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氯化钾注射液溶煤选择的病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静脉输液用药中,由于品种繁多,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溶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溶性等造成了配伍的复杂性。
检索各国研究资料发现,给药错误的发生率可高达17%~23%。
关于药品使用,药品说明书都有明确规定,而我们往往忽视。
因此在静脉输液用药中常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注意溶媒的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药物溶媒。
各种药物由于化学结构,酸碱度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溶媒,若溶媒选择不当,则会出现浑浊,沉淀,变色,药效降低或消失等现象。
常见如下a.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当选用电解质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林格试液)稀释时,会析出结晶颗粒,对人体产生危害。
说明书示该药必须以无电解质注射液稀释(比如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后尽快使用,否则会褪色。
b.依达拉奉与含有糖分的输液混合时,可降低依达拉奉的浓度,故说明书中规定应加入到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c.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吉西他滨等抗肿瘤药物将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易导致药物降解破坏或产生沉淀。
2.注意合理的溶媒量及滴注时间:为保持药物稳定性并使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应注意适量的溶媒量及输注时间。
如输注抗生素最适宜的溶媒是0.9%氯化钠注射液,最适宜的液体量是50~100ml,并于30~40min时间内输注完毕。
临床常有忽略溶媒量及输注时间的情况发生,致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而影响疗效。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及大多数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抗菌效果主要由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决定的,其抗菌原则是增加给药次数,缩短给药时间间隔。
临床上为了方便往往将一日剂量一次静滴,即使医嘱是一日两次,一般也是一组连一组全部滴完。
造成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易发生不良反应,一段时间内又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影响疗效。
研究证实,常用抗感染药除头孢曲松,氟康唑半衰期长的药物可以一日一次外,其他药物均应一日2~4次。
2020年06月医嘱点评本月药师查房,主要存在药品配伍禁忌问题、溶媒用量问题。
案例1、病历号:xx女岁科室:医师: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主要用药: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注射液2.5g/静滴每日一次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点评:1、配伍禁忌用药。
维生素C注射液辅料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根与葡萄糖酸钙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所以这两种药禁止在同一输液瓶内配伍使用。
2、护士需严格把关。
案例2、病历号:xx男岁科室:医师:临床诊断:多发脑梗死主要用药:5月27日:甘露醇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静滴每日一次点评:配伍禁忌。
甘露醇注射液为过饱和溶液,地塞米松为磷酸酯的钠盐注射液,内含0.2%亚硫酸钠,与过饱和20%甘露醇注射液混合,可使甘露醇发生盐析反应,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险,虽然较为常用,但不推荐临床将这两种药配伍使用。
6月4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C注射液1g维生素B6注射液0.1g静滴每日一次氯化钾注射液5ml点评:这种配伍临床较为常见,虽然没有浑浊、沉淀等配伍变化,但静脉补钾的同时滴注钠盐,会降低钾的转移。
一般用法将10%氯化钾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单独滴注。
案例3、病历号:xx女岁科室:医师:临床诊断:脑梗死6月4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奥美拉唑40mg;■'续滴每日一次氯化钾注射液7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吡拉西坦注射液4g/续滴每日一次氯化钾注射液7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氨甲苯酸0.2g/静滴每日二次氯化钾注射液7ml点评:1、氯化钾属于高危药品管理,输液时主观感觉输液部位非常痛而影响用药,浓度太高会造成周围血管炎症,与其它药的输液速度不匹配,宜单独给药。
2、注射用奥美拉唑选用液体量过多。
注射用奥美拉唑应该用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如果选用250ml,配制后不稳定,易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
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调查研究引言静脉配置中心(IVC)在现代癌症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便利的静脉途径,用于输注抗肿瘤药物和其他治疗性药物。
IVC在药物配制过程中经常出现溶媒错误,这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IVC抗肿瘤药物配制中常见的溶媒错误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便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尽可能降低患者的风险。
一、抗肿瘤药物配制中的溶媒错误1. 溶媒选择错误:抗肿瘤药物的配制需要使用适当的溶媒,不同的药物对溶媒的选择有特定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溶媒选择错误的情况。
常见的错误包括将水溶性药物用油溶剂稀释,以及将油溶性药物用水溶剂稀释。
2. 溶媒存储错误:抗肿瘤药物的溶媒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储,否则会导致药物的降解和失效。
在IVC中,溶媒存储错误的情况比较常见,例如未能及时将溶媒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导致药物配制时使用了陈旧的、已经失效的溶媒。
3. 溶媒配比错误:在抗肿瘤药物的配制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药物和溶媒稀释,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配比错误的情况,例如将溶媒用量计算错误或者操作失误导致的溶媒配比错误。
二、溶媒错误可能带来的风险1. 药效降低:溶媒错误可能导致抗肿瘤药物的药效降低,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甚至导致治疗失败。
2. 药物中毒:溶媒错误还可能导致抗肿瘤药物的浓度超标或者低于标准,从而引起患者的药物中毒或者治疗效果不足两种情况。
3. 治疗延误:溶媒错误可能导致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失败,需要重新进行配制,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三、解决溶媒错误的有效途径1. 规范操作流程:IVC需要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明确抗肿瘤药物的配制步骤和要求,以及对溶媒选择、存储和配比等方面进行规范。
2. 健全质控体系:IVC需要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包括对溶媒的采购、存储、管理和使用进行严格监控,确保溶媒的品质和适用性。
溶媒选择与案例分析临床常用的注射剂溶媒主要有0.9%氯化钠、5%和10%葡萄糖、葡萄糖氯化钠、林格氏液等。
最为常用的输液是0.9%氯化钠、5%和10%葡萄糖注射液。
多数针剂既可选用糖也可选用盐盐稀释,但少数针剂不可互为使用。
从氯化钠和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讲,氯化钠是一种无机盐,是一种极性较强的电解质,其水溶液的pH值为4.5~7.0,偏中性;而葡萄糖是一种有机物,非电解质,其水溶液pH为3.2~5.5,呈弱酸性。
因此,针剂是选用氯化钠注射液还是选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应从溶液的pH值变化、是否存在离子作用和盐析作用等方面考虑,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如果患者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水钠储溜。
如患者休克,应先给予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予糖补能,盐主要用于电介质的调节,糖主要作为能量。
先将我院药师在临床工作中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用药实例进行详细的用药分析,旨在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患者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实例1某女,40岁,泌尿系感染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依诺沙星0.2g,静滴,一日一次处方点评: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结构中既有酸性基团又有碱性基团,是大分子物质,用0.9%氯化钠注射液等强电解质溶液稀释,因同离子效应使其溶解度减小,致使形成的微粒在短时间内凝集而产生白色沉淀。
所以只能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释。
实例2某男,30岁,混合痔处方:林格氏液100ml,头孢曲松钠2.0,静滴,一日一次处方点评:头孢曲松钠极易和阳离子钙形成不溶性沉淀,而含有沉淀或微粒的药液一旦阻塞毛细血管并在组织沉积生成肉芽肿,就有威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可能。
因此不能将头孢曲松钠溶于复方氯化钠、复方乳酸钠、葡萄糖酸钙等含钙溶液中,也不能在短时间内(48小时内)使用含钙的药物。
氯化钾注射液溶煤选择的病例分析一、前言临床药物溶煤主要有0.9%氯化钠注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葡萄糖注射液则主要补充能量。
不同溶煤之间pH值不同,渗透压不同等。
药物溶煤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1、主要是从药物的稳定性方面考虑,2、要立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3、溶煤量的选择。
氯化钾注射液作为调节电解质平衡的药物,在溶煤的选择中则更需要注意渗透压的影响,同时还应注意患者血钾水平和输液的钾含量。
输入血浆中的钾离子想细胞内转移需要一定给的时间,如果输入过快,则钾离子来不及向细胞内转移,过量后出现疲乏、肌张力降低、反射消失、周围循环衰竭、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1]。
二、病史摘要患者项东阶,男,41岁,主因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急诊以急性胰腺炎于7月14日收入院。
患者7.12入我院急诊,查血钾:4.0mmol/L,急诊给予禁食水,抑酶、抑酸等营养支持治疗。
为求进一步诊治,于7.14转入消化内科。
入科后复查血钾:3.3mmol/L,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低钾血症。
入院后继续禁食水,治疗上给予抑酸、抑酶、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之外,同时给予氯化钾注射液1.5g+维生素C1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氯化钾注射液1.5g+维生素B62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氯化钾注射液1.5g+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 ivgtt qd,补钾治疗,一天补钾量为4.5g。
补钾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与钾静点相关的不良反应。
7月18日复查血钾:4.37mmol/L。
考虑患者目前仍禁食水,钾摄入量不足,继续补钾治疗。
三、分析与讨论钾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排钾量与摄入量相关,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但是不吃也排,说明肾虽有保钾能力,但不如保钠能力强,摄入钾的10%随粪便和汗液排出。
测定血钾可取血浆或血清,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为3.5-5.5mmol/L。
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静脉配置中心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部门,专门负责配置和管理静脉注射药物,其中包括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静脉配置中心中,一些抗肿瘤药物的溶媒错误却经常发生,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和匆忙操作,一些常见的溶媒错误比如用错了稀释液或者使用了过期液体等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错误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还可能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对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调查研究势在必行。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静脉配置中心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药物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现状和影响,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静脉配置中心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减少溶媒错误的发生频率,降低患者用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从而为抗肿瘤药物的安全使用和临床疗效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探讨溶媒错误对患者治疗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寻找改善溶媒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措施,为静脉配置中心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提高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的意识和专业水平,确保抗肿瘤药物的合理配置和安全使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性静脉配置中心是医院中专门用于配置静脉药物溶液的部门,其中的抗肿瘤药物的配置尤为重要。
抗肿瘤药物通常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稀释和配置才能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静脉配置中心的存在可以统一管理和操作抗肿瘤药物的配置过程,避免医院其他科室配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调查研究引言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疾病的重要药物,常常需要通过静脉配置中心进行静脉注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气溶剂药物的配制错误,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中的抗肿瘤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对象为20家不同地区的静脉配置中心的相关医护人员。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配制常见溶媒错误的情况、影响因素以及改进措施等。
问卷调查结果将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媒选择错误:有部分医护人员在配制抗肿瘤药物时选择了错误的溶媒,如使用了对病情不利的酒精类溶媒,或者未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选择适当的溶媒。
2. 溶媒搅拌不均匀:部分医护人员在溶媒搅拌过程中出现了不均匀的情况,导致药物溶液的浓度不均一,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3. 溶媒适应症错误:有些医护人员在选择溶媒时未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导致了溶媒适应症错误,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风险。
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配制过程中的马虎和匆忙、临床实践经验不足等。
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建议静脉配置中心在进行抗肿瘤药物的溶媒选择和配制过程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溶媒搅拌和溶媒适应症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操作,减少操作的马虎和匆忙。
讨论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其背后是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责任意识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不足。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同时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以降低抗肿瘤药物配制中溶媒错误的发生率。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溶媒选择错误、溶媒搅拌不均匀和溶媒适应症错误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调查研究引言在临床治疗中,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给药的过程中,溶媒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溶媒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
据了解,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本文旨在调查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情况,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溶媒选择的质量。
一、调查方法为了了解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溶媒选择的情况,我们抽取了10家静脉配置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抗肿瘤药物常见的溶媒选择情况、溶媒选择的标准、溶媒选择错误的原因等。
实地观察主要是观察每家静脉配置中心在抗肿瘤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包括溶媒的选择、配置的流程等。
二、调查结果在进行调查的10家静脉配置中心中,我们发现有8家存在抗肿瘤药物溶媒选择错误的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1. 部分配置中心在配置抗肿瘤药物时,仅凭个人经验决定溶媒的选择,未能按照药物说明书或标准规范进行选择;2. 部分配置中心存在着药物溶媒选择与药物特性不匹配的情况,例如选择了水作为溶媒,而药物说明书明确指出不宜使用水作为溶媒;3. 有的配置中心在溶媒选择上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即使是相同的抗肿瘤药物,不同的操作员在选择溶媒时也会有所不同。
三、问题分析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的情况较为普遍。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一些操作员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特性和溶媒选择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2. 忽视标准规范:一些配置中心对于抗肿瘤药物的配置规范和标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规范的操作指导;3. 操作员之间的差异:不同操作员在溶媒选择的标准和原则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溶媒选择的不一致性。
四、解决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以期提高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溶媒选择的质量:1. 加强培训和教育:配置中心应对操作员进行抗肿瘤药物特性和溶媒选择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2. 制定规范操作指导:配置中心应制定规范的操作指导,明确抗肿瘤药物的溶媒选择标准和原则,确保操作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3. 强化质量管理:配置中心要加强对抗肿瘤药物配置过程的监管和质量管理,对溶媒选择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高危药品氯化钾在输液配制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
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
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ISMP)将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物”。
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
而氯化钾是ISMP确定的前五位高危药品中的第三位。
氯化钾是临床常用的电解质平衡调节药,临床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原因(进食不足、呕吐、严重腹泻、应用排钾利尿剂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引起的低钾血症等。
大剂量会导致心脏停跳和猝死。
我病区现有护理人员七名,其中主管护师三人,低年资护士四人,护理队伍结构相对来讲不合理,对高危药品氯化钾在输液配制中存在问题认识不足。
科室护理质控小组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了氯化钾在输液配制中剂量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疗效,避免了危险事件的发生。
1 原因分析1.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我院临床使用的氯化钾注射液有10%和15%两种规格,药房实行阶段性更换药品规格,每次更换规格后,如果药房人员未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而部分护理人员又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时,则会导致氯化钾在输液配制中出现浓度不正确的现象发生,引起疗效不足或有潜在心脏停跳的风险。
1.2 15%氯化钾注射液存在剂量换算麻烦,加药时剂量误差大的风险。
如医嘱NS250ml+氯化钾0.7g,由于加药针筒多为20 ml注射器,则抽吸药液时就存在剂量换算和抽液不准的风险。
反之,10%氯化钾注射液则不存在此类问题。
1.3 部分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
怕输液时间过长,怕病人因氯化鉀刺激疼痛经常按铃,而少加或不加氯化钾。
静滴氯化钾病人多数主诉疼痛,输液速度快时尤其明显,导致病人误以为是静脉穿刺没打好或跑针而经常按铃,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部分护士不按医嘱加药,自行其事,导致静脉补钾剂量不足,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表3271种可静脉滴注用药品稀释溶媒的标明情况稀释溶媒药品数%已是成品输液可直接应用3713.7可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20374.9 可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16360.1 可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15657.6 可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 5118.8 只标明用0.9%氯化钠注射液 26 9.6 只标明用5%葡萄糖注射液 3011.1 只标明用10%葡萄糖注射液8 3.0可选用上述3种溶媒以外的其他稀释溶媒 13 6.3未标明所选用稀释溶媒 17 6.3标明不能用某些稀释溶媒 3011.1 不能用含钙或镁的注射液稀释 9 3.3 不能用碱性或碳酸氢钠注射液稀释 11 4.1 不能用葡萄糖或酸性注射液稀释 5 1.8 不能用氯化钠注射液或电解质注射液稀释51.8在静配中心的工作流程中,审方工作为药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自已专业知识,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平台,审方药师要对医嘱的很多方面进行合理性审核,如药物的用法用量,溶媒的选择,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批次的合理安排等,这就要求审方药师要掌握多方面知识,记忆大量的说明书信息,其中,溶媒的正确选择是保证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药师应十分重视溶媒的合理性。
为了方便药师查阅和记忆,作者收集整理了静配中心注射用药物的说明书,制成注射用药品溶媒速查表,并对其中溶媒的标明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
1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静配中心药品说明书,将说明书中相关内容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厂家、规格、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溶解溶媒和稀释溶媒,对药品说明书中注射用药物的溶解溶媒和稀释溶媒的标示情况进行汇总。
2结果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查阅说明书358份,其中粉针剂142种(39.7%),注射液216种(60.3%),在358种注射用药品中,有71种(19.8%)是可用来直接输注的,有287种(80.2%)是需要溶解和稀释的粉针剂和浓溶液。
2.2粉针剂溶解溶媒的标明情况:见表1。
氯化钾注射液溶煤选择的病例分析
一、前言
临床药物溶煤主要有0、9%氯化钠注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葡萄糖注射液则主要补充能量。
不同溶煤之间pH值不同,渗透压不同等。
药物溶煤的选择主要就是基于以下三方面:1、主要就是从药物的稳定性方面考虑,2、要立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3、溶煤量的选择。
氯化钾注射液作为调节电解质平衡的药物,在溶煤的选择中则更需要注意渗透压的影响,同时还应注意患者血钾水平与输液的钾含量。
输入血浆中的钾离子想细胞内转移需要一定给的时间,如果输入过快,则钾离子来不及向细胞内转移,过量后出现疲乏、肌张力降低、反射消失、周围循环衰竭、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1]。
二、病史摘要
患者项东阶,男,41岁,主因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急诊以急性胰腺炎于7月14日收入院。
患者7、12入我院急诊,查血钾:4、0mmol/L,急诊给予禁食水,抑酶、抑酸等营养支持治疗。
为求进一步诊治,于7、14转入消化内科。
入科后复查血钾:3、3mmol/L,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低钾血症。
入院后继续禁食水,治疗上给予抑酸、抑酶、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之外,同时给予氯化钾注射液1、5g+维生素C 1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氯化钾注射液1、5g+维生素B6 2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氯化钾注射液1、5g+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 ivgtt qd,补钾治疗,一天补钾量为4、5g。
补钾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就是否出现与钾静点相关的不良反应。
7月18日复查血钾:4、37mmol/L。
考虑患者目前仍禁食水,钾摄入量不足,继续补钾治疗。
三、分析与讨论
钾的摄入与排出处于动态平衡,排钾量与摄入量相关,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但就是不吃也排,说明肾虽有保钾能力,但不如保钠能力强,摄入钾的10%随粪便与汗液排出。
测定血钾可取血浆或血清,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为3、5-5、5mmol/L。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hypokalemia)。
低钾血症发生的原因与机制主要就是: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3、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患者因急性胰腺炎收入院,常规禁食水,钾摄入不足,患者入院查血钾:3、3mmol/L。
低钾血症诊断明确。
钾就是体内最重要的无机阳离子之一,其中约90%存在于细胞内,仅约1、4%的钾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当机体内总钾量不足的时候,从绝对量上细胞内失钾量明显大于细胞外液失钾量。
氯化钾就是主要的补钾药物,在肾小球滤过液中的钾盐在近曲小管内几乎完全被重吸收。
在远曲小管与集合小管通过钠泵使K+与管腔内Na+交换而被排泄。
钾90%由肾脏排泄,10%从粪便排出。
常规用法:一日补钾量为3-4、5g。
一般将10%氯化钾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 中滴注。
静脉补钾浓度一般不超过40mmol/L(0、3%),速度不超过 0、75g/h(10mmol/h)。
在很多医嘱中,静脉补钾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这就是不规范的。
不宜选用氯化钠作为溶媒的原因就是,细胞外液容积由钠平衡来调节,细胞内液容积由游离水平衡来调节,通常体液的渗透压范围在280 ml/kg ~295 ml/kg。
5%葡萄糖可提供等渗透压(278 ml/kg),从生理学上考虑,等同于给予纯水或游离水;而生理盐水(渗透压为308 ml/kg)不含游离水,静脉输液后,其钠盐全部留在细胞外液里,并按比例在血浆与间隙液之间进行分布。
高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形成的血浆高渗透压使血钾升高,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细胞内脱水,同时细胞内钾浓度相对增高,为钾通过细胞膜钾通道的被动外移提供了浓度梯度[2]。
但体内钾总量不变。
表面上血钾浓度测定上数值会升高,但就是在生理上患者体内细胞内钾减少,加重患者失钾的情况。
故根据调节钾离子跨细胞转移的“泵-漏”机制,静脉补钾的同时滴注钠盐与高浓度葡萄糖会降低钾的转移,故需纠正低钾血症时应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
糖尿病患者与手术后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偏高)的患者如何选择溶煤,就是否不能用葡萄糖作为溶煤。
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组织细胞(如中枢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必须由葡萄糖供能,每日总共需要100g-150g糖,远大于一瓶500ml的5%葡萄糖的糖量。
并且,葡萄糖的利用与补钾速度有关。
一般补钾速度不超过0、75g/h(10mmol/h),而机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一般为5mg/kg·min。
因此,只要输注葡萄糖的速度不超过机体利用葡萄糖的速度,对患者的血糖就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说明书中未特殊提及手术或应激状态的补钾方式与普通补钾有实质差别,针对血糖问题,可以配合使用胰岛素(普通胰岛素)。
比例为每2克~4克葡萄糖对冲1个单位胰岛素。
四、小结
氯化钾注射液主要预防低钾血症,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低钾血症,在该病例中主要就是预防进食不足所导致的低钾。
患者因禁食水,故采用静脉补钾,在其给药说明里提示[3],静脉补钾同时滴注钠盐与高浓度葡萄糖可降低钾的作用,故需迅速纠正低钾血症时,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药。
其浓度一般不超过40mmol/(0、3%),速度不超过0、75g/h(10mmol/h),同时需监测血钾浓度,防止高血钾症。
医师在给予医嘱时,可能未考虑完全,可能会出现相关的错误,此时便需要药师查阅充足的证据以适当的形式向医师提出。
或可遵循统一的规定,与住院药房或输液配置中心药师统一标准,违规者拒绝发药。
同时提示药师应随时关注医嘱,不能简单地认为患者所接受的医疗行为都就是正确的。
对医嘱的审核包括给药剂量、用药频次、给药途径、溶媒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给药时间等。
实现医院临床医师、药师双重审核把关,规范临床不合格医嘱。
五、文献参考
[1] 陈瑞玲、注射剂临床应用的溶煤选择及其她注意事项、北京天坛医院
[2] 金慧铭,王建枝、病例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
[3]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编、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第1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1468-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