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王竹立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07 MB
- 文档页数:106
2015年第4期总第229期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积极将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引入课堂,首先引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包括电脑、投影仪、大屏幕、扩音设备与中控系统等。
由于这些设备的引入,能够方便地将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集合在一起,给教师的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所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得到迅速普及与推广。
然而,这种技术及产品的引入,不仅没有导致以班级授课制和讲授式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瓦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的讲授。
比如,电子白板则干脆将电脑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到一块竖起的电子屏幕上。
前几年,电子书包的引入,似乎给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线希望。
专家们希望通过让学生人手一部iPAD 或者平板电脑,开展个性化学习。
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束缚下,这种希望基本上化为泡影。
所谓“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演变成学生通过手中的电子设备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统一的视频观看或电脑操作练习,面对面的交互变成在课堂上通过机器来交互的“别扭”形式。
为了防止学生上网或玩游戏,电子书包还专门设计了禁止学生上网装置,并强化了家校联系的功能,以便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教师和学校能允许的只是学生登录学校内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浏览其中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互联网则基本是被排除在外的。
这种画地为牢式的做法,虽然有利于阻止学生通过网络从事一些与教材、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但也关上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体系的大门。
那么,引进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又如何呢?近年来,微课与翻转课堂很热,然而,我们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微课与翻转课堂主要“热”在各种大赛与公开课中,真正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的依然少之又少,个别学校虽然实现了“校内翻转”,但主要动力来自行政力量的推动。
而且,即便是这种翻转,依然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而不是削弱。
我们曾对广州市11个区的部分中小学中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95份,涵盖中小学各个学科,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作者:黎加厚王竹立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20期对话嘉宾: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师范司“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评审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中国项目特邀专家,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中国专家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学术贡献:黎加厚教授聚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等研究领域,他满怀激情,致力于将新媒体、新技术、新理论、新理念引入常态化教学。
他深入教学一线、身体力行、亲自示范、无私分享,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实干家。
至今已发表论文136篇,其中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上的论文有45篇,H指数高达32,总被引频次3155,总下载频次42149,主编和参编著作20多部。
对话嘉宾: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
学医出身,历任中山医科大学实验生理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等职。
2005年转入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专职从事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被称为“我国富有原创性思考的教育学者”(钟志贤语)。
2007年开始写教育技术专业博客,目前访问量接近100万;2009年提出基于教育二重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2011年提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12年提出知识嫁接学说;2014年提出新建构主义教学法;2015年出版专著《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该书入选“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一季”榜单和多个图书排行榜。
新建构主义与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的关联主义被一些学术刊物并列为网络时代两大学习理论,有学者称之为“21世纪以来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创新花圃中的…一枝红杏‟”。
互联网+课件互联网+课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互联网+课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将互联网与课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从互联网+课件的定义、特点、优势、应用场景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二、互联网+课件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互联网+课件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资源、课件等数字化,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传播和共享,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一种教育模式。
2.特点(1)数字化:互联网+课件将传统的纸质教材、课件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便于存储、传播和共享。
(2)网络化:互联网+课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传输和实时更新。
(4)互动性:互联网+课件支持师生在线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5)共享性:互联网+课件打破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互联网+课件的优势1.提高教学效果互联网+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通过在线互动、智能辅导等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2.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课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3.降低教育成本互联网+课件减少了纸质教材的使用,降低了教育成本。
同时,线上教学减少了场地、交通等费用,进一步降低了教育成本。
4.提高教师素质互联网+课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四、互联网+课件的应用场景1.在线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如网易云课堂、慕课网等,提供了丰富的互联网+课件资源,支持学生在线学习、互动交流。
2.智能辅导系统智能辅导系统如作业帮、猿辅导等,利用互联网+课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学习效果。
3.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课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思考方向--摘自我的《创新思维课程讲义》前面已经论述了,妨碍我们进行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智模式,或称思维定势。
心智模式或思维定势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就好比一个计算机程序,在多数情况下,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思考和判断,并付诸行动。
但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程序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却还在固执地运用旧程序来处理新问题,这时它就成了心智枷锁。
这套旧程序还非常隐蔽和顽固,就像一个计算机病毒一样,不容易发现和清除,甚至还可能自我繁殖,最后造成我们思维系统的整体僵化,出现“死机”现象。
因此,如何摆脱心智模式的束缚,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
思维如水流下土堆如果在一个土堆上倒一杯水,你知道水会往哪几个方向流吗?大概不能。
但如果再让你在原处倒第二杯水呢?你基本可以确定水流的方向了。
如果水的冲力不是太大,水一般会顺着第一杯水冲出的方向继续向前,把原来的痕迹延长和扩宽。
你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现象:如果一杯水只冲出了一条小沟,那么它可以流得较远较深;假如它冲出的小沟越多,那它就越走不远,很快就被泥土吸干了。
这就像人的思维。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大脑还像没有被倒过水的土堆,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多,慢慢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若干条不同方向的水沟,以后这些水沟会不断被加深加宽,形成了每一个人的思维定势。
年岁越大,这种定势就越不容易改变,我们的创造力就越来越少。
除非有强大的内外冲力,我们的思维一般不容易跳出既定的路线。
但每个人的思维又是不同的,就像土堆最初的形态会对水流的方向造成影响一样,每个人大脑的先天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有的人思维缓慢而深刻,但容易“一根筋”;有的人思维灵活而跳跃,但又可能流于肤浅,不容易成型。
无论哪种思维类型,要想有创造力,就必须冲破原有的思维轨迹,改变思考方向。
改变思考方向,是激发创造力的一大秘诀。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试题:大家都听过一个打井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打井人,当你达到足够的深度仍然打不到水,你会选择继续把洞打深打大,还是另择新址打井?为什么?我出这道题的用意是在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看他们是否意识到转变思维方向的重要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优化设计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互联网+教育”真正实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号召,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教学方式日新月异,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多方面的限制。
“互联网+教育”将传统教学优势以及数字化教学优势相结合,彼此取长补短,通过网络在线平台串联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并承载了多元化的教学功能,切实贴合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
谢幼如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政策反映了该模式的现状并提供了教学规划与实践。
本文就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优化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育;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引言线上教学即Internet远程教育,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形式,随着信息现代化、网络智能化的发展,它为传统授课形式带来了质的飞跃。
不管是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是网络所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都使得线上教学具有较强的优势。
而线下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即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形式,该模式更注重分享和互动,体验感和现场感更具有强感染力。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多线程模式,通过人机结合,有助于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灵活性较强的动态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对学生而言,基于在线平台无时空限制,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课前”的自主学习不再仅仅是依赖于自身,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寻找相应资源,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课前”预习,结合教师的精心讲解,自行记笔记、划重点,还能利用学习设备查漏补缺。
学生在“课后”则可以通过网络完善教师授课内容,加强内容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对教师而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可以提供个性化教学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