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及对2006年稻谷市场影响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7.10 KB
- 文档页数:5
06年特大干旱中森林植被对农作物的防护作用*郭亨孝1慕长龙2范成绪1向成华2骆宗诗2童伟1李建贤1孟宏伟1包建华1杨朝俊1胥怀清1鄢武先2孙鹏2闵安明2张建明2宋永全2张茂祥2赵顺才2郭小军1周厚兰2(1.四川省林业厅四川成都610081;2.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同时,在同一行政区内按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分成对照组。
在县层面上,共3对对比县,在乡层面上共7对对比乡。
对比县中,森林覆盖率高的一组森林覆盖率为34.20%~52.29%,平均为43.16%,森林覆盖率低的一组为16.60%~27.28%,平均为20.84%;对比乡镇中,森林覆盖率高的一组森林覆盖率为28.50%~56.23%,平均为41.29%,森林覆盖率低的一组为10.70%~19.12%,平均为14.61%。
在旱期结束末,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9个县14个乡镇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
调研结果表明,森林对农业的旱情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县层次上,与森林覆盖率低的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平均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分别降低16.6%、16.2%、4.0%;在乡镇层次上,与森林覆盖率低的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平均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分别降低20.3%、19.7%、12.7%;与无农田防护林网相比,有农田防护林网的水稻平均受灾率、成灾率分别降低5.8%、22.8%,没有绝收现象,而无防护林的水稻平均绝收率为6.5%。
关键词:干旱;森林覆盖率;农作物;四川盆地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forest ecosystems on crops of hill area in Sichuanbasin in 2006 year of unusual drought1GUO Heng-xiao 2Mu Chang-long1FAN Cheng-xu 2XIANG Cheng-hua 2LUO Zong-shi 1TONG Wei 1LI Jian-xian 1MENG Hong-wei 1BAO Jian-hua 1Y ANG Chao-jun 1XU Huai-qing 2YAN Wu-xian 2SUN Peng 2MIN An-ming 2ZHANG Jian-ming 2SOGN Yong-quan 2ZHANG Mao-xiang 2ZHAO Shun-cai 1GUO Xiao-jun 2ZHOU Hou-lan(1.Sichuan Forestry Department,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81, China; 2.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81, China)Abstract: A centennial drought event happened to Sichuan province in 2006. In this paper, by 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in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biggish dissimilarity in the forest coverage, and according to high or low of the forest coverage, the investigated areas in the same districts are to be grouped under two heads, one has a higher coverage, the other a lower coverage. So there are 3 groups in investigated counties, and 7 groups in investigated towns. In the contrast counties, the mean forest coverage of counties with higher coverage was 43.16%, from 34.20% to 52.29%, and that of counties with lower coverage was 20.84%, form 16.60% to 27.28%. And the mean forest coverage of towns with higher coverage was 41.29%, from 28.50% to 56.23%, and that of towns with lower coverage was 14.61%, form 10.70% to 19.72% in the contrast towns. Drought-covered percentage (which wa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area covered by drought to total seeding area), drought-affected percentage (which wa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area affected by drought to total seeding area) and收稿日期:2007-3-26*项目资金:四川省林业厅项目“川中旱区林业生态抗旱减灾作用研究”。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特点和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008-10-17 中华粮网作为人类所依赖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的“自然灾害”,今年在我国发生的种类、涉及的范围、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
综合起来,今年我国发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一多灾并发。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是今年以来更是多灾并发。
低温冰冻灾害。
今年1月10日至2月初,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中国广大南方地区持续肆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1亿多人口受灾,为近50年来同类灾害之首。
台风肆掠。
在人们还没有从低温冰冻的灾难中走出来时,破坏力巨大的台风又纷至沓来。
4月份台风“浣熊”袭击华南,湖北暴雨成灾,北方气温陡降。
5月18日,今年第一号强台风“珍珠”带来的强风和特大暴雨袭击福建省,截止5月18日15时,全省60个县市、42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315.5万人,倒塌房屋0.96万间,紧急转移人员70.9万人,死亡8人、失踪4人,农作物受灾154.12千公顷、成灾85.6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2亿元,其中水利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
另外,“珍珠”还给广东、浙江等省造成很大损失。
随后杰拉华、艾云尼、碧利斯、格美、派比安、宝霞、桑美等台风、热带气旋一个接一个登陆我国,给东南沿海数省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汶川特大地震。
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13日1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89人。
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446人,已出院88624人,仍有5173人住院,共救治伤病员2891583人次。
这次地震波及我国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多个国家都有震感。
洪水横行。
入汛以来南方爆发了比较强的暴雨和洪涝灾害,特别是珠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的较大洪水,西江发生的洪水相当于20年一遇,西江的一些支流发生了超历史的特大洪水,珠江三角洲发生了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农业领域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与对策咱先来说说农业领域的自然灾害,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就拿我老家的经历来说吧,那是一个夏天,狂风暴雨突袭而来。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正在田边的小屋里躲雨,眼看着狂风把地里的玉米杆吹得东倒西歪,暴雨像盆泼一样,打得地里的西瓜都裂了口子。
这景象,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
咱们都知道,农业可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啊。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那影响可不得了。
比如说旱灾,土地干得都裂缝了,庄稼缺水,颗粒无收,农民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这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还会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市场上粮食价格可能就会上涨。
还有水灾,像我老家那次的暴雨,直接把庄稼都泡坏了。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农民的收入锐减。
而且,因为水灾损坏了农田的基础设施,后续的修复又得花不少钱。
再说虫灾,那密密麻麻的虫子,把庄稼啃得不成样子。
这不但让当年的收成没了指望,还可能因为使用大量农药防虫,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这些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不止在农业这一块。
农产品产量少了,相关的加工业就得受影响,像那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厂,可能就得面临原材料短缺、成本上升的问题,最终产品价格也会跟着涨,消费者的负担也就加重了。
而且,因为农业受灾,农村的就业机会也会减少。
很多原本在农村务农的人可能就得外出打工,这又会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带来压力。
那面对这些自然灾害,咱们能有啥对策呢?首先,得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知道啥时候可能有灾害,好让农民有时间做准备。
其次,要改善农田的基础设施,像修建排水灌溉系统,这样遇到旱灾能浇水,水灾能排水。
还有就是推广抗灾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
比如说,有种水稻品种不怕水淹,有种小麦品种能抗干旱,让农民多种这些品种,就能减少灾害的损失。
另外,政府也得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农民买了保险,受灾了能得到赔偿,心里也能踏实点。
最后,咱还得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抗灾技术。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农业气象灾难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不息加剧,中国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气象灾难的侵略,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作物产量的严峻影响。
论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治理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危害很大。
充分认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阐述农业的战略地位及其生产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农业的战略地位及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的战略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13亿多人口,约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农业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具有更加重要的和特殊的地位。
俗话说“无农不粮,无粮则乱”,生动地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
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是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不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而且关系到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1.农业是城乡人民的粮食和基本食物的主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 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发展农业来解决。
2006年,我国生产粮食49747. 9万吨,肉类8 051. 4万吨,禽类2 945. 6万吨,奶类3 302. 5万吨,水产品5 290. 4万吨。
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378公斤,肉类人均占有量达到61. 2公斤,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40. 2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25. 1公斤,基本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农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
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就业和收入来源。
2005年,我国有50 387. 2万人的乡村从业人员。
其中,农林牧鱼业的从业人员有29 975. 5万人,工业的从业人员有6 011. 5万人,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有3 653. 2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类的从业人员1 567. 3万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类的从业人员有2 937. 7万人,其他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6 242万人。
《2006年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及对策:一切不利因素都是》摘要:1、粮食价格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2005年,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与2004年同期相比,总体呈增长态势,从目前看,总体有回落,但不明显,同时,可依托当地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加工业,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工厂",实现农民增收一、农民增收不利因素 1、粮食价格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2004-2005年在粮食高价格的刺激和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
根据粮食生产周期预计,未来2-3年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价下降。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市2004年和2005年粮食播面增长1.7%、2.4%,粮食产量122.82万吨125.65万吨,分别增长3.2%和2.3%。
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如果粮食价格下降2 %,按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粮食产量556公斤计算,农民人均收入将减少16 元以上。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直接增加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
2005年,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与2004年同期相比,总体呈增长态势,从目前看,总体有回落,但不明显。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8.2%,而家庭经营费用就增长22.3%。
2005年,受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农产品商品率提高较慢,加之大部分农产品价格较平稳,因此,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加的空间逐渐缩小,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75%,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费用和增长14.0%,同比也下降8.4个百分点。
据测算,家庭经营费用上涨1个百分点,影响农民收入少增9元。
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农村消费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就多支出20元。
3、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外出打工人员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长18.6 %,增幅比上年下降16.4个百分点。
分析我国农业洪灾损失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洪水灾害出现的频次不断增多,给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洪水洪涝灾害等级划分,分析了我国农业洪灾损失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洪水灾害对农业的间接影响,最后提出了洪涝灾害防御对策,以确保农业高产丰收。
关键词:洪水灾害;农业经济;影响;1洪水洪涝灾害等级划分洪水灾害称之为洪涝灾害,是指降水过量导致的河水冲垮堤坝、冲毁房屋、淹没耕地或突发的山洪将耕地冲毁、冲走人畜等的现象。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条件,加之巨大的人口压力及洪水高风险区的高度开发利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洪涝灾害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
因农业生产过程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洪水灾害的出现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死亡现象,最终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凡是因水量过多而造成的人类生产生活受损的现象均属于洪涝灾害范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简单的词语并不能将洪水受灾范围、面积、程度等方面的信息表述出来,为了研究方便,一些专家学者将洪涝灾害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属于轻度涝灾,是指小范围内的"大水"、"大雨", 但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二级中度涝灾,是指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导致局部地区受灾;三级大涝,受灾范围相对较广,农田被淹,有人畜伤亡;四级特大涝灾,降水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2 洪水灾害对农业损失时间变化特征2.1 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面积比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成灾面积比下降趋势不太明显。
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因洪水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面积比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近60年我国平均农作物的受灾面积比达到了6.6%, 从20世纪90年代往后,有5个年份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了10%, 其中最大农作物受灾面积比高达16.4%, 出现在1991年,尤其是1998年的洪水过后,大江大河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其防御暴雨的成效逐渐显现,洪水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不断降低。
2006年国内早稻收购形势分析一、今年早稻生产形势分析今年国内水稻生产继续受到政策和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政策来看,国家继续扶持粮食生产,由于受到政策的的拉动,加上今年内上半年稻米价格行情的相对稳定,农民种稻的积极性较高,预计今年早稻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大体维持上年水平。
当前大部分产区早稻收割已进入后期,其中南部地区收割基本结束,北部地区进入收割后期。
今年早稻生产大体呈以下特点:一是由于今年部分产区春播、春插时期遭遇秋冬连旱,早稻播种面积未完成预定计划,因此使得全国早稻面积大体稳定;二是5月中下旬后至6月上旬的持续强降雨,导致部分产区早稻长势偏弱,有效分蘖孕穗不够;三是持续降雨致使部分地区病虫害偏重发生,防治困难;四是6月中下旬的阴雨天气和高温天气,使得早稻抽穗扬花受到影响;五是收割期间特别是近期的台风,大部分产区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早稻灌浆成熟,部分地区稻田受淹倒伏,甚至绝收,产量和品质受到很大影响;六是预计今年早稻产量与上年持平或略减,可能减产比较明显的有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上述省区预计减产2-4亿公斤;浙江平产略减,江西平产略增,湖北持平略减,受近期洪涝灾害影响,湖南将由增产转为平产或略减,其他省区大体平产。
预计早稻总产在316-317亿公斤,比上年减1-2亿公斤。
二、今年早稻收购政策分析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和对粮食流通的调控力度,表现在稻谷方面,一是范围扩大,面积增加,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和补贴政策;二是今年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提前在2月底公布,早中晚籼稻和粳稻继续维持上年的最低收购价格不变;三是今年以来至7月下旬,进行了17次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稻谷的竞价拍卖活动,已拍卖稻谷650万吨左右,主要目的是为今年最低收购预案的启动准备仓容,同时也是稳定市场价格,增强主渠道调控,前期国家决定在早稻收购期间停止上年最低收购预案收购的稻谷拍卖,但鉴于当前稻米市场行情有所变化,决定继续拍卖抛售,并适当提高拍卖底价,拍卖销售对市场行情的引导作用增强;四是近期国家六部门印发关于早稻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和做好早稻收购工作的通知;五是近期国家粮食局召开部分省(区)早籼稻收购工作座谈会,研究分析2006年早籼稻生产和收购形势,安排和部署早籼稻收购工作;六是7月中旬末和下旬初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四个主产区相继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七是今年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相对往年可能在数量、质量和品种结构方面有所变化;八是从今年开始,农发行调整了粮食流转贷款对象和范围,并规定了粮食流转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提高了商品周转贷款的门槛;九是最近农发行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夏粮收购信贷工作和加强夏粮和早稻收购现金供应工作,预计今年早稻政策性收购贷款相对宽松;十是各主要产区粮食部门在早稻产量预测、预案收购库点的落实、收购资金对接和腾仓、修仓、器材维修准备、人员培训配备、政策宣传、收购方式和服务措施等方面的准备比往年要充分。
2011.5- 33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稻谷为例龙 方 杨重玉 彭澧丽内容提要:中国稻谷总产量年际变化主要是由播种面积变化和单产变化决定的,其中,单产变化是主要的,其影响程度接近60%。
而稻谷单产变化又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其中又以自然因素为主,其影响程度占48%~56%。
实证分析表明,稻谷单产变化中,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与其他灾害成灾率的关联度最大,然后依次为水灾受灾未成灾率、其他灾害受灾未成灾率、水灾成灾率、旱灾成灾率和旱灾受灾未成灾率。
因此,要稳定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关键词:粮食产量 稻谷 自然灾害一、引言及文献回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则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但是,粮食生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十分显著。
关于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者关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①中国自然灾害特点显著。
有学者认为,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表现为:灾种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灾害的群发性和伴发性。
不仅如此,而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王国敏、郑晔,2007)。
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剧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受灾面积和受灾强度加大;灾害发生周期缩短(何静,1997)。
②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干旱和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
有关学者根据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在详细分析全国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后,得出结论:干旱和洪涝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其中,干旱是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成为中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王春乙等,2007;佟远明,2006;王道龙等,2006)。
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与粮食风险评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与粮食风险评估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与粮食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灾害数量众多。
从时间上看,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例如暴雨、台风、地震等多发于这两个季节。
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受台风和暴雨的影响较大,西南地区则常遭遇旱灾和地震。
此外,西北地区的沙尘暴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灾害形式。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受灾情况有所不同。
其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
自然灾害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和储存等环节造成重大的破坏。
例如,洪涝灾害可以引起农田淹水,导致庄稼被淹死;干旱灾害会导致农田干旱,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地震和台风可能摧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和交通设施等的破坏,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的困难。
最后,粮食风险评估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粮食风险评估是通过对灾情和粮食生产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估灾害对粮食产量和质量造成的潜在风险。
评估结果可以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害,并制定合理的粮食储备和调运计划,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运用气象、地质、农业等多学科知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准确预测和判断。
总的来说,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与粮食风险评估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了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评估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并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与粮食风险评估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