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 课程建设规划及经费预算
- 格式:doc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5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一、背景机械专业作为工科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制造、设计、维修和改进机械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机械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机械专业建设方案,以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需求,并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目标1.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求的机械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培养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4.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机械专业人才。
三、建设内容1.课程设置:合理设置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力学、机械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
2.实验教学:建设完善的实验室设施,提供先进的实验装置,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
4.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质量评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四、培养模式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3.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质量保证1.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专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案。
六、预期效果1.确保毕业生获得全面的机械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相关专业标准。
2.国内外合作交流合作机会增加,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3.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机加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加工工艺。
2. 学生能够掌握机加工中常用的工具、量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机械加工中涉及的材料特性及其适用范围。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机床,完成简单的零件加工。
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对加工零件进行精度检测。
3. 学生能够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加工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加工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2. 机床及其操作:讲解各类机床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以及安全操作规程。
3. 常用工具和量具:介绍车刀、铣刀、钻头等常用工具的选用及使用方法,以及游标卡尺、千分尺等量具的测量原理。
4. 加工工艺:分析不同材料的加工特性,讲解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
5. 零件加工:教授学生运用机床对轴类、齿轮类等典型零件进行加工。
6. 质量检测:介绍加工零件的精度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对加工质量的控制意识。
7. 故障分析与处理:分析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教授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2课时:机械加工基本概念及机床介绍。
2. 第3-4课时:常用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
3. 第5-6课时:加工工艺分析及零件加工。
4. 第7-8课时:质量检测及故障分析与处理。
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机械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一)行业背景需求进入21世纪,制造工业仍然是工业、农业、信息产业等行业的基础,是国家进步、人民富裕的本源。
在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是被列为面向21世纪优先发展的领域,我国也采取了同样的战略举措,为此,这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现在问题是:面向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我们开展了对机械行业和人才需求做了初步的调研,从而指导如何培养适应于21世纪的机械专业人才。
当前,机械制造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表现首先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制造业渗透;同时,机械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不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学科,而是更依赖新兴学科及其最新成果。
这些变化必然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
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制订应该放到21世纪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
(二)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企业的生产设备朝着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现代化设备的运用、维护、管理、维修和旧设备的技术改造等问题,已成为企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专业人员现状分析(1)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大多数企业员工再教育与培训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数量足、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总和技能不强的等问题,掌握现代自动化设备维护维修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率。
如2009年的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中就包括机械专业。
(2)专业人员配置偏低大部分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精简,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减少,加上人们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重视不够,致使整个高级、熟练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群体弱化。
机械加工技术省级精品专业申报与建设规划书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人员: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建设基本要求)的通知》(湘教发[2006]103号)和相关文件精神,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在充分听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意见、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省教育厅湘通(2007)114号文件的要求,决定从在建的校级精品专业中遴选推荐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申报省级精品专业,并以此示范和带动我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校基本情况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是一所由洪江市主办、洪江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现开设了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等十多个专业,在校学生1183人,教职员工82名。
自1983年创办职业教育以来,学校在实践中逐渐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发展思路,全心全意办学生、家长、社会“三满意”职校,为洪江市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及本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不同专业的大量优秀毕业生;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洪江市“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中职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洪江市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农民技术培训星火学校”、“阳光工程学校”、“花园式单位”、“重点职业中专”等。
近几年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陆续添置了200余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并对学校发展进行了整体的规划。
二、项目建设环境(一)行业发展背景情况:机械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专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机械加工产业历来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中国机械加工制造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本专业建设总体构想:根据浙江省和杭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萧山区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领域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一体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样性、灵活性相统一的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技工院校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品牌专业。
一、建设一支优秀教学团队1、目标: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专兼职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今后三年:培养1~2名省级优秀教师,2~3名市区级教学名师,3~4名校级名师,4~5名校级青年教学能手,争创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思路与举措(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对萧山技工学校“厚德、健行、精技、强能”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实践,不断增强教学团队的责任心、使命感,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成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模范,成为受学生喜欢、让社会满意的教师。
(2)加强教育教学研讨。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职业教育、技工教学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编撰教材、著书立说。
(3)加强教师学习进修。
坚持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相结合、校本培训与专业机构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科研院所、制造企业等的合作,安排教师进修、短训,参与科研与工程项目开发,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不断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动态。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提高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
(与(5)重复)(4)加强聘任教师队伍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计划一、专业背景及目标1.1专业背景机械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机械制造领域技术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深入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学生将掌握各类机械加工技术,包括数控加工、磨削、车削、铣削等,并熟练掌握相应的加工设备和工具使用。
1.2专业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的机械加工技术与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机械制造领域工作的技术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机械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设计和实施各类机械加工工艺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使用各种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加工过程中问题解决和质量控制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械加工任务;(4)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协调合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2.1基础课程(1)数学分析(2)工程力学(3)材料力学(4)机械设计(5)工程制图(6)机械加工工艺(7)机械制造工艺学2.2专业课程(1)数控技术(2)机械加工设备与操作(3)金属切削原理与工艺(4)金属磨削原理与工艺(5)金属焊接与连接技术(6)机械加工自动化与控制技术(7)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2.3实践课程(1)机械加工工艺实验(2)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实训(3)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4)工业实习(5)毕业设计三、实践教学3.1实验室建设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编程技术,本专业将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提供各种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包括数控机床、车床、铣床、磨床等。
实验室将配备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助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程的实践操作。
3.2实习与实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将组织学生参加工业实习活动。
通过实习,学生将亲身参与各种机械加工项目,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合作,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建设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产教结合为平台,大力推进产教结合,依托专业兴办产业,创建具有产教结合、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指向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机械加工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各类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所需的设备安装、维修与机械加工人才,面向岗位有:车工、电焊工、维修钳工、安装电工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一一“产教结合,双证沟通〃通过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调整、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在校生的40% 以上。
(三)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一一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调查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融入车工、钳工、数控车床等几种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内容,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进一步使本专业的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一一以“双师〃建设为目标,构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到2009年底,机械加工技术的专业课教师应达到23人,其中在编教师18人,6人获高级技术职务,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达80%以上,18 人取得本科学历,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双师型〃教师达16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从企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五)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实训设备数量、技术水平,实训规范化等方面达到省示范性学校建设要求。
机械加工年度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使其更加熟练掌握机械加工技术。
2.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3.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团队建设和协作精神。
二、培训内容1.机械加工基础知识2.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3. 刀具选择与磨削技术4.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5.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6. 安全生产知识与操作规范7.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三、培训形式1.理论课程:利用专业培训机构或内部专业讲师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讲解。
2.实践操作:安排相关岗位的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操作示范,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4.团队合作: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培训时间安排月份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一月机械加工基础知识理论课程 2天二月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理论课程+实践操作 3天三月刀具选择与磨削技术理论课程+实践操作 3天四月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理论课程+实践操作 3天五月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理论课程+案例分析 2天六月安全生产知识与操作规范理论课程+实践操作 2天七月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理论课程+团队合作活动 1天五、培训成果评估1.通过考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评估,考核合格者予以证书和奖励。
2.通过生产操作实际情况的观察和记录,对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评价。
3.组织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竞赛和团队合作活动,对员工个人和团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
六、培训材料及设备准备1.准备相关的培训教材和资料,包括理论书籍、案例分析资料和实践操作指南等。
2.准备培训所需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确保员工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七、培训经费预算1.培训教材和资料购置费用2.培训场地租赁费用3.培训师资和讲师报酬费用4.培训设备及工具的购置和维护费用5.员工培训期间的食宿和交通费用八、培训效果跟踪1.通过定期考核和评估,记录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情况,反馈给员工和相关部门,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机械专业建设规划沭阳中等专业学校机电部一、需求论证近几年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
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人才需求为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我县在税收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苏南、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机械制造行业向苏北地区转移,我县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从而加大了对机械加工制造类人才的需求,无疑给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校于1999年开设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该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校企结合模式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先后于2005和2007年两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并于2009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点,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立足本县、校企对接、投身市场,积极探索市场运行规律,牢牢地把握市场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大了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建设投资,并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建设目标通过两年建设,将本专业打造成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卓越、特色鲜明、校企结合紧密、师资队伍一流,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依托区域行业和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2.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对接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和信息化“共享资源库”。
5.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等三大计划。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普通机床加工方向)教学计划及主干课程设置方案上海市松江区新桥职业技术学校一、专业名称机械加工技术二、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三、学习年限三年四、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冷加工的车工(兼有铣工和磨工操作能力)、钳工(兼有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绘图等,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五、人才规格本专业(普通机床加工专门化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和职业资格证书:1、知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零件材料与热处理的基础知识▲常用非金属材料知识▲机床电气基础知识和控制系统知识▲机械传动知识▲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知识(分类、用途)▲金属切削常用刀具知识▲典型零件(主轴、箱体、齿轮等)的加工工艺▲设备润滑系统及切削液的应用知识▲工具、夹具、量具使用与维护知识▲划线知识▲钳工操作知识(錾、锉、锯、钻、铰孔、攻螺纹、套螺纹)2、技能与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相关技能▲检索信息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处理和交流信息能力▲能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能应用AutoCAD软件测绘机械零件图样▲能根据图样要求完成机械零、部件加工▲能查阅极限偏差表▲机械零件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的能力▲机床设备维护保养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绘图能力▲设备装配和调试能力3、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钳工(四级)操作技能▲国家职业资格装配钳工(五级)操作技能▲国家职业资格机修钳工(五级)操作技能六、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一)课程学时比列三年总学时数为3000—3300。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年(集中或分阶段)。
选修课程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10%。
(二)课程设置内容与教学要求1、公共基础文化课语文(216学时)■知识:学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技艺,学校专业应用文的写作应用。
表1-1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经费预算表一级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年度经费投入(万元)经费来源(万元)项目负责人2008 2009 2010 中央地方行办自筹合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数控技术(工程机械制造)Z01 207 588 231 580 250 125 71 1026 董建国项目二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零部Z02 170 475 359 565 250 115 74 1004 皮智谋项目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机械Z03 243 533 184 555 205 110 90 960 谭耀辉中央财政支非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工电Z04 209 298 248 - 270 220 265 755 邱丽芳项目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制造业信Z05 123 346 223 - 257 218 217 692 周承华其它项目项目一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T01 33 55 32 - - 20 100 120 刘建湘项目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T02 44 44 39 - - 30 97 127 刘继平项目三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T03 25 25 25 - - 22 53 75 王柏林项目四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T04113 190 83 - 60 122 204 386 刘继平项目五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建设T05327 1071 57 - 408 718 329 1455 李玲合计(万元)1494 3625 1481 1700 1700 1700 1500 6600表1-2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配套项目经费预算表一级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年度经费投入(万元)经费来源(万元)项目负责人2008 2009 2010 中央地方行办自筹合计学院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X01 237 323 235 765 765 陈华项目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及专业群建设X02 40 156 200 396 396陈敬良唐北明项目三商务英语专业及专业群建设X03 91 116 112 319 319 马跃龙合计(万元)368 595 547 1480 1480表2-1 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工程机械制造)专业建设任务分解表项目编号:Z01 项目名称:数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董建国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数控技术专业工程机械数控加工实训车间(扩建)项目任东Z-01 实训车间硬件设施建设刘瑞已Z-02 实训车间管理制度建设陈志坚Z-03 实训车间实训开发欧阳凌江Z-04数控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张彪Z-05 企业产品加工任东Z 数控技术专业现代检测实训室(扩建)项目朱岱力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刘瑞已Z-02 实验员培训刘瑞已Z-03 实训开发易宏彬Z-04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周金凤Z-05 在校生培训及资料收集周金凤Z-06 社会培训朱岱力Z-07 技术服务易宏彬Z 数控技术专业数控机床控制实训室(扩建)项目任东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陈波Z-02 实验员培训陈波Z-03 实训开发陈波Z-04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陈波Z-05 在校生培训及资料收集陈波Z-06社会培训及考工考级培训陈波Z 数控技术专业工程机械零部件数控加工工艺实训室(新建)项目朱岱力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朱岱力Z-02 实训开发朱岱力Z-03 实训教材编写罗永新Z-04 工艺实训报告书编制罗永新Z-05 在校生培训及资料收集罗永新Z-06 夹具应用推广中心建设罗永新Z-07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周金凤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数控技术专业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新建)项目廖志远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廖志远Z-02 实训开发廖志远Z-03 实训教材编写徐华Z-04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易延辅Z-05 在校生培训及资料收集易延辅Z-06 社会培训及资料收集易延辅Z 数控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及内涵建设项目任成高Z-01 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制度建设任成高Z-0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任成高Z-03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及资料收集龙华Z 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董建国Z-01 德国进修培训董建国Z-02 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或高职教育理论培训董建国Z-03 开展学术讲座及培养青年教师董建国Z-04 科研开发董建国Z-05 发表专业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董建国Z 数控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董建国Z-01 国内外数控技术及学术交流或高职教育培训董建国Z-02 德国或新加坡学习先进职教理论董建国Z-03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顶岗实践董建国Z-04 承接企业技术攻关董建国Z 数控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项目董建国Z-01 企业兼任岗位工作董建国Z-02 专业技能培训董建国Z-03 企业技术攻关董建国Z 数控技术专业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项目任东Z-01 兼职教师库建设任东Z-02 兼职教学相关资料收集项目任东Z 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朱岱力Z-01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项目任东Z-02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项目朱岱力Z-03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计划项目任东Z-04 构建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项目朱岱力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数控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朱岱力Z-01 岗位能力分析李强Z-02 专业能力框架体系构建朱岱力Z-03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朱岱力Z-04 制定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标准李强Z-05 课程体系专家论证李强Z-06形成课程体系阶段性分析报告李强Z-07 形成工学结合课程质量评价朱岱力Z 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董建国Z-01 《机械工程图绘制》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王艳Z-02《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选择及热成形》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谭彦显Z-03 《计算机辅助制造》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廖志远Z-04 《数控加工实训》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欧阳凌江Z-05《数控车床零件编程与加工》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任东Z 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建设项目李强Z-01 《机械工程图绘制》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王艳Z-02《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选择及热成形》工学结合教材编写谭彦显Z-03 《计算机辅助制造》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廖志远Z-04 《数控加工实训》工学结合教材编写欧阳凌江Z-05《数控车床零件编程与加工》工学结合教材编写任东Z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任东Z-01 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廖志远Z-02《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廖志远Z-03 《数控加工实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欧阳凌江Z-04 《数控车床零件编程与加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任东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任东Z-05 《机械工程图绘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王艳Z-06《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选择及热成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谭彦显Z 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师资培训项目任成高Z-01 兄弟院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任成高Z 数控技术专业对口支援项目任成高Z-01 兄弟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任成高Z 数控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改建工程机械拆装实训室项目易宏彬Z-01 工程机械拆装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易宏彬Z-02 《工程机械拆装维护作业教学指导书》编写周华祥Z 数控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扩建机液气一体化实训室项目任成高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喻楠霖Z-02 实训开发邵建华Z-03 实训教材编写邵建华Z-04 企业技术服务邵建华Z-05 教师培训邵建华Z-06 对外培训邵建华Z-07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邵建华Z 数控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扩建机械创新实训室项目皮智谋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邵建华Z-02 实训开发邵建华Z-03 实训教材编写宁朝阳Z-04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邵建华Z-05 学生机械创新作品制作宁朝阳Z 数控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皮智谋Z-0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带头人培养皮智谋Z-02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带头人培养皮智谋Z-0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皮智谋Z-04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皮智谋Z-0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皮智谋Z-06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皮智谋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数控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皮智谋Z-01《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周华祥Z-02《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及维修》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王雪红Z-03《机械工程图绘制》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王艳Z-04《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成形》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谭彦显Z-05《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及维修》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周华祥Z-06《工程机械装配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王雪红Z-07《机械产品品质检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易宏斌Z-08《机械常用机构制作与零部件装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任成高表2-2 中央财政支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专业建设任务分解表项目编号:Z02 项目名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皮智谋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新建模具制造工艺实训室项目胡彦辉Z-01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胡彦辉Z-02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胡彦辉Z-03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胡彦辉Z-04学生实训及资料收集胡彦辉Z-05企业模具设计制造胡彦辉Z扩建模具成型实训室项目皮智谋Z-01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杨军Z-02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杨军Z-03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杨军Z-04学生实训及资料收集杨军Z 改建模具钳工及模具拆装实训室项目皮智谋Z-01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周理Z-02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周理Z-03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周理Z-04模具钳工培训及技能鉴定周理Z改建模具特种加工实训室任东Z-01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任东Z-02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任东Z-03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张云Z-04电火花技能培训与鉴定张云Z-05模具零件电火花加工技术服务张云Z 扩建模具CAD/CAM实训室项目廖志远Z-01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廖志远Z-02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廖志远Z-03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廖志远Z-04模具设计师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廖志远Z-05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廖志远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任成高Z-01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制度建设任成高Z-0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任成高Z-03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及资料收集任成高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皮智谋Z-01德国进修培训皮智谋Z-02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或高职教育理论培训皮智谋Z-03科研开发皮智谋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董建国Z-01 制定骨干教师选拔与培训方案董建国Z-02 德国或新加坡学习先进职教理论董建国Z-03 企业一线顶岗实践董建国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董建国Z-01 企业兼任岗位工作董建国Z-02 专业技能培训董建国Z-03 企业合作课题研究董建国Z-04培养引进实训指导教师董建国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及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项目任成高Z-01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任成高Z-02 兼职教师库建设任成高Z-03 兼职教学相关资料收集任成高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胡彦辉Z-01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胡彦辉Z-02 校企合作制定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胡彦辉Z-03 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胡彦辉Z-04拓展订单培养合作企业胡彦辉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王宏峰Z-0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王宏峰Z-02 校企合作制订2009级教学计划王宏峰Z-03 制定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计划王宏峰Z-04 校企合作制订2010年教学计划王宏峰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王宏峰Z-01 制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王宏峰Z-02 制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王宏峰Z-03《机械工程图绘制》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王艳Z-04《机械零件的手工制作与机械普通加工》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任成高Z-05《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王宏峰Z-06《冷冲压模具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曾霞文周娇红Z-07《计算机辅助制造》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廖志远Z-08引进1门企业课程周理Z-09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王宏峰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材建设项目王宏峰Z-01 制定教材编写大纲王宏峰Z-02《机械工程图绘制》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及其课件开发王艳Z-03《机械零件的手工制作与机械普通加工》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及其课件开发任成高Z-04《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及其课件开发王宏峰Z-05《冷冲压模具设计》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及其课件开发曾霞文周娇红Z-06《计算机辅助制造》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及其课件开发廖志远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廖志远Z-01 制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廖志远Z-02 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廖志远Z-03 《机械工程图绘制》课程资源上网王艳Z-04《机械零件的手工制作与机械普通加工》任成高Z-05《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资源上网王宏峰Z-06 《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资源上网曾霞文周娇红Z-07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资源上网龚艳丽Z-08《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资源上网廖志远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区域师资培训项目廖志远Z-01制定兄弟院校专业师资培训方案龚艳丽Z-02兄弟院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升龚艳丽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口支援项目廖志远Z-01为兄弟院校培训专业骨干教师龚艳丽Z-02 指导兄弟院校建设重点实训室龚艳丽Z-03 指导兄弟院校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龚艳丽Z 扩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室项目廖志远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廖志远Z-02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廖志远Z-03 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廖志远Z-04 培训与技能鉴定廖志远Z-05 培训实训指导教师廖志远Z-06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廖志远Z 材料成形及工艺实训室建设项目谭彦显Z-01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谭彦显Z-02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谭彦显Z-03 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开发谭彦显Z-04 培训与技能鉴定谭彦显Z-05 培训实训指导教师谭彦显Z-06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谭彦显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皮智谋Z-0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培养皮智谋Z-02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带头人培养皮智谋Z-0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皮智谋Z-04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皮智谋Z-05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廖志远Z-06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廖志远Z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廖志远Z-0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廖志远Z-02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周娇红Z-0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及教材廖志远Z-04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2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周娇红Z-05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廖志远Z-06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其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周娇红Z-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其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廖志远表2-3 中央财政支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机械控制)专业建设任务分解表项目编号:Z03 项目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谭耀辉二级项目设置三级项目设置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单片机技术实训室(扩建)项目彭志刚Z-01行业专家论证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彭志刚Z-02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彭志刚Z-03 实训项目开发饶宁荪Z-04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彭志刚Z-05 在校生培训及社会培训何忠胜Z-06 实训讲义及化教材开发胡汉辉Z-07制定单片机快速开发师实训与考核标准胡汉辉Z 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室(扩建)项目何其文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何其文Z-02 实训项目开发李专喜Z-03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刘德玉Z-04 在校生培训及社会培训何其文Z-05 实训讲义及化教材开发张志田Z-06制定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培训标准张志田Z-07 开发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培训何其文Z 电路分析实训室(扩建)项目李德尧Z-01 行业专家论证的实训室建设方案李德尧Z-02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李德尧Z-03 实训项目开发朱思国Z-04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彭雯Z-05 在校生及社会培训肖高肾Z-06 实训讲义开发李德尧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新建)项目胡汉辉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胡汉辉Z-02 实训项目开发夏显忠Z-03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刘德玉Z-04 在校生培训及社会培训刘铮Z-05 实训讲义及项目化教材开发夏显忠Z-06工作站与自动线应用能力模块培训指导书、规程及考核办法胡汉辉Z-07 制定工作站与自动线培训标准胡汉辉Z 计算机仿真实训室(新建)项目胡邦南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胡邦南Z-02 实训项目开发傅杰Z-03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王瑶茜Z-04 在校生培训及社会培训刘媛媛Z-05 实训讲义编写胡邦南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扩建)项目谭耀辉Z-01 实训室硬件设施建设谭耀辉Z-02 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刘德玉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制度及项目规程建设项目李德尧Z-01 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李德尧Z-02 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曹霞Z-03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建设刘德玉Z-04 实训考核评价管理方案建设李德尧Z-05 实训项目规程制定彭雯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胡汉辉Z-01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胡汉辉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胡汉辉Z-02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建设谭耀辉Z-03 学生顶岗实习报告收集李德尧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项目李德尧Z-01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调李德尧Z-0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建设项目谭耀辉Z-03 校外实训基地制度建设项目曹霞Z-04顶岗实习基地管理制度、考核手册制定柳青Z-05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制度建设周自平Z-06 校外实训考核评价管理方案建设项目黄立峰Z-07 顶岗实习考核标准评价体系建设项目肖钰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谭耀辉Z-01 中德高职师资进修培训项目谭耀辉Z-02 赴德国专业技术培训项目谭耀辉Z-03 西门子公司控制技术培训项目胡汉辉Z-04 培养青年教师项目李德尧Z-05 赴澳大利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项目谭耀辉Z-06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师资进修培训项目谭耀辉Z-07 开展技术服务项目胡汉辉Z-08 发表论文胡邦南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谭耀辉Z-01 赴香港参加专业技术培训谭耀辉Z-02 参加教育部课程体系培训班谭耀辉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谭耀辉Z-03 编写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报告刘峥Z-04 发表专业论文胡邦南Z-05 参加技术服务项目胡汉辉Z-06 参加西门子公司控制技术培训项目胡汉辉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项目谭耀辉Z-01 参与企业合作课题研究项目谭耀辉Z-02 参与科研项目胡汉辉Z-03 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项目谭耀辉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项目谭耀辉Z-01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项目李德尧Z-02 构建兼职教师库,聘请兼职教师项目谭耀辉Z-03 邀请行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项目谭耀辉Z-04提升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项目李德尧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胡汉辉Z-01 制定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项目胡汉辉Z-0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项目李德尧Z-03新增湘潭电机集团等“订单”培养合作企业项目谭耀辉Z-04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制度项目李德尧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胡汉辉Z-01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企业岗位分析及岗位职责分析项目胡汉辉Z-02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项目李德尧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胡汉辉Z-03编写“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报告项目胡汉辉Z-04编写“如何组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报告项目李德尧Z-05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报告何其文Z-06校企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与实施彭志刚Z-07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运行项目李德尧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项目李德尧Z-01《电气控制器件安装》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标准与评价标准谭耀辉Z-02《工程机械控制编程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标准与评价标准建设何其文Z-03《检测仪表的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标准与评价李德尧Z-04《驱动器件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标准与评价标胡邦南Z-05《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保养》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标准与评胡汉辉Z-06建立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和《学生岗位技能培训档案》李德尧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项目李德尧Z-01《电工技术项目分析与实施》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李德尧Z-02《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刘德玉编号名称负责人编号名称负责人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项目李德尧Z-03《检测仪表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李德尧Z-04《驱动器件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胡邦南Z-05《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何其文Z-06《自动化设备查障检修》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项目胡汉辉Z-07《调速设备分析与测试》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项目张志田Z-08《电气控制器件安装》工学结合教材开发项目谭耀辉Z-09《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保养》工学结合教材开发项目胡汉辉Z-10《工程机械控制编程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教材开发项目何其文Z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胡汉辉Z-01建立能支持各种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的资源共享平台胡汉辉Z-02建设《检测仪表规划与实施》网络课程李德尧Z-03 建设《电气控制器件安装》网络课程谭耀辉Z-04建设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训练资彭志刚Z-05建设《驱动器件规划与实施》网络课程胡邦南Z-06建设《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保养》网络课程胡汉辉Z-07建设《工程机械控制编程规划与实施》网络课程何其文。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三:机械加工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专业需求论证(1)行业背景分析机械加工专业是我校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之一,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十多年来为机械制造企业和煤、电、化行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
随着安徽工业强省、淮南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将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围绕安徽省装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合作密切、产业链长、关联性强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安徽省现有煤矿、机电、重型机械等行业,主要分布在淮南、淮北等能源城市。
淮南是我国13个亿吨煤基地和 6大煤电基地之一,是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战略的实施,作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之一,淮南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
淮南市在装备制造业和煤炭业方面的迅猛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淮南市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是支柱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加大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中、高级技工。
各个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安徽省人社厅调查结果显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应占企业需求的比例是80%以上,制造业人力需求高达需求人数为38542人。
淮南市制造业人力需求人数为9150人,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机械加工专业规划书引言机械加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涵盖了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加工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对机械加工专业进行规划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
专业概述机械加工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数控加工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接受机械基础知识的培养,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
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工业现代化的需要。
专业发展前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加工专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机械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类机械加工企业、大型制造企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就业。
同时,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机械加工专业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
机械加工专业有着广泛的职业发展方向,包括机械设计师、制造工程师、数控工程师、生产车间主管、质量工程师等。
对于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创业或者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在未来的发展中,机械加工专业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对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学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个人发展规划学习规划学生在机械加工专业中,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学习中,要认真学习机械设计、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并结合实践进行综合应用。
同时,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习规划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寻找实习机会,争取多接触各类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
实习期间要认真工作,多向企业员工和技术人员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通过实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提前适应专业工作。
职业规划在毕业后,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或者继续深造。
就业方面,可以选择机械制造企业、制造工厂、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
表1 课程建设规划及经费预算
(2)教材建设规划及经费投入
表2 教材建设规划及经费投入
(三)按“双师”要求构建教学水平高,专业
表3 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一览表
表4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一览表
(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
表5 专业团队建设经费投入
表6实训中心建设计划
表7 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建设规划
表8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预算表
表9 顶岗实习体系建设计划及资金投入预算
表10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计划表
表11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