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现代城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优.选)
- 格式:doc
- 大小:319.00 KB
- 文档页数:12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为了解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沉降现象,进而判断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沉降观测,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项目组织和管理2.观测人员:负责实施沉降观测工作,包括安装测点、测量数据记录等。
3.设计人员:负责制定观测方案和观测数据处理方法。
三、工作步骤和流程1.观测方案制定: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规模确定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数量和位置、观测周期等。
2.测点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负荷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测点位置,确保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3.测点标定:在测点位置进行标定,包括建立参考基准点和确定测点坐标系。
4.测点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安装测点设备,包括测点支撑物、测点盘等。
5.数据采集:按照观测方案规定的周期,进行数据采集工作,记录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校正、数据拟合等。
7.结果评估: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8.报告编制:根据评估结果,编制沉降观测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安全措施1.观测人员必须熟悉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2.在观测过程中,严禁随意移动或拆除已安装的测点设备。
3.在观测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确保周围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设备和材料1.测量仪器:包括测距仪、水准仪、全站仪等。
2.测点设备:包括测点支撑物、测点盘等。
3.数据处理软件:包括测量数据的录入和处理软件。
六、预算和时间计划1.预算:根据项目规模和要求进行预算,包括设备采购、人员费用等。
2.时间计划:根据工作步骤和流程,制定项目的时间计划,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
七、质量控制1.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熟练掌握观测工作的操作技能。
2.观测设备必须经过校准和调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 引言沉降观测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基沉降进行监测和测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基沉降的情况,判断地基是否稳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调整。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布置、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内容。
2. 施工前准备工作在进行沉降观测施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 确定观测区域和观测点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观测的区域,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区域。
然后在观测区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通常选择地面或地下的固定点作为观测点。
2.2 建立基准点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地基沉降的变化,需要建立一个基准点。
基准点可以选择稳定的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物体作为参考。
在建立基准点时,需要注意避免基准点受到施工活动的影响。
2.3 设置基准水准点除了建立基准点之外,还需要设置基准水准点。
基准水准点是用来确定各个观测点的高程差异,从而准确测量地基的沉降变化。
设置基准水准点时,需要考虑到观测点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3. 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布置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是沉降观测的关键。
常见的沉降监测设备包括水准仪、测量自动站、应变计等。
在选择监测设备时,需要考虑到工程的具体需求、观测精度要求以及监测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1 水准仪水准仪是最常用的沉降观测设备之一,用于测量地基的沉降。
水准仪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精度的要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
3.2 测量自动站测量自动站是一种全自动化的沉降观测设备,可以连续进行观测,并实时传输观测数据。
测量自动站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精度的要求和观测周期。
3.3 应变计应变计是用来测量地基应变变化的设备,可以间接反映地基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应变计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精度的要求、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应变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行沉降观测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地基沉降变化的结果。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项工作,它用于监测土地或建筑物在长期使用或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将提出一个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1.确定观测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包括建筑物周围地面和建筑物内部的不同位置。
观测点应尽可能分布均匀,能够代表样本的整体情况。
2.仪器设备准备:准备好沉降仪器,包括沉降测量仪、水平仪、测量杆等设备。
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校准仪器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工作人员培训:对参与观测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仪器的操作技术、观测点的选择和标记、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施工流程1.观测点的选择和标记: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在每个观测点上,用标杆或标志物标记出观测位置,以便后续的测量。
2.建立基准点:在观测点附近选取一个基准点,它应远离施工活动区域和可能引起沉降的因素,如道路交通、振动源等。
用水平仪确定基准点的水平面,并用钢板或钻孔的方式将基准点固定在地面上。
3.测量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测量方案,使用沉降测量仪和测量杆等设备进行测量操作。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静态测量或动态测量的方法。
4.数据记录和处理:在每次测量后,将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及时进行处理。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沉降变形的具体数值和趋势。
5.定期检查和维护: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观测点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观测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数据的准确性。
如有需要,可以对观测点进行重新选择或调整。
三、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安全: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标记好观测点,防止人员误入观测区域。
2.数据记录的安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可以采用电子数据存储和加密传输等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
通过以上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地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并获得准确可靠的观测数据。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一)、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二)、固定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三)、固定水准点;(四)、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五)、《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的要求二、地基回弹观测基础开挖前,在建筑物的纵横主轴线上设置观测点,测定其原始标高;在基坑挖至底面时,找出其测量标志,再测出其标高;在浇筑砼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
三、建筑物自身沉降观测以主楼为主要控制对象,采用二级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外轴线共设置12个观测点,测设点的设置应符合规程的要求,保证人员、仪器、附合观测路线等路线。
结构施工阶段,每加一层观测一次,装修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截止到沉降量小于1mm/100d。
观测前将仪器放在室外30min,使其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天气恶劣时严禁观测。
当建筑物有异常情况时及时观测,如有不均匀沉降出现,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四、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全部竣工后的观察次数: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
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出下沉曲线图,找出变形规律,做出今后的变形观测趋势预报,提出今后的观测建议。
五、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一)、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二)、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规定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
(三)、前后视距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生活后勤综合用房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该场地整平标高为5.80m,设计±0.00=6.40m。
拟建两层地下停车场,基坑总面积约为3748㎡,周长约253m。
地下一层底板板面标高为-3.85m,二层底板板面标高-7.85m,开挖面标高为-9.05m,基坑实际挖深为8.45m左右。
本工程采用排桩加一道支撑的挡土形式,止水结构采用双排深搅桩,坑内布置8口管井进行降水。
二、监测目的及监测项目一)、监测目的:1.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2.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物、道路管线等)根据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如下:1.基坑周边水平垂直位移监测2.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沉降监测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4.水位监测5.支撑轴力量测二)、点位布设:1.沿圈梁顶每15m左右设位移监测点,共布设15个;2.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共布设约30个沉降监测点;3.基坑周边共布设8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管,孔深15.0m;4.支撑轴力监测,布设4个断面,每个断面4个应变计;5.设4个水位监测管,孔深8.0m。
具体监测点点位见后附平面位置示意图。
三、监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及监测方法(一)、监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基坑设计规范》(JGJ120-99)《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二)、监测方法:表面变形观测:包括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使用精密经纬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
水平位移采用测小角法,角度观测一测回,距离按1/2000的精度测量,测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地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所夹地微小角度αi(如图所示),并按下式计算偏移值:l i=αi.S i/ρ式中S i为端点A到观测点P i的距离,ρ’’=206265’’;2)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按二级变形等级或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支撑轴力监测: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阵弦式频率测定仪,这种仪器的传感器是利用钢弦的振动频率将物理量转变为电量,实施远距离电子测量。
地基沉降观测方案概述地基沉降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所在地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作用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均匀沉降现象。
地基沉降观测是评估结构物安全性和建筑物运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地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目的地基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结构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观测地基沉降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地基沉降的趋势及其对结构物的影响,从而为结构物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保证结构物的正常运行。
方法1.安装测点:在被观测的建筑物周围选择合适的地点,安装测点。
应选择地基最薄弱的区域进行观测,如边角、柱子下方等。
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每500平方米至少设置一个测点。
2.选择测量方法:地基沉降观测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经典水准法、全站仪法、GPS测量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观测。
3.观测测点:定期对测点进行观测,记录每次观测的结果。
观测频率可以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地基变形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初始观测应每月进行一次,之后可以逐渐减少观测次数,但至少应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4.数据分析:将每次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地基的沉降速度和累积沉降量。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方差等,以便了解地基变形的趋势和程度。
5.预测趋势:基于已有的沉降数据,可以预测地基未来的沉降趋势。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地基变形的过程,从而预测未来的沉降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
注意事项1.测点的选择应准确、合理。
应注意选择地基薄弱区域进行观测,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测点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安装时应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观测数据的记录应及时、准确。
每次观测后应立即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备份。
数据记录应包括观测时间、地点、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信息。
4.观测结果的分析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准备工作:本工程使用精密水准议DZS3-1及配套的水准尺做为沉降观测仪器。
2水准点的设置:沉降观测依据稳定良好的水准点进行,现场水准点不考虑永久使用,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时以不转点为宜,为相互检查校对,每栋楼根据现场设置的3个专用水准点进行校核。
3结构的沉降及位移变形观测在结构施工过程中,须经常对结构进行观测,以检查结构变形。
如发现超过允许值的沉降变形,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3.1沉降观测的次数○1基础施工完进行首次观测,结构施工期间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在施工期间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或复工前进行沉降观测。
同时根据施工的进度情况,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均应进行观测。
○2当结构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裂缝时,应立即向工程技术负责人汇报,并应立即进行观测或一次连续值班观测。
在某一段时间内,若沉降量较大,应对观测次数进行加密。
○3沉降观测终止时间要以沉降观测量大小及沉降速度来确定并以月沉降量不超过2毫米时,可以认为沉降基本稳定。
3.2工作要求:为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如实反映出建筑物观测情况,确保工程施工、使用安全应做到四固定:○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观测路线固定,外界条件固定。
4观测点的布置4.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4.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结构外皮保持一定的距离(约30mm)。
4.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5观测与成果整理沉降观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妥善保存,在观测点布置完毕之后,即进行沉降观测以首次观测成果做为初值,每次观测后的成果均与首次成果比较,计算沉降量,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
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的成果表中。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案根据规范规定,对于20层以上或造型复杂的14层以上的建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的有关规定,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
故根据本工程特点,对两栋高层建筑应进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一、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本工程因原始场地地势低洼,故基坑开挖深度小(不足2m)属于浅基坑,不需要进行基坑沉降观测,在主楼主体墙柱上布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以下原则;建筑物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建筑物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筏形基础底板的结构部分四角处及中间部位。
故根据以上原则本工程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角点部位和变形缝两侧,别墅区连排在每个单元的四角柱基上布置沉降观测点(具体位置祥墙柱平面图)。
观测点的埋设形式如下图所示:二、沉降观测点的测量过程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
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地下室完成后观测一次,以上部分每施工一层做一次沉降观测。
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个月观测一次。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长时间连续降雨、基础四周大量积水等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入逐日观测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3、观测方法。
对于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应采用DS05精密水准仪用Ⅱ等水准测量方法往返观测,其误差不应超过±1n0.5(n为测战数),或±4L0.5(L为公里数)。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 引言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基础的稳定性和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以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目标沉降观测的主要目标是测量和记录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沉降数据,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安全性。
具体目标包括:•测量并记录沉降点的初始高程;•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并记录沉降点的高程变化;•分析和评估沉降数据,确定地基的稳定性和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提供一份完整的沉降观测报告。
3. 仪器和设备在沉降观测中,需要使用以下仪器和设备:•接收器:用于接收并记录沉降点的高程数据;•支撑架:用于将接收器放置在稳定的位置上;•测量棒:用于测量沉降点的高程;•电池:用于为仪器供电。
4. 施工步骤下面是进行沉降观测的具体施工步骤:4.1 准备工作•确定观测点:根据工程要求和设计需求,选择适当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设置接收器:将接收器安装在支撑架上,并将其放置在观测点上;•校准仪器: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校准工作,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准备记录表格:根据观测点的数量,准备相应的记录表格,用于记录高程数据。
4.2 初始测量•使用测量棒测量并记录每个观测点的初始高程;•将初始高程数据填写到相应的记录表格中;•确保测量精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测量棒的垂直性和水平性,以确保测量的精度。
4.3 观测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进展,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每次观测时,使用测量棒测量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并记录数据;•每次记录后,将数据填写到相应的记录表格中。
4.4 数据分析与报告•收集及整理所有观测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根据观测数据,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撰写沉降观测报告,并在报告中详细描述观测结果和分析结论。
5.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沉降观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在观测点附近设置警示标识,以确保周围的人员能够注意到观测活动;•确保观测点的周围没有危险物体,以避免发生意外伤害;•注意仪器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避免误操作或损坏设备;•在施工现场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手套等。
沉降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方法1、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业测量人员负责观测,观测点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
2、沉降观测的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四个水准基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1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
必要时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二、沉降观测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 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3.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4.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用于监测地表或工程结构的沉降情况。
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评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基沉降情况,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二、施工方案2.1 目标与原则沉降观测点施工的目标是建立稳定、准确的沉降观测点,以监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降情况。
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原则:施工过程中应确保观测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
2.准确性原则:观测点的建立和使用应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地表或工程结构的沉降情况。
3.稳定性原则:观测点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或损坏。
2.2 施工流程沉降观测点的施工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观测点位置: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在地表或工程结构上选择合适的观测点位置。
观测点应尽可能靠近工程的重要部位,以更好地监测沉降情况。
2.准备施工材料和设备:根据设计要求,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主要包括:杆子或标志物、水平仪、测量工具等。
3.施工观测点:将选定的观测点位置进行清理,确保表面平整。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将杆子或标志物固定在观测点位置上。
在固定时,要保证杆子或标志物的良好连接性和稳定性。
4.进行观测点标高测量:在观测点旁边设置参考点,并使用水平仪等工具进行标高测量。
标高测量的目的是确定观测点相对于参考点的高度差。
5.进行沉降观测:根据设定的观测周期和要求,定期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方法可以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如水准仪、测微杆等,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无线传感器等设备。
2.3 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在施工沉降观测点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和事项:1.执行规范:依据相关规范和施工标准进行施工,确保观测点的建立和使用符合要求。
2.定位精度:观测点的位置应精确测定,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定位时可以使用全站仪等高精度设备。
3.观测频率:根据工程要求和沉降情况,合理确定观测点的观测周期和频率。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建筑工程一、前言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前准备1. 工程准备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对工程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地基情况等,明确观测的目标和重点。
2. 设备准备沉降观测的设备包括沉降点、测斜仪、水准仪、GPS仪器等,需要提前做好设备的选购和检修工作,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人员准备需要组织具有丰富观测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质量检查,确保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三、观测点的设置1. 观测点的选址观测点的选址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地基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处于建筑物中心、角点、边缘位置的代表性点位。
2. 观测点的布设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布设方式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确保全面、连续地观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3. 观测点的固定观测点的固定应以悬索、膨胀螺栓等方式进行,保证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观测方案的制定1. 观测时间的安排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制定观测时间表和方案,包括观测的频次、时段等。
2. 观测方法的确定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观测方法和观测指标,包括沉降观测、测斜观测、高程观测等。
3. 观测数据的处理确定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标准,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观测过程的实施1. 观测设备的安装根据观测点的布设情况,进行设备的安装和校准工作,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观测方案和要求,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及时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 观测质量的控制通过技术交底、监督检查等手段,控制观测质量,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观测结果的评估1. 观测数据的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幅度等,判断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不断扩展,地下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沉降观测作为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监测土地沉降情况,评估地下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施工前准备1. 确定观测点的选取在施工前,需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的目标及观测点的选取。
观测点的选取应涵盖工程的主要区域,并结合工程所处地质环境及地下水位等因素,合理安排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2. 安装沉降观测仪器在选定观测点后,需要进行观测仪器的安装工作。
具体步骤包括选择适合的观测仪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按照仪器操作手册进行仔细的安装和调试。
三、施工过程1. 施工时观测数据的采集在施工过程中,需不断对观测点的数据进行采集。
通常采用定期或连续观测两种方式。
定期观测是在固定的时间点进行一次观测,连续观测则是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对数据进行连续采集。
2.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判断地下工程的沉降情况。
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归一化或背景差值法,并结合地下工程的设计参数进行比对和评估。
四、施工后工作1. 编制施工报告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施工报告。
报告要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观测数据、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等内容,并对地下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2. 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根据施工报告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地下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建议和措施应针对具体工程情况,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对于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观测点选取、仪器安装和数据处理等工作,能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并有效评估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六、参考文献(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参考文献,不写网址链接)以上就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文章内容,我们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沉降观测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和施工后工作等几个方面。
沉降观测技术实施方案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地下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通过对地下土体或地基的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沉降观测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二、沉降观测技术的重要性沉降观测技术是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土体或地基的沉降变形可能会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通过对地下土体或地基的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沉降观测技术的实施方案1. 观测点的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首先需要确定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点的设置应该覆盖到地下工程的整个施工范围,以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监测地下土体或地基的沉降变形情况。
观测点的设置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方法的选择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包括测量法、监测法和遥感法等。
不同的观测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观测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3. 观测仪器的选用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常用的沉降观测仪器包括水准仪、测斜仪、位移传感器等。
不同的观测仪器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观测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4.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进行沉降观测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地下土体或地基的沉降变形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5. 观测报告的编制在进行沉降观测后,需要编制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应该详细记录观测过程和结果,对地下土体或地基的沉降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目标本施工方案旨在对工地周边土地及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准备1. 调查工作区域的地质和地貌情况,确定监测点的数量、位置和间距。
2. 租用或购买适当的沉降仪器和设备,包括水平仪、水准仪、GPS系统等。
3. 为仪器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和支撑设施。
4. 培训相关人员,确保其具备操作仪器和设备的能力。
三、工作流程1. 在施工前,先进行基准测量,获取建筑物和地面的起始高程,并在监测点上设置基准标志。
2. 针对每个监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观测点周围的障碍物,确保仪器的稳定性。
3. 使用水平仪或水准仪对观测点的基准标志进行定位校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在观测点上设置沉降仪器,并将其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
5. 安排专人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
6. 进行沉降观测的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以是每天、每周或每月。
7. 在每次观测后,及时记录和处理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报告。
四、安全措施1. 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以提醒人员和交通工具注意观测工作。
2. 严禁擅自移动或更改观测点的位置和设备。
3. 在观测点周围设置围栏或保护措施,以防止外界因素对观测结果造成干扰。
4. 如遇恶劣天气或其他紧急情况,应及时中断观测工作,并采取安全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质量控制1. 选用合格的仪器设备,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对观测点进行严格的选择和设置,确保其代表性和充分性。
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观测,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4.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备份系统,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误用。
六、后续工作1. 根据观测结果生成沉降曲线和报告,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将观测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根据观测结果作出相关决策和调整,如需要采取补偿措施或调整施工进度。
以上是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通过正确执行和严格管理,可以有效监测工地周边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提前预防和解决安全隐患,保障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
沉降观测技术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沉降观测技术是一种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沉降变形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技术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程和监测提供参考。
二、技术原理沉降观测技术主要通过测量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常用的方法包括全站仪法、GPS法、测量子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三、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在进行沉降观测技术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监测区域,并进行现场勘测,确定监测点位及布设方案。
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并进行设备的校准和检测,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观测方案制定在确定监测区域和设备后,需要制定具体的观测方案。
观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案、观测时间节点、观测频率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制定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案,以便及时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
3. 观测设备布设根据前期准备和观测方案,需要对观测设备进行布设。
在布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观测方案确定的监测点位进行布设,并确保观测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观测数据采集观测设备布设完成后,需要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工作。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观测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和频率进行数据采集,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四、技术应用沉降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
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可以及时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五、总结沉降观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通过对地表或建筑物沉降变形情况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本文介绍了沉降观测技术的实施方案,希望能为相关工程和监测提供参考,推动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沉降观测技术实施方案沉降观测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工程监测方法,用于评估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沉降趋势。
本文将介绍一种沉降观测技术的实施方案,包括设备准备、监测方案制定、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步骤。
设备准备是实施沉降观测的首要工作。
首先,需要准备沉降监测仪器,包括测量仪器和数据记录仪器。
测量仪器可以选择精确测量土地或结构物变形的传统测量工具,如水准仪、测距仪等;也可以选择使用现代化的测绘仪器,如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数据记录仪器,用于收集和储存测量数据。
数据记录仪器的选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可以是手持式设备也可以是固定式设备。
监测方案制定是沉降观测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监测点的选择应该代表整个土地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既要考虑局部变形情况,也要考虑整体变形情况。
其次,需要确定监测的时间间隔和监测的持续时间。
时间间隔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来决定,如土地的沉降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长的时间间隔,而结构物的沉降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短的时间间隔。
监测的持续时间一般要覆盖所需数据的时间范围,以便获取完整的沉降信息。
此外,还需要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评估指标。
数据采集是沉降观测的核心环节。
在进行数据采集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工作,如校正仪器误差、设置基准点等。
在采集数据过程中,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采取多次测量、重复测量和交叉测量等方法来提高测量精度。
同时,需要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地表水位等,以便后续分析时进行修正。
在数据采集结束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处理,剔除异常值或干扰数据,以确保最终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
数据分析是沉降观测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如计算监测点的沉降量、速度和加速度等。
其次,需要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各个监测点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可信度等。
阜新市现代城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案项目名称:阜新市现代城项目测量单位:阜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工程概况阜新市现代城建筑工地位于阜新市火车站的北面,周边建筑物有站前宾馆,站前派出所、军旅大酒店和几栋居民楼,共九栋建筑物,周边要道有迎宾大街、振兴路和站东街。
现代城工程拟建高层住宅,现处于基础施工阶段,因会开挖基坑和大量的抽取地下水而会导致周边建筑物地基沉降。
为了保证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需在其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为施工部门提供实时的沉降数据,以便施工方案的制定。
二、工程目的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周围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
一旦变形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周围的建筑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
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周边建筑物地基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如下:⑴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规范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
保证支护结构和相邻道路、建筑物的安全;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⑶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分析提供依据。
三、工程实施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规程;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四、工程实施方案(一)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在基坑开挖前完成了3个基准点和24个观测点的布设,并完成对沉降监测闭合路线的初始值的测读。
3个基准点选择在基坑东边,振兴路与北边的居民楼之间,距离基坑大约100米。
3个基准点由于距离基坑较远,已经超出了基坑的影响范围,不会随基坑的挖掘和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将3个基准点分别命名为基1,基2,基3,基准点稳定、牢固且清晰,易于立尺和3个点之间的相互检核。
24个观测点都布设在基坑周边的建筑物的墙体上,采用先打孔然后插入钢条,并用建筑胶对其固定的方法布设。
观测点分别命名为沉1,沉2,沉3……沉9,沉11,沉12……沉25。
使用的24个观测点都分布在墙体的承重墙的角落处和靠近角落处,都能很好的反映建筑物地基的沉降情况。
现将基坑周边情况和基准点、观测点的分布情况反映如下图1:图1(二)沉降观测观测采用的是DS05型的光学水准仪,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1mm,可估读到0.01mm,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观测路线采用闭合水准路线,以基3点为起始点进行观测,每次观测前都采用基2.基1两点对基3点进行检核。
如果基准点间高差有了变化,则确定出变化的基准点,并重新选用一个基准点。
每一次观测均以偶数站闭合。
每次观测均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观测路线见上图1所示。
由于基坑周边多为普通居民楼等建筑,根据测量规范,按照国家二级沉降观测标准进行观测。
首次观测采用的是单程双测站观测,分别求取闭合差,并通过改正数和高差值求取每一个观测点的两个高程值,再对两个高程值取均值,以此作为个观测点的初始值。
从第二次开始则采用单程观测,并与初始高程值进行比较,得出高程变化值。
每次观测严格遵循规范进行,凡超出规定的限差,均进行重测,直到符合规范为止。
记录数据真实,并对数据成果保存良好,以备检查核实。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m)水准观测的限差(mm)注:表中n表示测站数观测的频率随土方开挖进度和基坑变化情况作调整。
当基坑开挖前,在完成观测点布设后测得初始值。
当基坑开始挖土时,建筑物沉降变化较明显,故连续观测一周时间。
此后,随时间的而逐渐减缓观测频率。
基坑开挖完成至回填期间,每5~7天观测一次。
当基坑边坡位移出现突变量及遇到暴雨天气,加密观测。
五、人员配置一个好的团队是干好工作的先决条件。
在本次工程的完成中,我们团队的成员各施其职,团结合作,努力的做好各项工作。
组长:黄永亮副组长:刘晗测量员:黄永亮负责每次观测前检查仪器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检查,正确架设仪器及行走路线进行观测,撰写技术报告等。
记录员:王昌涛负责准确记录测量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以校核观测的准确性。
立尺员:刘晗 王伟伟负责立尺及共同完成数据处理。
(六)数据提交提交数据包括每天观测数据的平差成果和高程变化统计。
7月30日数据平差成果(一)∑∆h =0.98mmh ∆容=±1.0n =±1.0*48=±6.93mm点号与前一点观测距离(m ) 与前一点高差(mm ) 高差改正数(mm ) 高程值(mm ) 基3 0 沉2 108.7 105.15 -0.07 105.08 沉3 46.5 74.40 -0.03 179.45 沉4 32.2 -128.74 -0.02 50.69 沉5 30.7 -128.70 -0.02 -78.03 沉6 18.2 -4.07 -0.01 -82.11 沉7 44.8 172.58 -0.03 90.44 沉8 42 339.00 -0.03 429.41 沉9 22.4 -282.08 -0.01 147.32 沉11 93.8 -94.35 -0.06 52.91 沉12 12.5 -338.88 -0.01 -285.98 沉13 54.2 -174.92 -0.04 -460.94 沉14 48.9 189.56 -0.03 -271.41 沉15 12.5 -52.98 -0.01 -324.4 沉16 57.6 152.93 -0.04 -171.51 沉17 37 -302.30 -0.02 -473.83 沉18 27.2 -666.46 -0.02 -1140.31 沉19 24.4 214.86 -0.02 -925.47 沉20 90.1 -334.98 -0.06 -1260.51 沉25 67 1096.38 -0.04 -164.17 沉21 66.4 -747.99 -0.04 -912.20 沉22 17 -513.58 -0.01 -1425.79 沉23 86.9 314.04 -0.06 -1111.81 沉24 89.6 -0.24 -0.06 -1112.11 沉1 237.2 732.10 -0.15 -380.16 基3136.6 380.25 -0.09 0 ∑1504.4 0.98 -0.987月30日数据平差成果(二)点号与前一点观测距离(m)与前一点高差(mm)高差改正数(mm)高程值(mm)基3 0沉2 108.7 105.52 -0.11 105.41 沉3 46.5 74.62 -0.04 179.99 沉4 32.2 -128.7 -0.03 51.26 沉5 30.7 -128.52 -0.03 -77.29 沉6 18.2 -3.92 -0.02 -81.23 沉7 44.8 172.36 -0.04 91.09 沉8 42 338.84 -0.04 429.89 沉9 22.4 -282.14 -0.02 147.73 沉11 93.8 -94.11 -0.09 53.53 沉12 12.5 -338.44 -0.01 -284.92 沉13 54.2 -174.71 -0.05 -459.68 沉14 48.9 189.77 -0.05 -269.96 沉15 12.5 -52.94 -0.01 -322.91 沉16 57.6 153.04 -0.05 -169.92 沉17 37 -302.28 -0.04 -472.24 沉18 27.2 -666.5 -0.02 -1138.76 沉19 24.4 214.79 -0.02 -923.99 沉20 90.1 -335.39 -0.09 -1259.47 沉25 67 1096.31 -0.06 -163.22 沉21 66.4 -747.37 -0.06 -910.65 沉22 17 -513.51 -0.02 -1424.18 沉23 86.9 313.51 -0.08 -1110.75 沉24 89.6 -0.34 -0.08 -1111.17 沉1 237.2 730.98 -0.23 -380.42 基3 136.6 380.56 -0.14 0∑1504.4 1.43 -1.43∑∆h=1.43mmh∆容=±1.0n=±1.0*48=±6.93mm双测站所测高程平均值成果点号高程值1(mm)高程值2(mm)双测站高程平均值(mm)基3 0 0 0沉2 105.08 105.41 105.24沉3 179.45 179.99 179.72沉4 50.69 51.26 50.98沉5 -78.03 -77.29 -77.66沉6 -82.11 -81.23 -81.67沉7 90.44 91.09 90.76沉8 429.41 429.89 429.65沉9 147.32 147.73 147.52沉11 52.91 53.53 53.22沉12 -285.98 -284.92 -285.45沉13 -460.94 -459.68 -460.31沉14 -271.41 -269.96 -270.68沉15 -324.4 -322.91 -323.66沉16 -171.51 -169.92 -170.72沉17 -473.83 -472.24 -473.04沉18 -1140.31 -1138.76 -1139.54沉19 -925.47 -923.99 -924.73沉20 -1260.51 -1259.47 -1259.99沉25 -164.17 -163.22 -163.70沉21 -912.20 -910.65 -911.42沉22 -1425.79 -1424.18 -1424.98沉23 -1111.81 -1110.75 -1111.28沉24 -1112.11 -1111.17 -1111.64沉1 -380.16 -380.42 -380.29点号与前一点观测距离(m)与前一点高差(mm)高差改正数(mm)高程值(mm)基3 0沉2 108.7 105.59 0.08 105.67 沉3 46.5 73.84 0.04 179.55 沉4 32.2 -129.01 0.02 50.56 沉5 30.7 -128.83 0.02 -78.25 沉6 18.2 -3.08 0.01 -81.32 沉7 44.8 172.91 0.03 91.62 沉8 42 338.62 0.03 430.27 沉9 22.4 -283.08 0.02 147.21 沉11 93.8 -94.09 0.07 53.19 沉12 12.5 -339.78 0.01 -286.58 沉13 54.2 -174.78 0.04 -461.32 沉14 48.9 190.17 0.04 -271.11 沉15 12.5 -53.76 0.01 -324.86 沉16 57.6 152.52 0.04 -172.30 沉17 37 -302.61 0.03 -474.88 沉18 27.2 -667.38 0.02 -1142.24 沉19 24.4 214.79 0.02 -927.43 沉20 90.1 -335.52 0.07 -1262.88 沉25 67 1097.05 0.05 -165.78 沉21 66.4 -748.04 0.05 -913.77 沉22 17 -512.60 0.01 -1426.36 沉23 86.9 314.64 0.07 -1111.65 沉24 89.6 -0.26 0.07 -1111.84 沉1 237.2 731.48 0.19 -380.17 基3 136.6 380.07 0.10 0∑1504.4 -1.14 1.14∑∆h=-1.14mmh∆容=±1.0n=±1.0*48=±6.93mm点号与前一点观测距离(m)与前一点高差(mm)高差改正数(mm)高程值(mm)基3 0沉2 108.7 104.04 -0.17 103.87 沉3 46.5 73.78 -0.07 177.58 沉4 32.2 -128.92 -0.05 48.61 沉5 30.7 -129.43 -0.05 -80.87 沉6 18.2 -3.62 -0.03 -84.52 沉7 44.8 173.57 -0.07 88.98 沉8 42 338.62 -0.07 427.53 沉9 22.4 -282.97 -0.04 144.52 沉11 93.8 -94.4 -0.15 49.97 沉12 12.5 -340.1 -0.02 -290.15 沉13 54.2 -174.9 -0.09 -465.14 沉14 48.9 191.67 -0.08 -273.55 沉15 12.5 -53.28 -0.02 -326.85 沉16 57.6 152.13 -0.09 -174.81 沉17 37 -302.65 -0.06 -477.52 沉18 27.2 -666.7 -0.04 -1144.26 沉19 24.4 215.39 -0.04 -928.91 沉20 90.1 -335.68 -0.15 -1264.74 沉25 67 1096.43 -0.11 -168.42 沉21 66.4 -746.76 -0.11 -915.29 沉22 17 -512.56 -0.03 -1427.88 沉23沉24 176.5 314.97 -0.27 -1113.18 沉1 237.2 732.88 -0.37 -380.67 基3 136.6 380.89 -0.22 0 ∑1504.4 2.40 -2.40注:沉23点由于在建筑工地,8月7日开始堆积了大量的建筑材料而不能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