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建设发展纪实
- 格式:pdf
- 大小:326.29 KB
- 文档页数:4
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互助)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摘要通过对长春农博园建设实践的调查以及互助县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对进一步加强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管理提出思考,以推动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旅游农业;青海互助1 长春农博园建设实践的调查1.1 场馆设施建设较完善,园区规模更加宏大长春农博园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位于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与净月潭国家名胜风景区毗邻相望,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交通十分便利。
园区占地面积106.0 hm2,分展馆区和展场区两部分,其中展馆区27.0 hm2,又分为展馆、农业机械展示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及消防器材展示区三大板块。
展场区79.0 hm2,包括13.4 hm2现代种植业展示区、6.0 hm2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3.0 hm2休闲果树展示区、1.5 hm2君子兰种植展示区、4.2 hm2精品畜牧业展示区、2.0 hm2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4.4 hm2美食文化展示区及12.0 hm2大型停车场。
宽敞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园林式绿化、成片的绿地环抱着各个小区,把整个展场区连接成一个现代农业大观园。
1.2 现代种植业区布局合理,示范性、观赏性更强展区在原有格局上进行调整创新,依据天然地形地貌,安排融合农业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农业生态艺术景观,增强了展场区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功能。
该展区分为现代化温室区和种植区两部分。
现代化温室区主要包括5 000 m2君子兰展销厅、3 000 m2葡萄展示园、2 000 m2樱桃展示园和5 000 m2观光农业展示园。
整个温室区展示、示范国内外新、奇、特蔬菜、瓜果及君子兰、葡萄、樱桃等,具有良好的科技示范、产业示范和旅游观光价值。
种植区主要以引进适宜当地的新品种为突破口,设有金皮角瓜、赤茄、黑花生、紫薯、灵芝、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等15个小区,共种植优良品种3 500多个。
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园发展思路-农业科技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乐都示范园区是乐都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窗口和载体,因地制宜理顺农业园区发展思路,对于示范带动引领促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思路海东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乐都示范园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以示范带动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无公害果蔬高效种植示范、蔬菜工厂化育苗、特色富硒农产品加工、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园区于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建设现状按照“政府推动、统一规划、项目支持、市场运作、示范引导、多方投资、共同建园”的建设思路,围绕农业技术示范、品种创新、辐射推广、引领带动、产业聚集等功能任务,建成管理培训配套服务区、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及示范区、种植业产业技术创新及示范区、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区、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区、品种创新及标准化蔬菜高效种植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区等七个功能区,核心区建成面积3620亩。
其中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蔬菜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和展示基地、果蔬高效种植示范基地、良种荷斯坦奶牛养殖场、万头生猪养殖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年产10万t配合饲料加工基地、年产10万t生物有机肥生产基地、生态农业试验站、工厂化食用菌周年生产基地、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等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2主要做法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乐都示范园启动建设以来,采取“抓规模、抓特色、抓加工、抓服务、抓科技”等“五抓”措施,园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等功能任务不断增强。
2.1抓规模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目前,财政扶持企业资金达到4200万元,引进企业达到21家,其中深加工企业9家、种植企业6家、养殖企业6家,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家和9家。
突出县域特色助推园区经济——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调查刘文豪【摘要】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示范园区经济向集约、规模、示范型转变,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本文从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现状入手,对金融支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金融支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对策.【期刊名称】《青海金融》【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农业示范园区;现状;对策【作者】刘文豪【作者单位】人行互助县支行,青海互助,810500【正文语种】中文按照诲东行署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的要求,互助县委、县政府自2008年起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全面启动了以威远镇为中心,辐射塘川镇、台子、林川等11个乡镇和176个行政村,占地3.3万亩,规划总投资5.15亿元的集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以下简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由于受自然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不足等诸多因素限制,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向集约、规模、示范型转变的后劲不足,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
一、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发展现状(一)农业示范园区后发优势明显,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低,资金投入总体不够,影响了农业示范园区向深层次发展随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园区内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日益繁重,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传统农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园区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据调查:2009年度,互助县高原农牧业示范园区全年共完成投资1.92亿元,其中:政府融资8100万元,金融机构贷款300万元,招商引资10800万元。
青海互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带动5 万农户增收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自2009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来,以“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大力发展杂交油菜、马铃薯、八眉猪等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扩大农牧业生产基地规模,园区引领全县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2014年,园区带动5万余户农户户均增收7412 元,人均增收1200 元。
互助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高效益聚集”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园区规模,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正确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
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互助县马铃薯组培中心、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连栋温室、高原现代农业信息中心等12 个重点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种子亲本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生产格局,全面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
目前,互助县确定了“一核两区五带十大基地”(一核即核心区,两区即示范区和辐射区,五带为五个优势制繁种产业带,十大基地为十个特色种植和养殖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园区总面积达到3.7 万公顷,已形成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形态和开发框架,示范带动效应开始显现。
来源:青海新闻网。
海东工业园区互助绿色产业园简介青海海东工业园区互助绿色产业园是青海省工业转型升级15个重大产业基地之一,纳入了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建设总体规划,是青海省唯一的以青藏高原绿色生物资源研发、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园区。
园区位于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威远镇,总面积20平方公里。
园区按照“科学规划,绿色建设,诚信招商,有序融资,规范管理”的发展理念,以青稞酒酿造、高原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承接省内外投资项目,努力打造丝绸之路新经济带上的特色轻工业基地。
园区现有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企业—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极草·5X冬虫夏草”系列产品加工企业—青海春天药用资源有限公司等企业14家,在建产业项目4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1亿元以上项目3个。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6.13亿元。
园区位于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经济带东部,处在兰西格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西宁都市区半小时辐射圈,省道平大公路、威北旅游公路、西互一级公路南接省会西宁市区,北通海北州和甘肃省,距曹家堡机场、西宁火车站半小时车程。
园区主干道班彦路、振兴大道延伸段东环路正在建设,年底达到通车条件;连接城区与园区的振兴大桥已建成;供水管道已铺设至安定桥西,供水和排水管网与园区道路建设同步进行;日处理1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110kv变电所已建成;天燃气主管道已铺设至区内,管网随道路建设同步建成;一期范围内的电力设施和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网络及天然气管带全部完成了改迁,新的网络设施已建成,全部覆盖园区范围。
入驻园区的项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投资强度达到150万元/亩以上,总投资达到1亿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例达到1:1.5以上,铺底流动资金不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30%。
同时,按照《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享受优惠政策。
回顾互助县发展历程
互助县位于中国青海省海东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互助县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县,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经历了一次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1980年代初期,互助县的经济仍然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导。
农
民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和豌豆,并养殖一些牲畜。
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互助县的农业产量较低,农民的生活条件也较为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互助县开始接受外来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政府引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化设备,帮助农民改良种植技术并提高产量。
此外,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学校和医疗设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农业方面,互助县逐渐转向多元化种植。
农民开始种植新的经济作物,如油菜、水果和草莓。
这些作物对市场需求较高,能够带来更好的收益。
因此,农民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
互助县还积极开展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
县政府投资兴建了旅游设施,如酒店、景区和旅游交通。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旅游政策,鼓励农民将农田转为观光景区,并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
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并为县内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现如今,互助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富裕的地区。
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旅游业也成为县内的
重要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一发展历程表明,通过引入现代技术、投资和政策支持,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县可以实现转型发展。
互助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凸显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地方发展的积极影响。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介绍了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并从加大科研示范力度、提供科研保障、提高应用水平、拓宽科研领域、提高务农人员素质、提高农产品档次、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uzhu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zhu Count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put forward fro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providing scientific guarantee,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broadening research fiel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improving agricultural class,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etc.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current sit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Huzhu Qinghai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园区始建于2009年1月,同年11月被省农牧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
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建设情况汇报材料(2011年10月13日)各位领导:根据安排,下面我就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规划建设情况(一)规划情况园区规划总面积55.5万亩,规划总投资27亿元,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功能区。
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0.5万亩,位于威远镇南郊。
核心区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发”为目标,主要开展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繁殖、展示、研发,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和科技普及、培训及现代农业观光等工作;划分为四大板块,即:科技研发实训区(主要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引进、转化和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规划占地800亩)、生态农业观光区(主要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展示,蔬菜瓜果采摘和农事民趣的体验及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贸洽谈等工作,规划占地1000亩)、绿色产业加工区(主要从事高原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互”字牌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品牌,规划占地1600亩)和特色作物展示区(主要从事高原特色无公害农作物展示,规划占地1600亩)。
示范区规划占地面积5万亩,涉及威远、塘川、台子、林川、东和、东沟、巴扎、加定、红崖子沟、哈拉直沟、高寨等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5.06万户,21.33万人。
示范区以“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结构合理化、管理企业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依托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期间在巴扎、加定、红崖子沟等乡镇建成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7万亩,在台子、林川、东和等乡镇建成优质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1万亩,在台子、林川、东和等乡镇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在塘川、威远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繁种基地0.5万亩,在威远、塘川、台子等乡镇20个村建成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年产仔猪2万头,生猪3万头,在威远、塘川等乡镇建设牛羊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牛5000头、出栏肉羊3万只。
关于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思考杨香莲【期刊名称】《青海农技推广》【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8-9)【作者】杨香莲【作者单位】810500 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正文语种】中文互助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
地处青藏高原东麓,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嵌接地带,具有典型的青藏高原气候、地理特点。
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于2010年12月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本文就如何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1 规划及建设现状1.1 规划情况园区规划总面积55.5万亩,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功能区,涉及威远、塘川、台子、林川、东和、东沟、巴扎、加定、红崖子沟、哈拉直沟、高寨等11个乡镇,176 个行政村,5.06 万户,21.33 万人。
其中:核心区位于威远镇南郊,划分为科技研发实训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绿色产业加工区、特色作物展示区四大板块,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示范区主要包括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优质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优质蚕豆制繁种基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肉奶牛养殖基地,主要从事特色优势作物的推广、生产等工作,规划占地面积50000亩;辐射区主要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运用,规划占地面积500000亩以上。
1.2 建设现状近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及“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建设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为突破口,紧扣“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加工、旅游”六个定位,以核心区建设为中心,做精示范区,扩大辐射区,全力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截止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以上,建成杂交油菜种子培育加工中心、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互助八眉猪“三化”繁育体系,以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
积极引进和扶持壮大了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22家农牧业科技企业。
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积善秦建梅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9期李积善,秦建梅(青海省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青海海东 810799)摘要:乐都区农业示范园区成建制整体上划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对于促进海东市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乐都农业园区在基础设施、人才支撑、管理运行方面等与打造领先全省的市级园区有一定差距,提出了四条对策,共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海东市;农业园区;问题;对策为深入落实青海省委“一优两高”战略,海东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乐都区农业示范园整体上划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
区级园区整体上划市级园区,对于打造领先全省的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板和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
1 建设现状乐都农业示范园区于2008年启动建设,同年10月被省农牧厅、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大核心示范基地之一。
2013年12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4年7月被农牧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目前,建成并已运行的富硒果蔬高效种植示范基地3个、3 000头良种荷斯坦奶牛养殖场1家、万头生猪养殖场1家、年产10万t配合饲料加工基地2家,年产10万t生物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试验、工厂化食用菌周年生产、富硒农产品加工配送、蔬菜工厂化育苗、马铃薯种薯繁育等生产基地各1处,核心区建成面积210 hm2。
2018年完成产值46 56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产业增加值25 902万元,比上年增长3.8%。
乐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0年来,以规模化种养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生产+加工+科技”发展模式,培育形成了种薯种苗工厂化生产、果蔬高效种植、富硒农产品加工、生态养殖等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为加快乐都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海省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状及展望作者:祁维寿来源:《农家科技》2020年第01期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互助县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而设立的一个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农业示范园区,始建于2009年,按照“科研创新、示范引领、培训推广、展示带动、加工转化、休闲观光”的功能定位,坚持“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实施科研创新基地、连栋温室、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建设,重点进行高原杂交油菜、青稞、马铃薯制繁种及组培研究、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高原特色农耕文化展示,努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青海一流、全国先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规划布局园区规划面积56万亩,总体布局为“一核两区五带十大基地”。
“一核”即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亩,由以下五个园组成。
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面积2800亩,主要功能是科研创新,重点进行高原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及组培研究、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高原特色农耕文化展示。
循环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3000亩,主要功能是探索绿色有机循环农业的新模式,重点打造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形成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型的循环农业格局。
发展“农业副产品为原料的饲料—特色养殖业—有机肥加工—绿色有机农作物生产”、“青稞种植—青稞酒酿造—利用酒糟生产饲料—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立体化生态型循环农业模式,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园规划面积2000亩,主要功能是加工转化农畜产品,重点依托油菜、青稞、马铃薯、虫草、枸杞、树莓、中藏药、蚕豆、蔬菜、葱花土鸡、八眉猪等资源进行生产加工,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集群,带动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园区动态第1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互助)示范园区管委会二0一二年一月十七日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成功申报农业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月30日,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正式认定全国101个市(地)、县(区)、镇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列其中。
申报创建工作开展之初,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部署下,协调联系农业、畜牧、水利、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按照《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以及省、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委托青海大学和西宁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编制了《青海省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书》,申报书遵循规模范围适度、主导产业突出、先进性突出的原则,围绕高原优势作物制种业、设施绿色蔬菜、农区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发展,立足整个县域的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了整个产业的布局和重点建设任务,提出了保站建设顺利实施的措施和步骤。
申报书通过县、地区、省级逐级审查论证,经农业部常务会议审定和社会公示,最终给与认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成功申报,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县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下,不断夯实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科技含量,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必将促使我县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全区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示范典型和样板,进而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本期报: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宣传部、发改局电传:海东农牧局、科技局本期发:园区各成员单位、管委会各主任、各部室签发:刘永靖校编:刘延庆打印:赵德顺。
乐都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分析一、基本情况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游,东经102°09’~102°47’,北纬36°16’~36°46’之间,海拔1850~4484m。
位置介于中国西部地区两大枢纽城市—兰州、西宁之间,西距西宁62km,东距兰州165km,是这两大省会城市之间联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兰新铁路线,兰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和109国道穿境而过,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40km。
县境东西长64km,南北宽76km,现有土地面积3050km2,占青海省全省面积(70.25万km2)的0.43%,占海东地区总面积(13391km2)的22.78%。
行政隶属青海省海东行署,全县共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
二、发展机遇1.全球视野——新欧亚大陆经济带形成新欧亚大陆经济带东起连云港,以陇海、兰新铁路为骨架,西经中亚、欧洲有关国家至荷兰鹿特丹港。
在中国境内全长4131km,贯穿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0个省区主要中心城市,将中国内陆腹地与中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
新欧大陆桥经济带将对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乐都县处在青海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发展空间与机遇必受到重要的影响。
如果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开发的有利机遇,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开放,在经济带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区域协作,能够加快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国家层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奠定基础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乐都县农业作为特色产业,一定会在这个阶段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
3.西部地区层面——兰西经济区的崛起2009 年,著名学者贺有利博士提出《设立兰州一西宁经济区的建议》,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四增长极”,将有利于西宁都市经济圈、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建立。
打造青海生态良田 建设高原绿色粮仓——青海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纪实◆ 王丽华 杨常军 殷海燕 汪 静 韩进福 尹晓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这需要土地整治在理念更新、工程实施、监管模式、业务拓展等各领域实现全方位提档升级。
2013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坚持以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指导,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全力助推耕地保护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保护好良田沃土和绿色家园,有效提升了土地开发利用水平,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近年来,青海土地整治工作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推进,牢固树立“土地整治+”理念,在“开源”和“挖潜”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土空间的复合功能以及生态人文等因素,从国土功能修复与提升的层面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发掘土地自然资源、农田生态景观和乡村文化价值等功能,建立多目标的国土综合整治平台。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特点,积极践行“土地整治+”理念,立足土地整治的多功能定位探索多元化整治模式,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跨界融合,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修复治理与扶贫攻坚等“1+N”综合效益。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07个,建设规模达178.80万亩,新增耕地41.26亩,投入资金32.90亿元,完成土地平整面积69.22万亩,土方量达8163.39万立方米,旱改水8.55万亩,坡改梯14.45万亩,共修建各类建筑物265233座,修建渠道149977.89千米,修建田间道路149044.96千米,栽种农田防护林6789597株,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93.04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99亿公斤。
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3个,建设规模163.0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0.30万亩,投资25.42亿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26.89万亩;地方自行补充耕地项目124个,建设规模15.76万亩,新增耕地14.37万亩,吸引社会投资7.48亿元。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强卫同志在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说,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万亿元,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特色产业显著提升。
调结构、转方式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规模壮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重要民生指标争先进位。
———政治文明显著提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深入落实,依法治省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
———社会管理显著提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格局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工作和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加强,群众的安全感、公平感不断增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更加牢固,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生态文明显著提升。
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绿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植被和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形象显著提升。
社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名省地位逐步确立,高原旅游名省影响不断扩大,大美青海内涵更加丰富、品牌更加响亮,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地和重要的世界高原旅游目的地。
———党的建设显著提升。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政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牢固。
互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探讨摘要通过对互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标定位、提升原则、建设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互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标定位;提升;青海互助互助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一核两区五带十大基地”产业布局,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为主线,突破和实现“科研创新、示范引领、培训推广、辐射带动、加工转化、休闲观光”六大功能定位,逐步与国内外先进农业接轨,努力实现3个转变,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手笔规划、大规模建设,充分利用园区内的现有土地,扩大连栋温室建设规模,把马铃薯组培、杂交油菜制繁种研究等内容纳入园区建设内容,做大做强互助现代农业,真正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将其建设成为青海一流、全国先进的农业园区[1]。
1 园区目标定位及提升原则1.1 功能定位园区建设围绕“一核两区五带十大基地”产业布局,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 农业为主线,突破和实现“科研创新、示范引领、培训推广、辐射带动、加工转化、休闲观光”六大功能定位,逐步与国内外先进农业接轨,努力实现3个转变,即“片段式传统农业向全景式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产业园区向农业科技新城转变、从农场式园区向公园式园区转变”。
1.2 思路目标以“引领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提高‘菜篮子’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按照“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高效益集聚”的建设思路,坚持“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
立足互助县,辐射青海省,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青海地域特色的青海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1.3 发展方向一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以科研创新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全省最具规模的高原杂交油菜制种中心、马铃薯原种繁育中心、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精准农业信息中心、莓类浆果育苗中心和集食用菌、鲜切花、中藏药材、莓类浆果组培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组培中心和高原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
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建设发展纪实杨应文;保广新【摘要】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立足县情,以高原冷凉作物制繁种、八眉猪特色养殖和特色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围绕“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加工、旅游”六大功能定位,经过八年的努力建设,园区建设在示范引领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期刊名称】《青海农林科技》【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纪实【作者】杨应文;保广新【作者单位】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青海互助810500;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青海互助8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3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始建于2008年7月,同年11月被省农牧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助示范园成为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
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5-2019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园区建设在县级领导小组下统一由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负责实施,隶属县人民政府,属副处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科、产业发展科、科技研发科、计划财务科及农牧业产业化开发公司。
其基本职责是:统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落实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可研创新、示范引领、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科技推广等工作。
2.1 规划情况园区总规划面积37333.33hm2,“一核两区五带十大基地”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一核”即核心区,规划面积666.67hm2,由现代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示范园、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农畜产品物流园、菜篮子生产示范园组成;“两区”即示范区、辐射区。
示范区规划面积3333.33hm2,涉及全县11个乡镇176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