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回顾·拓展三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交流让人感动的细节和学到的表达方法,理解“日积月累”中的革命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本组课文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现在让我们跟随小林和小东,共同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吧!请同学们同桌分角色合作朗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2、那么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回忆一下本组课文,各课各有哪些写作特色呢?选择一、两篇课文,认真回顾阅读,想一想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给你提示:(1)《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又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崇高人格魅力?(2)《灯光》的叙事顺序有什么特点?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令你印象深刻?(3)《为人民服务》是什么体裁?作者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一夜的工作》中,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总理的高尚品质?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和前面5个自然段有什么不同?3、学生自主回顾课文,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全班交流,重点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二、日积月累1、通过本组的四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为人民利益甘愿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现在,我们再通过日积月累中的一首诗,来进一步体会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朗读《囚歌》,你能从诗中读懂什么?学生交流初步感受。
3、要知道诗歌的真正内涵,首先必须了解诗歌的作者。
谁对这首诗的作者有所了解?结合学生的介绍展示叶挺的生平事迹。
4、那么叶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大家看!出示时代背景。
5、原来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叶挺正被关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迫使叶挺投降,可谓软硬兼施,但是叶挺不但没有屈服投降,反而写下了这首《囚歌》来表明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
了解了诗歌的作者和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歌又有什么新的理解?6、让我们一起读出叶挺坚定不移的决心,读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吧!齐读诗歌。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本文经过精细校对后的,大家可以自行编辑修改,希望本文给您的工作或者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希望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足的地方请您留言提出,谢谢!!。
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三四五七八日积月累上册三:轻诺必寡信。
《老子》名无信不立。
《论语》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有所其诺,纤毫必尝;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氏世范》四: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绿色生命。
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其实地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故乡》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号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益于谋财害命的。
《门外文谈》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有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明》七: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八: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引人入胜古香古色余音绕梁不落窠臼雅俗共赏美不胜收脍炙人口曲高和寡妙笔生花阳春白雪笔走龙蛇不同凡响别具一格下册三:囚歌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够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四: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哈福兹《平名史诗》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守信是以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捶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夜,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图斯利亚斯《玉米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人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回顾·拓展三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总结本组课文的文法,并能再习作中灵活运用。
2.激发学生阅读的革命为题材的小说。
教学难点:总结本组课文的文法,并能再习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收集叶挺的资料。
2.组织了解以革命为题材的书籍。
教学时数:1课时一课时(总31节)教学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教学过程:导入: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新授: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
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讨论: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拓展: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作业:背诵《囚歌》作业:填写练习册。
板书设计:回顾拓展三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教学后记:学生对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有所体会和收获,本节课能完成教学任务。
回首 ?拓展三
学习目标:
1.经过回首、沟通,学习首尾响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累积革命诗歌。
3.介绍好书,培育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课过程:
一、回首“词语清点”
1.自读“词语清点”中的词语。
2.累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录。
二、沟通平台
1.读一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在沟通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想》的开头和结尾,领会“首尾响应”这类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神到哪些文章也采纳了“首尾响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色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与日俱增
1.讲话导入
革命战争期间,很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仇敌的愤恨与对革命胜利的神往之情。
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华的语言中看到他们杀身成仁的高大形象。
2.朗诵《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诵,读准字音。
b沟通:从诗中感觉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收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介绍的书目。
2.课外找此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怀念先烈、继承遗志”念书会。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三》教案教材分析本次“交流平台”主要回顾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回顾本组课文所记录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二是回顾本组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囚歌》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叶挺写于敌人狱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诗。
“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都是经典的革命题材小说。
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总结本组课文的文法,并能再习作中灵活运用。
2.激发学生阅读的革命为题材的小说。
教学难点总结本组课文的文法,并能再习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收集叶挺的资料。
2.组织了解以革命为题材的书籍。
预设过程一、复习听写,检查改错1.听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注意把字写好,注意听写速度。
2.对照“词语盘点”检查改错。
3.全班交流:提醒容易写错的字词。
二、学习“交流平台”1.自由交流学习收获。
(1)浏览本组教材,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收获。
(2)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写法、议论文特点等方面自由谈论。
2.了解课本“交流平台”中小林和小东交流了一些什么?3.着重交流“首尾呼应”的写法。
回顾学过的哪些课文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匆匆》《顶碗少年》。
)教师小结:在我们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交流平台”也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内容,要体会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还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日积月累”1.朗读《囚歌》,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了解叶挺生平及《囚歌》写作背景。
新课标第一网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军事家,曾任新四军军长。
后来被国民党长期囚禁,坚决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
这首诗就是他在重庆被囚禁时写的。
3.引导学生谈读了《囚歌》的感受,体会叶挺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囚歌》。
(2)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抄?并引导了解教材最后“综合复习”中《狱中联欢》的对联。
四、学习“课外书屋”1.引入“课外书屋”:从《囚歌》和《狱中联欢》引出小说《红岩》,进而引导读“课外书屋”的提示,了解像《红岩》一样的革命题材的小说有很多。
2.自由交流:说说自己了解哪本小说,或者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形象,借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鼓励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生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交流平台:课文所记录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课文写法上的特点:“首尾呼应”作业设计完成《作业本》,背诵《囚歌》。
回顾.拓展三教学目标:1.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囚歌》3.阅读革命书籍教学重点: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盘点二、交流平台1.读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2.回顾课文内容(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b.抽生说3.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4.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5.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二、日积月累1.读诗《囚歌》2.交流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4.朗诵5.背诵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
三、课外书屋1.读短文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2.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能找出文首尾呼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点二、交流平台1.本单元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2.(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会在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复习方法1.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2.(题目拓展法抓六要素段意连接法抓重点句段的方法)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首尾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四、巩固训练《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1.读短文,想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着重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4.请用“──”勾出首尾呼应的一组句子。
五、总结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
板书:抓主要内容体会真情实感学会首尾呼应反思手记:此次备课,采用单元整合的方式,采用课前热身、课堂教学、课余拓展训练三部分。
目的在于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
虽说教材涉及的课文不一样,但主题都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本组课文都是离学生较久远的内容,学生学习课文前都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于是我干脆让学生一次就把资料搜集好,既便于他们操作,又便于他们整理资料,更有利于他们在这些资料中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整合,大大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生字教学也是如此。
当然在课堂教学这个模块中,我并没有象以前的备课,讲读课要2──3课时,略读课1课时,而是在教学中抓住每课的的重点,一课时完成,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特别是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一样,就放在一起教学。
这样的设计更体现整合产生的效益。
拓展训练实际上是在教学基础上的巩固、延伸,便于学生总结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