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_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31
上海历史变迁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
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
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
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
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构成了其重要的城市风貌。
从江南水乡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及其所处环境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本文将回顾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其道路系统以河流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水路”交通网络。
这些水路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交通、贸易等。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陆路交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总体上仍以水路为主。
三、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道路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对城市道路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道路逐渐从水路为主转变为以陆路为主,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道路系统。
在这一阶段,上海的城市道路经历了以下主要变化:一是道路网络的扩大和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城的道路系统;二是道路质量的提升,如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对道路进行改造和维修;三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如建立交通信号灯、设立交警等。
这些变化使得上海的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四、城市道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城市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宽和绿化,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城市环境的变化也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这对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自1843年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远东贸易的中心后,其城市形态、交通格局和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体现在城市道路系统的构建和改造上,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日常运作和市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体现了近现代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本文将围绕从水乡到都市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
二、水乡时代的上海:河道与小路上海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系与小路交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城市的扩张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河道的联通,船只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这一时期的城市道路以河道为主,小路为辅,形成了独特的“水路交通”模式。
三、开埠后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形成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租界的设立使得外国投资者和商人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道路开始逐渐向西方城市模式转变,以宽阔的马路和清晰的交通网络为主。
同时,由于西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如马车、电车等,也促进了城市道路的改善。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拓展与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在规模和布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马路的数量大幅增加,不仅形成了中心区的环形路网,还拓展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开始体现于城市环境的改造中。
绿地的增加、街道的美化等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
五、战争背景下的上海:城市道路的调整与改变1937年至1949年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上海经历了复杂的战争背景。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城市道路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为方便军队运输和行军而增设的临时通道等。
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这也使得战后上海的城市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道元朝正式设置上海县;知道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知道19世纪下半叶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上海民族资本工厂的行业特征。
2、学习上海租界形成过程,基本掌握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懂得殖民主义的本质,而理解上海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上海变迁的内容难点:上海历史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评价租界的出现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申”“沪”的由来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属于吴国,后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这一区域先后曾归越国、楚国管辖。
楚国贵族黄歇被封于江南,称为“春申君”。
后“申”即为上海的简称之一。
古代上海人靠海为生,发明了一种捕鱼工具——“扈”。
捕鱼时在海滨或河口插入竹栅,用绳编结起来,涨潮时鱼群随潮涌入,落潮后渔人便去竹栅里拾鱼。
这种利用自然规律的捕鱼工具沿袭至今,“扈”字则在一用中被“沪”所替代,上海简称“沪”即得名于此。
2、开埠前的上海:设县与建城:春秋—吴战国—越、楚唐代天宝年间: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松江南岸:青龙集镇南宋末年:上海镇元代:市舶司→上海县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3、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a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b租界的设立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网易> 新闻客户端 > 正文教科书批判 | 上海的租界是福还是祸?2015-01-26 12:27:59 来源: 时拾史事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作者:Henry_ZH华东师范大学版高中历史课本试验本高中三年级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课文: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修改后的章程为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法律基础”。
7月13日,租界的“市政机关”正式产生。
这个机关在英文中称为“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但在中文中却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
华洋杂居的局面改变了租界中基本只有西方人的历史,而工部局的建立以及以后其各种下属机关的陆续设置,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亦有不少恶行昭著的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完)真相:租界并不是随着《南京条约》来到中国的。
葡萄牙人在明朝,具体在1553年,就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清国同葡萄牙签署《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友好贸易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件将澳门租借给了葡萄牙。
上海的租界始于1845年。
普遍上认定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是借由本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领事裁判权,许多人会认为中国是被殖民的一方,不过事实上许多租界其实是中国当局主动出让的。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内文列明英国人有权居住在上海,并无允许在上海划予英国任何租界。
后期其实是上海道台宫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而影响个人仕途,于是自愿划出上海县黄浦江的河滩上一块不毛之地予英国作为租界。
宫慕久和英国人签订的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名叫《上海租地章程》,签署于1845年,当时英国军队已撤离大清国土地很久,英方与宫慕久谈判并签约的是领事巴富尔,过程中英国军方没有参与谈判。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这座东方明珠,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从水乡到都市的巨大转变。
城市的扩张与繁华不仅体现在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更体现在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构建与环境的变迁上。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上海(1843-1949年)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二、开埠初期的水乡道路系统开埠之初的上海,以其水乡特色著称。
河流纵横交错,小桥流水,船只往来穿梭。
此时的城市道路系统主要以河流和桥梁为主,街道狭窄,多以石板、砖块铺就。
这一时期的道路系统为上海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但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三、近代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步演变随着上海的开埠和西方文化的引入,城市道路系统开始逐步演变。
西方城市的规划理念逐渐被引入上海,城市道路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政府对城市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宽街道、修建桥梁、改善交通状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
此外,新兴的商业区如外滩等地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道路系统。
四、道路系统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上海的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扩宽街道和修建桥梁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新的道路系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上海,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此外,城市绿化和公园的建设也使得上海的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然而,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上海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水乡到都市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上海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上海的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带来了便利和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考纲要求:上海开埠与租借的市政(B)重点:近代上海租界与华界的市政及相互关系导入:1.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和自治内容兴起:中世纪初期,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了,经济上与农村相差无几。
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就总体而言,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其他地方则相对晚一些。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的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言。
自治: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坏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斗时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
斗争的结果是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有城市代表管理城市;还有一些城市取得部分自治权,有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
自身力量弱小的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2.“市政”的含义市政,从字面上讲,市指城市,政指政治和行政。
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3.租界的含义租界:旧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有其管理的区域。
公共租界:旧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共同管理的区域。
4.华界的含义在中国土地上有中国人居住和管理的区域。
5.鸦片战争对上海的影响《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屈辱地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