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规定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1.78 KB
- 文档页数:6
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授权与再授权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与再授权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与再授权工作。
二、定义高风险诊疗技术:指那些具有较高风险性、复杂性或创新性的诊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高风险手术、介入诊疗、新技术应用等。
三、授权原则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经验和技能,才能被授予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权限。
授权工作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授权决策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授权应与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和职责范围相匹配,避免授权不当导致的医疗风险。
四、授权流程科室申请:科室负责人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向医院管理部门提交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申请。
资质审核:医院管理部门对申请医务人员的资质、经验和技能进行审核,确保申请人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
专家评估: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申请医务人员进行评估,评估其操作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能力和风险意识。
授权决策:根据审核和评估结果,医院管理部门作出授权决策,并书面通知申请医务人员及其所在科室。
五、再授权流程定期评估:对已授权医务人员的操作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操作质量、安全记录等。
再授权申请:评估合格的医务人员如需继续操作高风险诊疗技术,需向医院管理部门提交再授权申请。
审核与评估:医院管理部门对再授权申请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医务人员仍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风险意识。
再授权决策:根据审核和评估结果,医院管理部门作出再授权决策,并书面通知申请医务人员及其所在科室。
六、监督与管理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与再授权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授权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对于授权不当或违反授权规定的医务人员,医院管理部门有权撤销其授权,并追究相应责任。
医院应定期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七、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与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为了规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健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的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
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获得管理部门批准的紧急情况下,否则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2.我院将手术、麻醉、介入、放射治疗、腔镜诊疗等操作及特殊审批类医疗技术;国家卫健委 2017 年颁布的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纳入高风险诊疗技术管理范围。
其中手术、麻醉、介入、放射治疗分别实行分级管理,将本专科限制类或科研类医疗技术或科主任认为具有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手术、有创操作,需要在术前进行重大手术审批的诊疗技术项目,可列为高风险诊疗操作项目进行管理。
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介入医师、放疗医师进行资格分级授权。
3.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授权与审批3.1.科室主任为本科高风险诊疗技术第一责任人。
各科室根据本专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复杂性、难度和风险,制定本专业的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每项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报送医务部审核。
医务部初审后,呈交我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定稿。
需根据学科发展和技术变化,对目录及考评标准进行定期更新,也可参照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指南、常规、目录、规范等标准执行。
3.2.各科室拟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相应的资质授权申请表(见附件);一般要求取得主治医师(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者方可提出资质准入申请,原则上申请前申请人必须完成15 例以上的一助,并在上级医师(护师)指导下成功施行 5 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具体例数可由科主任结合申请人及本专业实际情况决定)。
3.3.科室医疗质量考评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部。
3.4.医务部根据申报人职称、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初审,对符合要求者报各相关专业管理授权专家组审核,并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
(完整版)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规则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规则 (完整版)目录1. 引言2. 定义与范围3. 操作授权申请程序4. 操作授权管理流程5.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6. 培训与考核7. 监督与改进8. 管理规则的执行9. 其他规定10. 附则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的规则,为确保操作人员在进行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时具备足够能力和资质,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安全。
2. 定义与范围2.1 高风险治疗技术:指需要专门技术操作、具有一定风险的医疗技术。
2.2 操作授权:指通过一定程序和考核,授予操作人员进行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的权限。
2.3 操作人员:指医疗机构内执行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范围:本规则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的操作人员。
3. 操作授权申请程序3.1 操作人员申请操作授权时,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填写申请表格。
3.2 医疗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进行面试评估。
3.3 审查通过的申请,医疗机构应给予口头或书面授权。
4. 操作授权管理流程4.1 医疗机构应建立操作授权管理系统,录入所有获得授权的操作人员信息,并定期更新。
4.2 每位授权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复训和考核,以保持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
4.3 操作授权应设定有效期,到期前应进行复评和更新。
5.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5.1 医疗机构应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措施,确保操作人员了解和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5.2 操作人员应遵守风险管理规定,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高风险治疗技术操作的风险。
6. 培训与考核6.1 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高风险治疗技术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6.2 操作人员培训后应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授权。
7. 监督与改进7.1 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授权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
7.2 医疗机构应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一、制度背景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成为可能,如手术操作、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
这些技术的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特别授权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对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二、制度内容1.授权管理制度(1)明确授权管理的目的和原则,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质量。
(2)明确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范围和分类,制定相应的操作授权要求和流程。
(3)制定授权人员的条件和资格标准,包括医疗技术背景、教育培训、实习经验等。
(4)明确授权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包括操作前的检查和准备、操作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操作后的处理和记录等。
(5)建立授权人员的档案,包括个人资料、授权证书、培训记录等。
2.审批程序(1)由医疗机构设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审批委员会,负责审批相关操作授权申请。
(2)操作人员按照申请操作授权流程,提交操作授权申请表,同时提供相关的资格证书、培训记录等。
(3)审批委员会根据操作授权申请的内容和资料,进行初步审查。
(4)初步审查通过后,审批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评估。
(5)评估结果和初步审查结果报审批委员会审议,决定是否授权。
(6)授权决定后,发放授权证书,并将相关信息录入授权人员档案。
三、实施步骤1.制定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明确相关的政策、流程和责任。
2.设立独立的审批委员会,并成立专家组维护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3.培训相关人员,包括操作人员、审批委员会成员和专家组成员,培养其独立判断和专业能力。
4.开展申请和审批工作,确保操作人员的授权程序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5.定期进行授权的评估和复审,确保授权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状态的持续监测。
四、制度的意义1.提高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减少操作风险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保障患者的权益,确保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医院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许可授权制度为规范医院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高风险诊疗操作的定义高风险诊疗操作是指在医院危重病人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产生重大影响的诊疗操作,具有较高风险性、复杂性、技术难度,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分类高风险诊疗操作分为以下几类:1. 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
2.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等。
3. 特殊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4. 药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激素治疗等。
5. 护理操作:包括人工呼吸机支持、血液净化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三、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许可授权1. 执业医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范围和执业资格,方可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
2. 执业医师在申请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前,应当参加医院组织的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
3. 执业医师在申请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前,应当向医院提交申请,包括诊疗方案、患者病情评估、操作风险评估等内容。
4. 医院应当组织相关专家对执业医师的申请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授权执业医师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
5. 医院应当对授权的高风险诊疗操作进行备案,并在医院信息化系统中进行管理。
四、高风险诊疗操作的监督管理1. 医院应当加强对高风险诊疗操作的监督管理,确保诊疗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医院应当建立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诊疗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
3. 医院应当建立高风险诊疗操作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诊疗操作。
4. 医院应当建立高风险诊疗操作的应急处理机制,对诊疗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意外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和应对。
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管理制度及麻醉医师分级授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高风险诊疗技术,是指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具有较高风险、难度和并发症可能性的医疗技术。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管理制度,明确诊疗技术操作的资格要求、操作程序、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等。
第四条医院应当对麻醉医师进行分级授权,根据其专业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和业务能力,确定其麻醉操作的权限。
第二章诊疗技术操作资格与培训第五条医院应当对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和培训。
第六条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二)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经过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七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第三章诊疗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控制第八条医院应当制定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程序,明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应急预案等。
第九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第十条医院应当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进行全程监控,记录操作过程,评估操作风险,及时处理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第四章麻醉医师分级授权制度第十一条医院应当根据麻醉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和业务能力,将其分为不同等级,并授予相应的麻醉操作权限。
第十二条麻醉医师分级授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麻醉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估;(二)按照麻醉医师的分级,确定其麻醉操作的权限;(三)对麻醉医师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其操作权限。
第十三条麻醉医师分级授权的具体办法由医院制定,报医务部门备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加强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的安全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权益,医院制定了高风险诊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授权管理机构:设立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授权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管理和决策与高风险诊疗技术有关的事项。
二、授权制度:医院根据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特殊性,采取授权制度进行管理。
授权对象包括符合一定条件和标准的医务人员,授权范围包括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使用和操作。
三、授权条件:医务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资质,并经过医院举办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方可申请授权。
授权委员会对每位申请授权的医务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授权。
四、授权流程:医务人员首先填写授权申请表,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包括个人资料、专业背景、培训及考核情况等。
授权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要求申请人进行面试或演示操作。
经过评定,授权委员会根据申请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是否授予其相应的授权。
五、授权有效期:医院规定授权有效期为一年,过期后需重新申请更新。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授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较长的有效期,但须注明有效期和延期的条件。
六、授权监督和考核:医院建立授权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已经授权的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患者安全及风险控制等方面。
考核结果作为医务人员继续使用高风险诊疗技术的重要依据,不合格者将暂停使用相应技术,待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后,再次申请授权。
七、授权撤销和追究责任:授权委员会有权随时撤销已经授予的授权,并对不符合条件或不适合继续使用高风险诊疗技术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和追究责任。
对于因未按规定程序操作或因操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务人员,授权委员会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八、授权记录和档案管理:医院建立医务人员高风险诊疗技术授权的档案,包括授权申请表、审核记录、授权决定、考核结果等,以备查询和查证。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二、目的和原则1.目的: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确保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原则: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
三、授权管理流程1.申请:操作者向医疗机构提交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申请,包括个人简历、相关证书和经验等资料。
3.鉴定:鉴定委员会根据审核结果,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鉴定,评定资格等级。
四、权责分工1.医疗机构负责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并成立审核委员会和鉴定委员会,负责审核和鉴定工作。
2.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申请人的申请资料,并进行面试和技能评估。
3.鉴定委员会负责对审核通过的申请人进行资格鉴定,并评定相应的资格等级。
五、监督和评估机制1.医疗机构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授权管理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
2.审核委员会和鉴定委员会根据医疗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结果,对授权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
3.医疗机构建立病例回顾制度,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授权范围和资格等级。
六、处罚措施1.如果操作者未经授权擅自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医疗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罚措施。
七、宣传和培训1.医疗机构加强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的宣传,提高操作者对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保障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安全和有效,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制度一、背景简介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高风险诊疗技术在现代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操作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旦操作出现错误,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高风险诊疗技术的安全操作,制定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目的与原则1. 目的:确保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能够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人员进行,降低操作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2. 原则:(1)资质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资质证书。
(2)经验要求: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3)授权管理:通过授权的方式,合理安排和分配操作权限。
三、操作授权的程序1. 确定操作权限的依据:(1)法规政策:操作授权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专业标准:参考相关的专业标准,具体规定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权限要求。
(3)临床需要:结合临床实际需求,评估操作人员的能力和适用范围。
2. 授权程序:(1)申请:操作人员向管理部门提出操作权限申请,需要提供个人资料、专业技能证书等相关材料。
(2)评估:管理部门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包括资质审核和操作经验评估。
(3)授权:符合要求的人员将被授权具备操作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权限,并颁发相应的操作证书。
(4)定期复核:授权管理部门定期对已授权人员进行复核,确保其继续具备操作资格。
四、操作授权的管理1. 操作记录:(1)操作人员在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时,必须认真填写操作记录,包括操作日期、操作步骤、使用设备和材料、操作结果等内容,并经受相关人员确认。
(2)对于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意外事件,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管理部门,并做好相关记录。
2. 绩效评估:(1)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操作能力、操作质量和事故处理能力等方面。
(2)根据评估结果,对操作人员进行奖惩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3. 知识更新:(1)鼓励操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操作技术和规范要求。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为确保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质量与患者安全,我院实行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授权管理制度.一、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的授权范围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医师与护士。
未经授权的个人,除非在有充分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
二、三级以上手术、ASA分级IV级以上的麻醉、二三类医疗技术属于高风险诊疗技术,我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并公布。
手术、麻醉分别实行分级管理,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进行资格分级授权。
三、授权依据:应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聘用职务、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的质量与数量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资格授权程序(一)个人提出申请,填写《诊疗技术资格审批表》,交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讨论后,向医务科推荐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资格人员□(二)医务科对临床医护人员提交的资格授权申请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程度进行认定。
(三)医务科将拟授权人员名单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
(四)医务科进行公示,备案后授权。
(五)医院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资格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调整1次。
五、临床科室应根据科室业务发展规划,组织科内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专科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培训,培养技术人才,提高科室整体技术水平。
六、医院各级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按照职责分工对本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监管结果作为资格授权及动态管理的依据,并纳入科室和个人考核。
擅自超范围操作1人次,扣科室综合目标1分;情节严重者停止手术操作和处方权,待岗培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者,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附:我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一、支气管镜检查;镜下治疗技术;纤支镜下吸痰二、急诊胃镜检查;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栓塞术;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术。
三、深静脉置管术。
四、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五、肿瘤消融治疗术;六、深部热疗技术。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
管理规定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附件
鹤壁市人民医院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各相关科室。
3内容
成立鹤壁市人民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姚志喜
副组长:付美琴李云富杨东斌刘鹏
成员:孙秋喜雷东华郭明奇任志娟吕霄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院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资质准入审批与管理,办公室设在医教部。
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实行资质准入制度,参照《鹤壁市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及《鹤壁市人民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未取得授权的医师,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否则不得从事本诊疗操作。
各科室对本科室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必须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审批程序
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鹤壁市人民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教部。
医教部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备案、发放资质授权书并报主管院长。
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报送医教部。
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资格认定的新标准者。
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高风险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复评标准
手术系列科室人员考评、复评标准参照《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执行。
麻醉科各级麻醉医师考评、复评标准参照《麻醉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执行。
腔镜诊疗技术人员考评、复评、取消和降低标准:
对本级别腔镜种类完成 80%者,视为相关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腔镜诊疗技术权限;
预申请高一级别腔镜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腔镜种类完成80%以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手术,腔镜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腔镜的准入资格者;
(2)在参与高一级别腔镜中,依次从辅助到主助做起;各类腔镜手术一助累积达到 20 例以上;专项病例腔镜手术一助累积 10 例以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主刀专项病例达到5 例以上;特殊腔镜手术(如病种极少)准入需提交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批准;
(3)承担本级别腔镜时间满两年度;
(4)承担本级别腔镜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我院法律事务室结果为准)。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腔镜操作权限:
(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
一般项目:心包穿刺术、肺穿刺术、肾脏穿刺术、肝脏穿刺术、胃镜ERCP治疗、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有创动脉穿刺置管术。
我院能开展的所有麻醉项目。
我院能开展的三级及以上手术。
一般血管介入及腔镜诊疗技术。
我院能开展的二类医疗技术: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大主动脉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人工关节置换、椎间盘置入椎体置换技术、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口腔种植诊疗技术。
我院首次开展的医疗技术。
4 文件效力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