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创作中“人的动物化”
- 格式:pdf
- 大小:176.85 KB
- 文档页数:2
卡夫卡《变形记》塑造的荒诞世界,体现了人性的异化《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怪诞的想象和简单朴素的文笔描述出社会中的冷漠和亲人之间的金钱至上,深刻的展示了金钱万能的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凄惨生活,在精神匮乏的时代想要同时追求内心自由和担负家庭责任的矛盾的小人物注定悲惨的命运。
卡夫卡的《变形记》正是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没有征兆的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故事情节,表现出西方现代人群在外界社会和周围亲人之间的折磨下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情形,进一步揭示出人被社会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中的人的异化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压榨、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无力以及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挣扎。
《变形记》中,异化形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的自我异化,第二个方面是人际关系的全面异化,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对人的异化,身体在心理精神的异化中变形,亲情在金钱腐蚀下丧失,人性在变形中艰难救赎。
人的自我异化《变形记》中,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自我异化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理异化,第二阶段心理异化。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首先进行了生理异化,外形变成了动物,然后是心理异化,精神逐渐麻痹。
某天早晨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征兆的就变成一只仰面而睡大甲虫,他突然拥有了无数向四面八方挥舞而不受完全自己控制的细小的腿。
甲虫是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生物,一提到甲虫,脑海中就会浮现面目丑陋恶心的形象,人往往会对他避之不及或者毫不犹豫的杀死然后把他从家里扔出去。
在我们的传统固定观念中,甲虫就是这样百害而无一利的可怕生物。
但反过来相较于甲虫这类生物,他们需要时刻提防着不被人类毫不留情的杀死,他们是一直生存在惶恐不安中的,跟人类相比他们才更是弱小者。
在卡夫卡对甲虫的内心世界惴惴不安的叙述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同样的感受和相似的体验,这样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通过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形象展示了主人公在家庭中实际上仅仅只是一只大甲虫的作用,总是伴随着恐惧和胆小,亲情早已荡然无存。
《变形记》中甲虫的形象研究摘要:弗兰兹·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在短篇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为虫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表现主人公的异化,选择了“甲虫”这一意象,本文将小说中的“甲虫”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卡夫卡选择“甲虫”的原因,以及这一意象的意义、价值和审美蕴含。
本文认为选择“甲虫”这一动物作为主人公的变形物,并不是卡夫卡的心血来潮,而是巧妙地、别有用意地用甲虫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构建起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与甲虫的关联,以甲虫这一独特意象表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孤独、压抑、无助和挣扎,以及被异化为非人的处境与命运。
关键词:《变形记》格里高尔甲虫弗兰兹·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坛的天才。
虽然卡夫卡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生前也是鲜为人知,作品并未受到重视,但他的《变形记》《城堡》《失踪者》《诉讼》等小说后来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对现代派小说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变形记》更是举世闻名。
一、弗兰兹·卡夫卡与《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犹太血统的奥地利商人家庭,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妹妹,还有两个夭折的弟弟。
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戏剧。
十八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化学、文学、法律等学科,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作品受表现主义影响,后来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卡夫卡曾经有一位名叫略韦的朋友,略韦当时是一个伊地语演出剧团的导演和演员,两人相见恨晚,关系密切。
卡夫卡经常会去到朋友略韦的家中做客,也会邀请略韦到自己的家里来玩。
“而卡夫卡的父亲,对此十分不满,甚至是轻蔑的写道:‘谁同狗一起睡觉,起床时就会惹一身臭虫。
”卡夫卡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在长信《致父亲》中也写道:“只需我对一个人有一点兴趣(就我的天性而言,这种情况并不多),你就会毫不考虑我的感情、毫不尊重我的评价地对这个人破口大骂、污蔑、丑化。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分院专业名称班级学号提交日期年月日答辩日期年月日年月日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摘要:动物形象是卡夫卡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通过选取动物作为切入点,描写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状况,从而表达出他对人的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卡夫卡之所以把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是重要角色,定位于动物或类似动物的形象,其原因在于他对生活有非凡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使他对人的生活产生一种非人化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卡夫卡;动物形象;内涵;成因引言:动物形象并不是从卡夫卡的作品中材料开始出现的,事实上,在西方文学史中,动物形象早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就应经存在了。
而在不同时期,动物形象所代表的主要寓意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动物形象更加成为成为人们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这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些思想犀利的文学家著书立说,批判他们认为荒诞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其中的人际关系,他们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对动物形象的描述和借喻,反映出人内心的孤独绝望,以及造成这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一、关于动物意象(一)动物意象的概念“动物意象”即指以动物为载体的审美意象。
“动物意象”中的“动物”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理解的“动物”有区别,它不但包括统意义上的动物,也包括一些杂交物种和怪物等。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动物意象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如《变形记》中的甲虫(现实存在),《乡村婚礼的筹备》中的甲虫(想象存在),《一只杂交动物》中的羊猫狗杂交(杂交物种),《家父的忧虑》中的俄德拉代克(怪物)等等。
(二)动物意象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地位使用动物意象是“反常化”的一种常用的实现手段。
卡夫卡的动物世界将我们原本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起来,这种创造性的变形,使对象有了陌生的新面貌,增加了形象感受的难度,拉长了形象审美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所做的,无非是把人们丛“当事者”推到“旁观者”地位,为此他常常借助于动物题材以增加他的推力。
《变形记》艺术上的特色是成功地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了。
卡夫卡主要用了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象征。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变成了“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小说通过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本质。
二是荒诞。
人变成了甲虫,这是荒诞的;甲虫而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更是荒诞的。
这来源于“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
三是独特的讽刺。
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四是平淡、拙朴、凝重和冷漠的叙述风格。
《变形记》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叙述格里高尔的不幸时却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也不作任何评价,这种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使这篇小说收到了深刻地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
五、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
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
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情节和主题《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
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
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
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
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
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
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浅论卡夫卡及异化——《变形记》张翠云2010年1月摘要: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的文学鼻祖。
卡夫卡作品中就有很多异化现象,尤其是关于人和动物的,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1915年发表的《变形记》堪称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之作。
这是一篇讲人变成虫的故事,杰出的把悲喜剧交融在一起的揭示20世纪西方社会的“异化”,人的生存的绝望。
关键词:关键词1 异化关键词2 人性关键词3 孤独关键词4 本能关键词5 下意识一、弗兰茨•卡夫卡(一)弗兰茨•卡夫卡(1833——1924)奥地利著名作家。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剧作家W•H•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①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卡夫卡和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他的生活经历,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是完全必要的。
(二)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
父亲海尔曼是一对乡村贫困夫妇的孩子,在苦难中挣扎了半辈子,终于白手起家,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
父亲这种生活经历决定了他要不断致富,跻身社会名流的追求。
正因为这种人生追求,卡夫卡的父亲坚决反对他从事文学创作,强迫他学习法律,并以此为阶梯,以待将来出人头地。
父亲这种专横粗暴的干预,给卡夫卡的思想上形成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父亲的呵斥,怒吼,更是给卡夫卡心灵打上了难以愈合的创痕。
卡夫卡在给父亲但尚未发表的著名书信表明:卡夫卡是从家庭和孩子与被奉若神明父母的关系中认识到罪恶化的技术的,这成为他小说的一大主题。
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
大学时代,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和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并在创作中有所反应,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一、本文概述《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弗朗茨·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变形记》的简要介绍、异化主题的提出、以及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其异化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重要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闻名。
该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异化主题,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这一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异化主题在《变形记》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主人公萨姆沙的异化过程、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异化现象,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总结《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卡夫卡通过这一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困境的普遍性。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卡夫卡作品和异化主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变形记》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变成甲虫后的荒诞遭遇。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忠诚于工作,勤勉于家庭,然而突如其来的身体异化使他从一个有社会地位和职责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被社会接纳的甲虫。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颠覆,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与幻想、荒诞与逻辑的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
它运用变形这种手法,转换视角,从另一侧面审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的变化,描绘了人的异化过程,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异化。
文中,职业为旅行推销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
仔细品味,文章的主旨在于向世人揭示人性的异化。
当一个人被别人依赖时,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情况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维系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在家里受到尊重和爱戴,家庭同他的关系是融洽的。
格里高尔也曾有过片刻的欢乐,那是当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亮晃晃圆滚滚的银币,当着惊诧而又快乐的一家人的面放在桌上的时候”。
可惜这种时刻稍纵即逝,家人很快就习以为常,而格里高尔“再也没有那种光荣感了”,一朝成了大甲虫,失去了职业,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
这无异于天塌地陷,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乃至于他最亲密的兄妹关系,都变的冷冰冰,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父亲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由惊奇、愤恨而狂怒,握紧拳头,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用手杖竭力赶他回卧室。
格里高尔谦恭地恳求并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
由于父亲用力一推,格里高尔的身体被门挤出了血,但父亲还气恼不过,把一只苹果砸进他的背部的壳中,并一直深陷进肉里,始终没挖出来,造成了他的致命伤。
他的父亲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
母亲呢?起初,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却被他的丑陋形状吓得晕了过去。
由于格里高尔不能工作,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所以和格里高尔最亲近的妹妹虽然最初还对哥哥抱有同情和关心,不过一旦格里高尔妨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连最同情他的妹妹也终于对他产生了厌烦,表示无法忍受,坚决要求把这“怪物”弄走,否则便会把父母“拖垮”,父亲亦十分赞同,而其实善良的格里高尔不过是爬出房间昕一听心爱的妹妹的小提琴声罢了。
引言在欧美文学史上,出现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并非一致,不同的时代,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中的为何会出现动物形象,为什么历经了几千年,动物题材的小说仍具有不可小视的魅力呢?我们将以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例,追溯动物形象出现的始源,探求动物形象在欧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从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加以研究,来浅析一下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不同文学时代背景下的动物形象的解析,我们以此为参考,来探寻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所阐释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一在欧洲文学史中各具魅力的动物形象以天赋的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著称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迄今为止仍令世人感叹的希腊神话。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大多具有神的性质。
比如,在阿卡狄亚的目卡翁山,当地人崇拜的宙斯,其形象是一位接受人祭的又有降雨功能的狼神,阿卡狄亚人崇拜的谷物女神德墨忒耳,其形象为马头女神,雅典娜的形象与蛇有关,赫拉是阿尔哥斯当地的母牛神,[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尽管动物形象颇多,但他们都是神的变形,都具有神的性质。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
往往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
《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采用绝妙的讽刺笔法,揭漏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2]《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讽刺人类缺点,像《蚯蚓和狐狸》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露着哲理性的光芒,这正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到了中世纪,文学的代表则以《圣经》为主,《圣经》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
第31卷第2期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l.31No.2 2018年6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Jun.,2018【文学·语言】略论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的三重异化杨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摘要: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位独具匠心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变形记》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由人变为甲虫的荒诞故事揭示了人的异化这一主题,这种异化包括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人的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18)02-0091-03哲学范畴中人的异化是指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反过来统治和支配人自身,成为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曾对异化现象作了精辟的定义:“异化即是现实的物对人进行的绝对统治,物质产品对生产操控者的统治。
”[1]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人类的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荒芜和空虚。
伦理道德的堕落、金钱利益的诱惑无不腐蚀着人性,人被严重异化。
现代派作家卡夫卡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以此来反思现代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
一、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人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变得错综复杂,人在潜移默化中沦为机器和工具的奴隶,人被物化,被技术所征服,丧失了人自身固有的属性。
在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令人厌恶的甲壳虫,究其变形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严酷冷漠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机械工业主导下繁重的工作劳动。
小说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首先表现在格里高尔与老板间紧张的关系上。
格里高尔是公司的一名推销员,他恪尽职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每天要很早起床赶车上班,时刻担心因迟到而被凶残的老板开除。
宿命的反抗,人性的深思—浅析卡夫卡《变形记》摘要: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卡夫卡短篇小说《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以及内心对社会和宿命的反抗,引发人对于人性的深思。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反抗深思《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它通过里面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变成甲壳虫这么一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异化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格里高尔由人到虫的“变形”,及生理“变形”。
它象征性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构成的积压以及人承受不了超量的社会重负而走向人的反面;第二层含义是有格里高尔的身体“变形”而产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的“变形”,即经济“变形”;第三层含义是由格里高尔生理“变形”和萨姆莎家经济“变形”所引起的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
它集中反映了西方社会环境的浊化、人际关系的恶化以及亲情关系的异化。
同时也昭显出了人在现实中对于宿命的反抗,并引起了人对于人性的深思。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变为甲壳虫的异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异化后人际关系的恶化以及亲情的异化。
小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在短暂的惊恐后,他却因变成甲壳虫而不用经受生活那巨大的压力而倍感轻松。
之后却又因自己的失业而使家庭经济困难而自责。
他父亲发现他变为甲壳虫后勃然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
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
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
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
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
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卡夫卡曾说:“人们相互间都有绳索连接着。
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那么一段,那就够糟了。
韩社侠探究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内容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已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容纳不了人。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
变异是荒诞的,但荒诞却不荒谬,荒诞之下真实地映射着社会对人的挤压和扭曲,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关键词:变形荒诞真实异化本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借助于异己这个话题,来反映社会现实。
如:在蒲松龄之作《促织》中,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
蟋蟀原是玩物,却主宰了人的命运。
蒲松龄是在无意间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
而几百年后,对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创新的文学流派———西方现代派文学,自十九世纪末一出现,就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它全面否定了传统的文学审美价值,希求构建全新的文学审美体系,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通过“变形”的手法,他的作品企图规避现实表面,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心灵创痛,表现众多的个体的异化状态。
《变形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地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
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
与蒲松龄不同的是,卡夫卡是有意识地使用“变形”的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现代社会中人被全面地扭曲和严重的异化现象,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一.奇异的哀歌探究《变形记》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突兀地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探究人变虫的深度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恶劣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之我见第一篇: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之我见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主题之我见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全文通过小人物格里高尔变成巨大甲虫后人性的异化,最终导致其死亡的荒诞情节,由此发生的家庭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格里高尔的变形折射出西方现代人在另一层面上的生存状态:人们带着面具扮演种种角色,互相企求理解却又各自把内心深深隐藏。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独,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视为异类的异化状态。
所谓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其意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简而言之,就是人成为了非人,将人变成物,使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卡夫卡赋予变形后的格里高尔甲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却剥夺了他飞翔的能力。
飞翔能力使甲虫在觅食、求偶、避敌、扩散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
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甲虫却不具备飞翔的能力,只能爬行,这使他无法躲避来自人类的伤害和攻击,曾被父亲扔来的苹果砸成了重伤。
人类常以飞翔作为自由的象征,变形后的他不能获取飞翔的能力表明他处于不自由的生存状态。
这一差异性的赋予也说明,尽管格里高尔已被逐出人的世界,他也无法进入甲虫的世界,他不仅在形体上与甲虫有差异,更重要的是他还保留了人的思维、情感和心理,无法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甲虫的身份。
所以,无论在人的世界还是在甲虫的世界,格里高尔都是异类,他在哪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依然保持着人的心灵世界和温情。
变形后,他首先想到“用忍耐和极度的体谅来协助家人克服目前的情况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
为了不吓到妹妹,每次妹妹进房间时他总是把丑陋的躯体藏在沙发底下,甚至为了父母的面子,不愿白天在窗户附近露面。
面对厄运和冷酷,他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痛楚,正如以前从没有考虑自己的辛劳一样;他现在担心的仍然是他的家人的生活,“父亲身体虽然还算健壮,但已经老了,”“母亲患有气喘病,在家里走动都很困难”,“妹妹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只要想到这一切的平静、舒适与满足都要恐怖的宣告结束,他就羞赧自责、伤心不已。
《变形记》中真实的普通和变异的人性变形记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天你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它通过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悲哀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
在某种程度上,卡夫卡认为动物比人类高级,因为它们没有被文明粉饰,故而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更能表现真实。
所以,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借甲虫之型来揭示现代人的悲哀,而不是直接描写刻画人物。
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卡夫卡用精细的写实手法,逼真地描绘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在言行习惯、饮食起居和生理器官等各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活画出一只巨大的甲虫——的丑恶形象。
一、格里高尔异化的根源(一)工作的压力首先,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从“不安的睡梦”这一描写,我们就可以率先感受到主人公即使在睡梦中,心里也充满着焦虑、不宁静。
这要从格里高尔的职业说起。
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员,文章中有大量,格里高尔对职业的独白:“啊,天哪,”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里高尔对自己的职业是厌倦的,极为不满意的,充斥着满肚子牢骚。
除此之外,工作的强度过大,也给格里高尔带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说,职业病,过分担忧,还有时间焦虑等等。
(二)家庭的重负因为父母欠着老板的债,格里高尔既想反抗上司,又不敢公开反抗;既渴望反抗,又觉得这种反抗有罪。
还有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整个家庭的生存都依赖着格里高尔的工作,他的父母和妹妹全靠他养活,但她的父母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对家庭极强的责任感让格里高尔无形中产生了更多负担与压力,在他的潜意识中,应当是极其怕不能继续给家里人供给,这种无形的恐惧与本身十分不容易的工作,就像是把格里高尔两面夹击,使之不由自主的慢慢扭曲变形。
第25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51No 112009年3月JOURNAL OF J I A OZ UO TEACHERS COLLEGE Ma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0-12作者简介:罗明洲(1956-),男,河南南阳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罗明洲(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一般认为,卡夫卡《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人变成虫”的故事。
其实,所谓“变形记”,应该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形”,计有三种:格里高尔的生理“变形”,萨姆沙家经济状况的“变形”,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
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是《变形记》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变形记;生理变形;经济变形;心理变形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9)01-0012-03 一般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人变成虫”的故事。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样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
”[1]《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这样说:“《变形记》……细腻描写了人物变形前后的全过程。
”[2]《世界文学史纲》这样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3]《新编外国文学》这样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遭到了家人的厌弃,最后孤独寂寞地死去。
”[4]其实,所谓“变形记”,何止“人变成虫”呢?该小说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形”,计有三种“变形”。
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叙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上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荒诞故事。
一般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壳虫的故事,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样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
”[1],无独有偶,《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为我们这样解读:“《变形记》⋯⋯细腻描写了人物变形前后的全过程。
”[ 2 ]为我们作出解释的还有《世界文学史纲》,它如是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 3 ]《新编外国文学》则这样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遭到了家人的厌弃, 最后孤独寂寞地死去。
”[4]无论如何解读,我们从中把握到的,都是这样的字眼:人到虫的荒诞。
但是卡夫卡笔下的变形,是否只有这一种简单的形态呢?显然不是,除去外在物化的变形,最震撼人心灵的也最体现卡夫卡艺术永恒性的却是精神层面的异化和变形,因为它让我们从荒诞中见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目睹了自己的人性的异化,见证了亲情的沦丧,也窥到了整个时代的焦虑。
一.由人到虫的荒诞变形在小说的开头,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简单的语言,就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平淡的就像在讲述无关痛痒稀松平常的故事一样。
可事实上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而是在下面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和他的心理活动。
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惊慌而忧郁。
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变成了“非人”,而作为一个大甲虫,他已经失去了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权利,而作为人的安全的需要,也难以得到保障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