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压抑与灵魂的救赎——浅谈《京华烟云》中的曼娘与素云
- 格式:pdf
- 大小:567.83 KB
- 文档页数:2
生命的压抑与灵魂的救赎《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在1938年至1939年旅居法国和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古都北京为背景,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叙述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和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一直以来,评论界把所有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姚木兰身上,从各个方面加以关照、审视。
姚木兰――这个林语堂先生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的人物,是一个集作者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近乎完美的东方女性。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完美也恰恰是这一人物的缺憾。
太过完美离“人”也就越发遥远。
而反观作品中的另外两位主要女性――曼娘和素云,却是性格饱满,立体充实的人物。
在她们身上我们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女性真实的生活境况,感受她们内心的喜悦与悲伤,无奈与哀愁。
一曼娘――自我生命的压抑曼娘是曾家长子平亚的遗孀,是一个典型的受正统儒家教育成长起来的女子。
她“是小镇上朴实的女孩子,在一个学究的父亲教养之下长大的,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
在代表传统女子教育的“德、言、容、工”四方面,都得到了严格的训练。
曼娘清丽迷人、恬静文雅、内秀矜持,传统女子的美德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她自幼与曾家老大平亚订婚,并曾与木兰及曾家兄弟一起上私塾。
但在私塾,她便会感觉不安,感到不快,背不了书,平亚越想帮她,她就越发慌乱,她以为“在未婚夫面前保持仪态高雅大方,比获得教师的赞美更重要”。
即便是去后花园,若没有人陪,她也绝不自己一个人去。
花园里有男孩子,她也不愿意去,若是平亚在那儿,就更不能去。
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女孩子应该遵守的礼法。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曾描述过中国旧式女子对待恋爱婚姻这种既憧憬又克制的态度:“由于社会与社会习俗的压迫,小姑娘们不得不竭力掩盖住她们的这种模糊而有力的愿望,而她们的潜意识的年轻的幻梦总是永远的进行着。
可是婚前的恋爱在古时中国是一个禁果,公开求爱真是事无前例,而姑娘们又知道恋爱便是痛苦,因此她们不敢让自己的思索太放纵于‘春’‘花’‘蝶’这一类诗中的爱的象征,而假如她受了教育,也不能让她多费工夫于诗,否则她的情愫恐怕会太受震动。
《京华烟云》中的牛素云形象解读柯小珍【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书中牛素云的形象进行解读,展现林语堂先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新女性的成长过程,即从一开始束缚在封建父权牢笼,到后来不断与命运抗争,最后实现自我重建,成为新女性的过程.【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京华烟云》;魔鬼;封建父权;自由;平等;自我重建【作者】柯小珍【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半个世纪以前,西蒙·得·泼伏娃在《第二性》就指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天使”这个说法源自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姗·格巴于1979年《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
他们把传统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分为两大类:“天使”和“魔鬼”。
“天使”即男性眼中所谓的好女人,温顺善良,无私奉献,不敢与命运抗争,始终被动而顺从地接受传统角色。
“魔鬼”即坏女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拒绝无私奉献,不接受给他们的传统社会角色。
“天使”是为了保护男权社会,而具有反叛精神的“魔鬼”却破坏了男权社会。
《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塑造了9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近50个。
林语堂先生把女性的解放看作创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将女性的人格独立视为改造国民性的关键。
林语堂塑造的牛素云这个形象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对平亚,她不是个好妻子;对曾家二老,她不是个好儿媳;对木兰和曼娘,她不是个好妯娌。
在曾家人眼中,素云就是一个“坏”女人,破坏和谐的“魔鬼”,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她的不孕。
与传统女性不同的是,素云并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她开始意识到女性在封建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她不断挣扎并试图作为独立女性实现自我。
虽然她饱受封建社会偏见的折磨,虽然她被大家当作”魔鬼”,但是她在自我女性形象的重建过程中意识到生命更重要的意义,并最终实现自我。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了从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这三十多年时间北京城里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浮浮沉沉和恩恩怨怨。
这本小说读起来感觉语言平淡、超然,不像有些小说矛盾冲突设置的那么激烈,但是却生动的、原汁原味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绝无仅有的社会风貌。
尤其是里面的人物描写,更是惟妙惟肖,不管是开明洒脱的姚老爷、聪明智慧的姚木兰,还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无力摆脱命运安排的孙曼娘和牛素云等等,都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从一位男主人公姚思安和曾家的三位儿媳妇姚木兰、牛素云和孙曼娘入手,讲述一下小说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描写。
一、姚思安这本小说描写的背景是从义和团开始的,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土崩瓦解的历史时刻。
既然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主人公之一的姚思安姚大老爷就不可避免也要贴上“封建”这样一个标签,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共性,因此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他的比较威严的作风,都能很明显的折射出这一点,比如当看到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很随意的就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管教,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方式未必有效,甚至是适得其反。
然而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大家族,又有着这么大的家产,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心痛,而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在这里他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捉急心态跃然纸上,尽管他自己也曾经浪荡过,可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他还是极为严格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其他的更为封建的家长不同,姚思安在那个年代还算是非常开明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特别特别的笃信道教,尤其是信奉庄周思想。
姚思安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从年轻时的放浪形骸,到中年悔悟,浪子回头,他的产业都是他的大舅子在打理,他自己则什么都不管,任其发展。
可能是在他看来,商业行为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顺其自然的理念。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学号:2410xxxxxxxx学院毕业论文题目:论《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作者xiaoxiaoxiao 届别2014 系别文学与法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xxxx 职称xx完成时间2013/5/5摘要《京华烟云》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
例如,形体美、人性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体姚木兰这一完美女性形象;恪守儒教思想,受害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曼娘;性格平和,处事中庸,是最佳妻子与母亲的莫愁;出生卑微,敢于反抗命运和封建礼教的银屏等女性人物。
文本中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了反抗封建社会,反抗命运,强调独立自主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这些女性形象体会到林语堂的文化观和女性形象的价值以及意义。
这些女性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寻找自身的价值。
她们重塑了近代中国女性应有的理想精神内涵和人文品格,对于现代女性文化的构造提供了借鉴,她们追求人格自由、思想独立的精神会在社会进程中不断传承和深入发展。
关键词:《京华烟云》;女性形象;封建父权;反抗IAbstract"Moment in Peking " created a series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image of women.For example, a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physical beauty, beauty of human nature, the beauty of the soul, Yao Mulan perfect image of women; abide by Confucianism, victims of feudal ethics Man Niang thinking; personality peace, moderation of doing things is the best wife and mother of Mo Chou; born humble, dare to resist fate and feudal ethics Yin Pingand other female characters. Text in most women have shown against the feudal society, against fate, emphasizing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 We can understand from these images to Lin Yutang's cultural values and image of women's values and meaning. The image of women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 to find their own value. They reshaped the ideals of modern Chinese women should hav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female cultur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hey pursue personal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spirit ideological heritag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will continue in the social processKeywords: Moment in Peking ;female image ;feudal patriarchy ;revolt目录绪论 (1)第一章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 (2)1.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2)1.1.木兰的容貌之美 (2)1.2.木兰的智慧、勇气 (2)1.3木兰的处世态度 (3)2.顺从的传统媳妇——曼娘 (4)2.1.封建礼教的顺从者 (4)2.2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4)3聪明美丽的贤妻——莫愁 (5)3.1平和中庸的形象 (5)3.2温柔贤惠的妻子 (5)4封建势力的牺牲品——银屏 (6)4.1卑微的奴婢形象 (6)4.2勇敢的反抗者 (6)4.3被命运捉弄的悲剧人物 (6)第二章《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8)1.冲破传统的现代抗争 (8)2.女性命运的现代思考 (9)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绪论《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京华烟云》读后感1《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
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900页45章。
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
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
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
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
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
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
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
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
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
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
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
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
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
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
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
浅析《京华烟云》中木兰与素云两个迥异的形象作者:马雯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6期摘要:本文从家庭教育、品行修为、处理感情婚姻的方式、民族大义等方面着力分析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牛素云这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却又在性格和命运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物。
关键词:小说《京华烟云》姚木兰牛素云不同之处《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个性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散发着长久的艺术魅力。
凡是阅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无不为语堂先生的魅力、能力所折服。
小说描写了90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女性形象方面。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这些女性因社会、家庭、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
本文着力分析小说中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却又在性格和命运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物:姚木兰和牛素云。
木兰和素云都是富贵之身:木兰生于北京城有名的商贾之家,素云的父亲则是官场上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两人又同为势力显赫的曾家儿媳。
然而通读《京华烟云》后,读者无不喟叹两者的命运差别之大:木兰在曾家受到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喜爱和敬重,而素云则最终落得被逐出曾家的命运;木兰在民族危难之际大义凌然,所作所为令人心生敬佩,而素云则制售鸦片、助纣为虐,最终在木兰的帮助和感召之下才幡然醒悟。
下面从多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家庭教育虽然木兰和素云同为富贵之身,娘家都有万贯家财,但是两者所受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
木兰深受父亲的影响。
其父姚思安有着仙风道骨,待人接物都很超脱。
他可以把家族的生意完全交给他的内兄冯舅爷去打理;对待自己手中所持有的无上至宝——甲骨文,他可以轻松地将其送给木兰当做陪嫁,并告诉爱女任何宝贵的东西都不会永远只属于某一个人,要超脱;在木兰的母亲去世后,姚思安毅然选择云游四方,把万贯家财都抛在脑后。
父亲的这种道家修为深深地影响了木兰,使木兰终生富贵却不为钱财所羁绊,虽有富足的大家族生活却更愿意寄情于山水,荆钗布衣,粗茶淡饭。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了从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这三十多年时间城里、曾、牛三大家族的浮浮沉沉和恩恩怨怨。
这本小说读起来感觉语言平淡、超然,不像有些小说矛盾冲突设置的那么激烈,但是却生动的、原汁原味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绝无仅有的社会风貌。
尤其是里面的人物描写,更是惟妙惟肖,不管是开明洒脱的老爷、聪明智慧的木兰,还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无力摆脱命运安排的曼娘和牛素云等等,都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从一位男主人公思安和曾家的三位儿媳妇木兰、牛素云和曼娘入手,讲述一下小说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描写。
一、思安这本小说描写的背景是从义和团开始的,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土崩瓦解的历史时刻。
既然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主人公之一的思安大老爷就不可避免也要贴上“封建”这样一个标签,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共性,因此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他的比较威严的作风,都能很明显的折射出这一点,比如当看到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很随意的就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管教,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方式未必有效,甚至是适得其反。
然而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大家族,又有着这么大的家产,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心痛,而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在这里他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捉急心态跃然纸上,尽管他自己也曾经浪荡过,可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他还是极为严格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其他的更为封建的家长不同,思安在那个年代还算是非常开明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特别特别的笃信道教,尤其是信奉庄周思想。
思安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从年轻时的放浪形骸,到中年悔悟,浪子回头,他的产业都是他的大舅子在打理,他自己则什么都不管,任其发展。
可能是在他看来,商业行为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顺其自然的理念。
而到了他的老年的时候,他居然把这么大的一个家都抛弃了,云游四海去了,“我这一去会是十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我自己会回来找你们的。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了从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这三十多年时间城里、曾、牛三大家族的浮浮沉沉和恩恩怨怨。
这本小说读起来感觉语言平淡、超然,不像有些小说矛盾冲突设置的那么激烈,但是却生动的、原汁原味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绝无仅有的社会风貌。
尤其是里面的人物描写,更是惟妙惟肖,不管是开明洒脱的老爷、聪明智慧的木兰,还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无力摆脱命运安排的曼娘和牛素云等等,都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从一位男主人公思安和曾家的三位儿媳妇木兰、牛素云和曼娘入手,讲述一下小说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描写。
一、思安这本小说描写的背景是从义和团开始的,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土崩瓦解的历史时刻。
既然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主人公之一的思安大老爷就不可避免也要贴上“封建”这样一个标签,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共性,因此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他的比较威严的作风,都能很明显的折射出这一点,比如当看到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很随意的就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管教,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方式未必有效,甚至是适得其反。
然而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大家族,又有着这么大的家产,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心痛,而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在这里他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捉急心态跃然纸上,尽管他自己也曾经浪荡过,可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他还是极为严格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其他的更为封建的家长不同,思安在那个年代还算是非常开明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特别特别的笃信道教,尤其是信奉庄周思想。
思安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从年轻时的放浪形骸,到中年悔悟,浪子回头,他的产业都是他的大舅子在打理,他自己则什么都不管,任其发展。
可能是在他看来,商业行为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顺其自然的理念。
而到了他的老年的时候,他居然把这么大的一个家都抛弃了,云游四海去了,“我这一去会是十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我自己会回来找你们的。
论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的生命意识《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此书中,他对生命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对子诸如短暂与永恒、荒诞与庄严、虚幻与真实、悲与喜等有着通透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领略到生命的诗意,并在寻求与超越“自我”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标签:林语堂;京华烟云;生命意识《京华烟云》是林语堂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关于此书,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关系的探讨、人物形象尤其是姚家父女形象的剖析、与《红楼梦》等家族小说的比较、中英文文本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也有从叙事学、传播学、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角度进行解析的,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林语堂研究的深入。
《京华烟云》最打动我的是林语堂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这里,且就这部小说的生命意识谈谈我的理解。
一、生命的瞬息与永恒林语堂对生命既短暂又永恒的特性有着很深的体悟,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一头联系着过往,一头联系着未来,在短暂的时空中存在,又通过各种方式超越这种限定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正如《京华烟云》结尾处所说:“时光像一条永远流动不息的江河,雄壮伟大,而万古不变。
他们觉得自己的故事就像在永不改变的古老的北京的一个刹那,是时光的手指自己写下来的故事”[1]924。
他对书名的选定就包含着这一含义,《京华烟云》英文版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将之译为《瞬息京华》,显示出强烈的时空意识,用永恒的、不老的空间与时间来对照人一生的短暂,短暂到这些看似漫长的故事都只不过是“瞬息”(moment)而已。
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聪慧美丽而又青春早逝的少女红玉来集中体现他对生命短暂性的理解。
由于体弱多病,兼之性情早慧,红玉很小就对生命有着极度的敏感,比如有一次看焰火,在看到焰火烧完时她伤心欲绝:“不要烧掉!干什么要烧?我要永远看哪”[1]384-385。
这就是人生的悖论,焰火如果不点燃,怎么会出现那么美丽的人物、楼阁,而烧就必定要有烧完的时候。
浅析《京华烟云》中木兰与素云两个迥异的形象
马雯娜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26
【摘要】本文从家庭教育、品行修为、处理感情婚姻的方式、民族大义等方面着力分析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牛素云这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却又在性格和命运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物。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马雯娜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4.3
【相关文献】
1.《京华烟云》中的牛素云形象解读
2.浅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
3.«京华烟云»中木兰形象的中西文化研究
4.中国的乱世佳人——《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分析
5.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华烟云》读后感逃难中不幸与父母走散,恰巧被相识的曾家搭救,知书达理,眉清目秀,曾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她,老祖母一看见她就说: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三公子是喜欢她的,可是她似乎在感情方面并没开窍,面对在曾家最好的玩伴大公子的未婚妻的时候,她说:我只愿一直跟你生活在一块儿,曾家的儿子谁我也不愿意嫁总而言之,我不喜欢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
不喜欢男孩子,谁都不愿意嫁,确实是她当时的真心话。
可是能够如此坦率地说这句话,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而已。
来,就只是一个字、一瞬间的事情了。
她遇到了他。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竟让她不由自主的脸红了,心怦怦跳了呢?他经老师推荐与她父亲相见的时候,她就想起三个月前就已经见过他了,只是为什么她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大大咧咧地说出来,只是等到妹妹说:他就是那天打中铜钱的人,你记得吗的时候,仅仅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也是呢?他在她心里那股模糊的影子,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已有了。
她再也说不出我不喜欢男孩子的话了。
感情上的触动与动心,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这样的一瞬间,谁都无力抗拒。
感情的到来如此,婚姻的安排亦是如此。
曾家来提亲了。
她是喜欢他的,她的父亲尊重她自己的意见,那么她自己是否想过拒绝呢?谁知道呢?她嫁给了三公子。
她的父亲很赏识他,她的妹妹也很喜欢他,于是妹妹嫁给他了。
妹妹嫁给他的时候,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婚前她对妹妹意味深长的你以后会比我幸福的这句话妹妹多年以后才开始懂得。
他是她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
她爽快,具有新潮思想,但并不任性随意,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知道自己应该恪守的伦理准则,所以她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是毕竟是他让她懂得什么叫做喜欢,是他让她会刻意地去思念一些事情,去关心一些事情,所以她还是会偶尔地想起,想起他们一起登泰山的那个傍晚,他和她一起看到的西方的云彩,想起他们面对着泰山上秦始皇的无字碑,他沉默许久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和她自己谜一般的回答石头无情,想起第二天早上一起看日出时,他站在她身旁,那轻而均匀的呼吸声,想起他还记得他和她之间还有一个要一起去游一次圆明园遗址的约定。
漫聊《京华烟云》我不喜欢《京华烟云》,即便是影视作品,我也不喜欢血染山河,家破人亡的民国时期,我喜欢唯我独尊,文治武功的汉高祖时期,我喜欢日月凌空,霓裳羽衣的唐盛时期,我也喜欢珠光宝器,尔虞我诈的请后宫生活,或许,我仍会喜欢爱恨情仇,天长地久的现代爱情小事吧。
然而,与其说我不喜欢《京华烟云》,不如说是我不喜欢那份沉重感,这份“全书写罢泪涔涔”的人生洗礼。
如今的我,不敢面对人世间的动荡不安与生离死别,那种真实的画面离我太近,而我又太怕。
《京华烟云》在当时是介绍中国社会与西洋人,对于现在,它正是邀请了后人步入民国社会,登堂入室,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同悲同喜。
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像高雅端庄的木兰,清心寡欲的曼娘,热血沸腾的立夫,墨守成规的曾老爷……好多好多,梦醒回转,伫立与静宜园,感叹于“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纵观木兰的一生,实喜则悲,她生活在上流社会,不说是穷奢极欲也比当时的穷苦人民方便了很多,她把玩过照相机、秒表,用过上流的乳罩;居住过王府花园;嫁入豪门,丈夫荪亚虽说不是有胆与谋,聪明能干,却又老实听说,疼爱妻儿,虽说中年时期有过外遇倾向,却也及时改邪归正,整体说来也还算是合格老公;婆婆对她更是疼爱有加,如获掌上明珠,三个媳妇中更是对她最为器重,如果说婆媳是天生的冤家,那她们就更像是母女吧;曾老爷虽说呗封建思想禁锢太深,对媳妇要求也破宽,然而对木兰也很宽容理解。
木兰即使是在逃难时期,也可以躲避战火,捡回一命,也可以有得钱去雇手推车,也可以施养婴儿,如此看来,木兰在那等动荡时期,也算上大富大贵的好命之人了。
那木兰的悲从何而来呢,是世道?是家庭?是命运?还是规矩?我不知道,或许是她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吧!早年间,木兰在义和团动乱中走失,幸而曾家相救才得以再见亲生父母,然而这也为木兰进入曾家埋下了伏笔,不是说曾家不好,只是她这一生由此错失了立夫,她爱立夫,立夫也爱她,但这或许是她们一生都不能说的话,因为木兰是立夫的大姨子,如何爱,有怎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