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座右铭”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传统文化|齐文化经典故事——桓公守信齐桓公即位之初,对相国管仲“以德服天下”、对诸侯诚信友善的劝谏置若罔闻,多次攻打鲁国。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率军大举进攻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庄公、曹刿所率鲁军击败。
但他没有吸取教训,一心想复仇。
公元前681年,他不顾相国管仲的反对,再次征伐鲁国。
这次,鲁国见齐军来势凶猛,不敢迎战,就请求服从齐国,并希望齐国不再侵略鲁国。
齐桓公许诺了。
两国在柯地(今山东东阿西南)举行会盟。
齐桓公竟然未带兵器,欣然前去赴盟。
鲁庄公和曹刿却怀中带剑,暗藏凶险。
上了盟台之后,鲁庄公突然从怀里抽出剑来,左手举剑对着齐桓公,右手指着自己说:“你们齐国逼人太甚,侵占了我们鲁国大片国土。
现在鲁国的边境,距离国都曲阜只有五十里了。
罢罢罢,反正鲁国灭亡了我这国君也当不成,干脆和你同归于尽!”管仲在台下见情况紧急,准备跑上台去,护卫齐桓公。
曹刿站在两个台阶之间,拔出利剑,挡住管仲的去路。
口气强硬地说:“你不能上台去!两位国君将改变原来计划,重新谈判。
谁也不能上台,否则利剑伺候!”管仲只好在台下,对齐桓公高喊:“君上快把占领鲁国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吧!两国就以汶水为界好了!”最后,齐桓公在鲁庄公、曹刿的威逼下,签订了盟约。
齐鲁两国确定以汶水为界,从此两国友好,息兵罢战。
回国后,齐桓公咽不下这口恶气,想撕毁盟约,教训一下鲁国。
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不要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应该如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
各诸侯见齐桓公言而有信,恪守承诺,都纷纷服从齐国。
不久,齐桓公成了公认的霸主。
十大齐文化名人1、齐桓公:名姜小白,春秋中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桓公台,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
2、管仲:名管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
春秋中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
管仲执政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
其思想、言论被后世德管仲学派收集在《管子》一书之中。
管仲墓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牛山北麓。
3、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
与管仲相交很深,史称“管鲍之交”。
公元前685年,劝齐桓公不要记一箭之仇,力荐管仲为相。
让相后多次劝谏桓公、管仲不要骄傲自满,尽心竭力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齐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鲍叔牙墓在济南市王舍人镇济钢新村鲍山脚下。
4.晏婴:字仲,谥号平。
时人尊为“晏子”,世称“晏平仲”。
他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期担任景公时期齐国相国,是春秋晚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廉洁勤政、崇礼爱民、机智善辩,并能力谏齐侯,身体力行,使齐国在列国诸侯的纷争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
晏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
5.田穰苴:春秋晚期齐国著名军事家。
他出身低贱,在晏婴的举荐下为将,为了严明军纪,斩了监军庄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
后人将他的军事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一书,简称《司马法》。
田穰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250米处。
6.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军事家。
因齐国内乱逃奔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闾任用为将。
公元前506年指挥数万吴兵,以少击众,柏举一战大破楚军,后攻下郢都。
其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齐桓公的三个典故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有名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下面介绍与其相关的三个典故:
1. 肝胆相照
据传,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和国相管仲情谊深厚,常常以“肝胆相照”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次在举行盂兰盆节时,齐桓公做了一次非常难吃的肉,但是管仲却吃得津津有味,齐桓公问他“这肉难吃,你怎么还这么能吃?”管仲回答说“身体不一定能承受得住,但是肝胆是常常要用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经常锻炼它”。
这种“肝胆相照”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2. 宴平原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除掉周王室的霸权,召集了晋、宋、卫、蔡、陈、郑等国的贵族一起拟定盟约。
为了增加和协调各国之间的对话性,齐桓公决定在平原上举行盛大的盟约宴会。
在宴会上,齐桓公对来宾们的款待真诚周到,即使是自己的臣属,也不忘提醒他们守护国家利益,拳拳爱民,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样的宴会至今仍然是“宴平原”这一经典场面,为人称道。
3. 画虎不成反类犬
据传,在齐桓公时代,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虎,他的
画虎极为传神,神态、气势栩栩如生,观者有如身临其境。
但是,他不喜欢向命令他画虎的人交代如何捕捉虎,想的是随便讲一讲,虎也不会跑出来。
齐桓公知道了这个事情,就特意安排人手去捕猎虎,让这位画家观察野生虎的神态,这样他的画虎更加传神动人,这也就造就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做美化、吹嘘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真实,符合实际情况。
齐桓公提出的口号_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后来成为一个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齐桓公提出的口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齐桓公提出的口号尊王攘夷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
而春秋时期执行这个尊王攘夷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第一位霸主,齐恒公。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过废除太子的动向,但是被齐恒公得知了。
于是齐恒公率领诸侯君主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齐恒公以天下诸侯的意向,确立了周朝太子的正统地位。
第二年,考虑到当初会盟首止时,郑国不出会,齐恒公率领联军前去讨伐郑国。
后来周襄王即位,齐恒公同诸侯一同于周襄王的使者会盟,承认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齐恒公和鲁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会盟,见证了宰孔代表周王封齐恒公为诸侯长,由此春秋出现了一霸。
齐恒公身为春秋诸侯长,有着维护华夏文明的责任。
当山戎发兵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抵挡不住,燕国国君向齐恒公求救。
于是齐恒公排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将山戎逐出燕国国境。
当山戎攻占了刑国,毁掉了刑国都城后,齐恒公率军救刑国。
齐国军队又一次成功击退山戎,还帮助刑国在夷仪建立了新的都城。
另外齐恒公还率联军伐楚,逼迫楚国向中原的周王室进贡,楚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中,尊齐国为诸侯长。
齐恒公的尊王攘夷一方面成功阻止了外敌对华夏文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为齐国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合法,后世就很多诸侯王效仿齐恒公。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
尊,就是尊重,推崇。
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
攘,是抵御的意思。
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是什么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首,那么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是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希望对你有帮助!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而“尊王攘夷”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中。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
而春秋时期执行这个尊王攘夷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第一位霸主,齐恒公。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过废除太子的动向,但是被齐恒公得知了。
于是齐恒公率领诸侯君主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齐恒公以天下诸侯的意向,确立了周朝太子的正统地位。
第二年,考虑到当初会盟首止时,郑国不出会,齐恒公率领联军前去讨伐郑国。
后来周襄王即位,齐恒公同诸侯一同于周襄王的使者会盟,承认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齐恒公和鲁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会盟,见证了宰孔代表周王封齐恒公为诸侯长,由此春秋出现了一霸。
齐恒公身为春秋诸侯长,有着维护华夏文明的责任。
当山戎发兵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抵挡不住,燕国国君向齐恒公求救。
于是齐恒公排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将山戎逐出燕国国境。
当山戎攻占了刑国,毁掉了刑国都城后,齐恒公率军救刑国。
齐国军队又一次成功击退山戎,还帮助刑国在夷仪建立了新的都城。
另外齐恒公还率联军伐楚,逼迫楚国向中原的周王室进贡,楚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中,尊齐国为诸侯长。
齐恒公的尊王攘夷一方面成功阻止了外敌对华夏文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为齐国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合法,后世就很多诸侯王效仿齐恒公。
尊王攘夷口号什么意思“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
尊,就是尊重,推崇。
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
攘,是抵御的意思。
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中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和卓越的实践成果。
他们之间也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大多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胆略、才干和人格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一、齐桓公,“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齐桓公,姬姓,名称,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君主和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推行了以“民为本”的理念,秉承了“仁政”和“罚不至于民”的思想,被誉为“仁君”和“齐国之春秋圣君”。
据传说,齐桓公曾经有一次与管仲比试谋略的经历,被称为“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
当时,齐桓公想要通过施行封赏政策来安定国内的政治动荡,但是他又考虑到如果直接封赏,可能会引起官员的不满和反对,甚至会导致叛乱和内乱。
于是,齐桓公决定考验管仲的谋略,看看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管仲被考验之后,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办法。
他说:“陛下可以开始封赏,但不要告诉大臣们封赏的具体名单和等级,等到大家问时,就逐一告诉他们,显示你的诚信和公正。
”齐桓公听后感觉很意外,觉得这个办法太简单了,不足为奇,但是管仲却向他保证这一办法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建议,开始逐步封赏,并在不久之后,确实获得了全国的民心和官员的支持。
这个典故,虽然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才干和智慧,表明了他们重视民生、听取意见和善于妥善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追求和人格魅力。
二、管仲与鲍叔,“俩冤家”传奇管仲和鲍叔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成就。
不过,由于两人的观念和理念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许多传奇的事件和典故。
据传说,管仲和鲍叔之间最著名的“俩冤家”的故事,就是关于“石井之盟”的故事。
当时,管仲和鲍叔分别领导着齐国和鲁国两支联军,将大军集中在石井这个地段,为争夺霸权展开了一场恶战。
春秋五霸每个人的典故一、齐桓公:「舍糗躧齐」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以其聪明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手腕而闻名。
有一次,他在宫廷中听到一位官员说自己是齐国的支柱,于是齐桓公就拿起一把糗(音qiū)米问他能不能将其踏平。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齐桓公深知团结的重要性,他通过这个典故向大家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团结一心,齐国才能兴旺发达。
二、晋文公:「晋文公不弃疾」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他有一次生病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责任,而是继续处理国家的事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晋文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决心,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不退缩。
这种精神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三、秦穆公:「鸣条之志」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他有一次在山林中听到鸣鸟的叫声,他深受启发,决定要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于是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秦穆公是一个有远见和智慧的君主,他能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国家治理中,为秦国带来繁荣和进步。
四、楚庄王:「人臣之心」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听取臣子的意见,并且经常与臣子们进行讨论。
有一次,他命令臣子们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方,然后他自己站在中间,以此来体察臣子们的心情。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楚庄王重视民意和臣子的声音,他通过这个举动向大家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君主应该倾听和尊重他的臣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五、吴王阖闾:「洪水滔天」吴王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他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洪水。
他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亲自带领臣子们修筑堤坝,最终成功地控制住了洪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吴王阖闾是一个有勇气和决心的君主,他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且能够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春秋五霸各自以其独特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们的典故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品质和智慧,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齐桓公出生于公元前716年,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是个大国吞并小国,不断扩展的版图充满杀戮和野心的时代。
在几十年前,周王室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王朝主宰天下的局势消失了。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东征西讨、尊王攘夷,九合天下,最终成为春秋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齐桓公,出生年月不详,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姜姓,名小白。
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帝位。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叫公子小白不能称之为姜小白?春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姜是姓,只能由女人用。
应该叫”公子小白“(即位前)、齐侯小白(即位后),或直接叫”小白“。
而《左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白“是名不是字,女人名字要带姓,放在后面。
而女人的名字一般和男人、国家有关。
比如:晋文公逃亡到秦国娶的秦穆公女儿叫文嬴,嬴是秦国国姓,女子表明姓,文是晋文公的文。
最开始她叫怀嬴,是因为她最初是晋文公侄子晋怀公的老婆。
还比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姜姓是申国的国姓,武公的老婆。
为什么又叫齐桓公田午?这里说的齐桓公可不是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而是另一位战国时的齐桓公,本名叫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
民间流传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的蔡桓公,实际上指的是这位齐桓公田午。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在野外打猎的时候被人袭击,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国外。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作为爵位继承人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射杀小白,但小白并却没有被射死,而是迅速赶回齐国,继承了皇位,而齐桓公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座右铭的由来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这是崔瑗的名篇《座右铭》。
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歌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歌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
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歌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间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歌器。
孔子知道歌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歌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
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
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歌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歌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歌器放在座右了。
这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瑗《贤女帖》释文: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憔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
一、田齐桓公。
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第三任君王田午谥号为“齐桓公”。
他的父亲是田氏齐国的创建者田和,他的哥哥是田齐时代的第二任国君田剡。
公元前374年,田午弑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为齐桓公。
这次宫廷政变导致了国内政局混乱和诸侯列国的武装干涉,出现了燕、魏、鲁、卫、赵纷纷伐掠齐地的局面。
面对内忧外患,齐桓公田午奋力抗争。
在公元前370年,齐桓公田午秦、魏攻韩,韩求救于齐之机袭击燕国,夺取了燕国的桑丘,逐渐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唐太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三、两个人的共同点:杀兄自立。
1、诸侯争霸时代齐国的第三十四任君王田剡,是春秋时期齐国权臣田和的儿子。
《竹书纪年》中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
二十二年,田侯剡立。
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
”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田剡被田午所弑,谥号齐废公。
2、大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玄武门兵变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痛哭不已,与众将士言:太子生前对我等不薄,此刻正是报恩之时。
做大钟的架子,齐恒公称善的文章
我今天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甘心自己的职位在管仲之下,孔子说:“管仲被重用,执掌政事。
善良的齐恒公没有做大钟的架子,多次会见诸候,安全天下,齐恒公因此强大,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些全是管伸的谋略。
”
在这三个人中,我最敬佩齐桓公和他的精神。
齐桓公,他生前和管伸是对手,后来齐桓公成功地获得了皇位,明明可以杀了管仲一雪前耻,他可以理智地听从鲍叔牙的劝告,不但没有杀掉管仲,还重用了他,让他当大臣帮助治理国家。
他可以放下个人之间的利益仇恨,去重用曾和他有过节的贤才。
最终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功的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这类不计前嫌的故事:魏征是唐朝开国太子李建成的大臣。
李建成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却能欣赏魏征的才能,收为已用,最后魏征为李世民效忠,李世民也奠定了唐朝点观之治繁盛治世局面的基础。
由这些故事可见,一个人,只有善良,心胸开阔,懂得包容,才能成就大事业。
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小利益小矛盾而耿耿于怀,那么我们将看不到更美好更远大的将来,也做不成大事。
漫谈华夏.华夏文明的捍卫者,齐桓公(5)文:子夏记漫说历史,闲讲创业,论大千世界春秋的主题是争霸,战国的主题是兼并既然是争霸,那就要提出一个自己的口号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东方大国,开国国君为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在经历漫长的西周以后。
齐国以大国强国的姿态,第一个走上了霸主的舞台。
齐桓公在暴揍了公子纠的金主鲁国以后,在与鲁国的会盟仪式上,被曹沫威胁,无奈当众承诺归还侵吞鲁国的土地。
他本想反悔,后来被管仲拉倒一边小声告知,这样当众反悔对于舆论不好,只得忍气吞声作罢。
可没想到,这件事传到了天下诸侯耳中,一下子成为了美谈,天下诸侯都对齐桓公守信行为交口称赞。
齐桓公一看,这没有想到,居然获得这么好的舆论效应,不好好利用一下可惜了。
就按照这样道德模范的人设来包装自己,岂不美哉?第二年机会就来了,参加过北杏之盟的宋国违背盟约,于是齐桓公有了收拾宋国的借口,当然为了名正言顺,包装自己,齐桓公还是先去请示了周天子,以天子的名义讨伐。
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不管多不要脸,发动战争还是要找个理由借口,说别人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实就是洗衣粉。
周天子现在也混得不咋的,时常就想恢复西周唯我独尊的状态。
一听说齐桓公来面见自己,赶紧召见,一见面齐桓公就痛斥宋国国君不尊周礼,不敬天子,随便废立国君,想来征询一下天子的意见。
反正就是,老大表个态吧,怎么收拾宋国。
周天子一见,齐候这么敬重自己,看来毕竟的姜太公后裔,就是好啊,忠于大周啊。
正好可以借助一下齐国的实力,长长天子的威风。
于是拉起齐桓公的手热情说到:好好好,宋国是要收拾一下的,我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盟军就由齐候一齐统率吧。
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
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
—《左传·庄公十四年》宋国这边看到齐桓公打着天子旗号带领着诸侯大军杀到宋国,直接投降,表示要归顺天子的领导。
这次的胜利让齐桓公喜出望外,看来天子的名义就是好使啊,于是在第二年在鄄地会盟,这次会议邀请了尊贵嘉宾,天子代表单伯,,卫国,郑国,宋国的国君。
关于“座右铭”一词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宋朝时有个叫吴介的人很喜欢史书。
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事,他都抄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称之为“座右铭”。
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惕自己的文字。
时间长了,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
以后就慢慢地传开了。
“座右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可以借鉴的往事,形式也不仅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边了。
另一种说法是有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了,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
庙堂里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装酒的器皿。
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把液体装进一半就直立起来。
这种酒具叫“欹(qī)器”。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欹器。
孔子于是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
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
自满就好比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
”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
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
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
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
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
后来人们挂在书房里的铭文也并不都是金属戒训文字,还包括许多格言,警句;大多数人也不再用金属,而是使用书法条幅来代替了。
“座右铭”这个词一直用到今天,词义也扩大为“信条、准则、追求”等。
如:“这种事我是不会过分计较的,‘淡泊名利’是我的座右铭”。
关于齐桓公的小故事1、鄄地会盟齐桓公六年(前680),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
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
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
齐桓公租神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2、柽之会与重建邢卫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
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3、管仲拜相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
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弊激亏4、庭燎招士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
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
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原名姜小白,是齐国的一位著名君主。
他在位期间,通过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力量等手段,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齐桓公的典故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1.葵丘会盟:齐桓公在位期间,为了遏制楚国的扩张,联合各诸侯国进行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与各国诸侯举行会盟,并签订了《葵丘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互相支援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条约之一。
此次会盟使得齐桓公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2.鹿之谋:齐桓公曾询问管仲关于鹿的价格问题,管仲回答说:“鹿价贵如千金。
”齐桓公不解地问:“鹿在野外不是很多吗?怎么可能这么贵?”管仲解释说:“鹿价之所以贵,是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买得起。
”齐桓公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决定通过限制狩猎来保护鹿群,从而增加了国家财富。
3.尊王攘夷:齐桓公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
他尊重周朝的天子,并帮助其他诸侯国抵抗戎狄的侵扰。
在一次与戎狄的战争中,齐桓公派遣大将隰朋率领大军出征。
隰朋在行军途中发现了一处水源,但水质混浊不能饮用。
他派人到远处寻找清水,但都没有找到。
隰朋苦思冥想之后,派人从低处向高处放水,将混浊的水引入一条小溪中,再从高处向低处放水,使得水质逐渐变得清澈。
士兵们得以解渴并继续行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反映了齐桓公尊重周朝的天子和帮助其他诸侯国抵抗外敌的精神。
4.老马识途: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在行军途中迷失了方向。
管仲建议说:“可以利用老马认识道路的能力来寻找出路。
”隰朋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带路,部队跟在后面,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个故事反映了管仲和隰朋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
5.鸡鸣狗盗:齐桓公有两位门客,一个善于鸡鸣叫城门开启,一个善于偷盗城门钥匙。
在一次出城狩猎时,两人互相配合,成功地打开了城门。
这个故事反映了齐桓公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
座右铭一词的由来解析座右铭一词的由来解析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但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一词的由来。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座右铭"一词的由来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座右铭的由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有关。
史书记载,为了纪念有春秋五霸之一称号的齐桓公,齐国人在齐桓公去世后为他专门修建了一座庙堂,并在庙堂中放置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器具,包括一个十分独特的酒器欹器。
这种酒器的设计十分别致有趣,里面没有液体的时候,它是倾斜的,而若向其中倒入一半酒的话,它会自动直立起来,十分奇怪。
某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来到这座庙堂中进行祭拜,看到了这支设计新颖独特的酒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向庙堂中的人询问酒器的详情,并从管理香火的人那里得知这是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
看着眼前的酒器,又联想到一些关于齐桓公的事情,孔子大致推断出了这个欹器的意义。
孔子指着欹器,意味深长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这个酒器之所以空着的时候向一侧倾斜,而倒人大半酒水的时候却能稳稳地直立起来,若继续加酒至满的话就会倒下去,正是在提醒人们不能过于自满,太过自满的话是一定会吃苦头的。
齐桓公当时就非常喜欢这种欹器,经常把它摆在自己的座位右边,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自满。
因此,在建造这座为了纪念齐桓公的庙堂时,人们便将这个意义深刻的酒器一同摆在了庙堂中,以供后人参拜。
说罢,孔子便在学生们而前将水倒进了欹器中,欹器果然像所说的那样。
然后,孔子又将这一道理用到了读书上,提醒学生在读书时更要学会做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而且,据说孔子回到家后也请人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酒器摆在自己的座位右边,以时刻警示自己。
据说,到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经请人为齐武帝的儿子做过一个类似的器具,以示警醒。
在这之后,在座位右边放置欹器渐渐演变成了将文字镌刻在金属器具上,但座右铭的叫法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说,座右铭一词来源于宋朝,当时有个非常喜欢史书的人名叫吴介,他对史书不光是读读而已,还会将书中看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抄写下来,并放在自己座位的右侧,作为自己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来源。
始于贤明终于昏聩的齐桓公金星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与他的贤明是分不开的。
最能体现齐桓公的贤明的,当然是他任用管仲为相。
要知道,管仲可是辅佐公子纠与他争夺君位、并且拿箭射中其带钩、差一点要了他性命的人。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意即齐桓公是靠佯装中箭身亡,骗过了管仲,才算逃过一劫的。
然而,在听了鲍叔牙“得管仲与召忽,则社稷定矣”(见《管子·匡君大匡》)的话后,他不计前嫌,用计将管仲从鲁国弄回齐国(鲁国也知道管仲是个人才,所以有人劝鲁庄公,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不能让他活着回齐国,应该杀了他。
齐桓公骗鲁庄公说要亲手杀了管仲,如果鲁国不把管仲活着送还,就要兴师攻打鲁国,管仲这才被绑着送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后,齐桓公诚心诚意、郑重其事地拜他为相。
对此《吕氏春秋·不苟论》中有记述如下:……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豭焉,生与之如国。
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
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
”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引文中的“夷吾”即管仲,“夷吾”系其名,“仲”为其字。
引文的意思就是:齐桓公派专车到齐国边境去迎接管仲,又是点火把、又是杀公猪,并以猪血涂身,举行除灾去邪的祭祀活动,恢复管仲的自由之身后再让他回国。
后来齐桓公又在宗庙举行隆重的仪式,向祖先告荐说,自从听了管仲有关治国的言论后,自己越发变得耳聪目明,希望祖先庇佑他和管仲,继而又在祖先灵前请求管仲辅佐自己。
有道是:留人先留心。
看来这齐桓公不只是胸襟和气度不一般,对如何真正留住人才为己所用,也是颇有手段的。
还有两件事,一件是齐桓公见小臣稷之事,另一件是任用卫国人宁戚之事,虽然看似小事,但都很能说明齐桓公的心胸和识见。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事,《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记述如下: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关于齐桓公的小故事介绍齐桓公好服紫
导语: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霸主,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这里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他当年在提出“尊王攘夷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霸主,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这里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他当年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后,帮助远在北方的燕国击败了山戎的侵略,并且一路打到了孤竹之地。
并且因为这块领地太遥远就把它让给了燕庄公,因此得到了诸侯们的信服。
齐桓公能够得以开创霸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贤举能,这里小编就不说那些说腻了的和管仲“相杀相爱”的故事了,转而说一下他招贤的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
据说当年齐桓公非常重视有才能的人,在管仲的辅助下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觉得只是一个管仲就让齐国发生这么多的变化,那么要是有更多的人才就会更好,于是让手下的人在宫殿外面烧起火把,壮大声势,招揽贤能,但是整整一年都没有人来,齐桓公非常尴尬。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希望求见齐桓公,手下人就问他有什么本事,他说:“我会背乘法口诀表。
”手下人报告了齐桓公以后,齐桓公自己都觉得可笑,就让手下人让他回去,但是那个乡下人说:“大王你这么鼓捣了一年了,还没有人来求见,是因为那些人害怕自己的才能达不到您的要求,现在如果我只是会背诵乘法口诀表就能够得到您的礼遇,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知道你的诚意,纷涌而至。
”听到这,齐桓公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就隆重的接待了他,很快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前来投奔。
这个故事和“千金买马骨”接近,显现了齐桓公的用人气度。
生活常识分享。
龙源期刊网
齐桓公和“座右铭”的由来
作者:红琴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5期
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
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问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
知是欹器。
孔子知道欹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
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
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了,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