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化学开发新型氧化反应器
- 格式:pdf
- 大小:53.65 KB
- 文档页数:1
年产44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工段设计摘要本文以44万吨PTA生产装置氧化工段流程为对象,建立了氧化工段核心流程以及氧化工段全流程的严格机理模型。
PTA(精对苯二甲酸)是合成聚酯纤维和塑料的重要原料,主要采用对二甲苯(PX)空气氧化法和加氢精制生产。
复杂工业过程的建设,模拟和优化一直是过程系统工程(PSE)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
本文详细论述了工艺路线论证,工艺流程设计,全流程的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主要设备的选型,车间布置设计,自动控制与优化,公用工程(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三废处理),工程设计概算,以及在本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等内容。
关键词:PTA 工段设计加氢精制Annual output of 44 tons of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PTA)Section of DesignABSTRACTIn the thesis,the steady state simulation and oplimization of PTA oxidation process are studied. PTA(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 is producing compound polyester pibre and plastic importance materials, mainly paraxylene(PX) production by air oxidation and by hydro-refining .Modeling,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are the key to process systems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expound of technological line, the design of the process flows, the whole process of material balance,energybalance, the selection of the main equipment, general layout of the shop, automatic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utilities system(labor protection, safety in production, waste treatment), engineering estimates, along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proces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made.Keywords: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the design of the section hydro-refining目录摘要................................................ ABSTRACT (I)目录 (II)1 绪论 01.1设计依据 01.2项目概况 01.3 PTA的概况 01.4 PTA生产原理 (1)1.4.1精PTA生产工艺 (1)1.4.2 PTA生产技术选择 (1)1.4.3 PTA工艺路线论证 (2)1.5 工艺流程设计 (3)1.5.1工艺流程简述 (3)1.5.2 工艺流程简图 (4)1.6 国内外市场情况 (4)1.6.1国外市场情况 (4)1.6.2国内市场情况 (5)1.7 PTA国内外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情况 (6)1.7.1国外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情况 (6)1.7.2国内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情况 (6)1.8三废处理 (7)2 物料衡算 (8)2.1反应方程中的各物质的物料衡算 (8)2.1.1 有关物料衡算技术数据 (8)2.1.2氧化部分物料衡算 (9)2.1.3 反应主要副产物的分配 (10)2.1.4母液循环的组成 (11)2.1.5加氢精制物料衡算 (11)3 热量衡算 (12)3.1反应方程中的各物质的热量衡算 (12)4 工艺设备技术方案 (14)4.1概述 (14)4.2关键设备选择 (15)4.2.1反应器的选型 (15)4.2.2关键设备的选择 (15)4.3主要设备一览表 (16)5 工段工艺流程优化 (17)5.1优化氧化反应条件 (17)5.1.1改善加氢精制反应条件 (18)5.1.2增大母液循环,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 (18)5.1.3 PTA母液固体回收利用 (18)5.1.4节能改进 (18)5.2优化工艺、改进设备 (19)5.2.1改进氧化反应器 (19)5.2.2工艺流程改进 (19)5.2.3提高仪表控制水平 (19)6 车间布置设计 (19)6.1车间布置设计依据 (19)6.2车间布置设计概述 (20)6.3车间布置设计方案 (20)6.3.1 分区说明 (20)6.3.2布置概念 (20)7 自动控制与优化 (21)7.1概述 (21)7.2涉及范围 (22)7.3生产装置对自动控制的要求 (22)8 公用工程 (22)8.1劳动保护 (22)8.1.1劳动保护的目的 (22)8.1.2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 (23)8.2安全生产 (23)8.2.1安全生产基本简介 (23)8.2.2安全生产的本质 (24)8.2.3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 (24)8.3三废排放及处理 (24)9 工程设计概算 (25)9.1物料的费用 (25)9.2投资总额 (25)10 结束语 (26)参考文献 (27)附录一 (29)附录二 (30)附录三 (31)1 绪论1.1设计依据本设计依据材料下达任务书进行编制。
PTA技术的发展趋势PTA中温氧化法是由美国中世纪公司(Mid-Century)于1955年发明,并在科学设计公司试验成功。
1956年Amoco化学品公司从科学设计公司获得此项专利后,在伊利诺斯州的乔利埃特建成了第一套装置,生产粗对苯二甲酸,再经TA酯化法精制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
1965年,该公司开发出加氢精制工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艺。
到目前为止,形成了BP-Amoco、INVISTA、三井油化、三菱化学、Eastman、Interquisa、泽阳、DOW-INCA等专利技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BP-Amoco和INVISTA。
目前,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世界PTA生产能力增长迅速。
1998年世界PTA生产能力仅为2051万吨/年,到2003年达到了3001万吨/年,其主要生产区域在亚洲、北美与西欧。
世界最大的PTA生产商是BP 公司,2003年总生产能力约681万吨/ 年。
近年来,PTA专利商和生产商,围绕降低原辅材料和公用工程消耗、节省建设投资、提高装置开工率等方面,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能量的充分利用、自动化水平及设备等方面也有了较多的改进,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把大量的定期手动操作纳入程序控制,采用能够满足工艺控制特殊要求的仪表等,PTA装置严重堵塞的情况基本上己经消除,装置的年操作时间已从不到7200小时延伸到了近8000小时。
PTA技术的发展及其趋势主要为下列几个方面:一、装置大型化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实践证明,当单系列能力扩大时,设计成本、管理费用均不致增加;建设安装成本略有增加;仅大型容器的材料成本有所增加。
装置规模的大型化,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成本,又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运行成本。
20世纪70-80年代,装置规模均在10万吨/年以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单系列的能力迅速扩大,由22.5万吨/年(25万吨/年),到35万吨/年,45万吨/年,目前在建的PTA装置普遍在50万吨以上。
目前世界PTA生产厂家采用的技术虽有差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1)精PTA工艺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对二甲苯(PX)氧化成粗TA,再以加氢还原法除去杂质,将CTA精制成PTA。
这种工艺在PTA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有:英国石油(BP)、杜邦(Dupont)、三井油化(MPC)、道化学-因卡(Dow-INCA)、三菱化学(MCC)和因特奎萨(Interquisa)等。
(2)优质聚合级对苯二甲酸(QTA、EPTA)工艺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PX氧化成粗TA,再用进一步深度氧化方法将粗TA精制成聚合级TA。
此工艺路线的代表生产厂商有三菱化学(MCC)、伊斯特曼(Eastman)、杜邦(Dupont)、东丽(Toray)等。
生产能力约占PTA 总产能的16%。
两种工艺路线差异在于精制方法不同,产品质量也有所差异。
即两种产品所含杂质总量相当,但杂质种类不一样。
PTA产品中所含PT酸较高(200ppm左右),4-CBA较低(25ppm左右),而QTA(或EPTA)产品中所含杂质与PTA相反,4-CBA较高(250ppm 左右),PT酸较低(25ppm以下)。
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均用于聚酯生产,最终产品长短丝、瓶片的质量差异不大。
目前,钴-锰-溴三元复合体系是PX氧化的最佳催化剂,其中钴是最贵的,所以目前该方面的一直进行降低氧化催化剂能耗的研究。
PTA生产过程中所用TA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C,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工业化的精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很多,但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成为制备精对苯二甲酸的最主要的生产工艺,这种工艺在对苯二甲酸的制备工艺中占有绝对优势。
对二甲苯高温氧化工艺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副反应较多;而且由于温度高、压力大对设备本身的要求就高。
因此工艺改进主要就集中在降低氧化反应温度和降低氧化反应的压力两个方面。
目前,拥有这一专利技术的公司主要有美国Amoco公司、英国ICI公司和日本三井油化公司,我国曾在不同时期引进过这三家公司的专利技术。
丙烯腈工艺进展丙烯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化工原料,是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
法国人Moureu 1893年用化学脱水剂由丙烯酰胺和氟乙醇制取丙烯腈,但一直未得到工业应用。
直到1930年,才开始丙烯腈工业生产。
后来发现丙烯腈的共聚物能够改善合成橡胶的耐油和耐溶剂性,其需求量便开始增大。
1940年,建立了以环氧乙烷与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工业生产装置。
1952年,用乙炔代替了环氧乙烷,成本大大降低。
1959年,出现了由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的方法,该法出现后,发展迅猛。
196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第一个建成以丙烯、氨和空气为原料、用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的化工厂,这种新工艺被称为Sohio 法。
英国Distillers公司、意大利Montedison 公司、法国Ugine 公司和奥地利OSW 公司相继开发了自己的催化剂和氨氧化法工艺。
我国的氨氧化法制丙烯腈于1960年起步,目前已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工业化技术水平。
丙烯腈的用途丙烯腈主要用于生产腈纶纤维,世界上其所占比例约为55 % 。
我国用于生产腈纶的丙烯腈占80 %以上。
腈纶应用十分广泛,是继涤纶、尼龙之后的第3 个大吨位合成纤维品种。
其次,是用于ABS/ AS 塑料。
由丙烯腈、苯乙烯和丁二烯合成的ABS 塑料和由丙烯腈与苯乙烯合成的AS 塑料是重要的工程塑料。
因该产品具有高强度、耐热、耐光和耐溶性能较好等特点,今后10 年其需求量将大幅增长。
与丁二烯共聚制丁腈橡胶也是丙烯腈的主要用途之一。
丁腈橡胶应用比例约占4 % ,年增长在1 %以上,主要用于汽车行业。
丙烯腈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
丙烯腈经催化水合可制得丙烯酰胺,经电解加氢偶联可制得己二腈。
丙烯酰胺主要用于纸张、废水处理、矿石处理、油品回收、三次采油化学品方面,其需求量以年均2 %的速率增长。
己二腈只用于生产乌落托品,年增长率为4 %。
此外,丙烯腈还可用来生产谷氨酸钠、医药、高分子絮凝剂、纤维改性剂、纸张增强剂等。
摘要本设计综述了国内外丙烯酸生产的工艺及其发展前景。
在对各种丙烯酸的生产工艺进行详细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丙烯两步氧化生产工艺生产丙烯酸。
首先,对丙烯两步氧化法生产丙烯酸工艺流程进行了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工段,分别是反应工段、吸收工段和精制工段。
其次,运用Aspen Plus 对工艺流程及各个设备进行模拟计算与优化,得到了各工段的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同时进行了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应器、精馏塔、吸收塔和换热器的设计及泵的选型,并设计了各个设备的自动控制方案,并绘制了反应器、塔的设备装配图、工艺流程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等。
最后对丙烯两步氧化法生产丙烯酸工艺进行了经济、环保和安全评价。
关键词:丙烯酸;反应;精制;工艺设计AbstractThe acrylic acid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its develop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detailed comparison among various acrylic acid processes, the technology of two-step oxidation of propylene was selected.The technology of two-step oxidation of propylene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which are the reaction section, the absorb section and the refined section. The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nd optimized using the Aspen Plus software, and the material balance and heat balance were also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material balance and heat balance, the reactors, towers and heat exchangers were designed and the pumps were chosen properly. Meanwhile, the automatic control schemes of all equipments were also presented. Besides, the main equipment assembly drawings, the process flow diagrams and the workshop layout were given. Finally, the evaluations of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afety of the technology program were carried out, which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is feasible and economically reasonable.Keywords acrylic acid;reaction;refining;technology desig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概述 (1)1.2 国内外丙烯酸产能及市场分析 (2)第二章丙烯酸生产的工艺流程设计 (3)2.1工艺方案的选择 (3)2.2 工艺流程的模拟与优化 (8)第三章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18)3.1 物料衡算 (18)3.2 能量衡算 (25)第四章丙烯酸生产的设备设计与选型 (34)4.1 反应器设计 (34)4.2 塔设备的设计 (41)4.3 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50)4.4 泵的选型 (54)第五章电气仪表及自动控制 (59)5.1概述 (59)5.2常用控制系统 (59)5.3自动控制系统的选择 (60)5.4单元设备自动控制 (61)第六章安全、储运设计与三废处理 (67)6.1 安全设计 (67)6.2 包装与储存 (69)6.3 三废处理 (70)第七章 5万吨/年丙烯酸生产的经济评估 (72)7.1 项目总投资估算 (72)7.2 财务评价 (72)7.3评价结果 (77)第八章结论 (79)参考文献 (80)致谢 (81)附录 (83)第一章绪论1.1概述丙烯酸(英文名:Acrylic acid),分子式为C3H4O2,相对分子量为6,结构式为CH2=CHCOOH。
PTA生产技术PTA由对二甲苯在醋酸溶剂中进行液相氧化制取,采用醋酸钴催化剂。
氧化反应条件大体是:温度185~200℃,压力0.98~1.5MPa,在立式罐反应器内进行气液相鼓泡反应。
BP和杜邦公司拥有专有技术,三菱化学、依斯曼化学和三井化学公司也开发有竞争性工艺。
PTA生产工艺可分为2类:一类是先将对二甲苯(PX)经空气氧化,制得粗对苯二甲酸(CTA),然后,将CTA精制成PTA,亦称二步法。
另一类是由PX只经氧化反应,就可制得PTA,亦称一步法。
二步法与一步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二步法制得的PTA中,杂质4-羧基苯甲醛(4-CBA)的含量在25×10-6以下,而一步法制得的PTA中,4-CBA含量为200×10-6~300×10-6。
后者又称为中纯度对苯二甲酸(MTA)。
依斯曼化学公司的E PTA工艺由粗对苯二甲酸(CTA)生产、聚合级对苯二甲酸(E PTA)生产和催化剂回收三部分组成。
对二甲苯在醋酸溶剂中用空气在液相催化氧化。
进料混合物(对二甲苯、溶剂和催化剂)与压缩空气混合,连续进入在中温下操作的鼓泡塔式氧化反应器,生成的CTA用来自溶剂回收系统的贫溶剂去除CTA中的杂质。
CTA再在后氧化步骤中提纯为E PTA,大大减少对苯二甲酸中的主要杂质-4-羧基苯甲醛(4-CBA)、对-甲苯甲酸(p-TA),E PTA从溶剂中分离和干燥。
悬浮固体作为CTA残渣分出和去除,在流化床焚烧炉中处理。
可溶性杂质从滤液中除去,溶解的催化剂用于循环。
该工艺加工步骤较少,与缓和氧化技术相结合,投资和操作费用较低。
在美国、西欧、亚太地区已建有工业装置,总能力为150万吨/年。
鲁齐石油和化学公司负责该工艺的技术转让。
我国深圳联合发展集团(UDC)将在浙江建设精对苯二甲酸(PTA)和聚酯的联合装置,50万吨/年PTA装置将采用依斯曼化学公司的E PTA技术。
BP公司最近还开发了环保型PTA生产工艺,可使废水和气体污染排放减少3倍,固体废物减少一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基本消除。
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摘要:丙烯腈在现代化化工企业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合成纤维、树脂等高分子材料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丙烯腈聚合物以及相应的衍生物在建材以及日用品应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丙烯腈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合理制定生产工艺,对于促进我国化工企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对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丙烯腈;生产工艺;催化剂;研究进展丙烯腈(氰化乙烯,AN),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能够用于生产合成纤维腈纶、热塑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丙烯酰胺等产品。
随产品需求不断增大,丙烯腈装置的扩能改造,由于反应器压力升高和催化剂负荷不足等因素影响,对催化剂性能要求更高,因此,催化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催化剂工业应用的成败。
目前有十余种生产工艺用于生产丙烯腈,如环氧乙烷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法和正在开发的丙烷氨氧化法等。
其中,丙烯氨氧化法是以丙烯、氨气和空气中的氧气为原料,副产物为氢氰酸、乙腈、丙烯醛、CO2和CO等。
该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稳定,易于得到精制的高质量产品,该方法是当代全球各国生产丙烯腈最先进的方法,工艺中的核心技术在于催化剂性能――催化剂的选择性(副产物生成量较少,深度氧化产物收率较低)、活性(丙烯腈收率、丙烯腈选择性、丙烯转化率)和寿命,对于生产装置的总投资和操作费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使用中,主要活性组分钼(Mo)的流失,催化剂结构变化或积炭等原因,导致催化性能下降。
催化剂效能是丙烯腈合成的关键,随着丙烯腈合成行业的发展,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扩能降耗,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1丙烯腈主要生产方法丙烯腈生产方法主要有:氯乙醇-氰化钠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法、丙烷氨氧化法。
前两种方法不仅生产原料毒性大,而且生产成本也高于后者。
丙烯氨氧化法具有原料便宜易得,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所以成为国内外丙烯腈生产的主要方法。
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简述目前世界PTA生产厂家采用的技术虽有差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1)精PTA工艺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对二甲苯(PX)氧化成粗TA,再以加氢还原法除去杂质,将CTA精制成PTA。
这种工艺在PTA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有:英国石油(BP)、杜邦(Dupont)、三井油化(MPC)、道化学-因卡(Dow-INCA)、三菱化学(MCC)和因特奎萨(Interquisa)等。
(2)优质聚合级对苯二甲酸(QTA、EPTA)工艺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PX氧化成粗TA,再用进一步深度氧化方法将粗TA精制成聚合级TA。
此工艺路线的代表生产厂商有三菱化学(MCC)、伊斯特曼(Eastman)、杜邦(Dupont)、东丽(Toray)等。
生产能力约占PTA总产能的16%。
两种工艺路线差异在于精制方法不同,产品质量也有所差异。
即两种产品所含杂质总量相当,但杂质种类不一样。
PTA产品中所含PT酸较高(200ppm左右),4-CBA较低(25ppm 左右),而QTA(或EPTA)产品中所含杂质与PTA相反,4-CBA 较高(250ppm左右),PT酸较低(25ppm以下)。
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均用于聚酯生产,最终产品长短丝、瓶片的质量差异不大。
目前,钴-锰-溴三元复合体系是PX氧化的最佳催化剂,其中钴是最贵的,所以目前该方面的一直进行降低氧化催化剂能耗的研究。
PTA生产过程中所用TA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C,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工业化的精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很多,但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成为制备精对苯二甲酸的最主要的生产工艺,这种工艺在对苯二甲酸的制备工艺中占有绝对优势。
对二甲苯高温氧化工艺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副反应较多;而且由于温度高、压力大对设备本身的要求就高。
因此工艺改进主要就集中在降低氧化反应温度和降低氧化反应的压力两个方面。
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摘要精对苯二甲酸(PTA)英文名称:Pure terephthalic acid(PTA)分子式C6H4(COOH)2 。
是以对二甲苯为原料,液相氧化生成粗对苯二甲酸,再经加氢精制,结晶,分离,干燥,得到精对苯二甲酸。
精对苯二甲酸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约在 300℃升华,自燃点680℃。
能溶于热乙醇,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冰醋酸和氯仿。
低毒,易燃。
其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0.05g/L~12.5g/ L。
精对苯二甲酸是生产聚酯切片、长短涤纶纤维等化纤产品和其它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薄膜和聚酯瓶,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关键词:氧化反应结晶高压吸收常压吸收分离干燥溶剂及催化剂回收残渣蒸发溶剂脱水萃取常压汽提系统加氢反应过滤目录摘要 (I)前言···········································································································································- 1 -第一章精对苯二甲酸的工业概貌·······················································································- 1 -1.1 世界精对苯二甲酸工业概貌···············································································- 1 -1.2 我国精对苯二甲酸工业概貌···············································································- 2 -第二章精对苯二甲酸的上下游产业链·········································································- 3 -2.1 精对苯二甲酸的上游产业···················································································- 3 -2.2 精对苯二甲酸的下游产业···················································································- 3 -第三章精对苯二甲酸的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4 -3.1 精对苯二甲酸的性质·····························································································- 4 -3.1 精对苯二甲酸的主要用途···················································································- 4 -第四章精对苯二甲酸的主要原料··················································································- 4 -第五章产品方案及规格·····································································································- 4 -5.1 产品方案·····················································································································- 4 -5.2 主要产品规格···········································································································- 5 -第六章精对苯二甲酸的生产工艺技术·········································································- 5 -6.1 国外工艺技术现状··································································································- 5 -6.2 国内的工艺技术选择·····························································································- 6 -第七章精对苯二甲酸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 7 -7.1 反应历程简介···········································································································- 7 -7.1.1 对二甲苯氧化······························································································- 7 -7.1.2对苯二甲酸精制··························································································- 7 -7.2 工艺流程简述···········································································································- 7 -7.2.1 空气压缩机···································································································- 8 -7.2.2 100 单元---母液储存罐·········································································- 8 -7.2.3 200 单元--氧化反应、结晶、高压吸收及常压吸收。
顺酐生产现状,对苯法和正丁烷法顺酐生产路线进行了技术分析,重点介绍正T烷法生产顺酐的生产工艺,包括ALMA工艺、BP 工艺、SD工艺及CONSER—pANTOCHIM工艺。
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膜酐消费及市场,指出正丁烷法生产顺酐的关键是催化剂的研制.提出生产顺酐的建议。
关■■顺酐生产需求发展顺酐又名马来酸酐,化学名为顺丁烯二酸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目前,顺酐已成为继苯酐及醋酐之后的第三大酸酐,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国外80年代以前大部分为苯法固定床生产工艺,但由于成本高、污染较大等,世界各主要厂商已逐渐采用以正丁烷为原料的生产工艺。
美国从70年代开始,顺酐生产由苯法向正丁烷法转化。
苯法基本上被淘汰。
到目前为止,美国已实现100%的转化。
在欧洲,已有70%以上的苯法装置转化为正丁烷法。
国外新建的顺酐生产厂基本上以正丁烷法为主。
自从1988年BP公司建成第一套正丁烷流化床顺酐生产装置以来,由于流化床工艺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正丁烷流化床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顺酐生产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顺酐的生产目前仍以苯法固定床工艺为主,正丁烷法生产装置全国仅有两套,实际产量不到全国总产量的10%,显然不适应今后顺酐工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轻烃资源的不断开发。
正丁烷法生产顺酐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快的发展。
1顺酐生产情况1.1国内外顺酐生产能力夏产量截至1998年底,世界顺酐生产能力约为1.246 Mt/a。
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西欧、亚洲等,生产方法以正丁烷法为主,全球最大的顺酐生产厂家是美国的Huntsman公司.生产能力达到109 kt/a,采用的是正丁烷固定床生产工艺。
历年来世界顺酐生产能力见表1。
从表1看出,亚溯是顺酐生产能力增长最快的地区,1990年其生产能力占世界生产能力的27.1%,1998年则占40%,成为世界最大的顺酐生产基地。
全球顺酐产量见表2。
衰2世界鹿酐产量h从表2可以看出,近10年来,全球顺酐产量收穑日期:200l-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