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1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1
中晚唐格律诗1.《滁州西涧》——韦应物1.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译文: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上面有黄莺在茂密的树林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得湍急,荒野的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山水诗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色,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此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既表达了他对自己长期被贬谪的感慨,又展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泊秦淮》——杜牧1.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译文: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笼罩着岸边的沙滩,夜晚我将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酒家的地方。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恨,隔着江水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描写,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醉生梦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无题》——李商隐1.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译文:相见的机会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诗的意思
滁州西涧这首诗啊,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就说“独怜幽草涧边生”这句,我不禁要问,难道你不觉得那涧边独自生长的幽草,就像咱们在
生活中那些默默坚守、不为人知的美好吗?好比在喧嚣的城市角落里,那个独自守护着传统手艺的老师傅。
“上有黄鹂深树鸣”,哎呀!那树上欢快鸣叫的黄鹂,难道不像我们
在困境中听到的希望之声吗?就像在考试失利时,朋友一句鼓励的话语。
“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晚来的急雨和春潮,不就跟我们猝不及防遇
到的困难一样吗?好比突然失业,让人措手不及。
“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无人的渡口,横在那里的小船,难道不是一
种自在又孤独的存在?就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独自追寻梦想的我们。
这首诗整体营造出一种清幽又带着点儿寂寥的氛围。
它描绘的不只
是自然景色,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我看来,滁州西涧就是诗人用
自然之景抒发自己复杂情感的绝妙之作!。
滁州西涧韦应物注音版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滁州西涧湖这一景点,被称为滁州十二景之一。
西涧湖就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滁州西涧》的写作地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韦应物的这首诗-《滁州西涧》,欢迎阅读。
《chúzhōuxījiàn》《滁州西涧》zuòzhě:wéiyīnɡwù作者:韦应物dúliányōucǎojiànbiānshēnɡ,shànɡyǒuhuánɡlíshēnshùmínɡ。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hūncháodàiyǔwǎnláijí,yědùwúrénzhōuzìhénɡ。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① 滁州: 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② 西涧: 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③ 幽草: 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引导语:《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文章。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大家一定都知道宋徽宗,这个皇帝在政治上饱受批评,却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可圈可点,他在位期间常常主持宫廷画苑考试,特别喜欢用前人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
其中有一道题目,用的是宋代诗人寇准《春日登楼晚归》中的两句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这两句诗特别有画面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成为一道非常经典的试题,传为美谈。
不过,这两句诗并非寇准独创,而是源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绝句——《滁州西涧》。
如果没有《滁州西涧》珠玉在前,也许未必能有寇准的这两句诗,也未必会有绘画史上的这段美谈。
我们今天要来赏读的就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
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传世。
《滁州西涧》作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的时候。
“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
题目里的“西涧”指的是城西的山涧。
闲适自在,是韦应物诗歌的一大特点。
韦应物虽然担任官职,而且是个颇有政绩的地方长官,但他的个性是比较恬淡平和的。
他仰慕陶渊明,特别向往恬静自然的生活,期盼着“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幽居》)。
据史书记载,他生活简朴却品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
”(李肇《国史补》下)他的诗歌既有冲淡、自然的一面,也有细致精美的一面。
晚唐的著名诗论家司空图,把韦应物的诗风概括为“澄淡精致”(《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
宋代大诗人苏轼则评价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他的诗歌往往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富有生意,属于闲淡高远的一路。
《滁州西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古诗翻译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滁州西涧古诗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滁州西涧古诗赏析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韦应物《滁州西涧》唐诗配画欣赏(一)份(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韦应物《滁州西涧》唐诗配画欣赏(一)份韦应物《滁州西涧》唐诗配画欣赏 1《滁州西涧》,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引导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它出自于《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滁州西涧》这首诗吧!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翻译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写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 ),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
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
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这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全解《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滁州西涧的美景,以及诗人对美景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意思深刻,诗歌优美,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全面解读。
一、诗歌背景《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其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描写了滁州西涧的美景。
当时,韦应物在滁州任职,对当地的山水风光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热爱,因此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诗歌内容《滁州西涧》全诗共二十六句,描写了滁州西涧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风光,以及诗人对这些美景的感慨和思考。
下面对每句话进行逐一解读。
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话描写了滁州西涧的自然风光,幽草生长在涧边,黄鹂在树上鸣叫,景色十分优美。
2. 春来遍是野花香,野径争迎蝴蝶飞。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滁州西涧,野花盛开,芳香四溢,野径上有蝴蝶飞舞,景色非常美丽。
3. 石磴落花飞溅泪,水声悠悠碧山青。
这句话描写了滁州西涧的石磴,石磴上落满了花瓣,像是泪水飞溅,而涧中的水声悠悠,山青水碧,景色非常动人。
4.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感慨,他并不是刻意争取春天的美景,而是放任自然,让群芳自由竞争,这也是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5. 岂是眼前流水,向西流难得东。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流水的思考,他认为流水并不是只流向眼前,而是向着远方流去,而向西流水很常见,但向东流水却不易得到。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理解,红花虽然凋落了,但它并不是无情的,而是化为春泥,为花草提供养分,保护花草的生长。
7.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句话描写了滁州西涧的桃花,一簇簇盛开,非常美丽,其中深红色和浅红色的桃花都十分可爱。
8. 近酒无觉眠石脚,落花欲迷人径头。
这句话描写了诗人在滁州西涧的游玩,他喝了酒后不知不觉地睡在石脚下,落花飘散,将他的行路之路迷了。
9.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滁州西涧》诗词《滁州西涧》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被誉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滁州西涧的生活情形,以及他对这个地方的钟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分步骤阐述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一、诗的背景诗人韦应物在唐代是一个知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曾经在唐玄宗和高宗两朝担任过要职,也是一位资深的文学评论家。
这首《滁州西涧》描写了他经常居住的滁州西涧山庄,其中有他的好友和同僚薛涛的家。
二、诗的内容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他借助幽深的草丛、鸣叫的黄鹂等生动的自然元素,表达了他对这个山庄的喜爱和向往。
接下来,诗人透过窗户眺望远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写道从山庄望出去,能看到远方的江潮在春雨中急速流淌,有只船静静地停在河岸。
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人类的产生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诗人回到自己的生活,写下自己对山庄生活的眷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庄生活的怀念之情。
他感慨生命如水流时光荏苒,但是他会一直怀念滁州西涧的美好时光。
三、诗的意义《滁州西涧》这首诗表现了韦应物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来形容这个山庄,展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类生活的和谐之美。
此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怀和对未来的期盼。
他在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句话说明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使自己的名声可以流传千古。
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影响了后代文学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能够欣赏到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类的生活。
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思考。
《滁州西涧》这首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它鲜活地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滁州西涧的诗意
滁州西涧
韦应物[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韦应物:唐朝著名诗人,时人称其为“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而著称。
滁州即今安徽省滁州。
【赏析】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这样的景象:春天,景物一派繁荣的景象。
诗人站在涧边,看着涧边幽草,深树黄鹂。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幽草安贫守节,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
树上,黄莺在
树丛深处鸣叫。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后两句,春雨在晚潮的时候降临,让渡口的水势变急。
因为下雨,再加上渡口在郊野,这里没有行人了。
空荡荡的渡口停着船舶,雨滴漠然地洒向渡口,小船默默地承受着潮起的浪头。
水急、舟横,这是一幅恬淡的景物画,但其中隐隐流露出一丝无奈,但作者最后用“舟自横”表达了自己的坚定。
后人对这首诗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描写了西涧的景色,并没有别的意思,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通篇皆有所指,如以“独怜幽草”喻作者安贫守节,以“黄鹂”喻小人邀宠得高位,以“舟自横”喻作者不得其用。
滁州西涧的翻译《滁州西涧》翻译: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2)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独怜:唯独喜欢。
(4)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6)春潮:春天的潮汐。
(7)野渡:郊野的渡口。
(8)横:指随意飘浮。
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滁州西涧古诗范文1:滁州西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
在我的印象中,它是很久以前就学过的课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它的理解也越发深刻。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自然风光图,描摹的就是当时滁州西涧的景色。
现在想来,作者也未必就是刻意要创造出这样的氛围,也许是在这个环境下写诗,情由自发而生,这样自然的艺术作品更加珍贵动人。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西涧春光正好,淳朴的农村风光展现出来;泉水满池荇叶无穷,清澈透明的水中生长出鲜嫩的荇叶;假作仙来妆作女,一位女子扮成仙女,踏上波光潋滟的池水中,令人陶醉;采芙蓉又何惜,女子还顺路采摘了一些芙蓉花作为装饰。
因此,这首古诗真正传达给我们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之美。
疲倦的人们,无论是身在城市还是乡村,只要靠近大自然,就能在这里找回最初的自我,远离尘嚣的喧闹。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写作重点是描绘出这首古诗的叙事,以此来突出自然之美。
用词方面则更多地采用了描绘自然景物的词汇,如“春光”“池荇”“芙蓉”等等。
同时,仙女的形象也是不可或缺的。
细节上要抓住她的身姿以及她与自然的融合。
比如,“踏上波光潋滟的池水中,令人陶醉”、“采摘了一些芙蓉花作为装饰”等等。
最终,把这首古诗绘制成一个五彩缤纷的自然画面。
范文2:滁州西涧古诗,是中国古代名作。
这首古诗蕴含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这正是古代文人所欣赏和追求的气韵。
古人写古诗,不仅是为了寻求个人的艺术满足感,更多的是希望把美的气息传给他人。
这首古诗通过描绘一幅自然画,展现了当时的滁州西涧一景。
从春风得意的氛围到泉水满池的清新,再到梦幻地仙女的身姿,每一幅画面都令人如痴如醉。
我们身处于一个繁忙、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环境下,回归自然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心灵上的慰藉。
这首诗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在我的文章中,我尝试用一种平实的口吻,把此诗的中心思想传达给读者,以唤起读者对自然的感受。
我特别提到“回归自然”的主题,尝试用最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然界的景象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