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5年制内科学教案:胃癌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1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胃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2)掌握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熟悉胃癌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
2. 能力目标:(1)能够对胃癌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2)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3)能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素质目标:(1)培养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道德;(2)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增强责任心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胃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2. 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 胃癌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胃癌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什么是胃癌?胃癌的病因有哪些?2. 讲解(1)胃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2)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胃癌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
3.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例胃癌患者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及护理;(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4. 护理技能操作演示(1)教师演示胃癌患者护理技能操作,如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输液、口腔护理等;(2)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提问:如何对胃癌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6.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撰写一篇关于胃癌护理的论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3. 技能操作演示法:教师演示护理技能操作,学生跟随操作;4.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护理技能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胃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学特点。
- 掌握胃癌的常见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 了解胃癌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临床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胃癌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心。
- 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胃癌的定义和分类:- 胃癌的定义及临床分类。
- 胃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的病因学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
- 胃癌的发病机制。
3. 病理生理学特点:- 胃癌的病理学特点,如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等。
- 胃癌的转移途径。
4. 临床表现:- 胃癌的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
- 伴随症状,如体重下降、贫血等。
5.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
- 生化检查,如肿瘤标志物等。
6.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 个体化治疗方案。
7. 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胃癌的预防策略。
- 健康教育知识普及。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系统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
2.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3. 讨论法:- 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4. 模拟操作:- 利用模拟器进行胃镜检查等临床操作训练。
5. 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病理实验室、临床科室等,增加实践体验。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 学生预习相关章节,了解胃癌的基本知识。
2. 课堂讲授:- 教师讲解胃癌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
- 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
3.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诊断和治疗。
4. 模拟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教师进行指导。
胃癌的护理教学查房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是《胃癌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胃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
其中,重点讲解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胃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提高对胃癌的认识。
2. 掌握胃癌的诊断方法,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意识。
3. 学习胃癌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护理措施。
重点:胃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教案。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胃癌患者的病例,让学生了解胃癌的危害和护理的重要性。
2. 病因讲解:介绍胃癌的发病原因,让学生了解胃癌的成因。
3. 临床表现讲解:详细讲解胃癌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上腹痛等,让学生了解胃癌的症状。
4. 诊断方法讲解:介绍胃癌的诊断方法,如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让学生了解胃癌的诊断手段。
5. 护理措施讲解:讲解胃癌患者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胃癌护理。
6.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胃癌病例,让学生了解胃癌的诊断和护理过程。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有关胃癌的问题。
8. 课后作业:布置关于胃癌护理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护理措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胃癌的病因。
答案:胃癌的病因包括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
2. 请列举三种胃癌的临床表现。
答案:胃癌的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上腹痛等。
3. 请简述胃癌的诊断方法。
答案:胃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
4. 请列举三种胃癌的护理措施。
答案:胃癌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胃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护理措施,让学生了解了胃癌的相关知识。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案首页附件1授课内容提纲:1.定义2.病因和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并发症5.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6.诊断7.治疗一、概念: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心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列第三位。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㈠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肯定。
可能与下列因素与有关:①病毒性肝炎②肝硬化③黄曲霉毒素④饮用水污染⑤其它㈡病理分型:⑴大体形态分型:①块状型②结节型③弥漫型④小结节型⑤小结节型⑵细胞学分型:①肝细胞型②胆管细胞型③混合型⑶转移途径:①血行转移②淋巴转移③种植转移三、临床表现㈠亚临床肝癌: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
仅AFP异常增高。
㈡中晚期肝癌有下列症状:①肝区疼痛②肝脏进行性肿大③黄疸④肝硬化征象⑤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⑥转移灶症状㈢肝癌的分型、分期分型分期单纯型Ⅰ期硬化型Ⅱ期炎症型Ⅲ期四、并发症:①肝性脑病②肝癌结节破裂出血③上消化道出血④继发感染五、实验室及影响血检查㈠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的检测:AFP和AFP异质体,Γ-谷氨酰转移酶Ⅱ(Γ-GT2),异常凝血酶原(AP)α-L-岩藻糖苷酶(AFU)其它:酸性同工铁蛋白(AIF)、醛缩酶A(ALD-A)、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V(5’-NPDV)等。
㈡影像学检查:超声显像,CT,X线肝血管造影和CTA,放射性核素肝显影,MIR,其它检查,肝穿刺活检六、诊断㈠亚临床肝癌:一个结节的直径或2个结节直径的和<3cm或5cm,无症状和体征。
又称小肝癌或早期肝癌。
㈡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表现:①肝进行性肿大,形态不整,坚硬如石。
②吹风样血管杂音。
③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④红细胞增多症。
⑤顽固性低血糖症。
⑥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AFP:特异性高:1.>500 ㎍/L持续4周;2.持续升高;3.>200 ㎍/L持续8周。
⑦影像学检查㈢鉴别诊断:①继发性肝癌②肝硬化③活动性肝炎④肝脓肿⑤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⑥肝非癌性病变七、治疗:①手术治疗②放射治疗③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④中医治疗⑤生物和免疫治疗⑥综合治疗⑦并发症的治疗八、预后:⑴瘤体小于5cm,可早期手术者;⑵癌肿包膜完整,尚无癌栓形成者;⑶机体免疫状态良好者;⑷合并肝硬化或有肝外转移者,伴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者;⑸ALT显著升高者预后差。
医学本科5年制内科学教案胃癌•胃癌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目•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观察要求•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录01胃癌概述发病率与死亡率发病率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
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胃癌的发病率较高。
死亡率胃癌的死亡率也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死亡率上升。
病因及危险因素病因胃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生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等。
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不规律饮食、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被认为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机制病理分型胃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等类型,其中腺癌最为常见。
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可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生理机制胃癌的发生涉及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此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等也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02临床表现与诊断症状与体征早期症状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
进展期症状上腹部疼痛加重、食欲减退、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
体征晚期可出现上腹部包块、腹水、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03内镜检查胃镜及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0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等。
02影像学检查X 线钡餐造影、腹部超声、CT 、MRI 等。
辅助检查方法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内镜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鉴别诊断需与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等良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淋巴瘤、胃间质瘤等相鉴别。
诊断依据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VS03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具体适应证包括肿瘤局限于胃壁内、无远处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等。
根据肿瘤部位、分期及患者身体状况,可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等。
胃癌教学学习教案•胃癌概述•胃癌病理学基础•胃癌影像学检查方法•胃癌治疗方法及适应证选择目•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制定录01胃癌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但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亚、东欧和南美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
地区分布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人群特征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
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上腹痛、餐后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消瘦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分型根据肿瘤在胃内的位置、形态及生长方式,可分为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
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性质。
鉴别诊断主要与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等良性疾病进行鉴别。
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胃炎多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胃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部分有恶变可能。
02胃癌病理学基础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和异型性。
腺癌腺鳞癌类癌同时含有腺癌和鳞癌成分的混合型胃癌,较为少见。
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嗜银细胞,具有分泌5-羟色胺等激素的功能,较为罕见。
030201组织学类型及特点浸润深度与转移途径浸润深度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进展期胃癌可侵犯肌层、浆膜层及邻近器官。
转移途径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也可通过血道、种植等方式扩散至远处器官。
与胃癌的恶性程度、预后及靶向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HER2基因扩增与胃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一、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二、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学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胃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特点;(2)掌握胃癌的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熟悉胃癌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
2. 能力目标:(1)能对胃癌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2)能正确实施胃癌的护理措施;(3)能对胃癌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同情病人的情感;(2)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胃癌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2)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胃癌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
2. 教学难点:(1)胃癌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2)胃癌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胃癌的概况,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1)胃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特点;(2)胃癌的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胃癌的认识。
2. 讲解:(1)胃癌的护理评估;(2)胃癌的护理诊断;(3)胃癌的护理措施;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胃癌护理病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4.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胃癌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方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胃癌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3. 护理操作能力:通过病例分析,评价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4. 健康教育能力:评价学生对胃癌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胃癌的最新研究进展;2. 分析胃癌病例,撰写护理计划。
01胃癌概述与流行病学Chapter胃癌定义及发病机制定义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全球与中国胃癌现状全球胃癌现状中国胃癌现状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危险因素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品等)、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
预防策略针对胃癌的危险因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策略: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部疾病;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腌制食品的摄入;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02胃癌临床表现与诊断Chapter早期胃癌症状及体征症状体征进展期胃癌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诊断方法及评价标准诊断方法胃癌的诊断主要包括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CT检查等方法。
其中,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评价标准胃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方面。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可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在评价诊断结果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
03胃癌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Chapter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式选择手术治疗原则术式选择辅助治疗策略(化疗、放疗等)化疗放疗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评估患者病情在制定治疗方案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肿瘤分期、病理类型、身体状况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4并发症处理与康复管理Chapter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0102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指导心理干预康复训练指导05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途径Chapter疼痛评估与干预心理支持团队建设家属参与疼痛管理030201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重要性家庭护理和社区资源整合利用社区资源整合家庭护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医疗、康复机构等,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康复。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胃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 掌握胃癌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 熟悉胃癌病人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 能力目标:- 能够对胃癌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
- 能够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
- 能够对胃癌病人进行有效的饮食、心理及健康教育。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病人、耐心细致的护理态度。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胃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 胃癌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2. 教学难点:- 胃癌病人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临床案例,引出胃癌病人的护理问题。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胃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介绍胃癌的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
- 阐述胃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肿瘤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等。
- 分析胃癌的临床表现,如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 讲解胃癌的诊断方法,如胃镜、CT、MRI等。
2. 胃癌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讲解护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如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
- 分析胃癌病人的护理诊断,如营养失调、疼痛、焦虑等。
- 介绍胃癌病人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等。
- 强调护理评价的重要性,如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等。
3. 胃癌病人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讲解胃癌病人饮食护理的原则和方法,如营养支持、饮食控制等。
- 分析胃癌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如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
- 介绍胃癌病人的健康教育,如疾病知识普及、康复锻炼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胃癌病人的护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胃癌的治疗概述教案教案标题:胃癌的治疗概述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胃癌的定义、病因和分类。
2. 了解胃癌的常见治疗方法。
3. 掌握胃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
教案步骤:步骤一:胃癌的定义和病因(10分钟)1. 介绍胃癌的定义: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黏膜上的恶性肿瘤。
2. 解释胃癌的病因:包括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遗传等因素。
步骤二:胃癌的分类(15分钟)1. 介绍胃癌的分类:按照组织类型可分为腺癌、鳞癌、混合型等。
2. 解释各类型胃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步骤三:胃癌的常见治疗方法(25分钟)1. 手术治疗:a. 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和适用对象。
b. 解释常见的手术方式,如胃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c. 讲解手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预防。
2. 化疗:a. 介绍化疗的作用和适用对象。
b. 解释常用的化疗药物和副作用。
c. 强调化疗期间的护理和支持治疗。
3. 放疗:a. 介绍放疗的作用和适用对象。
b. 解释放疗的常见方式和副作用。
c. 讲解放疗期间的护理和皮肤保护。
步骤四:胃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10分钟)1. 强调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宣教工作。
2. 提醒患者注意饮食调理和定期复查。
3. 解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步骤五:教学总结和答疑(10分钟)1. 总结胃癌的治疗概述。
2. 回答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胃癌治疗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学手册和参考书籍。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学生完成的小测验或作业。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分配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案首页附件1授课内容胃癌一、基本概念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是腺癌。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进展期胃癌指癌细胞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侵入肌层以上。
二、流行病学1、发病率高,其死亡率居全身恶性肿瘤之首;2、男性多于女性,约2~3:1,中老年居多;3、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地;4、存在明显的种族和地域性差异;白种人低于有色种族;日本、智利、俄罗斯和冰岛明显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及西欧国家,我国介于两者之间。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一)Hp感染 Hp是人类胃癌的I类致癌原1、细菌代谢产物直接转化胃粘膜;2、细菌毒素的作用;3、Hp引起炎症反应,此类炎症有基因毒作用;4、Hp感染→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胃腺癌。
(二)环境因素种族或地域性差异;从高发区移民到低发区定居的,第一代仍保持对胃癌的高易感性,第二代则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而至第三代发生胃癌危险性基本接近当地的居民。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好发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支持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三)饮食因素目前研究认为饮食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食物本身是致癌物;?食物是致癌物的载体?食物含有致癌物的前体;?在饮食制作过程中形成致癌物;…可能含有致癌物的促进因子;?减少对致癌物的抑制因子。
饮食中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烟薰、腌腊、咸菜等)è胃黏膜屏障破坏è胃腺细胞萎缩è肠上皮化生èPH值升高è细菌增殖è促进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è增加了致突变的机率。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不新鲜食物常含细菌,在胃酸分泌减少的患者可在胃内繁殖,为产生亚硝酸盐类致癌物创造条件。
(四)胃癌的内部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起一定作用,可见明显的家族性聚集倾向。
2、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目前认为肠化细胞类似空肠上皮细胞,能吸收脂类物质,已知不少致癌物如黄曲霉素、苯并芘及其它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是脂溶性物质,能被肠化上皮吸收,但是肠化上皮细胞的酶系统不完善,不能将其转运,可能导致局部吸收过量而导致癌变的发生。
(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
据长期临床观察,胃癌的癌前病变有: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增生型者不发生癌,但腺瘤型者则能,广基腺癌型息肉>2cm 者易癌变;③残胃炎,特别是行Billroth II式胃切除术后者,癌变常在术后15年以上才发生;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患者。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则是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肠化与不典型增生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胃粘膜可被肠型粘膜所替代,即所谓胃粘膜的肠化。
肠化有小肠型和大肠型。
大肠型又称不完全肠化,推测其酶系统不健全而使被吸收的致癌物质在局部累积,导致细胞的不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
四、病理胃腺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58%)、贲门(20%)、胃体(15%)、全胃或大部分胃(7%)。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
(一)早期胃癌病理上以肠型和浸润型形式出现,后者大多为低分化及未分化癌。
(二)进展期癌Borrmann分型I型,又称息肉型,肿瘤向胃腔内生长隆起,不多见;II型,又称溃疡型,单个或多个溃疡,边缘隆起,与粘膜分界清晰,常见; III型,又称溃疡浸润型,隆起而有结节状的边缘向四周浸润,与正常粘膜无清晰的分界,最常见;IV型,又称弥漫浸润型,癌发生于粘膜表层之下,向四周浸润扩散,伴纤维组织增生,少见,如主要在胃窦,可造成狭窄,如累及整个胃,则使胃变成一固定而不能扩张的小胃,称皮革状胃浅表扩散型,癌沿粘膜大面积扩散,主要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但有局部病灶向肌层甚或浆膜层扩散。
(三)组织病理学1、按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将之分为分化良好、分化中等和分化差的组织学类型。
2、按腺体的形成及粘液分泌能力,又可将之分为:①管状腺癌,分化良好,如向胃腔呈乳突状,称乳突状腺癌;②粘液腺癌,一般分化好,如所分泌粘液在间质大量积聚,称胶质癌。
如果癌细胞含大量粘液而把细胞核挤在一边,称印戒细胞癌;③髓质癌,癌细胞堆集成索条状或块状,腺管少,一般分化差;④弥散型癌,癌细胞呈弥散分布,不含粘液也不聚集成团块,分化极差。
3、Lauren按肿瘤起源,将之分成肠型和弥散型。
肠型源于胸腺化生,肿瘤含管状腺体;弥散型源于粘膜上皮细胞,与肠腺化生无关,无腺体结构,呈散在分布。
4、Ming按肿瘤生长方式分成膨胀型和浸润型。
膨胀型癌细胞间有粘附分子,故以团块形式生长,相当于Lauren的肠型;浸润型癌细胞以分散形式向纵深扩散,癌细胞间无粘附分子,相当于Lauren的弥散型。
在同一癌中,这两种生长方式可同时存在。
(四)转移①直接蔓延扩散至相邻器官;②淋巴转移,先及局部继及远处淋巴结,最为常见,胃的淋巴系统与左锁骨上淋巴结相连接,转移到该处时特称Virchow淋巴结;③血行播散,常转移到肝脏,其次可累及腹膜、肺及肾上腺、肾脏、脑,也可累及卵巢。
骨髓及皮肤,较为少见;④腹腔内种植,癌细胞从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移植于肠壁和盆腔,多见的有在直肠周围形成一结节性架板样肿块(blumer shelf),如移植于卵巢,则称Krukenberg瘤。
五、临床表现伴癌综合征: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症候群,称为伴癌综合征。
胃癌患者可出现伴癌综合征包括反复发作性血栓性静脉炎(Trousseau征)黑棘皮病(皮肤皱摺处有色素沉着,尤其在两腋)皮肌炎膜性肾病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六、实验室检查贫血常见,约50%有缺铁性贫血,是长期失血所致;或由营养缺乏造成。
如并有恶性贫血,则见巨幼细胞贫血。
粪便隐血试验常呈持续阳性,检测方便,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有学者将之作为胃癌筛检的首选方法。
胃液分析意义不大,虽进展期胃癌可因累及泌酸区而呈无酸或低胃酸分泌、但这种低胃酸分泌状况可与正常人重叠,故已不列为常规检查。
胃癌标志物特异性不强。
血清癌胚抗原(CEA)对诊断意义不大,虽半数患者的胃液中CEA有明显升高,超过100ng/ml,但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液中含量有重叠。
晚近所用的胃癌相关抗原,据称有半数以上的阳性率,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
X线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依然有较大的价值。
近年来更是应用气钡双重对比法、压迫法和低张造影技术,并采用高密度钡粉,能清楚地显示粘膜的精细结构,有利于发现微小的病变。
胃镜检查,首选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对早期胃癌,胃镜检查更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镜下早期胃癌可呈现一片变色的粘膜,或局部粘膜呈颗粒状粗糙不平,或呈现轻度隆起或凹陷;或有僵直感,不柔软,对这些轻微的变化,均要作活检。
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1cm者称小胃癌,<0.5cm者称微小胃癌。
超声内镜(EUS)加以活检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早期胃癌I型(息肉样型)病变隆起呈小息肉状,基宽无蒂,常大于2cm,约占早期胃癌之15%。
II型(浅表型)分3个亚型,合起来占75%。
IIa型(隆起浅表型)病变稍高出粘膜面,高度不超过0.5cm,面积小,表面平整。
IIb型(平坦浅表型)病变与粘膜等平,但表面粗糙呈细颗粒状。
IIc型(浅表凹陷型)最常见,浅洼病变底面粗糙不平,可见聚合粘膜皱襞的中断或融合。
III型(溃疡型)约占早期胃癌之10%,粘膜溃烂比IIc者深,但不超过粘膜下层,周围聚合,皱襞有中断、融合或变形成杵状。
进展型胃癌肿瘤表现为凹凸不平、表面污秽的肿块,常见渗血及溃烂;或表现为不规则较大溃疡,其底部为秽苔所覆盖,可见渗血,溃疡边缘常呈结节状隆起,无聚合皱襞,病变处无蠕动七、诊断胃癌高危人群①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近期内出现消化不良者,或突然出现呕血或黑粪者;②拟诊为良性溃疡,但五肽促胃液素刺激试验示缺乏胃酸者;③已知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A型,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应制订定期随访计划;④胃溃疡经两个月治疗无效,X线检查显示溃疡反而增大者,应即行胃镜检查;⑤X线检查发现胃息肉大于2cm者,应作胃镜检查;⑥胃切除术后15年以上,应每年定期随访。
八、并发症(一)出血约5%患者可发生大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偶为首发症状。
(二)幽门或贲门梗阻决定于胃癌的部位。
(三)穿孔比良性溃疡少见,多发生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
九、治疗1、手术治疗是目前惟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
手术效果取决于胃癌的病期、癌侵袭深度和扩散范围。
对早期胃癌,胃部分切除术属首选。
2、内镜下治疗对早期胃癌还有在内镜下用电灼、激光、微波作局部灼除,或作剥离活检切除者(癌灶处粘膜下注生理盐水使病灶与肌层隔开上浮,然后电灼),或内镜下放置内支架,但因早期胃癌可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故不如手术可靠。
3、化学治疗抗肿瘤药常用以辅助手术治疗,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使用,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杀伤残存的癌细胞,从而提高手术效果,一般早期癌术后不给化疗,中晚期癌能被手术切除者必须给化疗,常在术后2~4周开始,还有经股动脉插管到相应动脉支进行介人性动脉化疗者,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全身用药者为小,但为侵入性治疗,且操作较繁。
常用化学治疗方案4、其他疗法高能量静脉管养疗法亦常用作辅助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可提高患者体质,使更能耐受手术和化疗。
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BCG)、左旋咪唑、溶链菌制剂(OK-432,picibanil)等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但效果不肯定。
微小病毒来治疗胃癌的研究报告.中药扶正抗癌方,可以配合应用。
对早期胃癌患者可在术后进行抗Hp治疗。
【预后】进展期胃癌如任其发展,一般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约一年。
早期胃癌发展慢,有时可长期(甚至几年)停留在粘膜而不向深处发展。
早期胃癌转变为晚期胃癌的规律,目前尚不清楚。
胃癌在根治手术后5年存活率取决于胃壁受侵深度、淋巴结受累范围和肿瘤生长方式。
【预防】由于病因未明,故尚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去除病因)措施。
但据流行病学调查,良好的饮食习惯似有一定预防作用。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积极根除HP也是重要的可能预防胃癌发生的手段之一。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还应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检查;对癌前状态者宜予预防性手术治疗。
普查发现早期胃癌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广泛展开高危人群的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