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谱是如何打的
- 格式:doc
- 大小:1.07 KB
- 文档页数:1
古琴减字谱的记录方法及意义
古琴减字谱是一种用来记录古琴音乐的记谱方法,它在古代被广泛使用。
减字谱的记录方法是通过特定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琴弦、指法、音高等要素,而不是直接使用音符。
以下是减字谱的一些记录方法和意义:
1. 符号:减字谱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琴弦上的音高。
这些符号包括横、竖、撇、点等,每个符号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表示方式。
这样的记录方法使得演奏者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演奏乐曲。
2. 数字:减字谱还使用数字来表示琴弦上的指法。
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指法位置,例如1表示第一品位,2表示第二品位,以此类推。
这样的记录方法使演奏者能够清晰地知道应该在哪个位置按下琴弦。
3. 简洁明了:相比传统的五线谱,减字谱更加简洁明了,节省了空间并且容易阅读。
减字谱注重表达音乐的基本元素,使得演奏者可以更专注于音乐的表达和演绎。
4. 传承与学习:减字谱作为古琴音乐的传统记谱方法,具有重要的学习和传承意义。
通过学习减字谱,后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传统的古琴音乐,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总之,减字谱作为古琴音乐的记谱方法,通过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音高和指法位置,使得演奏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演奏乐曲。
它具有简洁明了、传承与学习等重要意义。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
古琴指法详解引导语: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古琴指法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谢谢您的阅读。
一、挑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
2.吃指深度为食指第一关节1/3至1/4处。
3.大指.食指充分弯曲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相垂直(食指作九字状),大指搭于食指第一关节中央不可偏上或偏下。
4.中指邻弦或隔一弦或隔二弦扶弦作支撑,与食指皆同弦面成45度,中指右侧面与所扶弦成80至90度角,即右手略向右倾斜落于琴面。
5.挑的本质为大指由弯变直的动作,挑前食指离弦约一厘米,然后大指伸直将食指蹬出击打琴弦,用力方向为斜向下,击弦过程中,指甲与弦正交或略斜交。
6.挑后,大指控制食指不碰前弦。
二、勾1.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2.中指同弦面成45度,吃指深度为中指第一关节1/4处扶在弦上将弦下压一至二毫米,然后斜向下以掌关节为圆心.中指微弧状态的长度为半径画弧;3.中指第二关节在勾的过程中一般不可弯曲,偶尔可微曲,似自行车涅闸或招手动作.4.勾后扶在下一弦,吃指约第一关节的2/3处,继续勾时再调整为1/3。
三、大1.左手大指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
指尖在甲肉相交处(即甲根),关节在一二关节交界的凸起处,指尖按弦时大指呈微弧状,甲面与所按弦约45度斜交,关节按弦时大指伸直.指尖虚按前弦(关节按弦是为使过弦连贯);2.虎口撑起,甲面与琴面垂直,重心在大指.其他四指松弛,定吟揉弦时如“不倒翁”;3.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4.其他手指呈微弧形,手掌内壁为弧状,整个手似握一椭形物;5.平移:即大指连续过数条弦时除最后一条用指尖其他皆用关节按,大指保持伸直状,以小指掌关节处抵于琴面作支撑,过弦完毕后抬起,整个过程似跷跷板的一个回合。
四、名1.名指按弦依然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
指尖在第一关节左侧面近甲处,关节在近一二关节交界处侧面。
指尖按弦时名指弯曲呈弧状第不可整体伸直或局部伸直(折指),关节按弦时名指伸直,重心移至关节处;2.左手任何手指按弦皆遵“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的原则,除六.八.十一这三个徽位为右相切3.指尖按弦时,名指与弦面约45度,中指第三关节可压在名指第三关节上助压二不可整个中指压于名指;4.关节按弦是在“双掐起”时或连续过弦(即一指管多弦)时,名指伸直以便中心移至关节处,名指整体躺于琴面,指尖虚按前弦。
古琴正谱记谱法古琴正谱记谱法所谓正谱,就是五线谱。
古琴正谱记谱法,就是以五线谱记录古琴曲调,并利用五线谱和减字谱共通的地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精简。
具体方案如下:(1)本法以五线谱记录古琴曲调,以能忠实地翻译减字谱为原则,并使五线谱能还原为减字谱,以利于古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古琴曲的发掘、整理、创作、教学和演奏。
(2)古琴正谱以记录曲调为主,弦序、徽位和左右手指法,不过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曲调,指导按弹,在谱表上可以把它们作为附属部分来处理。
古琴曲调一般按实际音高记写,视其音域的高低广窄,可以分别采用低音谱表、高音谱表或大谱表。
(3)在琴谱的旋律中,由于散、按、泛音交互使用,跳越较大,若经常变换谱号或加线太多,将给记谱或读谱工作增加许多麻烦和困难。
因此可以使用移动八度符号。
对于跳动较大的少数音响,可以在这些音符的上方或下方,记写8va符号,用虚折线统括,以提高或降低八度。
对于成句成段的乐曲,则使用8va……符号,表示以下的曲调,提高或降低八度演奏,直至抵达Ap.符号,始按谱表的实际音高演奏。
(4)弦序用弹弦符号.c表示。
古琴各弦的音,在谱表上都有适当的位置,以各弦七徽音的位置代表该弦的弦序,弹弦符号写在某弦的弦序位置上,就表示按弹某弦。
以正调为例,一弦写在低音谱表的第二间;二弦在第三线,三弦在第四线;四弦在第四间;五弦在第五线;六弦在上加一线,七弦在上加二间。
在使用高音谱表时,可以把弦序位置移在四徽音位上。
(5)在使用低音谱表或大谱表时,散弦音按实际音高记写,可以省略弹弦符号,但需注明散弦符号。
在使用高音谱表时,为了缩小音区,便于阅读和书写,散弦音一般可以提高两个八度记写,即写在该弦的弦序位置上,并加注散弦符号。
对于有些散按相和的散音,以及抓起、带起、推出、放合等的散音,亦可只提高一个八度记写。
不论提高一个八度或两个八度记写,只要加注散弦符号,都是等价的。
如果混淆,还可再加注弹弦符号。
古琴入门基础【古琴打谱的方法二】第二节:严守指法琴谱指法,原是用它来表达意境声的技巧,所以析及细微,并非故为繁难,因为非如此,演奏出来就不能入妙。
流传的指法减字,各家谱集大要相同,也间或有些小差异的解释,所以必先明了你所采用的这一家谱中减字取音各法,然后按弹它的曲操,才得像它原来的音节。
若弹甲谱的曲操,而用乙谱的减字取音,那就对于它有些小差异解释用法不同的,势必章节相悖而不合,按谱时必须严守它的方法。
凡抹、挑、勾、剔、吟、猱、绰、注之类,务要字字分清,不可稍有牵混假借,忽略过去,才不失前人作曲原意。
若指下糊涂一片,又何能得出妙音?至于师心自用,妄自增减,则尤所切忌。
第三节:辨别音调古曲取音多类奇特,用清用变,转调,借调未可一概而论,按谱时当先辨别它是用什么调,再审察调中五声、清变的位置,有不合的,就求之借调,转调之间,如仍不合,这才是微分有错误,才可以根据音律将它更正。
若不加细察,贸然改易,势必以此调的曲操,弹成彼调的音韵,见笑方家,贻失大雅。
清代琴家改古人的谱,有时还不免有这种毛病,初学的人,就更应该注意慎重了。
(如“碧天秋思”这琴曲,春草堂琴谱定为不紧五弦的借调,琴箫合谱又定为不慢三弦的借调,二者必有一误。
又如春草堂琴谱对于琴曲转调用清、变的都改为正声,大失原曲意味。
即是上述毛病的例子。
)第四节:注念工尺宫、商、角、徽、变徽、羽、变宫七音,即俗乐上、尺、工、凡、六(合)、五(四)、乙七字,也就是西乐简谱的1、2、3、#4、5、6、7七个唱名。
这七个字名为声字。
自唐宋燕乐一直到今日的昆曲乱弹等曲谱剧本,都是用它作音阶的标准来歌唱演奏,实在是我国民族音乐中脍炙人口,惯听入耳的一各优良传统的声字。
清代琴谱中如琴谱谐声(琴箫合谱)和琴学入门所载的琴曲,多有注明工尺板眼的。
而近时的琴镜更每曲都注明了。
初学按弹古谱,最好采用这种方法,先辨明这曲的每一个减字的弦、徽属于何音(查对后面音律篇中各调各弦按、泛五声、清、变声字表)注出工尺声字,或译成简谱唱名。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你来吗?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
古琴减字谱指法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1、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
文字谱就是中国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的乐谱。
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2、减字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3、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4、律吕字谱律吕字谱是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音乐曲调中各音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在弦索谱中元代熊朋的《拟瑟谱》亦曾用此谱式来记录瑟的弦音音高。
较早的是南宋进士赵彦肃的传谱。
后世的雅乐歌曲多用律吕字谱记写。
5、锣鼓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
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
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
古琴指法表:用指尖演绎古韵悠悠古琴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千年不衰。
与其他乐器不同,古琴演奏注重的不仅仅是音乐技巧,更是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位好的古琴演奏者,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指法,进而通过手指的灵活变化来诠释琴曲的独特韵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琴指法表。
1.握拨指法握拨指法是最基本的一种指法。
古琴演奏者的左手握着琴杆,右手一只拇指和一只食指轮流拨动琴弦。
这种指法操作简单易学,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曲目。
2.抹指法抹指法是把琴弦放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右手大拇指轻抹琴弦发出音响。
这种指法用来演奏一些悠远、低沉的音符。
3.轮指法轮指法是通过轻柔地滚过琴弦来发出连续的琴音。
这种指法相对较难掌握,需要良好的手腕柔韧度和灵巧的手指协调能力。
在演奏一些慢板抒情的曲目时,轮指法可以创造出特别优美的音乐效果。
4.撮指法撮指法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同时按住相邻的两根琴弦,并同时扣住,让两根琴弦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种指法可以制造出独特的音色和大幅度变化的音乐氛围。
5.推指法推指法是将右手拇指和食指抵在琴弦上,轻轻向右侧推动琴弦,从而发出单个的音符。
这种指法适用于演奏一些高音调的曲目。
以上是古琴指法表中最常用的五种指法。
在演奏中,指法自然不是固定的,多种指法常常同时使用,以适应音乐的变化和情感的转化。
古琴演奏不注重速度与繁琐技巧的表现,而是更注重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音乐韵味。
然而,想要掌握好古琴指法,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首先要体会曲目的情感氛围,理解它的演奏特点,水到渠成地应用不同种类的指法。
随着演奏水平的提高,不同指法之间的转换也会更加自如。
总而言之,古琴演奏虽然没有太多激烈的动作,但它要求演奏者在内心有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情感,这恰恰是古琴音乐独特的特点之一。
在实践中,古琴演奏者还需要勤练指法,增强手指协调力和变化能力,同时也要善于感受音乐的魔力,达到自在、流畅的演奏境地。
对于爱好者而言,尤其是对初学古琴的人,每天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演奏水平,还能在漫长的练琴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放松和安宁感。
古琴谱的文化解说——兼说打谱作为一种音乐符号系统,乐谱一般须具备音高、时值、速度、力度及其他一些表情指示。
有了这几个要素,乐手便可基本明白乐曲的情况。
但古琴谱却是个例外。
如果是生谱,不要说视唱,要把整个谱子的情况弄清楚,需要花费许多时日去打谱、去摸弹。
不同的人打谱的结果又不会完全一样。
所以,古琴谱是一种极特别的符号系统,它决定了琴是一种以弹奏为本的音乐,不仅具体演绎需要弹奏呈现,连作曲都极其依赖弹奏。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琴谱是载于唐人卷子中的《碣石调-幽兰》,这是南朝梁末丘明所记。
因为它是用语言描述弹琴的手法、音位,所以后世称之为“文字谱”。
《碣石调-幽兰》不是最早的琴谱,但此谱之前的琴谱不会比它更简便。
文字谱是一种描述性的记谱方法,它的符号系统还没有建立,直观性差,取音效率差,到后来被简化、改革是必然的。
其实,在这个文字谱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指法都已经与后来琴谱相差无几,如全扶、半扶、挑、打等,只是尚未精简成符号系统。
碣石调-幽兰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琴谱是唐代曹柔制作的“减字谱”。
古琴之有减字谱,最早出现在唐代。
这种富有特征的乐谱尽管多少发生着变化,但基本情况不变,它便被历代琴人使用到了今天,至今已一千多年。
减字谱极大的简化的原来的文字谱,它不但告诉琴人音位何在,而且连左右手指的奏法、表情都标明。
古琴谱没有时值标记。
古人采用工尺谱记录曲谱。
工尺谱较以往的琴谱,长于记录板眼节奏。
到了一九一八年,杨宗稷在《琴镜》中以五行谱的方式记琴谱,所谓“五行谱”,即减字谱、唱弦、工尺、点板、旁词各一行。
这种方法与现在弹琴用得相当多的减字谱、五线谱对照方式的《古琴曲集》在标明节奏方面有共同之用,然而这只能代表制作这种标明方式的琴家自己弹曲时的节奏,并不是原曲本身的节奏,也不会成为别人弹传统琴曲时在节奏上的依据。
因此,这种方式未能普及起来。
琴人惯常用的还是那些未标节奏的减字谱。
既然古人并不是忘记了这一环节,不标时值,显然便是有意为之了。
古琴入门基础【古琴打谱的方法一】古琴的曲谱,从明初起,被保存下来的据近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收集和调查所得,谱集方面达一百四十四种之多,其中略去重复,共有三千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传谱,六百五十八个不同的传曲,数量真不算少。
然古人所制的这些曲操前代或已传习,前代所遗的这些谱本,今时又不能尽行演奏。
推原其故,皆由于谱法不明,按弹非易,过去弹琴的人们多仅能谨守望师承传授的那些曲操,很少有新的增加,一再传后,累减愈少,师资益乏,古谱愈无人能弹,并且还有人说:明代的琴谱多无法按弹,等于死谱。
像这种情况,若长此下去,欲古琴不成绝响,又如何可得呢?现在我们既决心从事古琴学习研究就应该急起直追不惜心力,不避艰苦,在现存有谱的古琴曲中,尽量发掘,按谱习弹,实行演奏,不仅是死谱得度再生,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古琴音乐,在实践方面的活动和表现,能够更丰富发扬。
按谱的方法,前人很少道及,惟清末浦城祝桐君先生与古斋琴谱所论,最能得其要领。
兹根据原义,加以引申补充,分为九节,列述于下,等初学入门之后,渐进按谱自习,能够有所取法,不至望洋束手。
第一节:专一心志初学弹琴,得有师承,口讲指授,自能易于引上轨道。
按习古谱,即未注音点拍,又无师友可纠正,则完全出于自己的功夫,难于从师学琴十倍,很多琴家常说,打谱所费的功夫,比作曲的功夫还要大,的确是深知艰苦之言。
所以按谱自习,用心尤不可不专。
凡按谱必须心、手、耳、目四者兼到,心先主静,不为外物所扰;目视分明,将谱字辨别清楚;手按准音位,不草率含糊;耳听聪灵,不依稀髣髴(fǎng fèi,仿佛之意);才不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又必有恒持久,勿畏难来心,半途中止;勿犹疑不决,见异思迁;勿性急逞能,欲速不达;勿重量轻质,贪多寡得。
果能如此刻苦耐烦,日积月累,自有水到渠成,豁然贯通的一天。
古琴曲三千,如何让那些躺在曲集中的曲子复活,能够公开演奏与倾听,那就需要古琴家们去不断的摸弹与记录,即琴家所谓的打谱。
古代琴家口口相传留下的曲子,通过古琴谱保存下来。
古琴谱也由文字谱,到减字谱,再到而今的双行谱,即工尺谱与减字谱,或由五线谱与减字谱,简谱与减字谱相对照。
打谱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精力。
想要学习弹奏一首曲子就已不易,若是打好一个谱子更是需要多方尝试、反复斟酌,才能使谱子达到比较理想。
打谱者需要有严谨科学态度,忠实介绍古代作品,深入了解曲情,对于生僻指法与谱字,可以锲而不舍追寻,考证出明确结论。
不同版本曲谱也可参详,对照分析,达到理想对于节奏,也可根据历史习惯与理解,指法的规律,做出明确判断,妥帖安排。
打谱者应有相应的修养,掌握古琴的演奏技能,熟悉传统琴曲的规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还应具备古代文学艺术的修养,能够根据传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来恢复原作中的音乐形象,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境界。
如捣衣,梅庵琴曲赋予优美的节奏,又表现夜复一夜,连绵不尽的相思。
龙翔操,广陵张子谦给以自由舒展的姿态。
琴曲打谱少则仨月,多则几年。
管先生形容成放弹珠。
每一颗都有相应位置。
成公亮先生打谱时,时显感觉有古琴提示。
打谱,需要琴人细心用心去体会。
1/ 1。
古人的琴谱为什幺没有旋律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在这里面就说到了,打谱是什幺呢?按照《中国**辞典》的说法,就是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
因为琴谱就像我们刚才开头看到,那些很古怪的字元。
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他记明的是弦位和指法,而且它的节奏,它也不记录节奏,有非常大的自由伸缩余地。
所以一个打谱的人是什幺意思呢?就是要从这个谱读出这首曲子。
到底应该怎幺样来弹出来?我们可以简单的讲,就是说古人叫做依谱鼓曲,依谱鼓曲是幺意思呢?就是现在所讲的打谱了。
好,我们看看这里面成公亮先生他就说到,传统的简字谱,就是刚才我们开头看到那些谱,其实是指法谱,他是表面上不计形象的节奏符号。
但实际上许多节奏是通过指法弹奏动作来体现的,如何动作就有如何的节奏。
而传统的琴乐,古琴给我们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幺东西?就是说它只记录一个音一个音怎幺弹,它不记录这个音到音之间的过程、快慢、节奏,跟整条旋律线,你是看不见的。
比如说五线谱上面,你看到这些音符高高低低,旋律很明显出来。
但是看古琴谱是看不出这个东西,所以你要一个一个把它弹出来,打出来,试试看。
然后慢慢摸,反覆摸,有时候十来二十天,大麴的话说不定还好几年,才能够搞清楚一首曲子到底该怎幺弹。
那幺,也许我们就会问,何必这幺麻烦呢?对不对?你为什幺不能好好的,就是像西方**那样子,整条旋律线清清楚楚的让我们看到,用个五线谱不就把它搞定了吗?不然。
在这里面就说到,传统的古琴给琴人,就是弹琴的人一种权利和自由,就是在这些乐谱提示和制约底下,发挥琴人的理解创作能力,充分表达出你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
而且以你的自我出发,力图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展现了它内在的精神逸韵。
相比之下,比如说西方**作品节奏记录是十分的精细。
我们为什幺中国人就不愿意改我们用了(上)千多年的这种谱呢?这是因为我们把它当成只是一个琴曲表达的依据,它只是一个骨架,这个骨架里面有很多的空隙,这些空隙就需要一个琴人自己的血肉来填充、依附。
古琴54个减字谱全解今天主要说的是古琴的减字谱,减字谱是古人一项伟大的发明,使得古琴曲的流传与传承变得更加的容易与简洁。
那么什么是古琴减字谱呢?古琴54个减字谱全解 1又称古琴指法谱,是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减字谱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弹琴时,应双手配合弹奏,左右手各有分工。
右手主要用以弹弦。
弹弦时,可运用大指、食指、中指、名指(无名指),不用小指(禁指)。
右手弹弦时,要求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
右手弹弦时,若向外弹(从身体一侧弹向琴徽一侧),称为弹“出”。
若向内弹(从琴徽一侧弹向身体侧),称为弹“入”。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古琴的54种指法,初学者用的指法一般不多,最基本的指法有八种,分别为:托、擘、挑、抹、剔、勾、摘、打。
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古琴打谱的方法与过程打谱是一项费时费日的艰辛工程,故琴人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的说法。
打谱的过程,涉及到音乐史学、考古学、版本学、文献学、乐律学、历史学、文学、指法翻译及琴谱考证等各方面的问题,故学术界有“曲调考古”的说法。
现将琴曲打谱的方法与过程,详述如下:一、谱本的选择与研究由于明清时期古琴曲的传谱较多,同一琴曲、琴歌可有数种至数十种谱本流传,而不同谱本在乐曲风格、演奏指法、学术价值及编纂者水准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谱本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明初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化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上卷“太古神品”十六曲,从其减字形式研究分析,参照谱内各曲的解题,可以证明多为唐、宋间遗留下来的原写曲谱。
而中、下卷“霞外神品”,其中不少琴曲源自宋代浙派琴家杨瓒所编《紫霞洞谱》,且谱中不少琴曲在元明之际得到时人的不断加工。
因而,对于研究宋元时期浙派琴学风格及元明之际古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又如明人汪芝所辑的《西麓堂琴统》,是现存明代各种谱集中,收曲最多的一部传统曲谱,其中大部分是“极为罕见的远年遗响”。
如《神人畅》、《广陵散》、《间弦明君》、《风云游》等。
选择这些古曲进行打谱,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琴曲创作的艺术规律,或者作为鉴定琴曲创作时代的依据,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除了同一琴曲可有不同的谱本,同一琴谱也有不同的刻本与刊本。
如《碣石调·幽兰》有原日本神光院收藏的“神光院本”和1884年《古逸丛书》中收入“古逸本”。
后者作为前者的摹刻本,显然有诸多误刻失实之处。
又如现存清代琴谱中流传最广的一部琴谱《五知斋琴谱》。
该谱历来屡经翻刻,故版本甚多。
其中,以清康熈原刻精印本为最佳。
其它版本如乾隆时翻刻本及民国时期的石印本等,则稍差。
由于已版《琴曲集成》,对所收琴谱的版本,已进行了筛选鉴别,打谱者可以此为据。
另外,琴谱在刊印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版误、谱误、笔误等,需打谱者参照其它谱本进行校勘注释、仔细研究。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记谱法
1.简谱:
用*** 数字1、2、3、4、5、6、7做音符的乐谱。
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
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其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
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
2.五线谱:
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属于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
3.古琴谱: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是文字谱。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
4.音位谱:
根据固定的线条,以不同的位置来记录音位的高低,始见于古希腊。
当时在歌词上方用符号来表示音调的起伏和重音,并不表示音高,后来也用于格列高利圣咏等。
这种方法到7世纪时发展为用一根线表示F音的固定音高,而用高、低于该线的符号表示不同音高的5.奏法谱:
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古琴曲三千,如何让那些躺在曲集中的曲子复活,能够公开演奏与倾听,那就需要古琴家们去不断的摸弹与记录,即琴家所谓的打谱。
古代琴家口口相传留下的曲子,通过古琴谱保存下来。
古琴谱也由文字谱,到减字谱,再到而今的双行谱,即工尺谱与减字谱,或由五线谱与减字谱,简谱与减字谱相对照。
打谱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精力。
想要学习弹奏一首曲子就已不易,若是打好一个谱子更是需要多方尝试、反复斟酌,才能使谱子达到比较理想。
打谱者需要有严谨科学态度,忠实介绍古代作品,深入了解曲情,对于生僻指法与谱字,可以锲而不舍追寻,考证出明确结论。
不同版本曲谱也可参详,对照分析,达到理想对于节奏,也可根据历史习惯与理解,指法的规律,做出明确判断,妥帖安排。
打谱者应有相应的修养,掌握古琴的演奏技能,熟悉传统琴曲的规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还应具备古代文学艺术的修养,能够根据传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来恢复原作中的音乐形象,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境界。
如捣衣,梅庵琴曲赋予优美的节奏,又表现夜复一夜,连绵不尽的相思。
龙翔操,广陵张子谦给以自由舒展的姿态。
琴曲打谱少则仨月,多则几年。
管先生形容成放弹珠。
每一颗都有相应位置。
成公亮先生打谱时,时显感觉有古琴提示。
打谱,需要琴人细心用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