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是决定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已经成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发展现状1. 世界范围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
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杂交水稻生产国家,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国家也开始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技术,如印度、越南等。
2. 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人们已经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水稻的产量、耐病性、品质等性状。
3. 杂交水稻制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等手段,推动了杂交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趋势1. 种质资源优化利用。
未来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更多地关注种质资源的优化利用。
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通过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遗传进化的手段,保持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2. 重点产品研发。
未来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提高产量和品质之外,还需要研发出更加抗逆性强、耐病抗虫的新品种。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开发出适用的特色品种。
3. 绿色环保生产。
未来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通过降低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使用量,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4. 产业链整合和合作。
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进行产业链整合和合作。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种植方法在增产方面遇到了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对杂交水稻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最终实现了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升,为我国农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杂交水稻技术的概念和背景杂交水稻技术是指利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亲本进行交配育种的方法。
传统的自交水稻繁育方法在产量上遇到了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而杂交水稻技术在克服这一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
袁隆平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希望通过杂交育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二、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1. 优异亲本的选择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优异的亲本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袁隆平教授通过大量对比试验,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了一系列适合杂交育种的优异亲本,这些亲本具有高产、抗病虫、高品质等优良特性。
2. 杂交组合的筛选和培育袁隆平教授通过研究不同亲本之间的杂交组合效果,逐步筛选出了一些具有显著产量优势的杂交组合。
在培育过程中,他还注重改良亲本的性状,提高其与配对亲本的亲和性,以增加杂交后代的稳定性和产量。
3. 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袁隆平教授的团队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引入杂交水稻育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优良基因进行定点编辑,以提高产量和抗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水稻具备抵抗虫害的能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1. 超级稻的培育在持续的探索和研究中,袁隆平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超级稻”,这种水稻具有超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等显著优势。
超级稻的培育不仅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突破,还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水稻品质的提升除了产量的提高,袁隆平教授还注重改良水稻的品质,提高米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
他的团队通过育种和改良亲本,培养出了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3. 区域适应性优良品种的培育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还体现在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水稻品种上。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近年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推广。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增强了抗逆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进行探讨,从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综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
一、新品种选育方面的进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主要得益于新品种的选育。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不断推出具有高产、抗病、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高产方面,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亩产量显著提高,甚至超过了传统品种的两倍以上。
不仅如此,这些新品种还具有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
在抗病和抗虫方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抗病、抗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真菌病、抗细菌病和抗虫害等特点,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此外,在耐旱和耐寒方面,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耐旱和耐寒相关基因的筛选和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耐旱和耐寒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中表现出色,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二、生产技术方面的推广除了新品种的选育,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建立适宜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实际种植中,科学的生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种植效果。
首先,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种植中提出了精密育苗、穴播和覆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杂交水稻的苗情更加统一,根系更加发达,为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的施肥上提出了秧肥与追肥的结合,并在追肥过程中注重钾肥的补充。
这样可以保证杂交水稻生长全程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此外,杂交水稻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水肥管理。
科研人员提出了定量灌水、定时灌水和定刻灌水的技术,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人工授粉,将两个不同的亲本水稻进行交配,再利用杂交优势制定新的杂交品种。
袁隆平先生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在杂交水稻种植模式上有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介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探讨。
第一节:袁隆平先生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通过对水稻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成功地改良了传统水稻的繁育方式,并开发出了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品种。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亲本水稻:袁隆平先生通过广泛的品种收集与筛选,选择适应性更强、抗病虫害性能更好的亲本水稻。
他注重挖掘和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优良基因资源,通过交配和筛选,创造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2. 精细施肥:袁隆平发现水稻的吸肥规律与生长期密切相关,并根据水稻的不同生育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施肥方案。
他提倡科学施肥,适量用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3. 管理栽培技术:袁隆平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如合理灌溉、合理密植、适时插秧等,以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第二节: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意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产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相比传统水稻品种可以提高20%到30%的产量。
这对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品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品质上也有很大的改善。
其米粒饱满、色泽明亮,口感细腻,糯性好,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3. 促进农业现代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它引领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对我国乃至全球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 带动农业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创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热情。
杂交稻生产技术杂交稻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将两个不同的亲本品种进行杂交,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稻株。
这种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稻作生产中,其主要目的是改良和提高稻米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本文将从杂交稻的历史背景、杂交稻的培育方法、杂交稻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杂交稻的历史背景杂交稻的培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稻作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杂交稻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杂交稻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也在其他国家得到了关注和应用。
二、杂交稻的培育方法杂交稻的培育方法主要分为两步: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
亲本选择是指从大量的稻种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这些优良性状包括高产、矮秆、抗病、抗虫、耐逆等。
杂交组合是指将选定的亲本进行人工授粉,使其杂交结实,并获得具有良好性状的杂交后代。
三、杂交稻的优势杂交稻相比传统稻作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杂交稻的产量高于传统稻作。
由于杂交稻可以利用亲本间的互补效应,使稻株具有更强的生长势和产量潜力。
其次,杂交稻具有较高的抗性。
通过杂交可以将两个亲本的抗病性、抗虫性等优点集成到杂交后代中,从而提高稻株的抗病虫能力。
最后,杂交稻还具有较好的品质。
通过杂交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口感、糊化特性等品质指标,使其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四、杂交稻的发展前景杂交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粮食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杂交稻的研究和应用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杂交稻的产量和品质,并培育出更多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新品种,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杂交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稻作生产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杂交组合,可以获得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杂交稻品种。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一个世界上部分地区而言,粮食稳定供应已是棘手的问题。
早在1970年代,中国一直在推行水稻的高产化,然而由于水稻自交亲缘关系的特殊性,让中国的水稻生产一直处于低产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杂交水稻的出现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
杂交水稻自诞生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育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也有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杂交水稻,它又是如何通过育种技术来给水稻生产带来了改变呢?一、什么是杂交水稻?简单来说,杂交水稻就是两个相对纯正的亲苗通过“杂交”(cross)交配而生出的杂种。
杂交水稻的产量相较于传统的自交纯种水稻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在水稻恒产下,单产提高了10-20%以上,养分利用率也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对于生产者而言,这些提高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也能够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
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有一群来自南方和北方的科学家开始就国产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逐渐地,杂交水稻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这些研究者们也逐步掌握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1970年代,随着红、抗、杂三系水稻组合的出现,杂交水稻已经开始生产了。
在1980年代初,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130万公顷,其产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自交纯种水稻的一半。
再到1990年代,中国制造的杂交水稻不仅成为了中国农民生产的主力,也向全球广泛推广。
三、现如今,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育种上,相比于传统的自交亲缘关系相对复杂的纯种水稻,杂交水稻在很多方面上都要更为简单,主要手段如下:1.通过人工授粉法获得需要的杂交种子,人工授粉是指在收穫期將茎切割后根据特定方法,并将籼稻和粳稻的花粉分别授粉,这种方法对家畜繁殖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通过单倍体杂交法获得需要的杂交种子,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把植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减半,即使两个相对纯正的亲苗结合也能得到杂交种子。
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和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粮食生产的需求愈发迫切。
而在种植业领域,杂交水稻技术已成为一种备受考验和推崇的新型栽培方式。
本文将探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分析其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一、杂交水稻技术的兴起杂交水稻技术是一种特别的栽培方式,它是由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出来的。
相比于传统稻种,杂交水稻具有更高的产量、较短的生长期、更强的抗逆能力以及更多的营养价值。
这种新型品种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能够解决粮食短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是中国绿色农业的代表,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前景和社会价值。
二、杂交水稻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杂交水稻技术的特点在于其选育工作和后期栽培方法上,相比于传统的育种方法,品种选择和繁殖更为精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补基因效应,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栽培方面,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水平也非常关键,不同的处理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更值得一提的是,杂交水稻技术在经济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表现也十分出彩,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三、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史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不断完善和方便技术后,其规模化试验迅速开始,也进一步强化了杂交水稻技术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效果。
同时,由于其适应性强、种植区域广泛,其推广出现了新的形式和方式,逐步由单个省份的试点转为全国性的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完善了农作物品种体系,也助力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四、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现状和挑战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遍及全国各地。
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实际推广效果参差不齐,这需要更多的适应性测试和技术调整。
同时,也需要通过政策和经济扶持措施等多重手段,促进种植者的积极反应和增强对于杂交水稻技术的认知度。
唯有这样,杂交水稻技术才能更加广泛、稳定和持续地发展下去。
探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杂交水稻技术是袁隆平先生领衔研发的一项重要农业创新,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本文将探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背景、原理及应用,并介绍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背景杂交水稻技术的诞生源于对于传统水稻育种方法的不断探索与改进。
传统水稻育种方法相对耗时且产出低效,这对于当时人口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形成了一项严峻的食物供应挑战。
袁隆平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开发新型高产水稻品种,并在1981年成功研发出首个杂交水稻品种。
其技术创新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原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基于杂交育种原理。
通常情况下,水稻自花授粉时会产生自交自育的现象,导致了品种的衰退。
而通过利用两个互补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打破自交自育的现象,产生更为优良的品种。
具体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涉及到选择一组优良的亲本品种,并进行亲本之间的杂交配对。
通过将一组高产、抗病、耐逆等优良基因进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水稻品种。
此外,袁隆平还利用了核不育杂交水稻技术,即通过一种特殊的杂交组合和处理方式,使得杂交后的水稻无法自行繁殖,从而进一步稳定并保护新品种。
三、应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单产,还改善了品质及农作物的生长特性。
首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比传统水稻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
通过合理的杂交配对,选择有利基因的组合,新品种的单产大幅提高,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改良了水稻的抗病虫害特性。
通过注入抗病虫害基因,新品种对于一些常见的水稻病害和害虫表现出更好的抵抗力,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
此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的逆境适应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品种在面对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有效应对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四、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水稻品种改良,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其中,杂交水稻是一种重要的改良手段,因其高产、高抗、高品质,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生产中。
本文将从杂交水稻的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杂交水稻。
一、杂交水稻的原理杂交水稻是指通过在品种间进行人工杂交获得新的水稻变种。
在正常自然条件下,水稻属于自交芒果,也就是可以自我授粉。
但由于自交选育中会导致品种的基因单调而失去生命力,因此需要进行杂交。
杂交水稻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通过配对杂交,使两个不同的亲本品种结合,产生第一代杂交种;接着是通过选择、筛选和后代选择,选取产量、质量等优良特性更好的优良杂交种;最后是进行若干代选择和配组,使优质优良的杂种稳定下来。
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自从1973年中国的袁隆平教授在华南稻作试验站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以来,杂交水稻的研究与转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的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保存、育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具体来说,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杂交水稻的基础研究为了更好地了释水稻的性状表现及其机制,科学家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经资深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遗传变异性和表观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他们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很多扰动杂交效应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显著地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能等特征。
2. 杂交水稻的繁育技术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繁育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需要保证杂交种的杂交率、配对率和穗数等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科学家研究了许多繁育技术,包括穗花抽穗、花粉处理方法、配对杂交技术、细胞学分析方法等。
这些技术在杂交水稻的种植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 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许多优秀的杂交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抗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不同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使得其子代具有优良的基因特点,从而得到高产优质的稻米。
杂交水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种技术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不育系杂交和恢复系杂交。
不育系杂交是指通过研究和选育不育系,使其与另一不育系或普通本杂交,产生新种子,这种新种子具有优良基因特点,但其自身无法进行自然繁殖。
恢复系杂交是通过选育与不育系配对的恢复系,使其与普通本进行杂交,产生新种子,从而得到具有优良基因特点的水稻品种。
恢复系杂交相较于不育系杂交操作简单,同时可以利用自然繁殖,减少生产成本。
杂交水稻的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未来的发展,仍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传统育种技术慢慢被基因编辑技术所替代,未来杂交水稻的育种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
通过编辑水稻基因,使其具有更强的耐性和抗逆性,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入杂交水稻的育种领域。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育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杂交水稻的育种成为了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水稻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基因进行结合,通过提取出数值化的特征,达到预测和优化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未来,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其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优化种植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借鉴不同地区的种植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也能够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和发展趋势将始终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未来仍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同时,各国科学家和农业生产者也将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使其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引言杂交水稻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
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率先在籼稻中开展雄性不育的研究,并于1966年首次报道“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之后,相继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国杂交水稻经过50多年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客观、系统、全面地回顾并解读了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为一部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呈现给读者。
二、杂交水稻概述杂交水稻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应用方法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甚至远缘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三系法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系用于繁殖不育系,恢复系用于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图1(a)]。
中国三系法杂交水稻于1973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
“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图1 三系法(a)和两系法(b)杂交水稻示意图两系法是指只需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最为成功的方法首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photo-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PTGMS)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高温下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温下表现可育,在不育期内制种,在可育期内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时不需要保持系[图1(b)]。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中国独创的农业科技成果,于1995年研究成功,当前年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品种的50%以上。
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历程引言杂交水稻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杂交,将两个不同的稻种进行交配,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级标题1:杂交水稻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三级标题1:早期杂交水稻探索与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等开始尝试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改良水稻品种。
•当时的杂交水稻技术较为简单,主要通过人工花粉传递和人工授粉实施。
三级标题2:引进国外材料与技术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国外优良杂交水稻材料和先进技术。
•日本的中木材料和美国的秧苗育苗技术对发展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袁隆平将引进的杂交材料与国内优良品种进行了杂交,并逐步发展出了适应中国各地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
三级标题3:研究机构的成立与合作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水稻研究中心,加强对杂交水稻的科研与推广工作。
•国家水稻研究中心与各地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筛选与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二级标题2: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突破与推广应用三级标题1:超级稻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袁隆平研究团队培育出第一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中国杂交稻一号”(简称超级稻)。
•超级稻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特点,成为杂交水稻技术的重要突破。
•超级稻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三级标题2:杂交水稻技术在其他国家的应用•中国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
•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在亚洲、非洲等地开展杂交水稻试验与推广,帮助他国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三级标题3:杂交水稻技术的进一步改良与创新•近年来,杂交水稻技术不断改良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抗逆性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创新与发展摘要:杂交水稻种子需要年年制种生产,以确保子一代的杂种优势。
当前,我国已建立了成熟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但是基于劳力密集型的种子生产技术操作程序繁杂、劳动强度大,滞后于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创新制种技术。
应发展新型轻简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以及父母本混播混种和杂种优势固定(第三代杂交水稻和一系法杂交稻)的种子生产技术,以助推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新型制种技术;创新;发展杂交水稻是我国发明的原创性粮食增产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野败不育株的发现和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近几年,我国杂交稻年种植面积保持在约1600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3%左右,每年需商品杂交稻种子约2.7亿kg,种子生产面积达15万hm2左右。
除中国外,其他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每年约有636万hm2,每年需商品杂交稻种子约1.1亿kg,国外市值15亿美元以上,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
我国一直引领全球杂交水稻发展,这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
通过4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已建立起系统配套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但是这些技术是建立在我国劳力密集型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短缺,杂交水稻育种和种子生产技术需要不断地创新提高[2]。
美国于1999年开始利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此后才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
今后,我国必须从劳力密集型种子生产技术转型,向高效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杂交水稻种业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大型种业集团,扩大“一带一路”国家的种植面积[3~5]。
1在劳力密集型基础上,建立了成熟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杂交水稻制种是根据父母本抽穗迟早进行异步栽培,达到同步抽穗开花,实现异交结实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
同一块稻田里,需要通过父母本分期播种、分厢插秧、母本割叶、父本赶花粉,以及分期收割、施肥和喷农药等一系列的种子生产环节,需要比常规稻生产增加更多的人工和成本。
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为杂交水
稻的文档创作者,我将就杂交水稻制种情况进行一份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生产状况。
首先,杂交水稻的制种工作在我国各地都得到了积极的开展。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杂交水稻的选育、培育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不断得到提升。
我们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
和设备,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杂交水稻的制种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加强了对种植环境的管理
和调控,采用了科学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保证了杂交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
通过对杂交水
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我们不断挖掘和利用优良的基因资源,为杂交水稻的选育和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杂交水稻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
和推介活动,我们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杂交水稻的种植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应用。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杂交水稻的制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
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杂交水稻的创新与优化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全球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产、高效、高品质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创新和优化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研究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杂交水稻的创新和优化,为大家介绍杂交水稻带来的种种好处和未来发展方向。
1. 杂交水稻的优势杂交水稻是由两个亲本进行杂交配对,利用杂种优势,使得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
相比传统的自交纯系水稻,杂交水稻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1 高产性杂交水稻通过基因组的重组,导致其产量大大提高。
据统计,杂交水稻的每公顷产量能够达到12吨以上,比传统自交的水稻高出50%以上。
1.2 抗逆性强杂交水稻由于大量基因重组,拥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更容易应对环境变化、胁迫和病害。
杂交水稻比传统自交的水稻更具抗逆性,这也使得它成为缓解全球饥饿问题的有力武器。
1.3 品质更优杂交水稻的品质也相对更优,口感更好,香味更浓郁,而且更加营养美味。
此外,由于杂交水稻产量更高,令其在经济上也更具优势。
2. 杂交水稻的创新杂交水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杂交组合的创新杂交水稻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将来自不同亲本的好性状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找到更好的亲本,以更好地实现杂交的优势。
2.2 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杂交水稻的新利器,可对水稻基因进行高效精准编辑,从而快速地研发具备目标特征的新种杂交水稻。
2.3 环境友好型水稻的创新目前,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减少等问题加剧,研发环境友好性更强的水稻品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人员正在逐步探索如何在杂交水稻品种中融入环境友好型的基因,以创造出更适合未来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水稻品种。
3. 杂交水稻的优化杂交水稻的优化旨在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性,可主要靠如下手段实现。
3.1 基因技术的优化随着人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对水稻基因进行优化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摘要】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进机械化直播制种、衰败播种、育秧和移栽技术,实现了种植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本文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探讨了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现状。
通过对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指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机械化种植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直播制种、衰败播种、育秧技术、移栽技术、农机装备、研发、推广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杂交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机械化种植技术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机械化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种植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还可以保证种植质量,提高产量。
由于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特殊性,要实现机械化生产仍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研发和应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种植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机械化直播制种技术、机械化衰败播种技术、机械化育秧技术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等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为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探讨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旨在推动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杂交水稻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研究意义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而通过机械化种植,可以实现自动化、高效化的生产,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种植效率。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改进与提高产量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据了全球总稻米产量的40%以上。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不断提高水稻产量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水稻育种中,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利用不同亲本之间的亲和性和优势互补性,将两个不同的自交系进行杂交,产生具有更好特性的杂交种子。
相比于传统的自交系育种方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通过杂交可以有效地利用杂交优势,使得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得到显著提高。
其次,杂交水稻种子的生长速度较快,相对其他杂交植物品种,生长期缩短,可以更快地获得更多的丰收周期,进一步提高产量。
此外,杂交水稻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优选亲本。
优选亲本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基础和关键。
亲本的选择应考虑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抗病虫害能力、产量潜力等特点。
同时,还需要考虑亲本间的亲和性和互补性,以获得更好的杂交后代。
现代分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鉴定亲本的基因型,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亲本组合。
其次,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不同土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需求,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适量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肥料的施用方式和时机,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水稻生长期间的养分需求,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另外,合理控制病虫害。
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选育抗病虫害的主要特性,培育出具有较高抗病虫害能力的杂交水稻品种。
此外,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排除积水,削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
同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不仅要确保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并且要兼顾环境保护的原则。
杂交水稻种子研究及高产技术改良杂交水稻是种植业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通过对水稻杂交种子的研究以及高产技术的改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杂交水稻种子研究和高产技术改良展开讨论。
首先,对杂交水稻种子的研究是培育高产水稻的重要基础。
杂交水稻种子是杂交育种的产物,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逆性能。
这是因为杂交水稻种子具有双亲优势效应,能够充分发挥父本和母本的优势基因,从而提高水稻整体的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
种子的研究主要包括选种、杂交技术以及种子处理等。
选种是杂交水稻种子研究的第一步。
选种的目标是选出具有高产、抗病、耐旱等优良性状的亲本种。
这需要对大量杂交种进行筛选和评估,以确定适合杂交组合的亲本种。
同时,也需要考虑亲本种之间的亲和性和互补性,确保杂交后的种子能够充分发挥亲本之间的遗传优势。
杂交技术是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关键一环。
通过控制杂交的时间、方法和条件等,可以提高杂交率和种子质量。
常用的杂交方法包括人工授粉、喷粉和粉剂法等。
其中,人工授粉是最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选取适当的颗粒数目和粉末稀释液,确保种子受精率和成活率。
种子处理是保证杂交水稻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
种子处理包括消毒、除杂、调湿、质量检测和包装等。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和病毒,防止种子腐烂和疾病传播。
除杂是将杂质从种子中清除,以确保种子的纯度和活力。
调湿是根据种子的含水率,调整种子的湿度,使其适应不同的贮藏和播种环境。
质量检测是对种子的形态、发芽率、纯度等进行检验,确保种子达到质量标准。
最后,种子包装要符合相关的包装标准,确保种子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损。
其次,高产技术改良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针对杂交水稻种植的不同环境和条件,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是科学施肥。
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较大,科学施肥可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养分。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作者:梅凯华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0期摘要: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42年来的发展历程,依据制种产量由低到高的变化,将其分为3个阶段,即摸索阶段、;完善阶段与研究阶段,各阶段分别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预测了下一发展阶段必将是轻简制种技术的创新阶段,并简述了一些省工省力的创新方法。;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发展;创新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250-04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Hybrid RiceMEI Kai-hua(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for hybrid rice over the last 42 years in China was review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seed production yield from low to high, it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exploratory stage, improving stage, and research stage. Different achievements were made during each stage.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next stage will surely focus on innovating easy and convenient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ome labor-saving methods are introduced.Key words: hybrid rice;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development;innovation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07-620-001-03)美国人琼斯(Jones)最早于1926年首次报道了水稻存在杂种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观点,从此掀开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历史[1]。;但关于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研究的历史很短,中国于1973年成功实践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技术并投入大田生产,以此为标志,到目前为止也仅42年的时间。;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历史虽短,但由于有生命科学和作物栽培学作基础,有基本的自然科学理论作指导,加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达到了日臻成熟的阶段。;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对促进中国稻作生产的发展,提高水稻的产量起了先导作用。;1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就是根据父母本的生长特性进行异步栽培,达到同步抽穗开花,实现异交结实,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杂交水稻刚问世的时候曾有人断言:“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粉较少,开花时间短,柱头小,异花传粉结实率低,肯定过不了制种关。;即使其杂种优势再强,也不能在生产上应用[2]”。;然而,中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扬他们的聪明才智,转战南北,致力于原种生产和制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进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3—1980年,为制种技术的摸索阶段。;此阶段每公顷制种产量仅在450 kg以内,但摸索并总结出以下关键性的基本技巧:①双亲播差期的确定方法有时差法、;叶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活动积温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效果,根据实用性以早季制种用叶差法,晚季制种用时差法,根据准确性为有效积温差法>活动积温法>叶差法>时差法。;②安全抽穗扬花期的气象条件为日平均气温无连续3 d以上超过35 ℃或低于21 ℃,无连续3 d阴雨日,每日光照在7~9 h,相对湿度为80%~90%。;③以幼穗发育8个时期[3]的外部形态来预测双亲的花期,即1期看不见,2期白毛现,3期毛丛丛,4期一公分,5期一市寸,6期谷半长,7期穗变绿,8期即抽穗,并以前三期父本播插期早于母本,中三期父母本处于同一时期,后两期母本早于父本,作为双亲花期相遇的标准。;④在调节花期措施上采取氮控磷钾促、;旱控水促、;断根割叶、;喷施赤霉素等措施。;1975年,广西农学院对二九南不育系进行了割叶、;踩根、;拔主苞和追施氮肥等不同处理的调节花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调节花期措施均能延迟抽穗2~6 d,但尤其以追施氮肥的调节效果最好[4]。;与此同时,湖南省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用绉束叶预测花期,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用叶龄余数预测花期,1976年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又提出以叶龄指数预测双亲的花期,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了用双零叶和伸长叶枕距预测花期,湖北黄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了用重生叶预测花期的方法[4]。;⑤防杂保纯其空间隔离10、;20、;30 m的混杂株率分别为5.2%、;2.3%、;1.0%,隔离40 m以上未发现混杂,因而进一步明确空间隔离指标为50~100 m,时间隔离花期错开在20 d以上。;第二阶段为1981—1985年,为制种技术的完善阶段。;此阶段单产大幅度提高,每公顷产量达到750~1 500 kg。;20世纪70年代末,制种产量在450 kg内已经徘徊了很多年,要提高产量依靠单一的技术措施很难实现,欲要再上新台阶,必须依赖综合的配套技术,因此自80年代初,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开始侧重于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综合运用了以下一些技术: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对高产经验总结,指出苗穗不足是制种产量不高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常德、;岳阳和湘潭等协作组也发现不育系每蔸插2~3苗比插1苗增产2.6%~9.2%[4],因此在制种田的群体布局问题上改母本稀插为靠插不靠发。;中国应用的母本不育系多属早稻类型,分蘖力弱,生育期短,依靠大量分蘖成穗很困难,必须依靠主茎和低位分蘖成穗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因此要提高主茎的比例,降低分蘖节位,提早分蘖发生时期,本着“母本靠插不靠发”的原则插足基本苗,尽可能地靠主茎和低位蘖成穗。;②改父母本小行比为大行比,由初期的1∶(3~5)改为1∶(8~10),在保证有充足的父本花粉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母本对稻田的占用率。;③改绳索拉粉为竹竿科学赶粉。;④根据双亲的生育特点,改过去的消极调控为积极调控,进行双亲早期平衡生长调控和花期的及早预测。;⑤改低浓度施用“920”为适时适量地科学喷施“920”。;所谓适时,普遍认为是在母本见穗5%~8%时最适宜,而适量则是根据亲本对“920”的敏感性来决定用量的大小,做到“920”的用量到位,喷施水量充足均匀。;⑥在施肥方法上改母本多次施肥为一次性施肥,改父本一次性追施为多次偏施。;⑦在水分管理上采取了“寸水插秧,浅水分蘖,适度晒田,有水养花,干湿壮子”的技术[5]。;第三阶段为1986年至今,进入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此阶段每公顷产量在2 250~3 000 kg。;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包括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水稻异交栽培技术研究,并且只有在搞好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搞好异交栽培才能夺取制种高产,通常采取的技术方略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母本库容量为基础,以提高田间父本花粉密度为核心,多种技术配套为保障,创造高产制种技术体系。;这一阶段除进行高产栽培体系研究外,还对各类不育系的异交习性进行了充分细致的研究,并通过育种方法不断地对不育系的异交习性进行改造与改良[6-9]。;此外,在三系法高产制种技术研究稳步发展的同时,两系法制种技术研究也日新月异,并有后来居上趋势。;1981年石明松[10]首先报道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利用其培育杂交水稻的初步研究结果。;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经过论证,于1987年将两系法高产杂交水稻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题立项[11],极大地促进了两系法制种技术的发展。;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在全球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与应用。;2000年后,中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4%[12],近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在1 800万hm2左右,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左右,每年需杂交稻种30万~50万t[13]。;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每年约有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1亿hm2,每年需杂交稻种150万~200万t[14]。;杂交水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水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生产角度看,中国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市场化程度高,制种产量高,品种多样,每年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中国以及世界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技术角度看,育种方法、;育种材料交流做得很好,每个新品种因其制种技术要求较高,质量要求较严,商品性较强,价值较大而被人们所重视,其生产和制种技术研究都较为深入细致。;2关于轻简制种技术的创新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机械化程度还很低,播种至收获完全靠人工操作,工序繁杂,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仍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农业劳动力正趋于老龄化和妇孺化,农村劳动力在不断地升值涨价,导致制种基地难找,制种面积逐年萎缩,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在逐年增加,因此,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轻简化技术研究工作尤为迫切。;关于轻简制种技术研究,前人已有许多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机械化制种关于中国的机械化制种,现阶段其实只是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应用机械而已,较常见的是应用拖拉机耕田整地,在收割环节就是人工先收完父本,再用收割机收脱母本,在插秧环节,如果是父母本分期插秧的话,机械难以在已种植父本的田间灵活作业,因而多采取母本机插秧,而母本机插秧及稻田机械施药也仅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制种大户才使用,关于播种与授粉等环节尚未有配套的农机具和配套技术,还必须人工作业。;关于机械化制种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如存在漏秧率较高[15]、;行距过宽的问题;存在机插秧使水稻播始历期变长,必须调整父母本播种差期的问题[16]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制种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具体做法是:根据收割机的收割臂宽确定父母本的播幅厢宽,一般父本厢宽5~10 m,母本厢宽为父本的3倍左右,拖拉机整地,播种机播种,飞机施肥、;喷药、;授粉,两台收割机分收父母本种子。;美国机械化制种的特点:一是制种点的面积较大,有利于机械作业;二是父母本的播始历期基本一致。;但这种模式的机械化制种过于粗放,往往制种产量较低[17]。;2.2采取母本分厢直播方式制种丁获蛟[18]研究了母本直播的增产优势,石广跃等[19]研究母本撒直播技术,张循芳等[20]研究了母本直播半旱式栽培技术,张圣喜等[21]研究了母本直播与父本培壮同步技术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这些研究表明,母本直播避免了插秧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减少移栽花费的工时,节本增效,促进母本早发多发低位分蘖,增加母本库容量,进而提高制种产量。;母本直播制种田,前期要同秧田一样管理,早追肥,早匀苗补苗,促使早生快发,保证单位面积内有效穗的形成。;2.3采取母本抛秧方式制种马宝俊等[22]研究了旱育抛秧高产制种技术,莫惠周等[23]研究了秋制母本稀抛技术。;抛秧稻缓苗期明显短于移栽手插苗,主要是抛秧稻保持了根系较好的完整性,同时带土。;母本抛秧方式制种,同母本直播方式制种一样,减少了移栽花费的工时,降低了劳动强度。;2.4再生制种技术春季制种后,对其亲本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下加以培育,使父母本萌发再生分蘖且同期抽穗扬花的制种,称为再生制种。;这样一季播种,两季使用,能省工、;省肥、;省种、;省开支,提高了制种的复种指数。;刘爱民等[24]以V20A×密阳46为材料,探讨了春制收割后,再生制种亲本的发育规律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生育期长的亲本先割,生育期短的亲本后割,间隔时间因组合不同而异;留茬高度以10~20 cm为宜;春制收割后及早追肥,以收割后的当天或次天合适;再生制种低量高效喷施“920”。;2.5杂交水稻混植法制种杂交水稻混植法制种的技术方案最早由日本赤木宏守等提出,设想方案是使雄性不育系(即母本)具有抗除草剂的特性,而雄性不育恢复系(即父本)对该种除草剂反应敏感,在授粉结束后便可以使用除草剂杀死父本,然后收获纯的杂交种子[25]。;中国的科学家根据这一设想,将除草剂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26]导入到恢复系,筛选出敏感单株,同时不断测恢,培育出对苯达松敏感的恢复系(MC526)[27],再与对除草剂具有抗性的雄性不育系配组。;制种时可进行父母本混播混栽,在父本扬花后喷施适量苯达松除去恢复系,收割时可实现机械化收种[28]。;不过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混播制种组合时,要求父母本的播始历期很接近,限制了测配范围,此外,施用苯达松的时期和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否则可能导致父本的自交结实率增加而影响杂种的纯度。;2.6利用谷壳颜色的差异,机械化混制后进行色选中国科学家利用谷壳颜色区别于正常谷壳色的水稻不育系种子和谷壳颜色正常的水稻恢复系种子机械混播,在开花期机械赶粉,成熟后经机械混收,因杂交种子的颜色特别,而恢复系自交种子的颜色正常,再利用色选机分选,已可成功地分别获得所述的杂交种子和恢复系种子[29,30]。;这一技术从原理上可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但距离生产利用仍有一定差距。;2.7化学杀雄技术化学杀雄是在作物花粉分化前或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应用某些药品处理母本植株,以阻止花粉的形成或抑制花粉正常发育,使母本的雄花失去授粉能力,造成生理雄性不育,然后让父本的花粉传到母本的柱头上进行异交受精,配制杂交种应用于生产[31]。;生产上现在应用的杂交水稻种子主要是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生产的。;而化学杀雄技术较之三系法和两系法有着十分显著的优点。;化学杀雄所形成的雄性不育是非遗传的,它可以自由地选择品种,可以直接利用新育成的常规品种,其亲本来源广泛,配组自由度大,繁殖简单,不需要进行复杂的三系选育工作,制种生产只经过一次杂交,不受地域、;季节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但应用的各种杀雄剂对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发育时期反应均有差别,因而药剂筛选较难,可靠性差,杀雄往往不彻底,而且对雌蕊容易产生药害。;目前筛选的水稻杀雄剂有二氯丙酸、;二氯异丁酸钠、;稻脚青等,稻脚青对水稻有特殊的杀雄效果[32]。;2.8转基因技术现阶段将化学杀雄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采用特异性抑制基因如CYP81A6基因培育化学杀雄杂交稻,扩大了水稻雌雄器官对磺酰脲类杀雄剂的耐受性差异,使得药剂应用条件变宽,技术可靠性增强。;这样的转基因植株只有当用作杂交制种的母本时才需要施用化学药剂,如果不施用药剂则仍是雄性可育的,因此不存在不育性保持和育性恢复问题。;同时由于用作制种的母本绒毡层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而父本抗磺酰脲,所以在父母本同田制种时,统一对父母本施药只会将母本杀雄而对父本安全。;磺酰脲类除草剂通过叶面喷施或者土壤施用,能够被根、;茎、;叶快速吸收,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很小,易于移动和扩散[33],这给化学杀雄杂交制种带来极大的方便。;采用特异性抑制基因培育化学杀雄杂交水稻,虽然通过转基因手段实施,但是在转基因植株中没有异源蛋白的表达,因此是生物安全的,故实施该方案有可能建立更加优越的杂交种子生产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理论及其技术都取得了迅速的进步,但从生产实践上仍有许多问题,制种技术过分复杂和严格,使得农民在制种时不仅用工较多,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且还承受很大的风险,成本投入较高,所以水稻制种技术的轻简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此外,机械化制种和降低制种成本也是今后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1] 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 袁隆平.袁隆平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学院.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5] 侯玉壁.作物栽培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武小金,袁隆平.水稻异交习性的变异、;遗传及其改良Ⅰ.水稻异交习性及其与异交率的关系[J].湖南农业科学,1996(1):12-15.[7] 武小金,袁隆平.水稻异交习性的变异、;遗传及其改良Ⅱ.水稻异交习性的变异[J].湖南农业科学,1996(2):11-14.[8] 崔贵梅,牛天堂,张福耀,等.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高异交结实雄性不育系“81-16”的柱头性状观察[J].作物学报,2007,33(1):149-153.[9] 邓运,康蓉蓉,田小海,等.12个杂交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测定[J].作物杂志,2008(2):38-42.[10] 石明松.对光照长度敏感的隐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5(2):44-48.[11] 曾千春,周开达,朱祯,等.中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J].中国水稻科学,2000,14(4):243-246.[12] 杨仕华,程本义,沈伟峰.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进展[J].杂交水稻,2004,19(5):1-5.[13] 杨仕华,程本义,沈伟峰.中国水稻品种推广趋向分析[J].杂交水稻,2005,20(3):6-8.[14] 蔡立湘,彭新德,邓文,等.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研究[J].杂交水稻,2004,19(2):1-5.[15] 陈惠哲,毛一剑,朱德峰,等.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2012,27(5):34-36.[16] 刘爱民,佘雪晴,易图华,等.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制种技术研究初报[J].杂交水稻,2012,27(1):31-33.[17] 胡继银,蒋艾青.美国杂交水稻现状及发展前景[J].杂交水稻,2011,26(1):81-83.[18] 丁获蛟.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直播的增产优势与应用技术[J].杂交水稻,2002,17(6):21-24.[19] 石广跃,李必忠,王兴龙,等.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撒直播技术[J].杂交水稻,2009,24(3):38-39.[20] 张循芳,马国辉,陈同明,等.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大田直播半旱式栽培技术初探[J].杂交水稻,2004,19(5):32.[21] 张圣喜,杨宇,张立,等.母本直播与父本软盘抛寄两段育秧同步技术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J].杂交水稻,2010,25(4):31-32.[22] 马宝俊,史纪锁,谢文兰.杂交水稻Ⅱ优084母本旱育抛秧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4,19(3):22-23.[23] 莫惠周,黄瑞娟.华优86秋制母本稀抛技术初探[J].杂交水稻,2006,21(2):36-37.[24] 刘爱民,付爱斌,肖君泽.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0(1):4-7.[25] 张集文.水稻苯达松敏感突变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5):551-558.[26] MORI K.Inheritance of susceptible mutant in rice plant to herbicide bentazon[J]. Japanese Journal of Breeding,1984,34(1):421-422.[27] 朱启升,王安东,杨前进,等.水稻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恢复系的研究[J].杂交水稻,2000,15(3):5-6.[28] 陈忠明,邹江石,曾大力,等.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性的遗传及其应用前景[J].杂交水稻,1999,14(2):39-40.[29] 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一种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方法[P].中国专利:CN1036120,1989-10-11.[30] 胡培松.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2):17-23.[31] 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 山东省昌潍农业专科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学(第二分册)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通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33] 欧阳天赞,谢九皋,李学垣.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与降解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3):375-379.(责任编辑吕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