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宋古城讲解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19.25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材料附件: 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档案编号: ××××××(县级行政区域代码)- ×××号中国传统村落档案村落名称: 东楮岛村所属镇(乡): 宁津街道所属县(区、市、旗): 威海所属市(地区、州、盟): 荣成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 山东立档负责单位(盖章):立档负责人签字:建档日期: 年月日1科学调查和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说明一、科学调查内容与要求科学调查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资料、传统村落选址格局及周边环境、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有形传统资源;二是村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及其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无形传统资源;三是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关的各类规划、政策和管理制度等资料。
调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一)村域环境调查1.调查内容: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水系、地质地貌、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5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上述要素,并配以相应的照片、文字说明,形成文字性的“村域环境分析”及“村域环境分析图”图纸。
(二)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调查21.调查内容:与村落的选址、发展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以及山川水系、村落形状,主要街巷(道路)格局肌理、重要公共空间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5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上述要素,并配以能反映其特点的照片、文字说明,形成文字性的“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及“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图”图纸。
(三)传统建筑调查1.调查内容:村落中传统建筑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传统建筑)的位置、建成年代、面积、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特点、建造相关的传统活动、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2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各传统建筑物与构筑物,形成“传统建筑分布图”。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长甘露饼史料钩沉李应青;程曦【摘要】"甘露饼"是我国南北多地手工生产的一种优质名细传统糕点,其起源甚早,传说始于三国时期,而"甘露饼"三字最早见于宋代,其后史料屡见记载.到了明清时期,"甘露饼"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在清代更成为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清人俞樾在其笔记《春在堂随笔》中提及的天长"甘露饼",原名"孝子饼",产自安徽天长,其得名"甘露"虽迟至道光年间,却后来居上,在全国各地的"甘露饼"中最负盛名,被列入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甘露饼;俞樾;《春在堂随笔》;天长【作者】李应青;程曦【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学报编辑部;滁州学院办公室 ,安徽滁州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甘露饼”原名“孝子饼”,道光初年始以“甘露饼”得名而为外界广为人知,在全国各地的“甘露饼”中负有盛名,被列入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
清人俞樾在其笔记《春在堂随笔》卷五中有一段文字提到天长“甘露饼”。
本文由这则笔记对甘露饼做些史料钩沉。
一、三国始有甘露饼甘露饼起源甚早,传说“甘露饼”之名,始于三国刘备。
《中华传统食品大全·山西传统食品》载:“相传三国时,刘备过江招亲,在甘露寺的宴会上吃了一种点心,觉得味道很好。
回到荆州后,孙夫人就将这种点心的用料和做法告诉了厨师,厨师照此制作出的点心,刘备及孙夫人十分满意,并为之取名为‘甘露饼’,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是大同地区宴会上常用的点心。
”[1]202然而刘备的故事毕竟是后人的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
“甘露饼”三字见于记载,最早为南宋末年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其卷十六“荤素从食店”中有“甘露饼”的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最新的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范文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阏伯在公元前____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
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商丘古城拥有____余年建城史、____余年建都史。
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____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____年)竣工,距今已有____余年的历史。
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____座都城、古城。
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最新的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范文(2)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商丘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体现。
下面是一个关于商丘古城的导游词范文,共计____字。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商丘古城,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商丘古城的著名景点和介绍其历史文化背景。
商丘古城,又名“东京”,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商丘作为河南省的第三大城市,有着9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商丘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夏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来到商丘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东京四至”景区。
介绍河南商丘古城的导游词范文(通用18篇)介绍河南商丘古城的范文篇1亲爱的游客们,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
我是你们本次商丘之旅的导游,我和司机王师傅将尽我们所能为大家提供高质服务,希望大家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最后预祝我们在商丘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大家知道商丘也许是因为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和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交会于此,它是个交通便利的城市。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商丘原来是个县,但是1997年商丘县改为市,总面积10658平方千米,总人口822万人。
虽然商丘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但我们仍可以体味到商丘悠久的历史。
大家从商丘名称的由来就可以知道了,其得名是远古时期商族部落活动于此,并居于丘地而名为商丘。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她历史悠久,物华天空,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博大精深。
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名人,例如庄子、墨家创始人墨子、巾帼英雄花木兰、烹饪之祖尹伊、唐代名相魏元忠、《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等。
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祖先。
六世孙王亥中国最早的商业开拓者,"商人"这个称为也一直沿袭至今;舜封契于高,居于亳;汤建商国;周封微子于商,建宋国;西汉封梁孝王于商,建梁国,在永城芒砀山就有西汉梁王陵墓群,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北魏北海王拓跋颢(hao)在此登皇位;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发迹;康王赵构在此建南宋朝;金在此置归德府;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始设商丘县。
明清至今,均沿用商丘县的称谓历代帝王在这里设军、郡、州、府,是豫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000多年的历史,为商丘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历史人文景观。
我先给大家讲个关于这个景点的故事,话说唐朝有个文人叫韦固,小时候经常到河边去玩,一天晚上,他见一个慈祥的老人在月光下翻阅书信,一边看,一边用一根红线绳把两块石头系在一起。
安徽古迹旅游导游词(精选15篇)安徽古迹旅游篇1万佛湖风景区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舒城县城西南,距省会合肥不足80公里。
以龙河口水库为主体,南有万佛名山,东有万佛温泉(西汤池温泉),山水相依,树拥花簇,被誉为“省城后花园”。
万佛湖是一个闻名于世的湖泊型观光旅游风景区,环湖皆山,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量8.2亿立方米,水质达国家地表水二级甲类标准。
这里一碧万顷,波光潋滟,绿岛浮动,百鸟翔集,舟帆点点。
湖中66岛,已有燕子、万佛、钓鱼;风情、藏仙、双龙等11个岛屿开发风情表演、野生动物观赏、水上飞机等游乐项目。
万佛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有万佛石林、摩崖石刻、海市蜃楼、幽谷新月、龙柏山道、左慈钓台、天池、观音洞、人头马、杉木林、翠竹岭、马尾松坡、白鹭洲、湖滨沙滩、游泳场等。
世界上第一人工土石大坝-龙河口水库大坝,就屹立于湖东大小梅山之间。
亚洲铁人三项赛和国际龙舟邀请赛曾在这里举办。
目前,年接待游客的人次已跻身于安徽各风景名胜区前列。
与万佛湖相依的万佛山,主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
峤巅鸟瞰,群峰峭矗,形似一尊尊弥佛,拱卫于“佛祖”——老佛顶脚下,得“万佛山”之名。
万佛山植被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20xx余种,其中香果树、银缕梅、鹅掌楸、珍珠黄杨等30多种为国家级珍稀树种。
这里还是动物的乐园,有鸟类近百种,兽类50多种,两栖类及爬行类40余种,其中属国家级一、二类保护的有金猫、金钱豹、灵猫、斑狗、锦鸡、娃娃鱼和虎纹蛙等。
万佛山有大小36峰,北登主峰,可游览险峰奇景,如流砂崖、试心石、鲤鱼背、关刀口和滑石坡等。
与万佛湖相伴的万佛温泉,原名“西汤池”,与庐江县“东汤池”遥相呼应。
清著名文学家戴名世曾沐浴于此,盛赞不已,作有《温泉记》,使之名扬天下。
温泉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与庐江东汤池温泉、巢湖半汤温泉同属一个泉系,而万佛温泉地处上游,水质特好,是典型高热氡泉,富含16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常年水温68度左右,常来洗浴,健肤强身。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讲解出棠樾牌坊群,车行约十多分钟,便抵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
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
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
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
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讲解(二)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____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
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____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
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
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
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襄阳古城导游词优秀范文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极富历史文化底蕴。
襄阳古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曾是楚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襄阳古城的历史、景点及其闻名全国的文化底蕴。
历史悠久的襄阳古城襄阳,又称为襄州,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
当时,该地区属于楚国,后被吴国接管。
魏晋南北朝时期,襄阳一度成为武汉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随后的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襄阳古城的地位日渐稳固,成为重要的军事、文化、商贸中心,曾经出过不少名人。
到了20世纪初,襄阳古城更是经历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当时,襄阳成为革命先驱们人才辈出、组织严密的一个重要区域,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襄阳古城的景点蒲津亭蒲津亭是襄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北宋咸平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蒲津亭建有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古城。
寿春山寿春山是襄阳古城的又一风景胜地。
山上有许多古建筑,中央是千年古寺“佛顶山禅寺”,可以一览城市全貌。
襄阳城墙襄阳古城有着厚重的城墙,城墙由石灰石、黄土和木材等材料修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城墙上还有许多箭口、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使得襄阳城具有浓厚的军事文化氛围。
明清古街明清古街是襄阳古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一段古街。
街上保存着众多的明清时期建筑,街旁还有不少民居。
走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时代,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襄阳古城的文化底蕴襄阳古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而且也是湖北省的重要文化中心。
古城中有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历代文物和书籍。
这里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同时,襄阳还是“汉字之乡”,这里是中国文字之一的楚文字的主要发源地。
在古城中的楚文字博物馆里有着众多的文字文物,让人感受到六千年悠久文化。
结束语襄阳古城中有历史文化和现代元素的交融,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夹城导游词一、景点介绍1.1 宋夹城概述宋夹城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它于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建造,是中国历史第三个并且也是唯一一个保留完整的夹城,被誉为中国夹城的典范之一。
1.2 宋夹城的历史宋夹城建于北宋年间,在这座城堡中,守卫者可以从高处俯瞰周围的地形,并且可以放箭射击进攻敌人。
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军事防御,以保护城市免受侵略。
夹城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军事设施,经历了多次战乱。
据历史记载,夹城在辽金战争中被多次攻占,但始终坚守到北宋灭亡为止。
后来夹城被辽、金两国统治,直到元代统一中国后夹城得以恢复。
1.3 宋夹城的建筑风格宋夹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唐代和宋代的特色,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堡的典型特征。
城墙由青石砌成,高达15米,周长约4.5公里。
城墙上设有多个城门和箭楼,城墙四角设置有高大的角楼,以增强城市的防御力。
城内主要建筑有官署、军营、民居等,官署是宋夹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宋代官员办公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军营则是军队驻扎和训练的场所。
民居则是当时城中居民的居住地,以木材和青砖为建材,结构简单但具有实用性。
二、参观流程2.1 到达宋夹城游客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打车前往宋夹城。
从洛阳市区出发,可以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到达夹城附近。
如果乘坐出租车,司机会直接送您到游客接待中心。
2.2 游览宋夹城宋夹城的参观通常需要两到三个小时。
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游览路线。
首先,您可以沿着城墙的路径绕城一周,欣赏城市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城墙的建筑特色。
接着,您可以进入城内参观官署、军营和民居。
官署一般对外开放,您可以进入其中了解官员的工作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军营则会有一些模拟的军事演练活动,让您感受古代军队的生活和战斗方式。
民居则展示了宋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您可以参观其中的展览,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2.3 离开宋夹城参观完宋夹城后,您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洛阳市区,或者在夹城附近品尝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汴梁小宋城简介汴梁小宋城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是一座集文化、旅游、美食、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点。
以下是关于汴梁小宋城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汴梁小宋城源于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北宋时期,汴梁城市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文化繁荣,被誉为“千古第一城”。
汴梁小宋城的建设旨在还原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人文风貌和历史背景,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时期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风貌。
二、建筑特色汴梁小宋城的建筑风格以北宋时期的建筑为主,同时融合了宋代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繁塔”,它是汴梁小宋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繁塔高达80余米,由数十个小型塔楼组成,塔内珍藏着大量北宋时期的佛像和壁画,是游客领略北宋文化的必游之地。
三、文化内涵汴梁小宋城的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北宋时期的诗词文化。
北宋时期的诗词以清新自然、优美雅致的风格著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汴梁小宋城内,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北宋诗词,如宋词牌、散曲、古文等,感受到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美食文化汴梁小宋城的美食文化也是其一大特色。
开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
在汴梁小宋城内,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开封美食,如灌汤包、桶子鸡、豆腐脑等,还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的小吃制作表演,如蒸馒头、打饼等。
五、娱乐活动除了文化、建筑和美食外,汴梁小宋城的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景区内,游客可以参加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如投壶、射箭、打马球等,还可以观看各种表演和演出,如戏曲、歌舞、杂技等。
此外,景区内还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和游戏项目,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美好的一天。
六、旅游价值汴梁小宋城作为开封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首先,它是一个集中展示北宋文化的窗口,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景区内的建筑和景观独具特色,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北宋时期的城市风貌和建筑美学。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五篇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之首、中国十佳古城、中国十大最有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五篇(一)亲爱的游客们,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
商丘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是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建立起来的。
商丘古城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旅游区。
是位于京九、陇海铁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商丘古城旅游区由古城文化景区、南湖景区、商文化景区和火文化景区四个部分组成。
古城景区.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区的南部、睢阳区境内,是我国目前保持基本完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它按照古代风水理论修建,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和城摞城三大特点,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在国内独一无二,堪称中国古城池的典范之作。
此城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近500年。
因南门和南城墙为北宋时南京城北城门和北城墙,故距今已逾千年。
古城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既求阴阳合气,又讲天圆地方;既有金戈之象,又含招财进宝之意。
18里的城郭,下宽六丈,上宽四丈,高一丈二,7.25华里的内城,下宽三丈,上宽二丈,高两丈五,门四。
东曰“宾阳”,南曰“拱阳”,西曰“垤泽”,北曰“拱辰”。
四门外又各有一瓮城,城门扭向一边,俗称“扭头门”,谓之“四门八开”。
以八卦论,西方为金,东方为木,因金克木,有伤人之凶兆,故东西城门相错,乃“逢凶化吉”。
城内街道如棋盘,取93之吉数,将街道分割成一个个方形,厕所呈梅花形布局,水井亦恰到好处。
地势呈龟背形,略向南倾斜。
南门东西两侧各置一水门,将城内水排进护城河。
南北虽水火相冲,但水火亦相济,故置两水门于南门两侧,谓之“三水济火”。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讲解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徽州古城!在接下来的导游词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徽州古城的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
徽州,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
徽州古城依山而建,城内各种建筑风格独特,不同于其他地方。
它因为徽派建筑的特色而闻名于世,也因为徽州商人的兴起而繁荣一时。
现在,让我们开始游览吧!首先,我们来到徽州古城的南门。
这里是徽州古城的正门,也是进入徽州古城的主要通道。
南门建于明代,由石砌成,门楼高大宏伟,正对着城外大街。
门楼上方的匾额为“文武和风”,正中央是高耸入云的城楼。
站在门口,我们不禁感叹这座城门的庄严和壮丽。
接下来,我们来到城内的徽派民居群。
徽派建筑是徽州古城的重要标志,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徽派建筑主要以四合院为基本构造,由四面围合的建筑群组成,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
徽派建筑讲究协调、对称、庄重,以及意境的体现。
在徽州古城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其中最有名的有谭家花园、南屏山庄等。
这些建筑无不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采。
徽州古城还有很多寺庙和道观,是信仰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城内的古村古寺。
古村古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包括祠堂、宅院、庙宇等。
这些建筑大都是古代徽派建筑的代表,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材料。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的精髓和徽州人的信仰之情。
除了建筑风格独特外,徽州古城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文化遗产。
比如徽州剪纸、徽州石雕、徽派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徽州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徽派木雕工艺品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木雕作品,其中包括雕刻的人物、动物、花鸟等。
这些木雕作品形象逼真,技艺高超,让人赞叹不已。
此外,作为徽州古城的重要活动之一,徽州戏曲是不可忽视的。
徽州戏曲是安徽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商丘古城导游词讲解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1亲爱的游客们,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
我是你们本次商丘之旅的导游____机王师傅将尽我们所能为大家提供高质服务,希望大家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最后预祝我们在商丘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大家知道商丘也许是因为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和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交会于此,它是个交通便利的城市。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商丘原来是个县,但是1997年商丘县改为市,总面积10658平方千米,总人口822万人。
虽然商丘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但我们仍可以体味到商丘悠久的历史。
大家从商丘名称的由来就可以知道了,其得名是远古时期商族部落活动于此,并居于丘地而名为商丘。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她历史悠久,物华天空,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博大精深。
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名人,例如庄子、墨家创始人墨子、巾帼英雄花木兰、烹饪之祖尹伊、唐代名相魏元忠、《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等。
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祖先。
六世孙王亥中国最早的商业开拓者,"商人"这个称为也一直沿袭至今;舜封契于高,居于亳;汤建商国;周封微子于商,建宋国;西汉封梁孝王于商,建梁国,在永城芒砀山就有西汉梁王陵墓群,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北魏北海王拓跋颢(hao)在此登皇位;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发迹;康王赵构在此建南宋朝;金在此置归德府;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始设商丘县。
和美古镇孝乡秦栏秦栏镇宣传片解说词(画面:秦栏延时日出画面,风起云涌,日光从云层中逐渐照耀出来)长江之滨,大湖之畔,华东腹地,天长秦栏(字幕:古镇秦栏)(画面:云雾散开,出现古镇画面)。
秦栏古镇,古为关隘,因秦始皇曾在此围栏养马而得“秦栏”一名。
秦栏坐落天长市最东部,地处皖苏两省、天长、仪征、高邮三市交界处,濒临高邮湖畔。
全镇镇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画面:从特效拉近闪回现实展现村民生活日常和工作日常)。
厚植千年沃土,创出振兴荣光。
在崭新时代,古镇人民用自己勤劳和智慧为这座古镇发展振兴添砖加瓦。
古韵魅力缤纷秦栏,眼见多彩。
走进秦栏,灵动的建筑与悠久的人文构筑出了美丽的古镇画卷。
“熊氏掌鼓”天下衙门十有七八,“马氏彩龙”游玩四海,秦栏商业兴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相继应运而生,九桥、十庙、六楼、四穿角,老街形式多样,景色各异。
(画面:从秦栏人民的日常生活拍摄,彰显出民生的兴旺)秦栏人文荟萃,“千古孝心辉日月,一捧黄土诉凄凉。
时人但识青蚨面,蔓草空怜朱寿昌”,孝子祠是为纪念宋代弃官寻母的大孝子朱寿昌而建。
祠始建于宋,现前后两进,除孝子祠外,秦栏还有着关帝庙和周氏节牌坊,汇集了孝、义、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构成了秦栏人文名胜风光,(画面:拍摄三个代表不同词语的景点,以及秦栏河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互动)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千年的悠悠秦栏河也承载着文明,流向每一个人民的心田,将精神灌溉,彰显在每个秦栏人的举动间,每幅秦栏景的细节中。
声传千古孝乡多姿,音传千世。
“自古天长孝子多,寿昌弃官寻生母,孝道传承千百载,如同大海与黄河……”-首朗朗上口的《孝之歌》歌唱的是千百年来的精神力量,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更是深扎秦栏人心田(画面:小学学生吟唱《孝之歌》镜头淡去,呈现出生活中百姓的“孝”,例如孙子给爷爷奶奶端茶送水)。
千年以来,秦栏人以忠孝两全为世人歌颂的朱寿昌寻母故事为鉴,开展众多以弘扬朱寿昌孝亲精神为核心的“孝文化”活动,(画面:可以在孝子祠里或者孝子树下,以及一些记载此故事的宣传栏地方拍摄)成立孝文化研究会,举办孝文化节,召开孝文化思想研讨会,吟唱孝亲诗词歌曲(字幕:《秦栏寻亲》、《秦栏孝谭》、《孝泽秦栏》等专著的名称)在朱寿昌诞辰-千周年之时,寿昌文化广场拔地而起,并申报“全国孝亲敬老教育基地”“天长孝文化”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长宋古城讲解材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天长宋古城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晋冀交界处,东距石家庄50公里,西距太原市135公里,北距西柏坡65公里,南距苍岩山35公里,境内石太铁路,石太高速,307国道等纵横交错,为石家庄到太原必经之路,素有燕晋通衢之称。
天长镇名起于汉,兴于唐,唐为天长镇,置天长军。
宋为天威军,熙宁八年也就是1075县治从天护村迁至于此,历宋,金,元,明,清,民国至1958年为历代县治之所,历经883年。
古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古瓷窑,古驿道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两处,
古城墙,王家大院,文庙,城隍庙,大石桥,皆山书院等省级文保单位9处。
旧县衙,都堂府,蔡家大院等县级文保单位12处。
未定级有重要历史价值遗存40余处。
目前我们所处的的宋古城的开发是2000年开始的,2002年7月1日镇政府迁出王家大院标志着古城开发的正式起步,2007年河北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把天长镇列为第一位,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古城开发取得丰硕的成果。
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硬化,绿化,王家大院,大石桥等景点的修复,吸引了大量游客。
现在我们所处的就是宋古城大南门的外门会源门,现有的古城墙是在宋代旧城的之上修建的,初时以土为之,夯土成墙,隆庆三年六月大雨,为防水患改砌石壁,后又在东西南三门各增加瓮城一座,我们现在所处就是南瓮城,大家可以看下整个瓮城的城墙非常有特点是河卵石所筑,这是聪明的井陉人因地制宜为防水患便打捞绵河里面的石头来修筑城墙,我们的左手边为龙王庙,右手边为宁河门走水之用,大家可以体会到在古代人力不足于抵抗天灾只得修建庙宇借助神力之无奈。
这是南门的内门名为文明门,现在我们穿过文明门可以从左侧登上城墙看看。
大家往后看周围残存的土墙便是旧城遗迹,扩建之后的古城周长三里五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二尺。
古城地势北高南低形若簸箕,固有簸箕城之称,整个古城背靠雪花山,前临绵蔓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开始就设兵镇,历经战乱,古有北宋名将种师闵英勇抗击金兵,今有晋奉之战抗日先烈血染雪花山。
此为览秀楼,原为迭檐圆顶建筑物后被战火摧毁,后来镇政府投资重修览秀楼,有登高远眺苍翠雪花山,俯瞰碧绿绵蔓河,一览秀色之意。
大家也可以这样俯瞰一下瓮城全貌,前后两道门,可以在敌军来犯之际保护城池,也可以在大水上涨之时减缓水情,龙王庙和城墙大部分为后来修葺。
现有的古城墙是在唐代天长镇旧墙的基础上修建的,宋熙宁八年也就是1075年,县治移至于此,初时以土为之,夯土为墙。
明隆庆三年六月大雨后为防水患全部城墙改石壁,如大家所看城墙为聪明的井陉人用绵河道内的鹅卵石所建,开设东西南三个城门,后又各增设瓮城一座,南瓮城是陉城正门,外门名为会源门,内门名为文明门,东南角门名为宁河门,走水之用故为宁河之意。
周长三里,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二尺。
由于年久失修,又经战争破坏古城墙只剩残垣断壁。
2008年五月镇政府投资70万元,历时六个月对南门瓮城进行了维修。
龙王庙修葺一新,览秀楼重建于会源门之上。
古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唐代开始便设军镇,从古至今战乱不断,屡经战火,古为金兵南下攻打北宋之地,现为晋奉之战的主战场,抗日时期国军与日军在此浴血奋战两天一夜,血染雪花山。
、
王家大院
综述
始建于明朝末年为井陉人氏明万历年间山东青州博兴知县王涟的宅邸,后多有修建。
其十一世孙王景岳在上世纪抗战时期曾任井陉县伪县长,在任期间又对该院进行了扩建。
整体布局为双喜字结构,占地15亩,房间162间,是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庭院建筑群。
据说这个宅院是由段祺瑞修建,时人称段执政,民国初曾六次主政,三次出任国务院总理。
1924年11月至1926年4月任临时执政期间,其弟段祺勋成立“正丰公司”在古城对面的南关火车站修井开矿大兴土
木,占地30亩,建“段公馆”,即现在井陉矿区的段家楼。
当时王家已成井陉县巨豪,王家为了巴结权贵便经常出没于段公馆,段家也为了交好本地土绅,名曰教化民风介绍西方文化,便答应以段祺瑞的名号为王家修建宅院,王家圈宅买地,由段家设计施工修建了王家大院这处中西合璧的宅院,王家便落得段执政赐宅的好名声。
大家可看这四根大理石支柱充满西式风情而这硬山式灰瓦覆顶屋脊也正是典型四合院特点。
1947年4月17日、井陉城解放后王家大院曾为井陉县委的办公所在地,由于房屋紧张,花园逐步废弃改拆它用。
2002年天长镇政府从此迁出,这里的建筑被拆除,准备恢复王家花园。
此为王家下人的居住宅院,原为灰瓦覆顶的旧式建筑,因年久失修,解放之后改作平顶建筑,这次的大修我们又恢复了清末明初的庭院建筑。
从这里进入庭院的主院,大门坐西向东,门前为遮屏式直柱畅檐大门楼,门前照壁正中为百寿字砖雕,两边拓有左宗棠手书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为王氏祖上家训。
此对联原刻于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这个宅院为传统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明末,后来几经修复,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
院内南北厢房各3间,正房5间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
院子方砖墁地,留有四个石洞,主要是为了方便红白喜事的棚架搭建,或者夏天搭棚种上藤蔓植物纳凉。
正反为过
厅式,整个院落为穿堂院,因为老人和家眷在后院居住,也作高堂院。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的客人只在过厅接待即可,只有尊贵的客人或者有升堂拜母之情才穿堂而过,正房落座而谈。
前后两房间之间的甬道是为了前后相通,左右相连。
后院门楼居中,两侧为花墙,门楼为砖木结构,向里一面出廊庑,以明柱布瓦顶为简式垂花门,左为砖雕丹凤朝阳,右为砖雕蜂猴挂印。
此院南北厢房各3间,正房五间硬山式顶,前檐出廊下,为典型明清四合院。
此为福禄寿星浮雕,寄托本家族富贵,功名利禄,长寿得以齐全的祝愿。
此为北院,始建于明国初,为二进式院落,重门叠院。
大门为一字砖砌门楼,两侧为松鹤鸟图,意为延年益寿。
门内两侧为吉祥如意砖雕,门楼是廊式屏风们,平时正中屏门遮掩,两侧入前院,只有婚丧嫁娶才可以开屏门走正门。
前院为东西三间硬山式建筑,正房为一过厅式硬山式建筑,左右庭房各各两间。
穿过过厅为正院,左右厢房各三间,上房高大,石阶七级,抱厦敞廊,两侧左右卷棚顶建筑,耳房各一间,所谓一佛二菩萨结构。
院内地窖暗道相连,暗道可通往县衙和城外,当时修建这套宅院是正值战乱时期,主人又时常往来于宅邸与县衙之间,可谓用心良苦。
房屋有夹墙和后门,一为储存之用,二为藏身之所。
院落面积不大,但是布局合理,结构工整,庭中套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体现了天长镇居民追求简朴典雅的特点。
这座新式的小礼堂建筑于1953年县委,县政府拆除两套院落,筹集资金修建,是当时独一无二的最新式的县委礼堂,1958年11月柑橘上级精神,为了适应井陉、获鹿合并需要,井陉县县委、县政府移至现在的微水镇。
现在我们已经把这座建筑物做为文物保护下来,王家大院开放后做为一处古香古色,明清浓郁风情,集餐饮、茶艺、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皆山书院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坐落在古城东门北侧,占地面积20亩,这座小小的书院为明清时期井陉县的最高学府。
讲起来虽然略有寒酸,也就是现在县城重点中学。
简单的朱漆木门,乌色金字匾,在古香古色的街道里很是显眼。
也正是在这里曾经在明清时期一共出了9位进士、63位举人、255位贡生,大门两旁为倒座式街房五间,再进为屏门,砖木结构,青瓦屋顶,前门后柱平分遮掩。
正房为正谊堂,东西配房各四楹,东为山长寓居,西为教授寓居。
中院为二层硬山式小楼,正房面阔五间,楼下为诸生自修之所,楼上储存书籍。
正对院门的是第一人校长付汝风的坐像。
书院为五进院落,四进院落原为书院的考棚,两侧全部为廊柱前檐,尖顶歇山式建筑物,灰瓦覆顶,后年久失修改为仿古式教室。
高原建筑最为精致,因为地势之高而得名。
此院砖砌门楼,构置精
巧,顶部筒瓦,中置花脊,正房建于石台基上,面阔五间,硬山布瓦花脊顶,为书院讲堂,左右建硬山式厢房各四间,为士子寝室。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县欧阳绣之奉命将皆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更名为“井陉县立高级小学堂”现为天长寄宿式小学校舍,仍存旧貌,为一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城隍起源于古人对水庸神的祭祀,水即隍,庸就是城,城和隍就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所以早在西周人们每年就要祭祀城隍,后来在道教的演绎下城隍就成为了城池的保护神。
据传公元23年,王莽篡位追击刘秀时,刘秀逃到太行山路过井陉留宿于城隍庙,晚上城隍托梦于他说让他往北走,有好运,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之后给这里的城隍提了一级,所以城隍神的塑像比其他地方的更加高大。
迎面就是素有“华北第一戏楼”美称的城隍庙古戏楼。
这座古戏楼为砖木结构,上下分为三层,为单檐歇山卷棚亭阁式建筑,型制特别,在歇山顶正中出一四角亭子。
古戏楼坐南朝北,与北侧的城隍庙主殿相对而建。
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主殿,虽然近年经过了维修,但主殿内粗大的立柱都是原件。
从外面看,主殿斗拱飞檐,悬山瓦顶,很有一番气魄。
古时候,东西两侧还有两个大月门,左边有鼓楼,右边有钟楼,现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