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纪念刘和珍君》学案(3)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1【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一)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ào稀疏)黯然(àn昏黑)攒射(cuán聚,凑集)喋血(diã血流出来的样子)B.浸渍(zì浸)噩耗(â惊人的)不惮(dàn怕)立仆(pū倒下)C.菲薄(fēi微、薄)踌躇(choúchù犹豫)血痕(hãng痕迹)赁屋(lìng买)D.长歌当哭(dàng当作)殒身不恤(xù畏惧)桀骜(jiã’áo性情暴烈)屠戮(lù合力)答()(二)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三)题目注释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是,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的“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可见是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知识链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及其文学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2.2 教学难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阅读原著,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共计2课时。
教学顺序: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作业5.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写一篇关于《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启示。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资源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朗诵会,增强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力。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资源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了解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动态。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命制人:桑瑞坤 2011.9.28一、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
2、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4、体会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爱国青年强烈的责任心与革命精神。
课前预习一、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
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杨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
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
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
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二、基础知识1、重点生字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2、重点词语寥落:长歌当哭:桀骜:菲薄:造化:深味:微漠:黯然:喋血:浸渍:殒身不恤:三、理清文章的思路:1、课文共七部分,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的事迹?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示例:(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向往革命(2)、“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总结:刘和珍是一位的革命青年2、第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第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仔细研读课文的重点语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分析。
探讨、归纳、表述等多种方法,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2.进行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训练。
三、德育目标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放在对重点段落及词语的分析上,通过理解“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等去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
教学难点放在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上。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明确: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自流了。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
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教师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
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
文章写于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
“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预习分享】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重要词语解释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思路分析:1、读课文,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7记念刘和珍君1.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能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会分析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会分析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青年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探寻背景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撤销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这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了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恨。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租赁.( ) 浸渍.( ) 尸骸.( )绯.红( ) 桀.骜( ) 不惮.( )殒.身不恤.( ) 踌躇..( ) 喋.血( )寥.落( ) 辗.转(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偏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微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桀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广有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惩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正告警告辨析:两者都含有“告诉”的意思。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知人论世(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小结: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纪念刘和珍君》学案(3)学案博苑2011-08-20 06035d56b7b40102dr7v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纪念刘和珍君》学案(3)学习目标1.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3.在文本中体会强烈的爱憎情感。
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段祺瑞()寥落()倘使()庸人()洗涤()微漠()踌躇()桀骜()租赁()噩耗()不惮()喋血()尸骸()虐杀()呻吟()辗转()攒射()屠戮()几缕()浸渍()绯红()殒身不恤()销行()长歌当哭()立仆()从容()伟绩()山阿()倘能()2.多音字3.形近字文学文化常识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了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内容感知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在这篇课文中,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就是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
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
(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
2、了解课文背景(3。
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单元导读】“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学习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应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学习指引】《记念刘和珍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
通过七个部分,交代了自己创作的缘由,纪念了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爱国青年,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同时,对文中的语句反复品味,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素养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概括事件,分析文中几类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4.鉴赏并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后改名,字豫山,后改字,浙江绍兴人。
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4、揣摩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文句的理解。
词语积累创作背景:见教材注释词语积累: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 )2、辨别下列字形并注音。
①作揖编辑缉拿修葺舟楫鹿茸②喋血通牒蝴蝶间谍光碟③绯红诽谤斐然扉页悱恻芳菲翡翠受益匪浅④黯然熟谙暗然韶光歆享韵味探究思考:一、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为什么关于写作的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味划线的词语含义,说说全句有什么深层意思。
试着仿写这个句子四、作者在一、二小节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五、第三节作者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释划线的词语,划线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品味全句,鲁迅先生所说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指的是什么?“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试着仿写这个句子。
七、“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一、背景资料:(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他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随后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记念刘和珍君》是4月1日写的。
(3)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
鲁迅没写刘和珍的生平经历,这是为什么?这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再看“预习提示”来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指出:51页前三行说明这一点:“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作者写了此文”。
以此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可见,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记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象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爱国青年,揭露敌人,激励人们继续前进。
因此,《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记念文章,也不详写刘和珍的生平。
二、为加粗字注音:寥落()愤懑()洗涤()攒射()喋血()桀骜()()立仆()山阿()从容()虐杀()浸渍()菲薄()不惮()长歌当哭()陨身不恤()()追悼()绯红()庸人()惩创()尸骸()三、难点解读:①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②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纪念刘和珍君》学案(3)
学案博苑
08-20 0603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纪念刘和珍君》学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3.在文本中体会强烈的爱憎情感。
课前预习
1.识记字音
段祺瑞()寥落()倘使()庸人()洗涤()微漠()踌躇()桀骜()租赁()噩耗()不惮()喋血
()
尸骸()虐杀()呻吟()辗()攒射()屠戮()
几缕()浸渍()绯红()殒身不恤()销行()
长歌当哭()立仆()从容()伟绩()山阿()倘能
()
2.多音字
3.形近字
文学文化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了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
《故乡》《社戏》等等。
2、内容感知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
四月,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在这篇课文中,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就是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
脉络。
合作探究
1
明确: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
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
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
“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代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该如何理解?“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徘徊”一词,表露了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
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
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的愤怒和悲痛。
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
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剖析:“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冷。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反动
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用血来偿还!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至“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
一个尽头”。
剖析:“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
“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
这两句话的含意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生活在黑暗世界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真的猛士”,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
这一段中,首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真的猛士”,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
次句用问句来表示肯定,比只用叹句更意味深长。
接着笔锋一,当头棒喝,唤醒世人,批评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的庸人。
5、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其他小节起什么作用?
明确: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
介绍其生前事迹和遇难经过。
一、二节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六、七节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