物,列为亲水性化合物;·苷类的分子中结合有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强亲水性;·生物碱盐,可以离子化,加大了极性,就变成了亲水性化合物;·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XXX素基本上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等强亲脂性溶剂中总之,天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溶”规律。
即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分子量太大的化合物往往别溶于任何溶剂。
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挑选适宜的溶剂(挑选溶剂依据:依照溶剂的极性和被提取成分及其共存杂质的性质,决定挑选何种溶剂)(各溶剂法分类见《天然药物化学辅导教材》P5)(三)水蒸气蒸馏法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别被破坏,与水别发生反应,且难溶或别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常用溶剂提取方法与优缺点(1)煎煮法:溶剂:水,缺点:以水为提取溶剂,故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且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用水煎煮后药液黏度较大,过滤困难。
(2)浸渍法:以水或稀醇反复提取,优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含淀粉或黏液质多的成分适用;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3)渗漉法:以稀乙醇或酸水作溶剂,先浸后渗,不需加热,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4)回流提取法:一般多采用反复回流法。
优点:提取效率高,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缺点:影响因素多、工业化生产是需优化。
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排列: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碃<水(丙酮,乙醇,甲醇能和水任意比列混合)主要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途径,如脂肪酸类,酚类,蒽醌,蒽酮;甲戊二羟酸途径,如萜类;桂皮酸途径,如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氨基酸途径,如生物碱;复合途径。
大孔树脂吸附力的影响因素:a.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化合物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b.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c.分子量小、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强;反之,与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强。
d.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易吸附。
酸催化苷裂解的规律: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因素均有利于水解。
①N-苷> O-苷> S-苷> C-苷。
②N-苷的N原子在酰氨及嘧啶环上,很难水解)③酚苷及烯醇苷比其它醇苷易水解④.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⑤呋喃糖苷>吡喃糖苷⑥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最好记一下哦!)⑦当苷元为小基团——横键的苷键比竖键易水解,当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
《第一章》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寻找并开发有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2.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效成分的结构特征(即结构式)2.生物活性3.提取分离与精制方法4.理化性质---颜色反应为考试重点5.结构鉴定(光谱法)、全合成6.结构修饰3.有效成分: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出的、能用化学结构式(至少分子式)表示,有一定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纯化学物质。
√4.有效部位:药理或临床上证实有效,但纯度检测为混合物的天然药物中的成分。
√5.指纹图谱研究--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表征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第二章》6.溶剂提取法.依据天然产物中各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需要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化学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操作方法。
(冷提法:浸渍法,渗漉法(效率较高),最常用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法效果好但是量少不常用,水蒸气蒸馏法常用语挥发油的提取)7.相似者相溶规律:亲脂性的天然产物成分易溶于亲脂性溶剂,亲水性成分易溶于亲水性溶剂。
只要天然产物成分的极性与溶剂的极性相当,就会在其中有更大的溶解度8.溶剂的选择:水,强极性溶剂。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比例混溶,乙醇,甲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有较强选择性,石油醚,乙醚,苯,氯仿。
缺点(易燃、成本高、毒性大,穿透药材组织能力差(√))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剂的极性有关,分子较小,极性集团较多的亲水性强,分子较大,极性基团较少的亲脂性强溶剂选用对所需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性小的。
9.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离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常用》由低极性到高极性分布萃取两相溶剂萃取法(根据化合物在两相溶剂间分配比的差别分离)沉淀法(酸碱沉淀法,实际沉淀法,铅盐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概念P18)盐析法:在天然产物的水提液中,加入无机盐使达到一定浓度或饱和,促使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与其他杂质分离透析法:利用溶液中的小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原理实现分离。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1、主要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AA-MA):脂肪酸、酚类、蒽酮类脂肪酸:碳链奇数:丙酰辅酶A、支链:异丁酰辅酶A、α-甲基丁酰辅酶A、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偶数:乙酰辅酶A甲戊二羟酸途径(MVA)桂皮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2、分配系数: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K=C U/ C L (C U溶质在上相溶剂的浓度、C L溶质在下相溶剂的浓度)3、分离难易度: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β=K A/K B(β>100一次萃取分离;10<β<100萃取10-12次;β<2一百以上;β=1不能分离)4、分配比与PHPH=pKa+lg[A-]/[HA](pKa=[A-][H3O+]/[HA])当PH<3酸性物质为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为解离状态[BH+]当PH>12酸性物质为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非解离状态[B]5、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阳离子,交换碱性物质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阴离子,交换酸性物质糖和苷1、几种糖的写法:D-木糖(Xyl)、D-葡萄糖(Glc)、D-甘露糖(Man)、D-半乳糖(Gal)、D-果糖(Flu)、L-鼠李糖(Rha)2、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非还原糖:不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3、样品鉴别:样品+浓H2SO4+α-萘酚—→棕色环4、羟基反应:醚化反应(甲醚化):Haworth法—可以全甲基话、Purdic法—不能用于还原糖、Kuhn法—可以部分甲基化、箱守法—可以全甲基化、反应在非水溶液中5、酸水解难易程度:N>O>S>C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酚苷>萜苷、甾苷有氨基酸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较去氧糖难水解(2,6二去氧糖>2-去氧糖>3-去氧糖>羟基糖>2-氨基糖)易→难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酮糖较醛糖易水解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在构象中相同的糖中:a键(竖键)-OH多则易水解苷元为小基团—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即e>a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即a>e6、smith降解(过碘酸反应):Na2SO4、NaBH4 ,易得到苷元(人参皂苷—原人参二醇)7、乙酰解反应:β-苷键的葡萄糖双糖的反应速率(乙酰解反应的易难程度)(1——6)》(1——4)》(1——3)》(1——2)8、提取方法:水提醇沉、热水提冷水沉生物碱1、生物碱: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的环状化合物。
第一章1.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包含醋酸-丙二酸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和复合途径五种。
2.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方法溶剂提取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色谱法。
3.(了解)化合物的纯度测定4.(了解)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主体结构(构型、构象)5.(了解)结构测定常用的波谱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为氢谱、碳谱、核磁共振新技术)、质谱、色谱-质谱连用技术第二章1.糖和苷的结构类型、性质及提取结构类型:单糖(monosaccharides) :多羟基醛和酮,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如葡萄糖、鼠李糖等。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结合而成。
由2~9个单糖聚合而成,也称为寡糖。
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polysaccharides):类似于低聚糖。
由10个以上的单糖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
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
如淀粉、纤维素等。
苷类: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非糖物质缩合而成。
单糖一般为无色晶体,极易溶于水,多有甜味。
分子中有醛(酮)基、伯醇基、仲醇基和邻二醇基结构,易氧化。
如:银镜反应;硝基可使醛糖氧化成糖二酸;过碘酸氧化反应:主要作用于邻二醇羟基、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α-羟基酸、邻二酮和某些活性次甲基结构。
具还原反应,成醛、成脂变旋光现象。
低聚糖性质与单糖近似,水溶性大,聚合度低的有甜味。
多糖无还原性,无变旋光现象,无甜味,大多难溶于水,有的能和水形成胶体溶液。
苷类多为固体,糖基少的可结晶,糖基多的则多为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
一般无味,但有的有苦味,很少的苷有甜味,溶解度随糖基数目增加而增加。
第二章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一、提取分离方法(一)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常见方法有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HSCCC)、气液分配色谱(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P21 图1-11 利用pH梯度萃取分离物质的模式图CCD法是一种多次、连续的液-液萃取分离过程2.正相色谱:通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3.反相分配色谱: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状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4.反相硅胶色谱填料: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 RP-8> RP-25.加压液相色谱与液-液分配色谱的区别?液-液分配柱色谱中用的载体(如硅胶)颗粒直径较大,流动相仅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缓缓流过色谱柱,流出液用人工分段收集后再进行分析,因此柱效较低,费时较长。
加压液相色谱用的载体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颗粒,其上健合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以适应不同类型分离工作的需要,因而柱效大大提高。
(二)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1)物理吸附定义:物理吸附也叫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及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的吸附特点:无选择性、吸附解析可逆、可快速进行,故用的最广(2)化学吸附定义: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因为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有时甚至不可逆、故用的较少。
P17 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
水蒸气蒸馏法。
升华法。
将固体药材按提取用溶剂的极性递增方式,用不同溶剂,如石油醚or汽油(可提出油脂、醋、叶绿色、挥发油、游离甾体、三萜类化合物)、氯仿or乙酸乙酯(可提出游离生物碱。
有机酸。
黄酮。
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丙酮or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
生物碱盐。
鞣质等极性化合物)和水(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依次进行提取。
得到的各个部分经活性测试确定有效部分后再做进一步分离。
P18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溶剂法分类: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神波提取技术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介质引起介质的振动,当振动处于稀疏状态时,在介质中形成许多小空穴们这些小空穴的瞬间闭合,可引起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的压力,同时局部温度可上升到千度高温,这一现象称为空化现象。
P19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时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P20 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沉淀出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在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醇/醚法)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洗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类杂质则留存在母液中等。
液-液萃取与分配系数K值K=Cu/Cl分离难以与分离因子β:β=Ka/Kb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但100>β≥10,则需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须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β≌1,则Ka≌Kb,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分离。
第一章总论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生物合成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 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DXP)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用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三)莽草酸途径主要产物: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生物碱类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三、提取分离方法1.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2.分离方法: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5.根据物质离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6.分子蒸馏技术第二章糖和苷苷类定义: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得一门学科2.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得生物活性、能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得单一化合物3.二次代谢产物:以一次代谢产生得代谢产物为原料(前体),经不同途径进一步合成物质叫二次代谢产物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得α-C、β -C与糖得端基碳得化学位移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苷化位移5.原生苷与次生苷:原存于植物体内得苷称为原生苷;次生苷:从原生苷中脱掉一个以上单糖得苷6.端基差向异构体: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得手性碳原子,该碳原子称为端基碳,形成得一对异构体成为端基差向异构体7.Fisher投影式:描述旋光异构体分子中得原子或基团在空间得排列方式所用得方法8.Haworth投影式:用来表示单糖、双糖或多糖所含单糖环形结构得一种常用方法9.生物碱: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得环状化合物·10.苯丙素类化合物: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与3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结构单元(C6-C3)得化合物11.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得总称,它们都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得基本骨架。
12.木脂素:具有苯丙烷骨架得两个结构通过其中得β ,β'或8,8'-碳相连而形成得一类天然产物13.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得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得一系列化合物,即C6-C3-C6单位组成得化合物14.诊断试剂:在光谱中引起峰带位移从而确定其结构特定归属15.碱提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得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得性质,进行此类成分得提取与分离(黄酮苷类)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得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得成分分离得方法17.硅胶柱色谱:利用混合物中得各组分对硅胶得吸附能力不同而达到分离得层析方法。
18.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根据葡萄糖凝胶得孔径与被分离化合物得分子量大小而达到分离目得得方法19.pH梯度萃取法:在不同pH得缓冲溶液与有机溶剂中进行分配得方法,使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物质得以分离。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一)常用提取方法方法原理范围溶剂法相似相溶所有化学成分蒸馏法与水蒸气产生共沸点挥发油升华法遇热挥发,遇冷凝固游离蒽醌(二)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进行的,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方法。
(考试时请这样回答哦!)*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排列:石油醚<环己烷<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丙酮,乙醇,甲醇能够和水任意比例混合。
)*常用溶剂的性质: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水*一般情况下,分子较小,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的物质亲水性较强。
而分子较大,结构上极性基团少的物质则亲脂性较强。
●天然药物中各类成分的极性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鞣质是多羟基衍生物,列为亲水性化合物;苷类的分子中结合有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强亲水性;生物碱盐,能够离子化,加大了极性,就变成了亲水性化合物;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色素都是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等强亲脂性溶剂中总之,天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溶”规律。
即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分子量太大的化合物往往不溶于任何溶剂。
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选择溶剂依据:根据溶剂的极性和被提取成分及其共存杂质的性质,决定选择何种溶剂)(各溶剂法分类见《天然药物化学辅导教材》P5)(三)水蒸气蒸馏法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天然药物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质如牡丹酚等的提取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四)升华法某些固体物质如水杨酸、苯甲酸、樟脑等受热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不经过熔化就可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称为升华。
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考试方向第一节总论单元细目要点要求一、总论1.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其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了解2.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熟练掌握(2)水蒸气蒸馏法掌握(3)升华法了解3.分离与精制方法(1)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2)沉淀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含义及研究内容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1)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2)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3)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4)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5)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熟练掌握) 1.溶剂选择1)常用的提取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水、甲乙丙丁蠢、指甲玩,迷仿苯石油 2)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相似相溶原理)溶剂 类别可溶类型 具体类型水最安全,极性最强 能溶于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 甲醇(毒)、乙醇、丙酮 亲水性有机溶剂大极性的成分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大的苷元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亲脂性有机溶剂中等极性和小极性 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强心苷 极性大的物质用亲水性溶剂提取,极性小的物质用亲脂性溶剂提取。
石油醚常用于脱脂,即通过溶解油脂、蜡、叶绿素小极性成分而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正丁醇是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较大的苷类(皂苷)化合物。
溶剂提取方法 加热提取溶剂 特点煎煮法 加 水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多糖类、且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浸渍法 不 水或其他 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渗漉法 不 水或醇 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回流提取法 加 有机溶剂 此法提取效率高于渗漉法,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 连续回流提取法加 有机溶剂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CO 2 ,常用的夹带剂是乙醇。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分类1. 有效成分: 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单体化合物。
2. 有效部位: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多种单体化合物的混合物。
如人参总皂苷、银杏总黄酮、灵芝多糖等。
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香豆素、黄酮、醌类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起重要作用,且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产生。
由一次代谢产物产生,常为有效成分。
一、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solvent extraction)原理:相似相溶理想溶剂(ideal solvents ):(1)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2)对无效成分溶解度小;(3)与有效成分不起化学反应;(4)安全,成本低,易得。
二分离方法1. 根据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结晶法(纯化时常用)条件:合适的溶剂;浓度;温度沉淀法:a 溶剂沉淀法:改变极性,如水提醇沉法b 酸碱沉淀法:改变pH,处理酸、碱、两性成分;c 沉淀试剂:如铅盐沉淀法,酸性、酚性成分加中性PbAc2,形成沉淀。
酸碱性成分的分离—pH-梯度萃取法按酸碱性强弱不同分离酸性、碱性、中性物质,改变pH值使酸碱成分呈不同状态。
硅胶、氧化铝:①被分离物质吸附力与结构的关系被分离物质极性大,吸附力强,Rf值小,洗脱难,后被洗脱下来。
官能团极性大小排列顺序:-COOH > Ar-OH > R-OH > R-NH2, RNHR ', RNR ' R " > R-CO-NR'R"> RCHO > RCOR ' > RCOOR ' > ROR ' >RH②溶剂(洗脱剂)的极性与洗脱力的关系洗脱剂极性越大, 洗脱力越强.聚酰胺①吸附力与结构的关系a.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 吸附力越强;b.形成分子内氢键者, 吸附力减少;c.芳香化程度越高或共轭键越多,吸附力越强;d.芳香苷苷元>苷, 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②溶剂的洗脱能力水 <含水醇<醇 <丙酮<NaOH/H2O<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H2O大孔吸附树脂(macro-reticular resin)①组成: 苯乙烯,二乙烯苯和致孔剂②分离原理:吸附(范德华力和氢键)和分子筛作用(多孔性结构)③树脂类型:非极性、中极性和极性三种。
非极性: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缩合而成,故又称芳香吸附树脂。
中极性:含脂基的吸附树脂。
极性:含酰氨基、氰基、酚羟基等含氮、氧、硫不同极性功能的吸附树脂。
④洗脱剂: H2O 及不同比例的含水醇。
洗脱分离:H2O 洗: 糖,水溶性色素30% EtOH/ H2O: 极性大的成分50-75% EtOH: 皂苷类95% EtOH: 极性小成分⑤应用: 除多糖, 水溶性色素, 富集苷类成分4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 IR)①为结构解析提供的信息提供各种官能团的信息八大区(复习)如:芳香环: 1600-1480cm-1,OH: >3000 cm-1,C=O : 1700 cm-1.IR相同者为同一化合物.5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质子谱(1H-NMR)①为结构解析提供的信息化学位移: (用于判断H的化学环境 chemical shift);偶合常数: J (Hz) 用于判断H与H的关系 coupling constant)积分强度(积分面积): 确定H的数目.②常见基团的化学位移值:Ar-H :6-8,-CHO :9-10-CH3 :1-2,C=C-CH3, -COCH3, -ArCH3 : -OCH3 : -COOCH3与ArOCH3 :影响化学位移因素化学位移值与电子云密度有关。
电子云密度降低,去屏蔽作用增强,向低场位移, 增大。
1)诱导效应2)共轭效应3)磁各向异性效应 4)氢键缔合 5)范德华效应④.偶合常数(J)a.偶合裂分是有原子核引起的,通过化学键传递;b.相互偶合的H核其J值相同;c.一级图谱峰的裂分遵循n+1规律;d.归属H核,判断排列情况第二章糖和苷一单糖: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或多羟基酮,为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 具有醛基的单糖称为醛糖(aldose),具有酮基的单糖称为酮糖(ketose)。
二苷的分类苷(配糖体):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的端基碳上的羟基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通过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苷,故有α苷和β苷之分。
糖的一般性质1. 溶解性:糖:小分子糖极性大,水溶度大;多糖随聚合度增大,水溶度下降.2. 极性:单糖>双糖>叁糖苷的极性: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3. 味: 单糖、低聚糖有甜味;多糖无甜味。
4. 旋光性:多有旋光性。
三糖的化学性质1 单糖结构中反应活泼性顺序:端基碳原子> 伯碳 > 仲碳银镜反应(Tollen reaction): 以Ag+为氧化剂费林反应(Fehling reaction):以Cu2+为氧化剂过碘酸反应:氧化邻二羟基等, 生成醛等.主要作用于:邻二醇、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邻二酮和某些活性次甲基等结构2 Molish反应:样品 + 浓H2SO4 + α-萘酚→棕色环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Molish反应均为阳性3.羟基反应糖的-OH反应——醚化、酯化和缩醛(酮)化。
反应活性顺序:半缩醛羟基(C1-OH)>伯醇基(C6-OH) >仲醇(伯醇因其处于末端的空间,对反应有利,因此活性高于仲醇。
)4 糖的硼酸络合反应糖的邻二-OH可与许多试剂生成络合物,借生成络合物的某些物理常数的改变,可以有助于糖的分离、鉴定和构型推定。
重要的如:硼酸络合物、钼酸络合物、铜氨离子络合物等。
四苷键裂解法:1.酸催化水解反应苷键属缩醛结构,易为稀酸水解。
酸水解的规律:难易顺序:C-苷>S-苷>O-苷>N-苷醇苷>酚苷, 烯醇苷2-氨基糖>2-羟基糖>6-去氧糖>2-去氧糖> 2,6-二去氧糖(苷)吡喃糖苷>呋喃糖苷; 醛糖苷>酮糖苷糖醛酸>七碳糖>六碳糖>甲基五碳糖>五碳糖2. 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试剂:过碘酸(HIO4)、四氢硼钠(NaBH4)、稀酸反应过程:分三步反应。
(1)NaIO4氧化开裂成醛;(2)NaBH4还原成醇; (3)酸化水解.五糖的提取单糖、低聚糖、苷常用水或稀醇提取。
多糖用水或稀碱液提取 精制:水提醇沉法: 醇溶为苷,低聚糖; 沉淀为多糖 系统分离法: EtOAc 层: 单糖苷;正丁醇层: 低聚糖苷, 单糖.第三章 苯丙素类 香豆素类母体定义:苯丙素类是天然存在的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基团的酚性物质。
苯核上常有羟基或烷氧基取代。
香豆素类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基本骨架为苯骈α-吡喃酮、 7-位常有羟基或醚基。
二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苯丙酸1 性状无色或浅黄色结晶,大多有香味。
小分子的香豆素有挥发性,能升华,可随水蒸气蒸出 香豆素苷多无香味和挥发性,不能升华 2.溶解度游离香豆素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苯、氯仿、乙醇等有机溶剂。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醇,难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
3. 荧 光在紫外光下有蓝色或紫色荧光。
7-位有羟基,荧光增强OO12345678莽草酸Shikimic acid HH 2N COOH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桂皮酸Cinnamic acid H但7-羟基香豆素在8-位引入羟基,荧光消失。
4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的显色反应碱性条件下,香豆素内酯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成异羟肟酸,再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成盐而显红色。
5与酚羟基反应具酚羟基取代的香豆素类在水溶液中可与三氯化铁试剂(FeCl3)络合而产生不同的颜色(通常紫红色)。
6 Gibb’s reaction:Gibb’s 试剂是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其在弱的碱性条件下与酚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有游离酚-OH,且-OH对位无取代者(+)对位有取代者(-)。
7 Emerson reaction: 在香豆素的碱性溶液中,加入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试剂,可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红色化合物。
判断酚羟基对位是否取代。
酚羟基对位无取代基(+)红色有取代基(-)三、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1.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香豆素。
2.酸碱分离法具酚羟基的香豆素类溶于碱液加酸后可析出。
香豆素的内酯环性质,在碱液中皂化成盐而加酸后恢复成内酯析出。
3 .色谱分离法:结构相似的香豆素一般用硅胶吸附层析、酸性和或中性氧化铝层析和聚酰胺层析。
硅胶吸附层析可用环己烷-乙醚、环己烷-乙酸乙酯和氯仿-乙酸乙酯等作为洗脱剂。
Sephadex LH-20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形态:木脂素多数为无色结晶,新木脂素不易结晶。
溶解性:游离型偏亲脂性,易溶于有机溶剂。
少数与糖结合成苷,水溶性增大。
挥发性:多数不挥发旋光性:大部分具有旋光性,遇酸易异构化。
分离吸附色谱为主要方法,硅胶为吸附剂,石油醚-乙酸乙脂、石油醚-乙醚、氯仿-甲醇等为洗脱剂。
分配色谱常用纸色谱法,滤纸浸以甲酰胺作为固定相,苯为流动相,用盐酸重氮盐、SbCl3、SbCl5等显色。
具有内酯结构的木脂素,可以用碱液皂化成盐后与其它脂溶性成分分离,但具有旋光活性的木脂素易发生异构化。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一定义:醌类化合物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苯醌 ,萘醌,菲醌,蒽醌。
蒽醌类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程度的还原产物:蒽醌、氧化蒽酚、蒽酚、蒽酮及二蒽酮类。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一)性状1、颜色:醌类化合物若母核无取代时,基本无色,引入酚羟基等助色团时,则显黄、橙、棕红等颜色。
2、苯醌和萘醌多以游离态存在,容易结晶多为有色晶体;蒽醌多以苷的形式存在,难以结晶。
OO123456789a8a4a10a910(二)升华性和挥发性1、游离蒽醌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而不分解。
2、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
(三)溶解性1、游离蒽醌:易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基本不溶于水。
2、蒽醌苷:易溶于甲醇、乙醇、热水中,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3、蒽醌的碳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而易溶于吡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