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太空一日[1]
- 格式:ppt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27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22太空一日基础积累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负荷.(hé)赫.兹(hè)瞬.间(shùn)B.无虞.(yú) 轮廓.(kuò) 俯瞰.(ɡǎn)C.叮嘱.(zhǔ) 询.问(xún) 棉絮.(xù)D.烧灼.(zhuó) 遨.游(áo) 炽.热(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摩擦步骤耐人寻味B.幅度验证千钧重负C.确凿捕捉屏气凝神D.稠密概率五赃六腑3.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经过分析______,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______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______。
A.研究改善改进B.研究改进改善C.探究改善改进D.探究改进改善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
B.一般人一旦做了亏心事,自然每天惊心动魄....,害怕被人发现。
C.他在落水的一瞬间醒了过来,只感觉身上有千钧重负....,身子径直往下坠着。
D.针对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现状,不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减少雾霾的产生,而是给户外劳动者发放“雾霾津贴”,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5.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不属于动宾短语的一项是()A.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B.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
C.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
..感觉D.6时14分,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我的解答,使他茅塞顿开。
B.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2.太空一日杨利伟【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一课时一、预习反馈1.作者、作品简介1)作者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
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一级飞行员。
1983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
驾驶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
1996年8月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
经过五年多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综合考核,最终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2)作品《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
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2.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弧()炽.热()轮廓.()俯瞰.()模拟..()遨.游()严谨.()稠.密()概率..()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二、学习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探究作者在太空中所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3.学习杨利伟的优秀品质,培养敢于探索的精神。
三、自学讨论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那些意外情况?他相四、当堂检测“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导语】《太空⼀⽇》是⼈教版七年级下册语⽂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的课⽂,这篇课⽂选⾃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地作了迄今为⽌最为全⾯和详尽的描述。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2课《太空⼀⽇》课⽂原⽂ 我以为⾃⼰要牺牲了 9时整,⽕箭尾部发出巨⼤的轰鸣声,数百吨⾼能燃料开始燃烧,⼋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焰,⾼温⾼速的⽓体,⼏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化为蒸⽓。
⽕箭起飞了。
我全⾝⽤⼒,肌⾁紧张,整个⼈收缩得像⼀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常平稳,甚⾄⽐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稍觉释然,全⾝绷紧的肌⾁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训练时还⼩些,所以我的⾝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箭上升到三四⼗公⾥的⾼度时,⽕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常痛苦。
⼈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常敏感,它会让⼈的内脏产⽣共振。
⽽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约6G的⼀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乎难以承受,觉得⾃⼰快不⾏了。
当时,我的脑⼦⾮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的共振并⾮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重负,如同⼀次重⽣,我甚⾄觉得这个过程很耐⼈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刹那,我真的以为⾃⼰要牺牲了。
飞⾏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作⼈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箭的振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