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5.13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word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介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微生物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教学过程】一、认识细菌:1.引入新课,教师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
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细菌形态: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
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
教师接着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
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
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
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
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
教师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
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知识目标: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类群;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描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示意图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是什么?哪些生物生活在土壤中?这块土壤中有生物吗?生:没有/有。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你能看见或看清这些小生物吗?生:不能。
师:我们通常称它们为微生物。
土壤里有了这些微生物,变得更加肥沃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生: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师:这些微生物都长什么样?它们有哪些用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97页《土壤里的微生物》,快速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土壤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微生物是让泥土独具“泥土芬芳”的微生物是新课:一、认识细菌:师: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
土壤里的细菌那么多,想来观察细菌应该不是难事,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生: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特征:观察图13-4细菌的三种形态,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细菌有哪些形态?②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特征:师: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图示“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细菌细胞中有哪些基本结构?根据表格内容,说说构成细菌的细胞与构成动植物体的细胞有何异同点?填表: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我们可以得知细菌也具备基本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江苏省泗洪县七年级生物下册 5.13.2土壤里的微生物复习教案(新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泗洪县七年级生物下册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复习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泗洪县七年级生物下册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复习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土壤中的微生物课题:土壤中的微生物二次备课【教学目标】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复习引入】同学们,你闻过泥土的味道吗?下过雨后,常常能闻到“泥土的芳香",你知道那是土壤中的什么物质散发出来的味道吗?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来源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
同学们,你答对了吗?【自主合作探究】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请同学们观察放线菌的结构示意图,对照课本相关内容,说出放线菌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填空。
这是营养菌丝,这是气生菌丝,这是孢子丝,这是孢子。
放线菌是一种具有放射状分枝的丝状体,菌丝内没有横隔,也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这就是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下面是一段填空题,同学们,你们会填吗?放线菌的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营养菌丝;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气生菌丝。
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孢子丝,等到成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孢子。
孢子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吸水,萌生成新的放线菌。
由此可见,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你有哪些收获呢?我们的收获是,知道了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类群,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
《霉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一生物下册第13章第2节内容,本节分为三个课时,此为第2课时。
本章内容主要是土壤里的生物,通过学习多种生物体现生物的多样性,突出单元主题。
第一节内容为土壤中的小动物,第二节为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材编排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习惯和规律,由宏观到微观,由易到难,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由肉眼的直接观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内容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规律。
在学习了细菌和放线菌之后学习霉菌也是符合由简单的单细胞微生物过渡到复杂多细胞微生物上,知识逐渐加深。
本节课重点讲解霉菌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异同,初步得出霉菌的共同特征,并将霉菌与植物和细菌细胞做对比,找出差异,引出霉菌属于真菌的概念。
课前安排学生回家找一找霉菌,通过学生的生活观察找出家中霉菌所在的地方,总结出霉菌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地方,达到知识到生活再到知识的教育目标。
最后视频展示一些家庭祛霉的小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知识生活化。
本节课不能以单纯的讲解为主,必须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等巧妙的活动完成授课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等。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思考总结能力,培养全面看待问题的态度,培养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情感。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验、观察或视频、图片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实验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初一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在教案设计中,知识的逐层递进,有序衔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霉菌(青霉和匍枝根霉)及其特点;2、总结出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异同点;3、知道霉菌属于真菌,初步了解真菌的主要特点;4、了解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一些家庭祛霉的小方法。
第13章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真菌一、教材及学情分析真菌是和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相并列的又一类生物。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习了细菌和放线菌的相关知识,通过前面细菌放线菌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微观世界的接触很少,学生整体对微生物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真菌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以及之前学过的酵母菌内容,引导点拨学生进入真菌的世界。
学生认知障碍点:认为食用菌是植物的学生比较多。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平时也已经对小组互助学习有了一定的训练基础,利用显微镜让学生直观的观察真菌效果应该很好,再结合一些视频和图文资料,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与互助学习,自主学习内容相对简单,难点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来突破,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比较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营养和繁殖方式;2.描述食用菌的结构,营养和繁殖方式;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1.应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以及老师提供的材料,提高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2.初步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3.通过小组活动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真菌的世界,增加对微观世界的兴趣。
2.认同真菌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关注真菌的有关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青霉、匍枝根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繁殖2.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繁殖3.真菌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1.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的装片2.比较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异同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图片出示臭豆腐和腐乳,真面目是毛豆腐。
毛豆腐如何形成?播放视频。
毛霉菌的杰作。
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用于制作馒头和酿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出示一些食用菌图片。
霉菌、酵母菌、食用菌都是常见的真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真菌的世界去看一看。
2.霉菌自主学习(2min):阅读课本P99-100青霉和匍枝根霉的相关图文,初步认识霉菌。
土壤里的微生物年级_ 七__ 学科生物时间_课题第十三章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3)地点办公室成员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的主要微生物类群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于植物、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
(1). 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3).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4).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能力目标:应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乐于探索土壤中微生物的奥秘,体验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组讨论与交流(兵教兵,互相解惑)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三、师生互动(重、难点突破)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四.自主小结归纳(学生谈收获与困惑)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与拓展《补充习题》相关习题或个人备注教学反思2 / 2。
土壤里的微生物1分钟《土壤里的微生物》问题导读生成---评判单(一)姓名班级设计者赵静茹知识链接:在土壤里生活着许多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小生物,咱们通常把这些小生物叫做微生物。
土壤里的微生物要紧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
它们能够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使土壤变得加倍肥沃。
导学进程:一、默读课文,完成阅读发觉。
一、什么是微生物?土壤里的微生物要紧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二、细菌的细胞结构由哪几部份组成?细菌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相较较,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细菌有哪三种形态?别离是什么样的?二、熟读讲义,同伴交流。
三、我的问题:四、教师呈现问题:放线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细菌?它的菌丝分为哪几种?各是如何生长的?自我评判:小组评判:教师评判:《土壤里的微生物》问题训练拓展---评判单(一)姓名班级设计者赵静茹一、青霉和匍枝根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点和一起点?它们依托什么进行繁衍?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吗?它们如何取得有机养料?3、在培育霉菌的实验中,你成功了吗?分析其中的缘故。
4、别离画出细菌细胞、放线菌的结构示用意。
并标明各结构的名称。
5、别离画出青霉、匍枝根霉的形态图,并标出各部份结构。
自我评判:小组评判:教师评判:《土壤里的微生物》问题导读生成---评判单(二)姓名班级设计者赵静茹知识链接:微生物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食物加工、制药、农业病虫害防治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导学进程:一、默读课文,完成阅读发觉。
一、真菌有哪些要紧特点?二、蘑菇生活在哪里?有根、茎、叶吗?它依托什么来生活?有什么样的结构?3、常见的食用大型真菌都有哪些?咱们在搜集野生蘑菇时应注意什么?二、熟读讲义,同伴交流。
三、我的问题:四、教师呈现的问题:微生物与人类有哪些紧密的关系?自我评判:小组评判:教师评判:《土壤里的微生物》问题训练拓展---评判单(二)姓名班级设计者赵静茹一、填空题:一、放线菌和霉菌都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而且都有_______和_____ 之分。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认同土壤里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作用。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②认识目标:识别真菌,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营养方式;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生长环境、营养繁
殖方式。
【教学时间】(2学时)第2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自学
1. 自学内容一:“认识真菌”
●自学方法:
●交流真菌分布、形态、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真菌类型。
●讨论题P100
自学内容二: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
●自学方法:观察图13-10
●讨论题P100
自学内容三:观察食用菌
自学方法:
●认识常见的菌类,能区别有毒、无毒的食用菌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完成讨论题P101
自学内容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学方法:观察图13-14
2. 自学过程(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
1. 以小组为单位。
2. 知者帮助未知者(解答疑问),参考P92的检索表,在老师指导下查找资料,未知者帮助知者(提出疑问);或讨论有关问题。
3. 将有关重要内容写在P92表格中。
4. 提出需要老师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释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重点进行了引导、分析。
重点分析菌类的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指导学生认同微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五)练习生物补充习题P55页11~27
(六)反思小结。
“土壤里的微生物”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所以只能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细菌。
青霉和匍枝根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培养和观察到的霉菌,所以安排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辨别。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2.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2 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2)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青霉、匍枝根霉结构特征。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学会“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小组合作的观念,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课前准备教师:购买桔子、馒头,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培养青霉和匍枝根霉。
课前一周学生将一只柑橘、一小块馒头分别喷洒一些水,放进两个塑料袋内,密封后放在阴暗、潮湿、25~30℃的环境中。
4.教学过程4.1游戏导入,激发学习热情人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与情感相联系的,当代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力提供了背景性动机”。
课一开始,我利用猜谜语游戏活动引入,学生感到新奇,一下子把注意力转向了课堂,为一堂课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请一位同学朗诵:是你,让树木发芽,花儿开花;是你,让空气变得更清新明净;是你,让大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微生物》选自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第2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土壤里的微生物中细菌、放线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真菌的过程,要求学生描述真菌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真菌与我们的生物非常的贴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从本质上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生物的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已经掌握了细菌和放线菌的基本知识。
2.认知能力: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为薄弱3.心理特征:对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描述真菌的主要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3.认同土壤里的微生物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识别青霉、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实验,进一步总结真菌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定位是一节实验课,所以主要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对应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整节课通过宁夏教育云平台下载导课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分组实验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将学生实验用学生平板电脑拍摄下来,通过智能教学助手给每个人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教法: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
三.说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展示目标:1.新课导入通过教育云平台下载导课视频《橘子腐败变质的过程》播放。
提问:为什么食物放久了就会变质发霉?(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真菌”主题)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展示目标: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描述真菌的主要特点。
②.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他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5)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6)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2)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第一、二部分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放线菌的种类、分布的特点以及细胞的结构,学生在对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做比较之后,发现其中结构的异同点,能更快更深刻地掌握细菌真菌的结构;第三部分通过书本图片和学生的观察,使真菌的主要特征显而易见。
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细菌、真菌、放线菌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节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总结土壤中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板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
一、分布特点:广泛
二、营养方式:大多异养(腐生或寄生)
2。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土壤里的微生物”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所以只能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细菌。
青霉和匍枝根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培养和观察到的霉菌,所以安排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辨别。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2.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2 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2)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青霉、匍枝根霉结构特征。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学会“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小组合作的观念,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课前准备教师:购买桔子、馒头,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培养青霉和匍枝根霉。
课前一周学生将一只柑橘、一小块馒头分别喷洒一些水,放进两个塑料袋内,密封后放在阴暗、潮湿、25~30℃的环境中。
4.教学过程4.1游戏导入,激发学习热情人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与情感相联系的,当代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力提供了背景性动机”。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一、研究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放线菌及真菌。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以平常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内容虽然抽象但是细菌,放线菌,真菌都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微生物,只是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的探究热情,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依据: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编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根据土壤生物的特点,将土壤里的生物氛围小动物和微生物两部分,由难到易、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有肉眼的直接观察到借助放大镜的观察再到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内容的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土壤里的微生物》分为两个课时研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及营养方式等生理特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了解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中一直接触细菌,放线菌,但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还不甚明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而本节课学习的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再比较细菌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总结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学生肉眼无法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过体验,比如饭前洗手,下雨天会闻到泥腥味等等现象,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土壤里的微生物”
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所以只能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细菌。
青霉和匍枝根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培养和观察到的霉菌,所以安排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辨别。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2 能力目标
(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2)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青霉、匍枝根霉结构特征。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学会“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小组合作的观念,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课前准备
教师:购买桔子、馒头,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培养青霉和匍枝根霉。
课前一周学生将一只柑橘、一小块馒头分别喷洒一些水,放进两个塑料袋内,密封后放在阴暗、潮湿、25~30℃的环境中。
4.教学过程
4.1游戏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人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与情感相联系的,当代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力提供了背景性动机”。
课一开始,我利用猜谜语游戏活动引入,学生感到新奇,一下子把注意力转向了课堂,为一堂课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请一位同学朗诵:是你,让树木发芽,花儿开花;是你,让空气变得更清新明净;是你,让大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同学们来猜一猜这里的“你”指的是什么?
生:春天
生:阳光
……
生:泥土
师:对,泥土。
如果没有泥土,哪来花草树木,哪来我们人类呢?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
它把自己的身体乃至体内的一切养料都供给了大树、鲜花、小草……它无私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自己。
在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选择在土壤中安家。
那么,同学们来说说土壤里有哪些生物?
4.2阅读教材,培养自学意识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以及终身学习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概念或几个段落的阅读。
本课中“微生物”概念的学习,
师:土壤里有哪些生物?
生:蚂蚁、蚯蚓……
……
生:细菌、真菌、放线菌。
师:细菌、放线菌、真菌我们用肉眼能看见吗?
生:不能。
师:对。
这些生物属于微生物。
什么叫做微生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2说出微生物的概念。
生:在土壤里生活着许多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小生物,我们通常把这些小生物叫做微生物。
师:很好。
这些微生物个体虽然微小,但也是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中“认识细菌”的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P102-103中的七个段落,完成表格:分布范围大小形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细菌分布广泛直径一般只有1
微米
球形、杆形、螺旋形寄生、腐生分裂
(2)进行点拨、更正、补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品质。
①细胞的大小。
请出5位学生扮演细菌,让他们站在讲台前排成一行,告诉学生大约1000个细菌像这样排列只有1毫米长。
这一活动使学生情绪活跃,在极短的时间里对细胞大小有了感性地认识。
②寄生和腐生。
学生阅读教材后知道了“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顺势引导学生分析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两种细菌生活的异同,得出寄生和腐生两个概念。
③细菌的分裂生殖。
观看一段视频细菌生殖后,让学生计算: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也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假设你手上此刻有3个细菌,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2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每隔1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计算结果。
我进一步补充,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现实生活中细菌不可能繁殖这么多,但是从数据中可充分地说明细菌繁殖是比较快的。
细菌的增殖
时间细菌数
开始3
1h后24
2h后192
3h后1536
4.3比较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学生热爱生活,求知欲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升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课中“细菌结构、放线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学习,我采用了“比较学习”法,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异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求同思维。
学生对细菌有些认识后,提出问题:细菌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什么异同?展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充分利用图片展开讨论并完成表1:表1 细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
结构
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鞭毛(部
分)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液泡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相同点:都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不同点:①细菌具有未成形的细胞核;②有的细菌具有鞭毛
“放线菌”的学习,放线菌作为“土壤里的微生物”的重要一员,“一般认为放线菌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放线菌和细菌的异同,完成表2:
表2 细菌和放线菌的比较
细菌放线菌
相同点:①都是单细胞生物;②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不同点:①细菌的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
有成形的细胞核、鞭毛(部分)组成;②放线菌由放射状的
菌丝组成。
菌丝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4.4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对本节课小结,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让学生通过回忆进行回答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问题:①说出微生物的概念?②通过学习你对细菌有哪些认识?③为什么说放线菌是一种特殊的细菌?④青霉和匍枝根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5课堂练习,检测反馈
学完新课,让学生适当做一些题目,既有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功能,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时地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