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宝贵的耕地
- 格式:docx
- 大小:12.19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六年级第七课《宝贵的耕地》教学设计科学教育理论指导A、本设计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从发挥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经过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经过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学会科学方法,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
B、以面向全体为原则。
本设计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思想,坚持义务教育公平性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C、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D、紧扣“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
1、用“任务驱动”形成学习目标。
2、用“任务驱动”统整教学内容。
3、用“任务驱动”增强学习动力。
4、用“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A、通过学习《宝贵的耕地》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关系密切,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通过驱动页的引导,以观察模拟、数据分析、调查、访问、讨论等科学方法,从中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人类开发可用资源的方法,从而学会保护自然资源。
B、教学方法梳理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数据分析——讨论归纳学情分析教学本文时可以提出问题:1、为什么禁止使用红砖?2、红砖与耕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通过分析和解读一些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A、科学知识目标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
B、能力培养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C、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宝贵的耕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杠杆》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分2课时完成。
这是在学习了力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下一步学习杠杆平衡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重点,把找出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说教法学法:教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7 宝贵的耕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 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
2.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
活动二:小组活动。
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230万块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
(已知:挖土1米深,每生产100万块红砖大约要消耗1100平方米耕地)
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
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
1.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2.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
《宝贵的耕地》创新教案【教材分析】《宝贵的耕地》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二课。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和一个“网上学”的内容。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是主题人物在建筑工地上议论“为什么不用红砖呢?”引出了一个与土地资源有关的讨论。
在活动1“为什么禁用红砖?”中,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数据计算,使学生知道禁用红砖的意义,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意识到不使用红砖是保护耕地的好办法。
活动2“调查我们周围耕地的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耕地的情况。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开放改革,经济不断腾飞,城市和农村都不断地发展,大建楼房,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为此,教材安排了学生调查的活动,要求学生对自己周围耕地的使用情况作一次调查,知道人类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的矛盾,思考保护耕地的问题。
网上学“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在互联网进行讨论的方式,收集各地土地资源情况,交流保护家乡耕地的措施。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耕地情况、红砖的使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并通过计算,使学生指导禁用红砖的意义,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设计用生活中经常看见、听到的情景入手,通过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归纳,使学生对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有初步认识,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并且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尤其匮乏的事实。
《宝贵的耕地》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有听过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吗?生:听过。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生1:这句话说明了食物都来源于土地。
师:对啊!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你们说,鱼可以离开水吗?生:不可以。
师: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不少诗人、作家写过许多文章赞美土地,歌颂土地。
那么你对土地资源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宝贵的耕地》。
二、引导探究: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一)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师:课件出示一些红砖图:请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生:红砖师:红砖有什么作用?生1:建房子师:这又是什么?生:轻质砖。
师:轻质砖又有什么作用?生:建房子师:(多媒体出示课本图后)千百年来,人们建造房屋都是使用红砖。
不过,前几年,在建筑工地上,很少看到红砖的身影了。
看看这幅图,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为什么不用红砖呢?生:因为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如果用多了红砖就会浪费耕地资源。
师: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市政府的一份文件。
(多媒体出示市政府禁用红砖的通知)请同学们齐读一次。
生齐读文件《市政府决定为保护耕地禁用红砖》……市政府从2000年6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禁用红砖,推行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以保护有限的耕地……根据规定,自2000年6月1日起,市辖各区、镇全面禁用红砖《黏土实心砖),并同时禁用从事红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师:文件内容告诉我们自2000年6月1日起市辖各区、镇全面禁用红砖,这是为什么?生:保护土地资源。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①为什么要禁止使用红砖?②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红砖与耕地有什么关系?生:分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生1:因为制作红砖需要很多黏土,而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直用红砖建房子,就要使用很多红砖,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生2: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7课《宝贵的耕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宝贵的耕地》是粤教版科学六下第7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耕地的宝贵性,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耕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耕地的保护措施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土地资源的基本知识,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耕地资源的宝贵性以及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深入理解耕地的重要性,提高保护耕地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耕地的宝贵性,掌握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学会分析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
2.难点: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以及学生对于耕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情况,了解耕地的重要性。
2.调查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对于耕地保护的看法和措施,提高保护耕地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
2.准备调查表,用于学生调查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
3.准备讨论话题,用于引导学生分享对于耕地保护的看法和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耕地资源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引导学生了解耕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以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调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耕地,宝贵的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生命共同体,其中的田,就是耕地资源。
耕地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民生之本、生态之依。
作为自然要素,土地为人类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来源;作为经济要素,其开发利用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生态要素,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空间和宜居环境。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可供利用的优质耕地资源数量更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作为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耕地1.4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且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可开垦的后备资源殆尽。
我们实施“三深一土”、“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战略,就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把耕地资源保护、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作为重点予以推进。
耕地安全关系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只有保护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坚持耕地红线这一基础不动摇,我们才有能力随时生产出足够装进我们饭碗的中国粮食。
耕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紧缺的要素资源,把有限的耕地保护好、整治好、利用好、管理好,将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同时,科学认识耕地与作物、水、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探索通过统筹国内国外粮食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休养生息,对提升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保护利用好耕地资源,要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建设性保护的积极性,尤其要激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主动性。
保好中国地,产好中国粮,端牢中国碗,为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曲17旦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地球》编委会主任曰丄生。
第七课宝贵的耕地
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时怎样的?如何保护耕地?
答:我国人均耕地0.095公顷,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国情,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2339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了253万公顷.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土流失和沙漠的侵蚀。
保护耕地,人人有责,其中重要的是植树造林,减少沙漠对土地的侵蚀,另外人为破坏耕地,如取土烧砖也对耕地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耕地是我们种植粮食的主要地方,耕地的减少使得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国家明文规定:2008年红砖将退出历史舞台,但直到如今,红砖依然到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