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权面临的问题和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286.88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公诉权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摘要]公诉权是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中所承担的特定职能和责任,科学合理的配置检察公诉权是我国目前检察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公诉权配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合理配置,以保证我国检察公诉制度永葆生机活力。
[关键词]公诉权;配置;问题;完善一、我国检察机关公诉权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公诉权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等部门侦查终结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有权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提起公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
笔者认为,我国检察机关公诉权配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检察官审查起诉的自由裁量权很小检察官审查起诉的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不起诉裁量权上,我国现有立法将相对不起诉限定在“犯罪情节轻微”的范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刑事犯罪数量不断增多的现实,检察机关难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办理更多的刑事案件来实现诉讼经济的目的。
而反观国外的立法,大多数国家的检察官自由裁量权较大。
(二)不起诉制度不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包括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三种。
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行为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将案卷退回公安机关处理。
发现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将案卷退回公安机关并建议公安机关重新侦查。
如果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捕,应当撤销逮捕决定,通知公安机关立即释放。
”对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发现有同样情形的,按《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3条将案件退回本院侦查部门建议做撤销案件处理。
笔者认为这种处理办法有欠妥当,一方面,当检察机关发现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时,只能把案子退回公安机关或其内部的自侦部门。
这样不仅造成了程序的倒流,也不利于及时保护无罪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对上述的两种情况不享有决定不起诉权,不能及时体现其发现错误立即纠正的精神,违背了司法公正原则。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07.02.02•【文号】[2007]高检诉发18号•【施行日期】2007.02.02•【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提起公诉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2007年2月2日[2007]高检诉发18号)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法律、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检察院公诉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撤回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案件提起公诉后、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因出现一定法定事由,决定对提起公诉的全部或者部分被告人撤回处理的诉讼活动。
第三条对于提起公诉的案件,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撤回起诉:(一)不存在犯罪事实的;(二)犯罪事实并非被告人所为的;(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四)证据不足或证据发生变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五)被告人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的;(六)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的;(七)法律、司法解释发生变化导致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八)其他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
第四条对于人民法院建议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或拟作无罪判决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审查并与人民法院交换意见;对于符合本意见第三条规定的撤回起诉条件的,可以撤回起诉;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第五条案件提起公诉后出现如下情况的,不得撤回起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分别作出处理:(一)人民检察院发现被告人的真实身份或者犯罪事实与起诉书中叙述的身份或者指控犯罪事实不符的,可以要求变更起诉;发现遗漏的同案犯罪嫌疑人或者罪行可以一并起诉和审理的,可以要求追加起诉;(二)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犯罪事实,可能影响定罪量刑,建议人民检察院追加或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同意的,应当提出追加或变更起诉;不同意的,应当要求人民法院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依法判决;(三)人民法院认为不属于其管辖或者改变管辖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将案件退回人民检察院,由原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四)公诉人符合回避条件的,由人民检察院作出变更公诉人的决定;(五)因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由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审理;(六)对于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并且不是必须追诉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或者被告人在宣告判决前死亡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终止审理。
公诉案件撤回起诉效力问题的思考作者:卞东胜丁能宝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1年第09期章某凭借人民法院准许撤回起诉裁定书向所在单位要求恢复职务和待遇,但遭到拒绝,理由是: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回起诉不等于宣告无罪,该案诉讼程序还没有终结,检察机关应对章某作确认无罪的诉讼终结处理。
为此,章某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要求确认诉讼已经终结并宣告其无罪。
那么,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对于诉讼程序究竟产生怎样的效力?从本案来看。
检察机关因发现不应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而要求撤回起诉,在案件撤回起诉后,诉讼程序是否应当认为已经终结,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效力问题的思考。
由于现行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撤回起诉后如何处理未作出明确规定。
致使实践中对撤回起诉的效力认识不一,导致案件撤回起诉后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统一,有的将撤回起诉的裁定直接作为终结诉讼的依据;有的则在撤回起诉后以不起诉决定终结诉讼;也有的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作撤销案件处理;有的撤回起诉后,案件又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进而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这种撤回起诉实践中的混乱现象,影响了撤回起诉的诉讼价值。
也使这一程序的运用受到诟病。
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是处分公诉权的行为。
意味着对被告人放弃追诉,表明检察机关对被告人是否应付刑事责任作出了否定性的评价,这种诉讼行为足以导致诉讼程序的终止,具有终结诉讼的效力。
我们认为,根据现行司法解释所确立的撤诉制度,撤回起诉不具有终结诉讼的效力,而是效力未定的诉讼行为。
理由如下:一、撤回起诉不是实质性的诉讼终结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并非被告人所为或者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
可以要求撤回起诉。
撤回起诉须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才能发生效力。
撤回起诉成立后,对人民法院而言,就丧失了对这一案件继续审判的基础;对检察机关来讲,撤回起诉后,没有新的事实或者新的证据不得再次起诉。
刑事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探讨[摘要]在司法实践中,撤回起诉是检察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常用的一种方式。
但由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就检察机关是否可以将已经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撤回起诉作出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相关问题的司法解释也不全面、不具体,各地司法机关在实践操作中对此缺乏统一的认识、做法也不一致,影响了刑事司法的严肃性。
2007年,最高检公诉厅下发了《关于公诉案件撤回起诉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目的是为保证司法统一,对撤回起诉在检察院内部予以规范。
本文拟结合该指导意见,试从撤回起诉的涵义、合理性、条件、程序、效力等方面对撤回起诉进行探讨,以期对刑事诉讼立法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言,希望有助于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撤回起诉;司法解释;立法建言一、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的涵义公诉案件的撤回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后,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因出现一定法定事由,决定将案件撤回处理的诉讼活动。
从这一概念可见,撤回起诉的实质内容与公诉权的内涵是相悖的。
公诉权是法定的专门机关代表国家主动追诉犯罪,请求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处以刑罚的一种权力。
公诉权的核心就是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
而撤回起诉是在公诉机关提起公诉后,发现本不应该起诉或不必要起诉时,撤回已经提起的控诉,即要求法院将判罪的被告人撤回来,进行无罪处理。
事实上,撤回起诉制度的设置,是基于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由于案情的变化、证据的变化等因素的存在,起诉之后再撤回起诉有利于公诉部门及时纠正错误,而与公诉权相辅相成的重要权能。
撤回起诉制度以一种刑事诉讼过滤机制和诉讼程序补救机制,与公诉机制共同彰显诉讼的程序价值和人权保障功能,维护着检察权威和司法形象,是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诉讼权力。
二、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一)撤回公诉符合起诉便宜主义我国在对犯罪行使追诉权方面,实行起诉法定主义为主和起诉便宜主义相结合的起诉原则。
完善撤回公诉制度的思考[摘要]撤回公诉制度蕴含重要价值取向,为现代刑事诉讼广泛采纳。
我国现行撤回公诉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撤诉时间、撤诉理由、撤诉效力等规定不尽合理,应根据司法实践完善我国撤回公诉制度。
[关键词]撤回公诉;制度缺陷;制度完善撤回公诉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处理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虽然现行《刑事诉讼法》未对此作出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77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351条均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撤回公诉权,但由于立法的缺位和司法实践的各行其是,导致撤回公诉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直接影响到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本文拟以撤回公诉制度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分析其缺陷所在,并提出完善建议。
一、撤回公诉制度的价值取向价值之一: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作为被指控对象,面临国家公诉机关的指控,力量对比悬殊,如果人身自由受限,其还必定面临调查取证、申辩投诉等不便。
随着审判的终结,其还面临可能被定罪量刑的风险。
因此,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人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经济等压力。
鉴于此,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无犯罪行为或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以主动撤回公诉的方式及时终止诉讼,可以使被告人尽早摆脱刑事诉讼,尽可能减少审判带来的损失。
价值之二:追求诉讼效益现代诉讼活动中,诉讼经济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量的案件处理。
我国目前存在司法资源短缺和案件大量上升的尖锐矛盾,诉讼效益的提高愈发重要。
撤回公诉节约了司法资源,给司法机关和相关当事人减少了审判活动带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二、我国现行撤回公诉制度之缺陷(一)撤回公诉的时间不合理,有悖于诉审分离的基本诉讼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规则》和《解释》均将撤回公诉的时间规定为“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只要案件未宣判,即使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已经作出了决定,检察机关仍可撤诉,这不符合刑事诉讼诉审分离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
对检察机关加强撤案监督的思考作者:张宇冰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2期摘要:撤案是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做出的决定,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个特别环节,撤案监督理应属于侦查监督的范围,检察机关加强刑事撤案监督,对保护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但事实上,撤案监督在立法上陷入尴尬,在实践中存在困难,如何完善撤案监督机制,是检察机关有效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必须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监督撤案;检察机关;立法缺陷;程序规范;司法实践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01-02一、对刑事撤案进行法律监督的意义所在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对于符合列举的六种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可见,撤案是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作出的决定,是依法终止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一种处理方式,从权能属性来说,体现为侦查权中的撤案权。
由于撤案权直接决定了刑事诉讼终结与否,因此,它可以说是公安机关侦查权中最重要的一项权能,实有监督的必要。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法律精神还是从诉讼价值来看,正确、及时的监督撤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有效保护,避免冤假错案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权力对权力的制衡,遏制公权滥用,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和降低诉讼成本。
二、监督撤案存在的问题我国法律对撤案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对撤案监督更是只字未提,导致实践中公安机关的撤案存在着不少问题,而检察机关却对撤案监督往往使不上力。
(一)立法缺陷1.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撤案的具体程序现行法律对撤案的规定较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而虽然公安部法制局编制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释义》中规定了撤销案件的程序,但该《释义》仅相当于内部操作指引,不具有法律权威性,而且,对于发现应当撤销案件的情形后什么时候撤案,撤案是否要听取被害人、控告人的意见,撤案后嫌疑人是否有权申诉、是否能够获得补偿,撤案后在什么期限内通知原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等等问题,都没有具体可循的规定,也由此撤案成了监督的盲区,案件撤销是否及时正确、撤案有无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有无违法、有无以罚代刑等等,都无从监督。
对检察机关加强撤案监督的思考摘要:撤案是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做出的决定,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个特别环节,撤案监督理应属于侦查监督的范围,检察机关加强刑事撤案监督,对保护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但事实上,撤案监督在立法上陷入尴尬,在实践中存在困难,如何完善撤案监督机制,是检察机关有效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必须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监督撤案;检察机关;立法缺陷;程序规范;司法实践一、对刑事撤案进行法律监督的意义所在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对于符合列举的六种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可见,撤案是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作出的决定,是依法终止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一种处理方式,从权能属性来说,体现为侦查权中的撤案权。
由于撤案权直接决定了刑事诉讼终结与否,因此,它可以说是公安机关侦查权中最重要的一项权能,实有监督的必要。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法律精神还是从诉讼价值来看,正确、及时的监督撤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有效保护,避免冤假错案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权力对权力的制衡,遏制公权滥用,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和降低诉讼成本。
二、监督撤案存在的问题我国法律对撤案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对撤案监督更是只字未提,导致实践中公安机关的撤案存在着不少问题,而检察机关却对撤案监督往往使不上力。
1.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撤案的具体程序现行法律对撤案的规定较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而虽然公安部法制局编制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释义》中规定了撤销案件的程序,但该《释义》仅相当于内部操作指引,不具有法律权威性,而且,对于发现应当撤销案件的情形后什么时候撤案,撤案是否要听取被害人、控告人的意见,撤案后嫌疑人是否有权申诉、是否能够获得补偿,撤案后在什么期限内通知原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等等问题,都没有具体可循的规定,也由此撤案成了监督的盲区,案件撤销是否及时正确、撤案有无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有无违法、有无以罚代刑等等,都无从监督。
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的反思作者:徐玲利周敬敏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1年第04期案名:吕某故意杀人案[基本案情]2005年2月6日19时许,吕某到某市黄江镇大家乐广场找卖淫女嫖娼,找到被害人杨某。
二人在该镇江海城黄河二街12号楼302出租屋内进行性交易后杨先离去,吕发现身上的手机及财物被偷走,便怀疑是杨所为。
同年2月9日21时许,吕某携一把水果刀在大家乐广场再次找到杨某性交易,杨未认出吕。
二人到黄河二街12号楼302出租屋发生性关系后,吕要求杨把手机还给他,杨不承认并想逃离,被吕抓住,两人发生争吵。
吕某遂将杨推倒在床上,用左手卡住杨的颈部。
右手持水果刀刺了杨的腹部、右眼部各一刀,致杨当场死亡。
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对吕某提起公诉。
一审阶段,吕某全面翻供,辩称自己没有杀人。
一审法院判决:吕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审法院认为,本案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
一审法院再次开庭审理,吕某仍旧翻供。
一审法院建议检察院撤回起诉,检察院撤回起诉后对此案作存疑不起诉。
一、问题的提出本案从提起公诉到一审判决,到发回重审,再到撤回起诉,最后作出存疑不起诉,前后共经历了五个诉讼环节,本案的处理结果经历死缓到存疑不诉的巨大反差与跳跃,关键转折还在于程序倒流引起。
发回重审存在哪些弊端,它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撤回起诉暴露出哪些问题。
应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就上述两个问题略陈管见。
二、对发回重审现实弊端的反思与取消之提倡《刑事诉讼法》第189条规定的二审程序中的发回重审制度,实践中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标准模糊。
易使发回重审沦为二审法院回避矛盾的工具。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事实查到何种地步才算“清”,证据举到什么程度才算“足”,正是由于发回重审标准和理由规定不明确,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导致了发回重审滥用的可能。
具体到本案,虽然存在证据瑕疵,但一审法院仍认定吕某犯故意杀人罪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足以说明本案主要事实清楚,关键证据确实充分,一审法官才有下判的信心。
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检察工作在维护法律尊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检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人员素质不高造成办案水平参差不齐1. 人才招聘方式落后:传统的招聘方式导致选拔出来的人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2. 培训体系不完善:检察机关未能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导致办案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解决对策:1. 积极创新人才选拔模式:通过开展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突破传统招聘渠道限制,吸引更多有潜力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2. 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建立系统完善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体系,使办案人员能够持续学习、适应新情况。
二、案件办理周期长导致公众满意度下降1. 办案流程繁杂:检察机关内部各环节合作不够紧密,导致案件办理时间拖延。
2. 案件负荷过重: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和部门面临较大工作压力。
解决对策:1. 简化办案流程:建立规范的协同工作机制,优化办案流程,提高效率与准确性。
2. 合理分配资源:按照实际情况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对各地区和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三、调查手段单一限制取证能力1. 传统取证技术滞后:缺乏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在调查中不能及时获得有效证据。
2. 取证难度增加:犯罪手段日趋复杂,从而使得侦查取证更加困难。
解决对策:1.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取证方面提升效率。
2. 增强多元合作能力:加强与其他执法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取证水平。
四、执法依据不足影响办案公正性1. 法律规范滞后:现行法律无法完全覆盖并适应社会变革和创新。
2. 实施中存在漏洞:个别检察机关在执行时可能出现程序操作不当或主观意识对决策产生偏差。
解决对策:1. 完善立法系统: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法律修订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 强化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监督机构,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体系,防范和纠正违规行为。
公诉权中撤回公诉是一项重要的权利。
其含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对案件提起公诉后,因为特定原因的出现,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并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对已提起公诉的案件决定撤回起诉并经人民法院的审查,予以批准的行为。
其意义在于促使我国法律制度的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我国司法公正及效率,树立司法的权威。
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我国司法公正,节约司法资源。
一、撤回公诉制度的理论基础撤回公诉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制度,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撤回公诉区别于撤回起诉、撤回公诉区别于撤回上诉及撤回抗诉、撤回公诉区别于追加、变更起诉等公诉变更权能及撤回公诉应区别于撤销指控等方面。
与此同时,撤回公诉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其主要体现在撤回公诉制度具有程序性、独立性及裁量性等。
撤回公诉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此制度存在的基础,关系到具体司法实践过程中诉讼价值的实现。
其主要具有控审分离的原则、诉讼经济的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及起诉裁量权的延伸等原则。
撤回公诉制度体现了对诉讼效益的价值追求,同时符合权利保障的目的。
二、我国撤回公诉制度的现状分析我国的撤回公诉制度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及成效。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撤回公诉制度的制度层面缺陷我国的撤回公诉制度在制度层面上具有一定的缺陷。
在刑诉立法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对于司法解释僵越。
与此同时,对于撤回公诉的适用范围不够明确。
当前的司法解释对撤回公诉的事由规定存在着显著的矛盾。
对于撤回公诉时限规定不尽合理,对于检察机关何时可提出撤回公诉请求的问题不完善。
其具体包含了两方面,其一,在具体庭审中提出撤回公诉的时间。
其二,二审及再审中能否提出撤回公诉的请求等相关问题。
在实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撤回公诉效力于后续程序不明确的问题。
关于撤回公诉的效力,司法解释不明确。
撤回公诉的效力包含了撤诉自身产生的法律效力及撤诉以后能否重新起诉的问题。
撤回公诉制度实证研究[摘要]撤回公诉权是检察机关公诉权的一项重要权能,撤回公诉制度是刑事诉讼中公诉变更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在原有司法解释规定的基础上,对撤回公诉的时间、具体情形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基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典中未对撤回公诉制度加以规定,仅在司法解释中略有提及,导致撤回公诉在实践运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困境。
文章以我国撤回公诉实践为基础,对我国撤回公诉的具体制度规定以及实践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思考,以图进一步完善撤回公诉制度。
[关键词]撤回公诉;实证研究;司法困境;制度完善撤回公诉制度是刑事诉讼中公诉变更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撤回公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将被告人起诉至人民法院后,在法院审判活动结束以前,发现存在不应当起诉、管辖错误或者法律发生改变等不应当或不需要继续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条件将案件予以撤回的一种诉讼行为。
一、撤回公诉实践中存在的困境司法解释是我国撤回公诉制度存在的唯一法律基础,但是由于其法律位阶相对较低,且并无创制法律的权力,仅以此规定撤回公诉制度,有违程序法定原则;同时,由于《解释》、《规则》以及《指导意见》在撤诉基本问题上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致使检察机关在公诉撤回实践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境:(一)操作程序不够规范1.撤回公诉的时间不尽合理关于撤回公诉的时间,司法解释的规定分别是法院“宣告判决”或“作出判决”之前。
但我国实行定期宣判制度,导致判决的作出与宣告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因此,撤诉时间在规定上的矛盾,使得实践部门难以抉择;其次,在案件已经经过合议庭评议、但尚未宣告判决之时,检察机关若提出撤回公诉,会使得在此之前的所有诉讼程序归于无效,既容易导致公诉权对审判权的干预,也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
2.撤回公诉的事由不明确、不统一在撤回公诉的事由上,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只有三种情形,《指导意见》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和解释。
Legal S ys t em A n d Soci et yf叁整!圭塾金三!!!竺!!望堕。
蒸■蕊置豳霞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权面临的问题和完善李东蓊摘要本文选取公诉变更权的一项权力,从撤回起诉权在法律上、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撤回起诉权的规范、有序行使,最后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相关的构想。
关键词公诉变更权撤回起诉权自由裁量权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l J-135-02检察机关的撤回起诉权是检察机关公诉变更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诉变更权,是指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后,当案件事实发生变化时,享有的改变、撤回或追加控诉主张的权力“’。
这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部分,各国都不同程度作了规定。
如在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根据其本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官均可以在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前撤销案件。
检察机关的撤回起诉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基于法定的事由,撤回已经提起的诉讼的权力。
在我国,检察机关撤诉问题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它的法律依据来源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
下面,笔者试结合司法实践,对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权存在的问题和完善作一探讨。
一、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体系中,对检察机关撤诉问题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中。
按照“两高”的司法解释,检察机关撤回起诉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形:即发现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存在但不是被告人所为、或者犯罪事实虽然是被告人所为但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但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撤诉权在部分地方被滥用,部分检察机关基于规避诉讼风险、便利侦查进行等法定因素以外的考量,对许多本不应撤回起诉的案件也作了撤回起诉处理。
概括起来主要有。
1:I.因发现新的犯罪事实而撤回起诉。
有的检察机关在案件起诉后发现被告人存在其他犯罪事实,于是将案件撤回起诉后再一并提起公诉。
2.因抓获同案嫌疑人而撤回起诉。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案件在起诉后又抓获了同案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为了便利侦查,将案件撤回起诉,待将新到案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查清后,再并案提起公诉。
3.因人民法院认为案件级别管辖错误而撤回起诉。
有的检察机关将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由于人民法院认为该案应由上一级人民法院管辖,从而决定撤回起诉。
4.因认定事实、罪名有变化而撤回起诉。
有的检察机关在将案件起诉到法院后,发现新的证据或事实,认为原先起诉的罪名和事实需要更改,于是决定撤回起诉,变更指控事实或罪名后再行提起公诉。
严格来说,这些撤诉决定都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在相关法律以及“两高”的司法解释中,对上述四种情7髟的处理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发现新的犯罪事实应当追加起诉;抓获新的同案犯罪作者简介:李东蓊,广,1t I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
嫌疑人应当另案起诉;法院认为级别管辖错误应当由人民法院自行移送:认定事实、罪名有变化应当变更起诉。
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发布司法解释和司法业务文件,明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但是,由予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未对撤回起诉作出规定,实践中的不规范情形仍难以消除。
二、检察机关的撤回起诉权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的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相关规定,由于缺乏《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仅仅依托“两高”的司法解释,还有许多法律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I.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决定的审查权及“按检察机关撤诉处理”的情形,分割了检察机关的公诉变更权。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规定了对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决定的审查权,同时规定了“按检察机关撒诉处理”的两种情形:一是检察机关应当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而未出庭的;二是检察机关决定补充侦查而建议法院延期审理的,在补充侦查期限内未提请人民法院恢复法庭审理的”1。
公诉权是检察机关的法定l【}{权,而公诉变更权是公诉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人民法院作为居中裁判的中立者,在法理上不能代为行使检察机关专有的公诉权。
因此,最高法现行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按检察机关撤诉处理”的情形,实际上是审判权向检察权的延伸,分割了检察机关的公诉变更权。
同样的,公诉变更权是专属于检察机关的权力,当检察机关决定撤回起诉时,人民法院就应当准许。
而在现有的司法解释框架下,人民法院可以否决检察机关作出的撤回起诉决定,这不仅在法理上无法解释,在实践中也是难以操作的。
例如,人民检察院决定撤回起诉而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那么,在案件已经开庭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当然可以直接作出裁判。
但如果案件尚未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因为开庭时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庭支持公诉,人民法院依然必须裁定按检察机关撤诉处理。
这无疑是对司法成本的浪费。
因此,规定人民法院的撤回起诉审查权与检察机关的撤回起诉决定权相互制约,在法理上和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
2.现行撤回起诉程序中,未充分考虑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现行的撤回起诉程序中,是没有听取被害人意见或者被害人申请复议的程序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学界和理论界越来越重视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回归,而撤回起诉往往关系到案件的终局处理,在这一程序中被害人缺乏意见表达渠道和反馈平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3.现行撤回起诉权缺乏《刑事诉讼法》的支持,操作难度较大。
135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缓醚蓥璧隧i鎏鍪竺竺!型圭!f叁墨!查塾盒虽然在我国,司法解释也是法律的正式渊源之一,具有法律止检察机关为了规避诉讼风险,在法院作无罪判决前撤回起诉的效力,但检察机关的撤回起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公诉变更权,在行为。
《刑事诉讼法》中的缺失还是影响其正确、规范的行使。
虽然“两4.撤回起诉后的处理。
应当明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后的处高”的相关司法解释、司法业务文件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检察机理情况,即:没有新的事实和证据,不得再次对被告人提起公诉,关的撤回起诉权,但这些毕竟是部门问的协调性规定,在操作中以防止诉讼长期处于拖而不决的状态。
难保会发生衔接不一致等技术性问题,而一旦出现冲突,又没有5.被害人意见的参与。
应当明确检察机关决定撤回起诉前,相应的程序予以救济。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确实影响了检察机关应当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同时规定被害人如不服撤诉决定的复撤回起诉工作的开展。
议途径,以给予被害人必要的救济。
三、完善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权的初步构想当然,笔者深知,法律的修改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刑笔者认为,解决上述实践和法律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刑事诉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检察机关在规范撤回起诉工作这一问题上讼法》这一根本性的法律中明确设立撤回起诉程序。
这既有利于也依然大有可为。
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均发布司法机关严格依照法律办案,又有利于维护被告人、被害人及其了关于规范撤回起诉适用条件的司法解释、司法业务文件,许多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上述分基层检察院也陆续开展了在撤回起诉前听取被害人意见的相关析出发,笔者认为,完整的撤回起诉程序至少应当包括:工作。
法学前辈说过:法律往往来源于丰富的实践。
笔者有理由1.撤回起诉权的专属性。
撤回起诉权作为公诉变更权的有相信,各级检察机关为了规范、完善撤回起诉工作的不断努力,终机组成部分,应当专属于检察机关行使。
对于检察机关的撤诉决将推动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定,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而不应再进行审查。
2.撤回起诉的事由。
这是检察机关正确、规范行使撤回起诉q涨穹丰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舨社.2000年版.第92死权的关键所在。
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事由,就能从根本h】j。
量:!本刑事诉讼法第257条的规定德国、意失利也均在各自的刑事诉讼法典有有上推进检察机关撤诉工作的规范化。
唾磺永盛,陈立.删事诉讼法学.厦门大学i Ij版扎2003年版,第514-516死3.撤回起诉的时间。
应当明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时间,防第20曩?人民法院‘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并干问题的解释’第157条、(上接第132页)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出台。
从总体内容和框架来看,两个《规定》与时俱进,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有重要创新。
它不仅强调了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还进一步对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以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其重大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非法言词证据的内涵l[i J,I-延。
第二,明确了启动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的初步责任。
第三,明确了应由控方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和相应的证明标准。
第四,明确了讯问人员出庭作证问题。
第五,明确了对非法取得的物证、书证的排除问题。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比之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相比,其操作程序明确详细,可以说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刑事诉讼制度进~步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对侦查程序的监督众所周知,侦查机关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就是因为侦查机关赋予了自己的行为以更多的封闭性、隐蔽性和秘密性,不但不接受普通公众的监督,甚至意图摆脱权力内部的监督。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有职责有义务对诉讼过程,包括整个侦查行为,实行全程的法律监督,基于司法成本的考量,检察机关可以对普通刑事案件实行“抽查”,对命案则实行“必查”,甚至可以“提前介入”,实行全程、全景式的法律监督。
(三)减少心理上对口供的依赖,杜绝刑讯逼供从主观方面看,在正确对待口供、遏制刑讯逼供的过程中,执法者是关键的主体角色。
但我国诉讼文化中“无供不录案,罪从供定”,“犯罪必取输服供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诉讼文化心理得到了司法人员的普遍认可,短期内改变诉讼文化刘执法者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J Ju上司法工作人员本身素质水平不够,136所以转变司法者的观念,提高依法取证的意识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从客观方面看,要加大司法投入,在资金、技术、设备上向办案一线倾斜,确保办案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侦查取证。
一旦司法实践的水平随着科技发展和司法投放的加大,司法机关能运用高科技手段获得大量的微观证据去证实犯罪,使得在证据方面由痕迹形貌观察向物证组成分析发展,刑事证据检验由常量向微量发展。
科技发展使得过去难以提供提取,难以发现的证据在诉讼被大量运用,司法机关能够更多地运用口供以外的证据去发现犯罪、证明犯罪,为司法机关在证据观念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这就必然使得口供在诉讼中的作用进一步下降。
赵作海案件再次提醒了我们,刑讯拷问的并不是案件事实本身,它拷问的实质是被拷问者的身体和意志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