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29
西方管理心理学主要理论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为费斯廷格①于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认知失调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为了正确理解失调论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下面两点:首先是有关“认知”的概念。
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
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
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
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那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认知。
任何两种认知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
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
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
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
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
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在西方,管理理论演变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包含数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周三多,2012),相应地,西方管理心理学理论演进大致也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
大致形成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泰勒、法约尔(Fayol)、厄威克(Urwick)以及闵斯特伯格等。
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以工作效率为中心,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改进工作条件、健全工作制度、用科学管理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当时人的重要性还没有凸显出来,人不受重视,盛行的人性观是“经济人”假设。
(二)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
大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代表人物是马斯洛、梅奥等。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调整人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来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
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物的因素转到人的因素上来,管理者的人性观开始转向“社会人”假设,当然最终落脚点仍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三)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处在发展过程中。
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比以往更强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重视社会环境、个性发展及人际关系对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
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以“人”为研究中心。
管理者的人性观经历了几次明显变化: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决策人,对人的理解开始从多角度入手。
西方管理心理学中不同的人性观一、管理心概述管理是一门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看,它包括三个水平:第一个是涉及个体心理过程、需要、动机、情绪、个体差异、态度等个体水平;第二个是关于群体动力、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水平;第三个是包含了组织结构和设计、领导、组织等组织水平。
三个水平相互补充并融合成整个管理心理学体系。
管理心理学诞生于之后,16~17世纪之前是早期文明的管理,20世纪20年代前是古典管理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是行为科学派萌芽与形成的时期,20世纪50~70年代是现代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最新管理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有相应的,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伴随着人性观的发展。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观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观是对影响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最根本的人性因素的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将会影响到制定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等。
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五种人性观。
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
这一人性观的代表人物是泰罗,他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
(1)“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人本性懒惰,总是想尽办法少做一点工作,所以需要组织使用强迫、控制、指挥和惩罚等方式,从而促使个体付出更大的努力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评价:“经济人”假设以享乐主义为出发点,对人性的认识有一定的歪曲,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责任心。
同时这一人性假设也具有积极意义,它改变了当时无序混乱的管理状态,促进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科学的建立。
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代表人物是梅奥,他在霍桑工厂进行了着名的长达五年的“霍桑实验”,这些一系列实验使他总结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理论。
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内涵(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实利人”,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麦格雷戈、吉尔布雷斯等。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打算做的一切都是扩大他们未来将获得的利益,人都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
1.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的方面》一书中将这种人性假设概括为X理论。
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由于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必须对其施以强迫、控制、指挥的措施,甚至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其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大多数人天生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风险与责任,没有雄心,企求安稳,并甘愿受人领导、接受指挥;人生下来就习惯于明哲保身、反对变革、把自身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缺乏理性,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作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
2.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措施: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把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视为整个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认为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领导方式是专型制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只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无需参与管理,普遍采用“命令与统一的管理方式”;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即用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员工的“消极怠工”行为。
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并不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唯一重要的手段,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社交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梅奥。
1>.“社会人”假设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点:人所受到的最主要的激励不是来源于金钱,而是来源于人的全部社会需要的满足,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成就等;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工作合理化的结果,许多工作本身原有的意义已不存在,因此,人们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和意义;人在所处群体的社会力量中所受的影响,比管理中的激励和控制对他的影响更大;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浅谈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综观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管理者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人性的认识问题,西方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围绕着人性假设而展开的。
人性假设理论是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前提。
在西方管理史上,先后出现的重要的人性假设理论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成就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文化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直译为“理性—经济人”,又称“实利人”。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产生于早期管理学阶段。
该假设认为,人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
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a、"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b、"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c、“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2 、“社会人”假设。
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理论的不良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副教授梅约, 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并在其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也称“社交人”,其基本观点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问题。
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旳基本内涵(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实利人”,代表人物重要有泰罗、麦格雷戈、吉尔布雷斯等。
“经济人”假设来源于享乐主义旳哲学观点和劳动互换旳经济理论,觉得人旳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旳私利、人打算做旳一切都是扩大他们将来将获得旳利益,人都是受经济利益驱使旳。
1.麦格雷戈在他旳《公司中旳人旳方面》一书中将这种人性假设概括为X理论。
x理论旳基本观点如下: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量逃避工作;由于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旳本性,必须对其施以逼迫、控制、指挥旳措施,甚至以惩罚相威胁,才干使其为完毕组织目旳而努力;大多数人天生缺少进取心,不肯承当风险与责任,没有雄心,企求安稳,并甘愿受人领导、接受指挥;人生下来就习惯于明哲保身、反对变革、把自身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缺少理性,易受外界和别人旳影响作出某些不合时宜旳举动。
2.与“经济人”假设相相应旳管理措施: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把完毕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视为整个管理工作旳出发点和归缩;觉得管理旳重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引、控制、监督;领导方式是专型制旳,觉得管理工作是少数人旳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只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无需参与管理,普遍采用“命令与统一旳管理方式”;在奖惩制度方面重要是“胡萝卜加大棒”旳措施,即用金钱来刺激员工旳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员工旳“悲观怠工”行为。
泰罗旳科学管理措施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旳具体体现。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觉得:人们在工作中得到旳物质利益并不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旳唯一重要旳手段,人们最注重旳是工作中与周边人旳和谐关系。
良好旳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旳决定因素。
社交人假设旳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重要代表人物:梅奥。
1>.“社会人”假设对人性旳理解重要有如下四点:人所受到旳最重要旳鼓励不是来源于金钱,而是来源于人旳所有社会需要旳满足,涉及良好旳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成就等;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工作合理化旳成果,许多工作自身原有旳意义已不存在,因此,人们从工作旳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和意义;人在所处群体旳社会力量中所受旳影响,比管理中旳鼓励和控制对他旳影响更大;员工旳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旳限度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