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高度对藏北高寒草甸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47.94 KB
- 文档页数:3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不同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及驱动因子》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其草地土壤的生物多样性一直是生态学和土壤学研究的热点。
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和线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不同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及其驱动因子,对于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和气候条件下的典型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
采用PCR扩增、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手段,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进行测定;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对土壤中的线虫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
三、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1. 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不同类型草地的微生物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且与海拔、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高寒草甸地区的细菌种类较多,而高寒草原地区的真菌和放线菌相对较多。
2. 线虫多样性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的线虫种类繁多,包括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植食性线虫等。
不同类型草地的线虫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且与土壤类型、气候等因素有关。
四、驱动因子分析1. 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如海拔、气候、土壤类型等对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土壤中的细菌种类可能相对较少;而湿润的草原地区,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可能较多。
2. 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如植物种类、根系分泌物等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
不同植物类型的根系分泌物不同,可能吸引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和线虫在土壤中生存和繁殖。
五、结论与展望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和线虫多样性,这些生物在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对油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物种群落的影响曾维军;刘燕;秦维;罗文敏【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6)1【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油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的种群多样性及物种分布特征,以提高AMF 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基础。
以贵州喀斯特高、低海拔地区油茶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MF物种多样性及差异。
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油茶根际土壤AMF中球囊霉属(Glomus)占主要地位,整体丰度为87.28%;低海拔油茶根际土壤AMF群落特异OTU数和Shannon、Chao1指数显著高于高海拔,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且组间AMF物种聚类较远;油茶根际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与球囊霉属真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65,表明喀斯特的低磷土壤促进油茶根际球囊霉属的生长,增加土壤碳库,促进油茶对磷的吸收利用。
其作用机理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总页数】8页(P105-112)【作者】曾维军;刘燕;秦维;罗文敏【作者单位】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相关文献】1.不同品种油茶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2.混合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云木香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丛枝菌根真菌和不同形态氮对杉木幼苗根际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及其相关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4.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作物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5.不同密度对杉木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共生格局的影响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植被分布与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
它的面积广阔,地势险峻,气候条件多变。
在青藏高原上,植被分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高原的自然景观。
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是非常复杂的。
由于高原地势高而平坦,受到大气环流和地貌的影响,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高寒、干旱和寡毛特征。
尽管青藏高原相对干燥,但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高原上的植被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海拔较低,降水较丰富,温度适宜,形成了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的植被以森林为主。
常见的树木有柏木、云杉和冷杉等,这些树木能够抵御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
而在高原的西北部,则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牧草和低矮灌木构成。
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高原的气温也逐渐上升。
这种气候变化对高原上的植物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
一方面,气温升高缩短了冰雪覆盖期,延长了植物生长季节,使得高原上的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和繁衍。
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速,造成水资源的减少,这对高原上的植物生存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另外,青藏高原的季风气候也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季风系统的边缘,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由于东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受到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导致高原东部的降水较为丰富。
相比之下,西南季风较弱,青藏高原的西北部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使得高原上的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特点。
植被分布与气候变化的互动关系还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植被的变化也影响到高原上其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例如,草原的退化使得一些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这对雪豹等食肉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
此外,青藏高原作为重要的水源地,水资源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高原上的农业、畜牧业和人类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的植被资源,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
围封和放牧条件下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氮含量的比较沈振西;周楠;付刚;张宪洲【摘要】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on the responses of community carbon and nitrogen to grazing in alpine grasslands, which limits our ability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the vegetation growth,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in alpine grasslands to grazing. A field fencing experiment has been conducted in an alpine meadow located at three elevations: 4300, 4500 and 4700 m, in the Damxung county of the Tibet since July, 2008.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and the ratio of carbon to nitrogen of the community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arts in the alpine meadow at the three elevations were measured in August, 2011, September, 2011 and August, 2012.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fenc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arbon content of community aboveground parts by 2.5% at elevation 4700 m,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community belowground parts by 9.8% at elevation 4500 m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arbon content of community belowground parts by 4.2% at elevation 4700 m, compared to grazing. Response of plant community carbon and nitrogen to grazing differed with different sampling dates.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community carbon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 ratio of carbon to nitrogen varied with elevations and sampling dates.%关于高寒草地植被碳氮含量如何响应放牧活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及其碳氮贮存量对人类放牧活动的响应。
中国水土保持SWCC2020年第10期• 57•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甸土基本理化指标及氮素的变化动态申新山1,魏志玲2,向宇宸3,马君玲3(1.北京华夏绿洲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2206; 2.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西宁810001;3.大连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关键词]高寒草甸土;理化指标;氮素;海拔梯度;祁连山[摘要]为探讨海拔对高寒草甸土供氮能力的影响,以祁连山脉高寒草甸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 PH值、有机质、氨态氮、硝态氮、全氮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①以KC1提取法测定的土壤p H值随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 降,在海拔3 000 m处最大,土壤整体呈酸性,,②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 000 m以下的较低海拔区随海拔的升高缓慢减少,在3 000 m以上的较高海拔区随海拔的升高而明显增加③土壤氨态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整体呈减少趋势,在2 500~ 3 000 m处变化较平缓,④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5 cm深度土层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5~10 cm深度土层随海 拔的升高而减少;在丨0~30 cm深度土层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在3 000 m处最低,⑤土壤全氮含量在0~5和5~ 10 cm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2 600 m处达最高;在10~30 cm深度随海拔的上升整体呈减少趋势[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41(2020)丨0-0057-03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陆地生态系统中 物质和能童交换的重要场所[1]。
一方面,土壤作为生 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贮存着大量的 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土壤养分对植物的生 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植物群落的组成与 生理活力,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水 平。
土壤中碳、氮、磷等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 环境因子有关,而且与土壤特性、土地利用方式、植被 特征及人类的干扰程度有关[2]。
第32卷 第4期V o l .32 No .4草 地 学 报A C T A A G R E S T I A S I N I C A2024年 4月A pr . 2024d o i :10.11733/j.i s s n .1007-0435.2024.04.004引用格式:李春玥,秘一先,杨高文,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24,32(4):1012-1020L IC h u n -y u e ,B IY i -x i a n ,Y A N G G a o -w e n ,e t a l .G r o w t hR e s p o n s e o fR e s e e d i n g S p e c i e s a t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t o M y-c o r r h i z a l I n o c u l a t i o n [J ].A c t aA gr e s t i aS i n i c a ,2024,32(4):1012-1020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李春玥,秘一先,杨高文,刘 楠,张英俊*(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193)收稿日期:2023-12-27;修回日期:2024-02-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2192462);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22Y F D Z 0101-01);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22Y F D Z 0101);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作者简介:李春玥(199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退化草地修复研究,E -m a i l :1149019081@q q.c o m ;*通信作者A u -t h o r f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E -m a i l :z h a n g y j@c a u .e d u .c n 摘要: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AM F )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无芒雀麦(B r o m u s i n e r m i s )㊁冰草(A g r o p y r o n c r i s t a t u m )㊁羊草(L e ym u s c h i n e n s i s )和草地早熟禾(P o a p r a t e n s i s )4种牧草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苗期㊁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进行取样,测定植物生物量㊁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等指标㊂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 F 相比,接种AM F 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和羊草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但对刈割后拔节期冰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4种牧草在不同生育期下菌根响应均为正效应,但是刈割后拔节期冰草㊁羊草和早熟禾菌根生长响应显著降低;4种牧草根系的菌根侵染率随生育期均呈增加趋势;刈割后拔节期土壤菌丝密度达到最高㊂因此,AM F 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具有物种特异性,共生作用随着生育期发生改变,随着生育期根内和根外AM F 丰度增加,但菌根生长响应下降,说明AM F 对植物幼苗有更强的促生作用,而这种促生作用与AM F 丰度无关㊂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退化草地;草地修复;无芒雀麦;冰草;羊草;草地早熟禾中图分类号:S 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4)04-1012-09G r o w t hR e s p o n s e o fR e s e e d i n g S pe c i e s a tD i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t o M yc o r r h i z a l I n o c u l a t i o n L IC h u n -y u e ,B IY i -x i a n ,Y A N G G a o -w e n ,L I U N a n ,Z H A N G Y i n g -ju n *(C o l l e g e o fG r a s s l a n d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19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u n c o v e r t h ee f f e c t so f 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AM F )o nr e s e e d i n g s pe c i e sa td if f e r e n tg r o w th p e ri o d ,am i c r o c o s me x p e r i m e n t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 u s i n g B r o m u s i n e r m i s ,A g r o p y r o n c r i s t a t u m ,L e y-m u s c h i n e n s i s ,a n d P o a p r a t e n s i s a s t e s tm a t e r i a l .T h i s e x p e r i m e n tw a s s e t u p a s a f a c t o r i a l d e s i gnc o n t a i -n i n g t w oAM F i n o c u l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s (w i t hAM F ,w i t h o u tAM F )a n d t h r e e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e e d l i n g ,jo i n t -i n g ,j o i n t i n g a f t e rm o w i n g ).W em e a s u r e da b o v e -g r o u n da n db e l o w -gr o u n db i o m a s s ,r o o t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s o i l h y p h a l d e n s i t y ,m y c o r r h i z a l g r o w t hr e s p o n s e ,a n d p l a n t -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h o r u s .O u r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AM F i n o c u l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a b o v e b i o m a s s a n db e l o wb i o m a s s o f B .i n e r m i s a n d L .c h i n e n s i s ,c o m pa r e d w i t hn o n e i n o c u l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AM F i n o c u l a t i o nd i dn o t a f f e c t t h e ab o v eb i o m a s s a n db e l o wb i o m a s so fA .c r i s t a t u m a n d P .pr a t e n s i s a t j o i n t i n g a f t e rm o w i n gp e r i o d ,c o m p a r e dw i t hn o n e i n o c u l a t i o n .M y c o r r h i -z a l g r o w t h r e s p o n s e (MG R )o f f o u r s pe c i e sw a s p o s i t i v e a t e a c h p e r i o d ,a n d t h e l o w e s tMG Rof A .c r i s t a -t u m ,L .c h i n e n s i s ,a n d P .pr a t e n s i s w a s a t j o i n t i n gp e r i o d a f t e rm o w i n g .F r o ms e e d l i n g t o j o i n t i n gp e r i o d ,AM Fr o o t c o l o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 s e f o u r s p e c i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d .S o i l h y p h a l d e n s i t yi n B .i n e r m i s ,A .c r i s t a t u m ,a n d L .c h i n e n s i s r e a c h e dt h e m a x i m u ml e v e la t j o i n t i n gp e r i o da f t e r m o w i n g.T h e r e f o r e ,t h e s y m b i o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 e e nAM Fa n d p l a n t s d e p e n d o n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o f p l a n t s a n dw e r e s p e c i e s s pe -c if i c .O v e r a l l ,f r o ms e e d l i n gs t oa d u l t s ,t h e a b u n d a n c eo fAM Fi nr o o t s a n do u t s i d e r o o t s i n c r e a s e d ,w h i l e t h e r e s p o n s e o fMG Rs h o w e d a 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T h i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AM Fh a d a s t r o n g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e f f e c t o n p l a n t s e e d l i n g s ,a n d t h i s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 ef f e c tw a s n o t r e l a t e d t oAM Fa b u n d a n c e .第4期李春玥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K e y w o r d s:AM F;D e g r a d e d g r a s s l a n d;G r a s s l a n dr e s t o r a t i o n;B r o m u s i n e r m i s;A g r o p y r o n c r i s t a t u m;L e y-m u s c h i n e n s i s;P o a p r a t e n s i s在草地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AM F)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普遍存在[1]㊂AM F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㊁增强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抵抗力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2-4]㊂AM F与共生植物之间可建立双向奖励机制,共生植物将15%~20%的净光合产物供给AM F来维持其正常生长,而AM F则向共生植物提供矿物质,提高植物获取养分的能力[5-8]㊂因此, AM F可以促进共生植物的生长和存活,并增加生物量,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AM F与共生植物间的效益关系并非一成不变㊂熊天等人[9]指出,AM F 的共生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非共生阶段㊁前共生阶段和共生阶段,在不同阶段共生植物与AM F的共生关系有所差异㊂此外有研究表明,幼苗和成株植物从菌根真菌中获得的 益处 并不相同[10-11]㊂苗期作为植物存活的关键时期,幼苗能否定植成功是草地补播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48%的植物幼苗种类可以从菌丝网络中获益,与对照相比,幼苗生长增加14%~20%[11],随着植物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需要大量的养分,这可能会导致植物与AM F的效益关系发生改变,而刈割作为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刈割后牧草生长状态的改变,同样可能会造成共生关系的变化㊂然而当前研究大多聚焦于AM F增加牧草产量,而鲜有量化牧草在不同生育期与AM F 效益关系量化的研究㊂菌根生长响应(M y c o r r h i z a l g r o w t hr e s p o n s e, MG R)是植物接种AM F后衡量植物生长性能和产量变化量的重要指标[12],当MG R>0,表明接种AM F提高该植物的生物量,MG R<0则表明接种AM F较不接种相比使植物的生物量降低㊂接种AM F后,根据植物生物量的改变,可分为为负效应㊁无效应和正效应㊂有研究表明,MG R由植物和真菌基因型㊁生物因素和非生物环境条件共同决定[12],受到土壤类型㊁光照㊁AM F特性㊁植物物种特性㊁植物物种组合㊁碳源强度以及植物信号传递等因素的影响[13-16]㊂由于不同植物物种的形态特征和菌根亲和力有所差异,且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光合和生长激素分泌等能力均发生变化[17],可能会导致共生植物与AM F共生关系的变化[18]㊂因此探究不同植物物种在不同生育期与AM F共生的反应差异,量化共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AM F的 促生长效应 ㊂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提出科学问题:不同物种在不同生育期的菌根生长响应如何变化?为此,选取无芒雀麦(B r o m u s i n e r m i s)㊁冰草(A g r o p y r o nc r i s t a t u m)㊁羊草(L e y m u s c h i n e n s i s)和草地早熟禾(P o a p r a t e n s i s)4种植物,以上选择的植物均可作为草地补播物种,用于退化草地的修复[19-22]㊂通过室内盆栽控制试验,研究4种禾本科牧草分别在苗期㊁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的MG R㊂我们假设,植物与AM F的效益关系随着生育期发生改变,在拔节期的MG R最大㊂本试验结果将揭示单一物种接种AM F后,菌根生长响应的变化,能够为退化草地补播物种的选择和接种有益微生物以提高补播草地产量提供科学根据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该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选择无芒雀麦(B.i n e r m i s)㊁冰草(A.c r i s t a t u m)㊁羊草(L.c h i n e n s i s)和草地早熟禾(P.p r a t e n s i s)4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作为研究对象㊂采用两因素析因试验设计,其中因素一为AM F接种处理,包括2个水平:不接种AM F(-AM F)和接种AM F(+AM F);因素二为取样时间处理,包括3个水平:苗期(S e e d i n g,S)㊁拔节期(J o i n t i n g,J)和刈割后拔节期(J o i n t i n g a f t e r m o w i n g,M)㊂试验设计24(4ˑ2ˑ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5次,共120盆㊂1.2试验材料1.2.1种子萌发试验所用无芒雀麦㊁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种子均购于北京阳光绿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㊂将种子置于75%酒精中2m i n,再用3% N a C l O浸泡20m i n,用蒸馏水冲洗后,于培养皿中进行萌发培养,将培养皿置于光照时长13h,黑暗时长11h,白天温度26ħ,夜晚温度22ħ的人工气候室中,每天浇水,两周左右进行移苗㊂1.2.2菌剂扩繁供试AM F为摩西球囊霉(C l a r o i d e o g l o m u s e t u n i c a t u m,B G C B J04A)㊁幼套球囊霉(G l o m u sm o s s e a e,B G CNM03F)和根内根孢囊霉(R h i z o p h a g u s i n t r a r a d i c e s,B G CB J09),购于3101草地学报第32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㊂在人工气候室用高粱扩繁后,按照三种菌剂体积比1ʒ1ʒ1混合施用,经测定,每克菌剂约含20个孢子,每盆的接种量为120g㊂1.2.3基质准备和微生物滤液制备基质土采集于河北省沽源县国家草地生态野外观测研究站(41ʎ46'N,115ʎ41'E),取0~10c m土层土壤,过2m m 筛去除杂质后,在北京市原子能所进行辐照灭菌(辐照剂量:25k G y)㊂基质土全氮含量为1.19 g㊃k g-1,全碳含量为17.26g㊃k g-1,速效磷含量为2.73m g㊃k g-1,p H值为7.63㊂将基质土进行充分混合后装入花盆(上口径11.5c m,下口径8c m,高22c m),每盆重1.4k g,加入AM F菌剂或辐照灭菌AM F菌剂,然后每盆补充100m L除AM F外的土壤微生物滤液,还原土壤的微生物群落㊂不包含AM F的微生物滤液使用不灭菌原位土壤按水土比2:1搅拌混合,过25μm筛两次,除去滤液中的AM F孢子[23]㊂1.2.4接种AM F与幼苗移栽对于接种AM F的处理,将120g混合AM F菌剂均匀地覆于基质土层上,再覆盖100g灭菌基质土,不接种AM F的处理则加入120g灭菌的混合菌剂,并覆盖100g灭菌基质土㊂所有盆栽装置均加入300m L蒸馏水,以达到土壤最大持水量㊂选取长势均一的幼苗进行移栽,每盆移栽三株,随机均匀分布于花盆中,每隔两天浇水一次㊂在人工气候室进行培养,光照时长13 h,白天温度26ħ,夜晚温度22ħ㊂苗期每两天浇50m L蒸馏水,之后每3天浇100m L蒸馏水,每两周通过称重法调节水分,花盆每两周换一次位置㊂1.3取样及测定植物移栽生长50d后进行苗期取样;77d后进行拔节期取样;144d后进行刈割处理(处于拔节期末期);236d后进行刈割后拔节期的取样㊂用剪刀将每盆植株齐地面刈割,用于测定植物的地上生物量㊂将植物根系冲洗干净,用于菌根侵染率和地下生物量等指标的测定㊂参照J o h n s o n等人[14]的研究计算植物菌根生长响应:菌根生长响应(MG R)=l n(M/NM),M 指接种AM F盆栽的总生物量(g),NM指不接种AM F盆栽总生物量的平均值(g)㊂菌根侵染率采用P h i l l i p s等人[24]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挑根㊁10%K O H碱液软化㊁2%H C l 酸化㊁0.05%曲利苯蓝染色㊁乳酸甘油溶液脱色㊁制片和镜检㊂菌丝密度的测定采用张静等[25]研究方法:称取2g干土,加入50m L水搅拌后过30μm筛,转移至烧杯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静置30s后吸取液体,过0.45μm微孔滤膜进行染色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㊂植物碳氮含量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采用N a H C 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进行测定㊂1.4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M i c r o s o f t o f f i c e2021进行原始数据整理,利用R-4.1.3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㊂用S h a p i r o.t e s t函数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用线性模型(l m)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接种A M F㊁不同生育期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分别对无芒雀麦㊁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地上生物量㊁菌根侵染率㊁土壤速效磷含量等指标的作用㊂采用D u n c a n法进行多重比较对不同接种处理或不同生育期下的指标在95%的置信区间上进行显著性分析㊂采用t i d y v e r s e包进行数据操控,用g g p l o t2包进行数据可视化㊂2结果与分析2.1接种A M F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的生物量的影响就地上生物量而言,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地上生物量,而对冰草的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㊂并且生育期和接种处理对羊草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在苗期和拔节期时,接种AM F与不接种相比使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61.89%和158.34% (P<0.001),但在刈割后拔节期,接种AM F与不接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图1a)㊂就地下生物量而言,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㊁冰草和羊草的地下生物量,而对早熟禾的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㊂并且,生育期和接种处理对无芒雀麦和羊草地下生物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在苗期㊁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时,接种A M F与不接种相比使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567.45%, 67.48%和142.03%(P<0.001),接种A M F对提高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的效应表现为苗期>刈割后拔节期>拔节期㊂接种A M F分别提高苗期㊁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羊草地下生物量154.69%,251.71%和209.44% (P<0.001),接种A M F对提高羊草地下生物量的效应表现为两个拔节期强于苗期(图1b)㊂4101第4期李春玥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图1 接种A M F 对不同生育期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F i g .1 E f f e c t s o f i n o c u l a t i o no n t h e t o t a l a b o v e -g r o u n da n db e l o w gr o u n db i o m a s s o f p l a n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注:不同生育期处理下,S 代表苗期,J 代表拔节期,M 代表刈割后拔节期;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生育期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下不同接种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表示P <0.001;**表示P <0.01;*表示P <0.05;n s 表示P >0.05,下同N o t e :A t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S :s e e d l i n g ,J :j o i n t i n g ,a n d M :j o i n t i n g a f t e rm o w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c a p i t a l l e t t e r s i n d i c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a t t h e 0.05l e v e l ;d i f f e r e n t l o w e r c a s e l e t t e r s i n d i c a t e s i 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i n o c u l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s a t t h e 0.05l e v e l ;***,P <0.001;**,P <0.01;*,P <0.05;n s ,P >0.05,t h e s a m e a s b e l o w2.2 菌根侵染率在不同生育期的差异由图2所示,与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相比,在苗期4种牧草的菌根侵染率最低(P <0.001)㊂从苗期到拔节期无芒雀麦的菌根侵染率显著提高170.93%(P <0.001),到刈割后拔节期则呈现下降趋势,显著降低30.35%(P <0.001);同样,从苗期到拔节期草地早熟禾的菌根侵染率显著提高146.64%(P <0.001),到刈割后拔节期则显著降低15.24%(P <0.001)㊂在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冰草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苗期(P <0.001)㊂羊草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其菌根侵染率显著提高(P <0.001)㊂2.3 菌丝密度在不同生育期的差异由图3所示,对于无芒雀麦,刈割后拔节期相比于苗期和拔节期的菌丝密度分别显著提高143.86%和162.78%(P <0.001)㊂冰草和羊草的菌丝密度随生育期延长而显著提高(P <0.001)㊂在不同生育期草地早熟禾的菌丝密度无显著变化㊂2.4 菌根生长响应在不同生育期的差异由图4所示,4种牧草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为正向的MG R ㊂无芒雀麦拔节期的MG R 显著低于苗期(P <0.001);而草地早熟禾拔节期的MG R 显著高于苗期(P <0.001);在苗期和拔节期,羊草和冰草的MG R 无显著差异㊂相比于拔节期,刈割后拔节期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MG R 显著下降(P <0.05)㊂5101草 地 学 报第32卷图2 不同生育期对植物菌根侵染率的影响F i g.2 E f f e c t s o f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o n t h e c o l o n i z a t i o no fAMF 图3 不同生育期对菌丝密度的影响F i g .3 E f f e c t s o f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o n t h eh y p h a l d e n s i ty图4 不同生育期对植物菌根生长响应的影响F i g .4 E f f e c t s o f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o n t h e p l a n tm y c o r r h i z a l g r o w t h r e s po n s e 6101第4期李春玥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2.5 接种A M F 对不同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植物全碳含量的影响就植株地上全碳含量而言,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㊁羊草和早熟禾的植株地上全碳含量(P <0.05),而对冰草无显著影响㊂并且,生育期和接种处理均对4种牧草的植株地上全碳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 M F 显著降低苗期无芒雀麦的植株地上全碳含量13.57%,但显著提高刈割后拔节期植株地上全碳含量22.57%(P <0.05);接种A M F 显著降低苗期和拔节期冰草植株地上的全碳含量(P <0.05);接种A M F 显著提高刈割后拔节期羊草植株地上的全碳含量(P <0.001);接种A M F 显著降低苗期草地早熟禾植株地上全碳含量8.08%,显著提高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的植株地上全碳含量8.36%和27.60%(图5a ,P <0.001)㊂就根系全碳含量而言,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和羊草的根系全碳含量(P <0.05),而对冰草和草地早熟禾无显著影响㊂并且,生育期和接种处理无芒雀麦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根系全碳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 M F 显著降低苗期无芒雀麦根系全碳含量24.78%,显著提高刈割后拔节期无芒雀麦根系全碳含量30.88%(P <0.001);接种AM F 仅显著提高刈割后拔节期羊草根系全碳含量86.47%(P <0.001);接种AM F 显著降低苗期和拔节期草地早熟禾的根系全碳含量(图5b ,P <0.01)㊂图5 接种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对植物全碳含量的影响F i g.5 E f f e c t s o f i n o c u l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n t o t a l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o f p l a n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2.6 接种A M F 对不同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植物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处理对于植株地上和根系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小㊂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M F 除了显著提高羊草苗期的植株地上全氮含量(P <0.01),以及显著降低了无芒雀麦苗期和冰草刈割后拔节期的根系全氮含量(P <0.05),其他情况下均无显著影响(图6)㊂7101草地学报第32卷图6接种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对植物全氮含量的影响F i g.6 E f f e c t s o f i n o c u l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n t h e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o f p l a n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2.7接种A M F对不同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M F显著提高拔节期无芒雀麦土壤速效磷含量40.44%(P<0.001)㊂冰草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生育期延长而降低,接种AM F 分别显著降低苗期和拔节期冰草土壤速效磷含量19.05%和33.18%(P<0.001)㊂在所有生育期接种AM F均显著降低了羊草的土壤速效磷含量(P< 0.001)㊂接种AM F显著降低刈割后拔节期草地早熟禾土壤速效磷含量94.71%(图7,P<0.001)㊂图7接种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F i g.7 E f f e c t s o f i n o c u l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n t h e p l a n t-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 h o r o u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s 8101第4期李春玥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3讨论接种AM F对于草地植物的株高㊁生物量和分蘖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促进植物的生长[26],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AM F对植物的促生长效应受到植物生育期调控㊂研究发现,在拔节期,接种AM F 均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㊁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图1);而在苗期和刈割后拔节期时,接种AM F对不同的物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例如接种AM F未对冰草和草地早熟禾苗期的地上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AM F与植物的效益关系在植物的不同生育期有所差异㊂这可能是由于在不同的生育期,光合作用的强弱导致碳水化合物产量变化,从而改变对AM F碳水化合物的分配,造成AM F与共生植物效益关系的改变㊂后续研究可以用同位素检测等手段量化在不同生育期植物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变化,从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㊂在苗期时无芒雀麦和羊草的地上㊁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接种AM F显著高于不接种,而草地早熟禾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为接种AM F与不接种间无显著差异㊂由于不同物种的菌根依赖性有所差异,植物在苗期的生长过程中,菌根依赖性高的植物对AM F的依赖性越高[27],表现出物种特异性㊂4种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MG R均为正效应,相比于拔节期,刈割后拔节期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MG R显著下降(图4)㊂但W i l s o n等[28]研究表明,无芒雀麦的MG R表现为负效应㊂这可能是由于添加的AM F种类不同导致的,W i l s o n等[28]接种的是幼套球囊霉(C l a r o i d e o g l o m u s e t u n i c a t u m)和摩西球囊霉G l o m u s m o s s e a e)两种混合菌剂,而本研究所接种的是摩西球囊霉(C l a r o i d e o g l o m u s e t u-n i c a t u m)㊁幼套球囊霉(G l o m u sm o s s e a e)和根内根孢囊霉(R h i z o p h a g u s i n t r a r a d i c e s)三种混合菌剂㊂虽然有研究表明某些AM F对共生植物没有明显的专一性,但AM F与宿主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宿主偏好性[29-30],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㊂本研究发现,拔节期4种牧草的菌根侵染率均显著高于苗期(图2),这与L u o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菌根侵染率随植物生育期的变化而波动,且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㊂此外,根外菌丝能够在土壤中形成庞大的菌丝网络,其主要是用于扩展AM F在土壤中的侵染空间以及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和水分,并参与土壤团聚体的构成,可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状况[2]㊂本研究通过测定土壤菌丝密度发现,刈割后拔节期无芒雀麦㊁冰草和羊草的菌丝密度均显著高于苗期和拔节期(图3),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导致根外菌丝密度增加㊂但是,随着牧草从幼苗到成株的发育,虽然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均有增加趋势,但是牧草的MG R在刈割后拔节期则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AM F对植物幼苗有更强的促生作用,而这种促生作用与菌根侵染率和土壤菌丝密度无关[31]㊂此外植物的全碳含量表现为,接种AM F对苗期牧草的植物全碳含量无显著影响,甚至表现出负效应,但随着生育期延长,接种AM F提高了植物全碳含量(图5)㊂AM F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后, AM F向植物提供矿质养分和水分,植物则为AM F 提供碳源[32-33]㊂在苗期植物选择将更多的碳源分配给AM F,以保障AM F的生长,随着植物生长,植物的光合能力增强,AM F与植物的效益关系发生改变,AM F更多的帮助植物吸收矿质养分而进一步增强光合作用能力积累更多含碳化合物㊂接种AM F对植物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小(图6),说明在不同生育期AM F与植物效益关系的变化并非通过改变植物的全氮含量㊂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显著降低,在刈割后拔节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图7)㊂这是由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利用了土壤中的速效磷,研究表明,AM F作为一种溶磷微生物,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速效磷,促进植物吸收[34]㊂但随着植物的生长,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根系自身的吸收能力增强,从而降低了对AM F 的依赖性㊂4结论在苗期㊁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无芒雀麦㊁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菌根生长响应均为正效应,不同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菌根生长响应有所差异㊂刈割后拔节期冰草㊁羊草和草地早熟禾的菌根生长响应均显著下降,即刈割利用降低了AM F的促生长作用,且该变化与AM F丰度无关㊂因此对刈割利用的草地进行补播时,可选择无芒雀麦作为补播物种,该物种刈割后仍表现为较高的菌根生长响应,有利于提高草地产量㊂参考文献[1] O'C O N N O RPJ,S M I T H SE,S M I T H F A.A r b u s c u l a rm y-c o r r h i z a s i n f l u e n c e p l a n td i ve r s i t y a n dc o m 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i n9101草地学报第32卷a s e m i a r i dh e rb l a n d[J].T h eN e w P h y t o l o g i s t,2002,154(1):209-218[2] R I L L I G M C.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ea n dt e r r e s t r i a l e c o s y s-t e m p r o c e s s e s[J].E c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04,7(8):740-754 [3]J O HN S O N N C,H O E K S E MAJD,B E V E RJD,e t a l.F r o ml i l l i p u t t ob r o b d i n g n a g:e x t e n d i n g m o d e l so f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c-t i o na c r o s s s c a l e s[J].B i o s c i e n c e,2006,56(11):889-900 [4] D E R H E I J D E N,V.M GA,B A K K E RR,e t a l.S y m b i o t i c b a c-t e r i a a s ad e t e r m i n a n t o f p l a n t c o m 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a n d p l a n t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d u n e g r a s s l a n d[J].F e m s M i c r o b i o lE c o l o g y, 2006(56):178-187[5] K I E R SET,D UHAM E L M,B E E S E T T Y Y,e t a l.R e c i p r o c a lr e w a r d s s t a b i l i z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y c o r r h i z a l s y m b i o s i s[J].S c i e n c e,2011,333(6044):880-882[6]WU Q,S R I V A S T A V A A K,L I Y.E f f e c t so f m y c o r r h i z a ls y m b i o s i s o n g r o w t hb e h a v i o r a n d c a r b o h y d r a t em e t a b o l i s mo f t r i f o l i a t e o r a n g e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s u b s t r a t eP l e v e l s[J].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tG r o w t hR e g u l a t i o n,2015,34(3):499-508 [7] T R E S E D E R K K.T h ee x t e n to fm y c o r r h i z a l c o l o n i z a t i o no fr o o t s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e o n p l a n t g r o w t h 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t e n t [J].P l a n t a n dS o i l,2013,371(1-2):1-13[8] H O D G EA,S T O R E RK.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a n d n i t r o g e n: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i n d i v i d u a l p l a n t st h r o u g ht oe c o s y s t e m s[J].P l a n t a n dS o i l,2015,386(1-2):1-19[9]熊天,梁洁良,李金天,等.丛枝菌根真菌数个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概况[J].微生物学报,2021,61(11):3413-3430[10]L U O N,L IX,C H E N A Y,e t a l.D o e s 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f u ng u s a f f e c t c a d m i u mu p t a k e a n d ch e mi c a l f o r m s i n r i c e a t d i f-f e r e n tg r o w th s t a g e s[J].S ci e n c e o f 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2017,599-600:1564-1572[11]D E R H E I J D E N M G A,H O R T O N T R.S o c i a l i s mi ns o i l?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a l n e t w o r k s f o r f a c i l i t a t i o ni nn a t u r a le c o s y s t e m s[J].J o u r n a lo fE c o l o g y,2009,97(6):1139-1150[12]B E R G E RF,G U T J A H RC.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p l a n t r e s p o n s i v e-n e s s t o 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J].C u r r e n t O p i n i o n i nP l a n t B i-o l o g y,2021(59):101994[13]F E L L B A UM CR,M E N S A HJA,C L O O S AJ,e t a l.F u n g a ln u t r i e n t a l l o c a t i o n i nc o m m o nm y c o r r h i z a l n e t w o r k s i s r e g u l a-t e db y t h e c a r b o n s o u r c e s t r e n g t ho f i n d i v i d u a l h o s t p l a n t s[J].N e wP h y t o l,2014,203(2):646-656[14]J O HN S O N NC,W I L S O NG,W I L S O NJA,e t a l.M y c o r r h i z a lp h e n o t y p e s a n dt h eL a w o f t h e M i n i m u m[J].N e w P h y t o l, 2015,205(4):1473-1484[15]H O E K S E MAJD,C H A U D H A R Y V B,G E H R I N G C A,e ta l.A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c o n t e x t-d e p e n d e n c y i n p l a n t r e s p o n s e t oi n o c u l a t i o nw i t h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J].E c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10,13(3):394-407[16]J I N L,WA N G Q,WA N G Q,e ta l.M y c o r r h i z a l-i n d u c e dg r o w t hd e p r e s s i o n i n p l a n t s[J].S y m b i o s i s,2017,72(2):81-88[17]资丽媛,林浴霞,傅若楠,等.植物激素转运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22,58(12):2238-2252[18]黄文镜,杨树华,葛红,等.AM F对观赏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7):55-63 [19]岳丽楠,师尚礼,祁娟,等.免耕补播对北方退化草地生产力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21,29(11):2583-2590 [20]孙伟,刘玉玲,王德平,等.补播羊草和黄花苜蓿对退化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草地学报,2021,29(8):1809-1817 [21]程映杰,李敏,朱慧森,等.香豆素对草地早熟禾等6种补播材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22,30(10):2685-2691[22]魏学红,杨富裕,孙磊.补播和施肥对藏北高寒退化草地的改良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55-18156 [23]J O HN S O N NC,W I L S O N G W T,B OWK E R M A,e t a l.R e-s o u r c e l i m i t a t i o n i sad r i v e ro f l o c a l a d a p t a t i o n i n m y c o r r h i z a l s y m b i o s e s[J].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S c i-e n c e s,2010,107(5):2093-2098[24]P H I L L I P SJ M,HA YMA N D S.I m p r o v e d p r o c e d u r e sf o rc l e a r i n g a n ds t a i n i n gp a r a s i t i ca nd ve s i c u l a r-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r h i z a l f u n g i f o r r a p i da s s e s s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n.[J].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2010,107(5):2093-2098 [25]王思雨,魏涵,陈科宇,等.丛枝菌根真菌(AM F)孢子㊁菌丝密度及侵染率定量测定方法[J].B i o-P r o t o c o l,2022(1):2104253 [26]鲁佳男.丛枝菌根真菌对3种草地植物生长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23:31-33[27]杨高文.菌根真菌与氮磷对针茅草原群落生产力变化的作用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74-94[28]W I L S O N G W T,HA R T N E T TDC.I n t e r s p e c i f i c v a r i a t i o n i np l a n t r e s p o n s e s t om y c o r r h i z a l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i nt a l l g r a s s p r a i r i e [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B o t a n y,1998(85):1732-1738 [29]王浩,吴爱姣,刘保兴,等.菌根真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11):3918-3932 [30]阚海明,徐恒康,鲁佳男,等.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3种草地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23,31(7):1922-1930 [31]李侠,叶诚诚,张俊伶,等.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指标与植物促生效应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10):41-53 [32]舒波,李伟才,刘丽琴,等.丛枝菌根(AM)真菌与共生植物物质交换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4):1111-1117[33]李月灵,金则新,罗光宇,等.干旱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七子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及C㊁N㊁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4):963-971[34]辜夕容,倪亚兰,江亚男,等.接种双色蜡蘑对马尾松根际土壤无机磷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8,55(5):1179-1189(责任编辑刘婷婷)0201。
巨菌草(Cenchrus fungigraminus )是禾本科蒺藜草属(Cenchrus )一种适应性强、繁殖快的多年生植物,具有产量高、不具生物入侵风险等特点,原产于北非的典型C 4植物,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生长[1-2]。
不同海拔地区,温度、湿度、水分和光照等存在着明显的变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3]。
目前,关于不同海拔引种巨菌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等地[4],还未见到对川西不同海拔引种巨菌草的研究报道。
甘孜州是川西中高海拔山地区域的典型代表,州内地形复杂,以高山深谷为主,平均海拔3500m ,大渡河流域最低,海拔落差最高达6000m 以上[5],由于甘孜州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原因,土壤养分弱、土质差、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6],且草地“三化”(草地板结化、鼠虫害化、荒漠化)严重,草场产草能力逐年降低,生态问题逐渐突显,严重影响了甘孜州畜牧业的发展[7],因而在中高海拔地区引种巨菌草十分必要。
试验以甘孜州中高海拔山地引种巨菌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低海拔峡谷引种的巨菌草为对照,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巨菌草在川西中高海拔山地能否正常生长;若能生长,在川西中高海拔山地的巨菌草生长性状表现如何;两种海拔(中高海拔、低海拔)下巨菌草农艺性状的比较;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巨菌草在川西中高、低海拔山地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这对甘孜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为巨菌草推广至川西更高海拔地区种植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林科所(低海拔1383m )与康定市鱼通镇雄居山(中高海拔2164m ),不同海拔试验地分别在5月、7月2次种植巨菌草。
通过田间试验对2种海拔下巨菌草生长状况进行比较,试验点基本情况详见表1。
在引种栽培巨菌草前,采集2个试验点的土壤样品,利用3点取样法选择等边三角形的3个点,每个点在土层深度5、10、15、20cm 位置各取1份土样,共12份土样,对采集土样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分析(见表2)。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氮含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佚名【摘要】气候变暖影响着高寒植物的生长及其碳含量和氮含量。
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和氮含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2008年7月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沿着海拔梯度(即4300、4500和4700 m)布设了一个模拟增温实验(增温方法采用开顶式生长室,开口和底部直径分别为1.00和1.45 m,高度为0.40 m)。
通过统计分析三海拔高度上的高寒草甸的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的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探讨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结果表明,模拟增温显著降低了海拔4300 m 2011年7月10.5%(2.43 g·kg-1)的氮含量(F=14.95,P=0.018),显著增加了海拔4300 m 2011年7月12.1%(2.27)的碳氮比(F=22.67,P=0.009);显著增加了海拔4700 m 2012年7月16.3%(4.44 g·kg-1)的氮含量(F=17.03,P=0.015),显著降低了海拔4700 m 2012年7月8.6%(1.24)的碳氮比(F=12.60,P=0.024);对三海拔2011年7月(4300 m:F=0.89,P=0.400;4500 m:F=0.28,P=0.627;4700 m:F=2.65,P=0.179)和2012年7月(4300 m:F=0.0004,P=0.985;4500 m:F=4.21,P=0.109;4700 m:F=2.40,P=0.196)的碳含量都无显著影响;对海拔4300 m 2012年7月(氮含量:F=0.13,P=0.736;碳氮比:F=0.10,P=0.764)、45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01,P=0.912;碳氮比:F=0.12,P=0.750)和2012年7月(氮含量:F=0.48,P=0.525;碳氮比:F=0.004,P=0.951)以及47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78,P=0.428;碳氮比:F=0.01,P=0.942)的氮含量和碳氮比都无显著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60055、40461005)、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蔡晓布(1962~),男,汉族,副教授,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4-07-05;收到修改稿日期:2004-11-30西藏高原草地植物AM 真菌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蔡晓布1 彭岳林1 冯 固2 钱 成1(1西藏农牧学院农学系,西藏林芝 860000)(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摘 要 于西藏高原草地植物根围土壤共分离到5属丛枝菌根(AM)真菌。
总体而言,各属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呈Glomus >Acaulospor a >Gigaspor a >Scutellosp ora >Entrophospora;Glomus 的优势属地位极为突出,Aca ulospora 和Gigaspora 、Scute llospora 分属于最常见属和常见属,Entrop hospora 则为稀有属。
其中,Gigaspora,特别是Glomus 、Acaulosp ora 分布广泛,Scutellospora 、Entrophospora 则仅见于高寒草甸。
不同环境与土壤条件下,尽管AM 真菌多样性明显不同,但各属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的差异基本同上述趋势,仅高寒草甸等个别环境中Acaulosp ora 的优势较为明显。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质地条件下,寄主植物根围土壤AM 真菌属的多样性呈高寒草甸>山地灌丛草原>草甸,壤土>砂壤土、极重砂土>轻砂土;土壤p H610~617、有效磷513~1318mg kg -1、有机质3517~5416g kg -1范围内,AM 真菌属的多样性均较丰富。
AM 真菌对沙生苔草(Carex praec para)、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扁穗莎草(C yperus compressus)等莎草科植物根系侵染良好,蓼科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 m)则不被侵染。
丛枝菌根真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增温、放牧和氮
添加的响应中期报告
该研究旨在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环境变化的响应。
研究中,将丛枝菌根真菌和非共生植物分别置于三种环境处理下:增温、放牧和氮添加。
进行中期分析的结果如下:
1. 增温处理下,共生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促进,而非共生植物的生
长则受到抑制。
同时,在增温处理下,丛枝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发生
了变化,其中草原丛枝菌属和枝格菌属的数量增加,而马蹄菜丛枝菌属
和根链霉菌属则减少。
2. 放牧处理下,共生植物的数量和生长状况均受到抑制,而非共生
植物的数量和生长则增加。
与增温处理相似,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和种类
也发生了改变,其中拟杆菌属和菌根菌属数量减少,草原丛枝菌属和枝
格菌属数量增加。
3. 氮添加处理下,共生植物和非共生植物均受到促进,但共生植物
生长的增加程度更为显著。
与前两个处理不同的是,在氮添加处理下,
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和种类变化不明显。
综合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具
体的环境处理有关。
增温和放牧处理下,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和种类发生
了改变,而氮添加处理则对其影响较小。
这些结果对理解高寒草甸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预测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拔上升与植被的变化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高山地区植被的分布范围和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规律,以期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海拔上升的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暖、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等;随后,将分析植被对海拔上升的响应,包括植被类型的变化、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以及植被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最后,将探讨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海拔梯度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海拔梯度的适应性以及海拔上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
通过对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还可以为未来的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的问题进行概述,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涉及海拔上升的影响因素、植被对海拔上升的响应,以及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总结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的规律,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讨论它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本文旨在深入了解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规律,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和总结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规律,并探讨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意义。
具体而言,本文的目的如下:1. 探究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因素:海拔上升会引起气候变化、土壤性质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植被分布和类型。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机制。
2. 研究植被对海拔上升的响应: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不同植物物种对海拔上升的响应也存在差异。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第三级生态区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首先,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高原上升气流减少,降水减少,草地植被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些植物物种逐渐适应高温和干旱环境,而其他一些物种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植物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或缩小,进一步加剧了草地植被群落的变化。
其次,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地植被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保持、水文循环、碳循环等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草地植被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土壤水分含量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同时,草地植被的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减少,土壤质量也可能下降,进一步影响到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草地植被群落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许多动物的特殊栖息地,其中包括稀有和濒危物种。
草地植被的减少和退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动物的食物来源,也导致一些动物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迁徙或灭绝。
例如,藏羚羊等高原动物的数量不断减少,直接和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草地植被的变化。
因此,进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和动物的综合研究,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群落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应对和管理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数据收集工作,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机制。
其次,推行合理的草地植被保护规划,加大草原保护力度,恢复和重建退化的草地植被。
此外,加强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实现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