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
- 格式:pptx
- 大小:8.00 MB
- 文档页数:35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情、言志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诗歌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
1.2 诗歌形象的概念诗歌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和表现力的具体事物和景象。
诗歌形象通过描绘、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第二章:诗歌形象的分类2.1 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鸟、季节等。
自然形象可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2 人格形象人格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
人格形象可以反映作者的性格特点、情感状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2.3 抽象形象抽象形象是指诗歌中表达的概念、思想和抽象情感,如爱情、友情、自由、孤独等。
抽象形象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哲理性。
第三章: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3.1 描绘手法描绘手法是指通过具体的语言描绘,使诗歌形象生动、具体、形象化的方法。
描绘手法包括视觉描绘、听觉描绘、触觉描绘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形象。
3.2 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指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代表或暗示某一抽象概念或思想的手法。
象征手法可以使诗歌形象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增加诗歌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3.3 隐喻手法隐喻手法是指通过将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比较,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手法可以使诗歌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4.1 感知与体验通过阅读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4.2 分析与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现力。
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探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4.3 欣赏与评价欣赏诗歌中的形象美,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一.形象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诗歌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的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如王维《渭城曲》中“全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歌常常借雁抒情。
《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3.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凉、悲哀气氛)1.在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歌的形象知识点总结形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生动描绘和深刻揭示而形成的具体意象,诗歌中的形象具有可视性、感官性、动态性、深层性和影响性等特点。
形象是诗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清晰、具体的形状和意象,它可以产生感受,引起联想,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深刻的揭示,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形象不仅可以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感受,而且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共鸣和沟通的效果。
2.形象可以丰富诗歌的语言,增加诗歌的艺术魅力。
形象的丰富多彩、生动具体、深刻细腻、独具匠心,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化,从而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形象可以给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象。
形象是诗歌语言的精华,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生动描绘和深刻揭示而形成的具体意象,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感受,引起联想,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形象丰富多彩、生动具体、深刻细腻、独具匠心,它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以及心理形象、精神形象等。
形象可以通过具体事物和具体场景的描绘和深刻揭示而形成,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形象、具体的动作形象、具体的场景形象、具体的情感形象等。
形象丰富多彩、生动具体、深刻细腻、独具匠心,具有可视性、感官性、动态性、深层性和影响性等特点。
形象是诗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清晰、具体的形状和意象,它可以产生感受,引起联想,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形象不仅可以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感受,而且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达到共鸣和沟通的效果。
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深刻揭示、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深刻描绘、对情感意蕴的生动表现和深刻揭示、对社会现实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反映等。
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它可以通过对事物的生动描绘和深刻揭示,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感受,引起联想,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鉴赏诗歌的形象学习内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2、诗歌形象的分类3、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什么是形象?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形象的特点: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阔狭虚实动静强弱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暗相衬,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静美妙动听不堪入耳等。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臭等。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甜苦辣咸等。
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温暖凉爽燥热疼痛舒适等。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
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歌中的形象分类(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诗歌的形象一. 概念解析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一是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一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
(3)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的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就是指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或社会意义。
鉴赏景(意境):就是指把握意象或意境的特点(色彩、氛围、情调等),评价意象或意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义鉴赏物:就是指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物的神韵,进而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志向。
二形象之人1具体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A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等,从中可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B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的渲染、烘托、衬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
环境作用:a为人物出场设置背景b烘托人物性格c表现人物情趣C不能仅简单概括人物性格,要根据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 答题模式例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试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第一步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概括形象特征)】词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有时要简单些)】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步指出形象的意义、表达了什么感情。
】温馨提示: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诗歌形象的作用
诗歌形象在诗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传达诗人情感:诗歌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载体,通过描绘生动具体的形象,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创造意境:诗歌形象可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氛围。
3. 暗示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暗示某些意义,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出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见解。
4. 引发共鸣:通过生动的诗歌形象,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发共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5. 丰富语言:诗歌形象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形象化的描绘,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诗歌形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传达诗人情感、创造意境、暗示意义、引发共鸣和丰富语言。
因此,在欣赏诗歌时,深入分析和感受诗歌形象是理解诗歌内涵和领略诗歌美感的重要途径。
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5种1、豪放潇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炊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盂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捕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读了乐而忘返。
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
6、矢志报国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山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同以寄之》等。
7、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仃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
9、天真顽皮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
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
2.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类型有:
1. 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断头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2. 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 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 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 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7.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
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8.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10.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赏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中用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在赏析诗歌的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描述其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表现。
这些形象可以是对现实人物的描写,也可以是诗人虚构的人物。
在赏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以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通常用来象征或比喻某种意义或情感。
这些形象可以是现实中的事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事物。
在赏析事物形象时,可以分析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以及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3. 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通常用来渲染气氛或表达情感。
这些景物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
在赏析景物形象时,可以分析其描绘手法、意境以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在赏析诗歌的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把握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2.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以便更好地理解形象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注意形象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形象的表达效果和艺术特点。
4.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形象体系,注意形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知识点一 诗歌形象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3.人物形象4、常见的形象塑造方法① 细节刻画 ②烘托渲染 ③对比衬托 ④比兴手法。
知识点二 意象1.意象的定义“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主要人物形象举例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的侠士 李白 !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的圣贤 杜甫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的隐士 陶渊明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书生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友人送别、 怀念亲友的旅人 李白的《赠汪伦》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的英雄 辛弃疾: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的战士 王翰的《凉州词》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2.古典诗词常见的七类物象题型分析一、鉴赏人物形象1.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2.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4.答题模式:(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3)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形象意义。
)二、鉴赏物象题1.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2.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三、意象、意境类(1.意象、意境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其作用是什么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③该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④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如何正确把握“象”之“意”⑴“象”之色彩⑵“象”之动静⑶“象”之远近⑷“象”之修饰词~⑸“象”之组合方式3.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蕴涵的思想感情4.营造意境的方式: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
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
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或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一)景物形象: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1、景象: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典型例题1: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