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62 KB
- 文档页数:4
流水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解决涉及流水的问题。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流水模型、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流水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流水问题的场景。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通过示例,讲解流水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强调流水问题中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型。
3. 练习讲解流水问题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流水问题的练习题。
2.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并解题。
3. 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流水问题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流水问题,并提高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在反思和总结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流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流水》这首乐曲,感受其优美、轻柔的音乐情绪,理解“流水”作为音乐主题所表达的意境。
2.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感知生活、感悟自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培养其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理解“流水”这一音乐主题所表达的意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感知到“流水”这一自然现象所蕴含的美。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流水》这首乐曲的音频文件,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乐器演奏《流水》的音频,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情绪和节奏。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乐曲的背景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师生共同欣赏,感受古筝优美的音乐形象。
2. 请学生回忆欣赏曲目的音乐形象,引出古筝这一乐器。
(二)新授教学1. 介绍古筝的基本知识:了解古筝的构造、音区、演奏时手指的特点及用力方法等。
教师利用实物展示,详细介绍古筝构造及演奏技巧的基础知识。
2. 学习演奏古筝的坐姿及指法,了解轻、柔、稳的基本演奏技巧要求。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学习。
3. 欣赏《流水》乐曲,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4. 学习第一部分旋律弹奏,初步掌握基本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句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节奏练习教师出示各种不同节奏型卡片,学生用笔在纸上击拍打出各种不同节奏型,当教师出示配有表情、节奏、力度提示的《流水》谱例时,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
(四)表演教学学生学会第一部分旋律后,尝试加上手腕在弦上的移动(撑、挑)来表现乐曲优美意境的轮音,并用吟音弦组合奏法在弦上作上下吟动,模拟“潺潺流水”之声,创造优美的意境。
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提倡创编。
初中流水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流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如音准、节奏、演奏等。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流水》是一首古琴曲,源自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传说中,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伯牙弹奏《高山流水》,钟子期听后赞叹:“好一曲高山流水!”伯牙惊叹:“你真是我的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摔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
2. 作品特点:《流水》曲调优美,意境深远。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高山”、“流水”和“尾声”。
音乐表现了高山峻岭、流水潺潺的景象,以及伯牙与钟子期深厚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流水》的背景、特点和演奏技巧。
2. 难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琴和《高山流水》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流水》的曲调、结构、演奏技巧等,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教师演奏《流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5.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借鉴,提高演奏水平。
6.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奏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奏技巧的提高。
2. 学生对《流水》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发挥。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演奏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增加实践活动,如音乐会、比赛等,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感受《流水》的美妙,提高音乐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欣赏《流水》之走进古琴微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古琴文化,培养学习古琴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深刻感悟古琴艺术的内涵,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将古琴精髓传承下去。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古琴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欣赏和鉴赏高雅的古琴艺术。
知识与技能:认识古琴音色、形态、构造,学习基本演奏技巧,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和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琴相关知识。
难点:理解古琴艺术的人文内涵和深远意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思考视频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的太对了,这就是“知音”的典故。
师:视频中演奏的乐器是什么,音色又是什么样的呢?生:古筝;古琴;不知道;音色是深沉古朴,余味悠长的。
师:古琴和古筝的确有相似之处,但在形制音色上还是有区别的,古代文人常用古琴来表达情感,因此琴也是四艺之首。
【设计意图:通过“知音”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古琴艺术直接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科间的渗透和交流。
】(二)认识古琴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去了解和认识古琴吗?生:愿意。
师: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古代传统乐器的大家长——古琴。
(课件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构造、喻义)生观看并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古琴和我们大家的身体结构有什么联系吧。
生(交流讨论后):和我们人体相似,都有头颈肩腰尾足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对啊,古琴的结构与凤身是相对应的,别看乐器不大,可是“五脏俱全”。
人琴合一看起来形态也很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古琴的基本知识,体味古琴构造的形态美,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学习古琴师:同学们,古琴的意境十分高深,音色变换丰富,你们知道有哪些基本的技巧吗?生:不知道师:基本的演奏技巧是绰注吟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生观看视频,学习基本技法。
标题:流水音乐教案引言:在音乐教育中,流水音乐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流水音乐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流水音乐课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流水音乐的特点和功能。
2. 学会使用乐器模拟流水音乐的声音。
3.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音乐乐器,例如木琴、钢琴、手击乐器等。
3. 流水音乐的音频或视频素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流水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元素和氛围,激发他们对流水音乐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流水音乐的特点,例如模仿流水声,通过乐器演奏创造流水音效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流水音乐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如经典音乐作品《冰峰之歌》中的流水音乐元素。
3. 观摩和欣赏(15分钟)播放几段流水音乐的音频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摩和欣赏各类流水音乐作品,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流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4. 实践探究(30分钟)a. 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种乐器进行实践演奏。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流水声音,使用乐器创造流水音效。
b.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自由探索如何运用不同乐器和音符来表达流水音乐的特色。
c.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培养他们对音乐创造的兴趣和能力。
d. 每个小组演示他们创造的流水音乐作品,学生可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流水音乐教学的过程和经验。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和指导。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用乐器演奏一段流水音乐,并记录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四、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演奏者到班级进行流水音乐的专题讲座和演示,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流水音乐作品。
高中数学流水问题教案
主题:数学流水问题
适用年级:高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流水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流水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流水问题的概念;
2. 解题方法: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
3.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流水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流水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如果两个水龙头一起放水,比一个水龙头放水快2分钟,那么两个水龙头一起放水需要多长时间填满一个桶?
2. 概念讲解:介绍数学流水问题的概念,说明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
解流水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实例讲解:通过几个实际的例子来演示解题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4.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加深对数学流水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流水问题,培养他
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评价: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数学流水问题的解题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他
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
1. 实物:桶、水龙头等;
2. 教学PPT:包含流水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和实例讲解;
3. 练习题集。
教学反馈:
1. 课堂思考题: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流水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答;
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拓展题作为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题目,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流水初中音乐教案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音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水》这首钢琴曲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流水》,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 了解《流水》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
2. 学会欣赏古典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流水》的音乐内涵。
2. 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1. 钢琴曲《流水》音频文件。
2. 相关资料:贝多芬生平介绍、钢琴曲《流水》创作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钢琴曲《流水》,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首钢琴曲的初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品欣赏(15分钟)1. 教师介绍贝多芬生平及钢琴曲《流水》的创作背景。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流水》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流水》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心得。
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流水》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流水》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推荐其他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课后进行欣赏和学习。
2. 学生结合课后资料,深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钢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流水-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流水这首曲子的歌曲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能唱、演奏该曲子;2.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古琴,并能简单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3.能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并与自己的音乐文化进行对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演奏流水这首曲子;2.理解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难点1.能够准确演奏流水的节奏;2.能够感受到古琴的音色和氛围,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 流水1.通过教师演奏,让学生熟悉流水的曲子和歌曲结构;2.利用口语表达,让学生了解流水的表达方式;3.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歌声,学习唱词;4.实操演奏乐曲,加深对流水的理解。
2. 古琴1.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古琴乐器及其演奏方式;2.听取不同乐器的演奏,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3.理解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4.学生演奏古琴,尝试模仿。
教学方法1.演示法;2.模仿法;3.实操法。
四、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小组活动,每组分配乐器进行尝试演奏。
教学内容1. 流水1.通过上课前播放流水,让学生熟悉这首曲子的形式和旋律;2.口语表达演奏过程,让学生理解流水的表达方式;3.调整距离,不断让学生模仿教师演奏,学习唱词;4.学生尝试演奏该曲子,加深对流水的理解。
2. 古琴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录音听取不同的乐器演奏,帮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区别;2.简要介绍古琴及其演奏方式;3.让学生认知并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氛围;4.让学生尝试演奏古琴,体验其中的独特之处。
教学概括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之中的韵律和氛围的不同,在完成流水和古琴的表达之后,希望学生对于这些经典的传统乐器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在完成流水和古琴的表达之后,能够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形式和特点。
让学生彻底对音乐产生兴趣,也为今后的音乐之中的更多表述方式打下基础。
流水行船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行船、流水问题的基本规律,能理清水速、船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问题的解决,掌握流水行程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和步骤,学会用画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问题解决的步骤,加强逻辑能力和思维水平,增加学生思维的挑战,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船速、水速和顺水、逆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理解木块与轮船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展示例题,指出关键已知一艘轮船顺水行48千米需4小时,逆水行48千米需6小时.现在轮船从上游A 港到下游B港.已知两港间的水路长为72千米,开船时一旅客从窗口扔到水里一块木板,问船到B港时,木块离B港还有多远?1、理解信息。
请学生从中找出关键词和所了解到的信息,说说如何理解。
2、教师展示思路:分析: 题目中要求木块离B港的距离就是要求木块漂流的路程。
木块漂流的路程=木块漂流的速度×木块漂流的时间,所以求出木块漂流的速度及时间即可。
通过示意图可知:木块漂流的速度=水的速度,木块漂流的时间=船从A到B的时间。
因为顺水速度是比船的速度多了水的速度,而逆水速度是船的速度再减去水的速度,因此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之间相差的是“两个水的速度”,因此可求出水的速度为:(12-8)÷2=2(千米)。
现条件为到下游,因此是顺水行驶,从A到B所用时间为:72÷12=6(小时).现在我们已经算出木块漂流的速度及时间,那么这道题就可以解决了。
解: 顺水行速度为:48÷4=12(千米),逆水行速度为:48÷6=8(千米),水的速度为:(12-8)÷2=2(千米),从A到B所用时间为:72÷12=6(小时),6小时木板的路程为:6×2=12(千米),与船所到达的B地距离还差:72-12=60(千米).答:船到B港时,木块离B港还有60米.四.课后小结本题要求木块离B港的距离就是求木块漂流的距离,由距离=速度×时间,分别求木块漂流的速度及时间即可。
流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前言音乐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伴随人们从生到死的每一个阶段,是每个人对生命的赞美和展现。
为了使学生在音乐方面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九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中,我们将会重点讲解流水-人音版的相关知识。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元素1.1 音乐节奏音乐节奏是组织音乐时间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听者感受到音乐的强弱,快慢以及节奏变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本节课中,老师会通过播放音乐来让学生感受和模仿乐曲节奏,同时也会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讲解。
1.2 音乐旋律音乐旋律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它能够在听众在听到乐曲的时候,引领他们的情绪走向哪个方向。
在这一章节中,老师会讲解如何唱出优美的旋律,以及如何对乐曲进行演唱,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旋律的运用。
第二章:流水-人音版详解2.1 乐曲的简介流水-人音版这首乐曲是一首古典音乐,被认为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旋律流畅优美,常常被用于音乐会等多个场合。
在这一节课中,老师会和学生们一起欣赏这首乐曲,并讲解它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特点。
2.2 乐曲的演唱在第二章的第二节中,老师会讲解如何对这首乐曲进行演唱,包括声调的调整,乐曲节奏的掌握以及音高的把控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音乐的模仿和演唱,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练习。
第三章:巩固知识点3.1 认识乐器在第三章的第一节中,老师会对乐器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包括木琴、古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使学生对乐器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3.2 乐曲欣赏在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老师会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供学生欣赏,并结合乐曲的特点和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巩固和提高已经学习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结尾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流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重点,着重介绍了音乐的基本元素,乐曲的详细解析以及对音乐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讲解和掌握方法。
相信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练习,能够掌握更多有关音乐的知识,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妙与深刻。
高中音乐《流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音乐《流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琴、乐曲《流水》《广陵散》背后的故事,加深对古琴音乐的热爱。
2.鉴赏《流水》,以分组听录音的形式,感受古琴的音色美,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3.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初步了解古琴的滚、拂等演奏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流水》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了解古琴的音色和韵味。
【难点】感受《流水》各个段落的音乐意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关于古琴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精通音律的琴师俞伯牙,在一个和风舒畅,薄雾轻扬的早晨,端坐山林,手抚伏羲琴,弹奏他新作的琴曲。
琴声穿越寂静的山林,时而浅如坠玉,时而亢似龙吟,时而清冷缠绵,时而澎湃浩荡,随着阵阵松风,汇入山泉,漫入岚岫,潺潺切切。
此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安静地站在琴声里,垂目凝神,直听得物我两忘,脱口赞曰:“洋洋乎志在流水。
”一语深刻地道出了伯牙所弹奏琴曲的内涵,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子期不幸早亡,伯牙断弦摔琴,“一曲情思随风去,归来化做断弦琴”,终身不再鼓琴。
二人默契笃深的友情被传为千古佳话,世间也多了“知音”这么一个意味深长的词语。
)3.顺势引入新课,试着感受俞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感受这曲《流水》。
(二)初步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古琴:展示图片古琴和古筝,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比较它们从外形上有什么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是古琴和古筝。
它们的弦不一样多,古筝明显多一些。
2.教师总结:“古琴”本名“琴”或“七弦琴”,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古圣先贤、文人雅士最钟爱的乐器,列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流水》《杏花天影》《广陵散》欣赏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关注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作品、体验古琴文化、视唱主题旋律、分析乐曲的内涵等方式来感受歌曲的音律特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琴的形制、悠久的历史以及相关的典故、传说故事等。
2、初步了解古琴的滚拂等演奏技巧,并感受古琴的音色之美。
3、小组创编表演音乐故事《广陵散》。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流水》,了解古琴的音色,感受乐曲表现的意境及内涵。
欣赏《杏花天影》,了解宋代歌曲的音律特点。
难点:理解乐曲内涵,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华夏古韵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有关乐曲的音像资料,钢琴或电子琴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几首中国古代乐器演奏的乐曲,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华夏古韵的风采。
二、欣赏《流水》1、课件播放《流水》演奏视频片段:认识这件乐器吗?2、从外形、演奏方式、音色方面辨别对比古琴与古筝。
(古筝——音色清晰,弹性、穿透和颗粒状;古琴——音色深邃,悠远、空灵和细腻。
)3、完整聆听(1)你们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这首乐曲似曾相识,在哪里听过?(3)你知道“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吗?4、随琴学唱主要旋律,记忆音乐主题。
(1)拍号是什么?(变化拍子:2/4 和 3/4)(2)节奏有什么特点?(自由,富于变化,密集和疏松相结合)(3)情绪有什么变化?(平静——起伏——激越——舒缓)(4)表现了什么音乐主题?(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
)三、欣赏《杏花天影》1、这首乐曲带给你什么感受?2、作品介绍: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楚辞》九章中的第三篇,讲述了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都后,对祖国的怀念和人民的同情。
3、埙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四、欣赏《楚商》1、乐曲简介:《杏花天影》以写景、咏物及叹息身世飘零为基调,情感悲伤,同时也折射了对国家命运和现实的关心。
《流水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流水的物理特性,如流速、流量和冲击力等;掌握流水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如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了解流水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图片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流水作用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流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基础。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流水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流水的力量。
3、观察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流水力量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河流奔腾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流水的动态,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流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流水的力量。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流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流速、流量等,让学生明白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流水的力量。
(2)讲解流水的侵蚀作用,举例说明如峡谷、瀑布等地形是如何由流水侵蚀形成的。
(3)阐述流水的搬运作用,强调流水能够携带泥沙、石块等物质。
(4)解释流水的沉积作用,展示三角洲、冲积扇等沉积地貌的图片。
3、实验探究(15 分钟)实验一:准备一个倾斜的水槽,一端装有水龙头,水槽底部铺上沙子。
打开水龙头,让学生观察水流对沙子的侵蚀和搬运现象。
实验二:在水槽中设置不同的障碍物,观察水流在遇到障碍物时的流向和力量变化。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流水力量与地形的关系。
4、观察与分析(10 分钟)展示一系列流水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图片,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黄河三角洲等,让学生分组观察并分析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流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小河流水稀里哗啦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小河流水的特点和形态,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小河流水的特点和形态,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了解小河流水的特点和形态,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穿着适合户外活动的衣服和鞋子,带上水杯和防晒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导他们发现小河流水的特点和形态。
2. 活动一,小河流水观察。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河流水进行观察。
b. 学生用手指指向小河流水,观察水流的形态和速度。
c. 学生用眼睛观察小河流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d. 学生用耳朵倾听小河流水的声音,感受水流的节奏和力量。
e. 学生用双脚踩在小河流水中,感受水流的温度和湿度。
3. 活动二,小河流水游戏。
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河流水游戏,例如“跳石头”、“捉鱼”等。
b. 学生分成小组,相互合作,进行游戏比赛。
c. 游戏结束后,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活动三,小河流水保护。
a. 教师给学生讲解小河流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保护小河流水的意义。
b. 学生讨论小河流水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c. 学生进行小河流水保护宣传,向周围的人传递保护小河流水的理念。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小河流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游戏比赛,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流水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流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流速、流量、冲击力等。
2、引导学生认识流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侵蚀、搬运和沉积。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流水的物理特性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表现。
2、难点(1)理解流水的冲击力与流速、流量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将流水的力量与实际的地理现象相结合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流水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性和作用。
2、实验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流水的力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流水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和影响。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的地理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流水力量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河流奔腾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流水的动态,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流水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流水的力量。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流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流水是由于重力作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水体。
(2)讲解流水的物理特性,如流速、流量和冲击力。
通过简单的公式和图示,让学生明白流速越快、流量越大,流水的冲击力就越强。
(3)阐述流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讲解侵蚀、搬运和沉积三种作用。
用图片和动画展示流水侵蚀山峰形成峡谷、搬运沙石形成冲积扇、沉积泥沙形成平原等过程。
3、实验探究(20 分钟)(1)实验一:流水的侵蚀作用准备一个倾斜的沙盘,在沙盘的上部铺上一层薄土,用一个小水壶模拟流水,从沙盘的上部缓慢浇水。
让学生观察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情况,记录土壤被冲刷的轨迹和深度。
(2)实验二:流水的搬运作用在一个水槽中装满水,放入一些小石块和沙子,用玻璃棒搅拌水,模拟流水的运动。
流水施工思政教学设计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流水施工思政教学设计。
二、背景流水施工是一种由我国建筑领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施工方式,它的特点是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拆开来,并进行流水式的作业。
流水施工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并成为建筑领域的一种标准作业方式。
三、教学设计1. 设计目标通过流水施工思政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
2. 教学内容(1)工程建设概述:介绍工程建设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思考建设工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流水施工原理:讲解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其优势和应用场景。
(3)团队协作与沟通: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引导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4)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通过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处理困难和压力时应具备的责任意识。
3.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共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现场参观与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工程建设现场,并让他们亲身体验流水施工的过程,加深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4. 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讨论。
(2)知识讲授环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流水施工的原理和流程,并结合实例讲解其优势和应用。
(3)案例分析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4)团队合作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流水施工的过程,并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流水-辽海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流水这首华族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渊源;2.学习流水这首华族音乐作品的音乐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3.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的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音乐结构及旋律的分析、理解;2.个人及合唱的演唱、演奏。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介绍流水这首歌曲1.通过投影或黑板书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流水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2.对这首歌曲进行简要的鉴赏和评述。
2. 音乐结构分析1.教师通过简图或其他方式,向学生讲解流水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2.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进行理解和分析。
3. 旋律分析1.教师通过演唱、钢琴、吉他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流水这首歌曲的旋律;2.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学习和分析。
4. 节奏分析1.通过敲击节拍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流水这首歌曲的节奏;2.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节奏进行学习和分析。
5. 艺术实践1.教师进行演唱、演奏等形式的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2.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合唱的演唱、演奏等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1. 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包括对歌曲的理解、对音乐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掌握情况;2.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评估,包括个人或合唱演唱、演奏等情况。
2. 作业1.借助录音等媒介,让学生反复听取流水这首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2.让学生自己编写一首类似流水的歌曲,进行创作实践。
五、教学参考资料1.《辽海版九年级音乐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2.《中国音乐大辞典》,北京:中国音乐家出版社,2015年。
流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a•了解古琴、乐曲《流水》、《广陵散》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对古琴的了解及对古琴音乐的兴趣。
b.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广陵散》初步了解古琴的滚拂等演奏技巧,感受古琴的音色美。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流水》。
教学难点:能感受《流水》各个段落的音乐意境。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华夏古韵第三课时流水
1、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古琴、现代舞作画2分钟)
2、师: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我国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不仅在世界面前展示了文明古国的丰厚,同时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提问:在这个片段中使用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乐器?学生观看片段并思考回答,老师作补
充:着那古琴叫作太古遗音,出现于晚唐,长122厘米,额宽22 厘米,尾宽14厘米,背
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
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师:我们的古代音乐之旅就从刚才片中出现的乐器——古琴开始;
活动2【讲授】介绍古琴知识
图片导入介绍古琴
展示图片古琴和古筝,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比较它们从外形上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3.古琴演奏姿势
3.介绍古琴的演奏技法:
a.空弦发音,叫作散声或散音,演奏时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拨弦,发音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
b.按弦发音,叫作按声或按音,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弦,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发音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如歌声,又叫作实音; c .泛音,轻碰琴弦发音。
演奏时左手对准某一徽位轻触琴弦,右手拨弦,发出比较清澈、轻盈虚飘的乐音,适于快速华彩性曲调;
d .滚:由高音到低音;
e.拂:由低音到高音;
f .绰:上滑音;
g.注:下滑音。
活动3【活动】欣赏《流水》《广陵散》
(一)讲述音乐故事 1 《知音》:
1.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
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
教师适当补充。
(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21 教育网
精通音律的琴师俞伯牙,在一个和风舒畅,薄雾轻扬的早晨,端坐山林,手抚伏羲琴,弹
奏他新作的琴曲。
琴声穿越寂静的山林,此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安静地站在琴声里,垂
目凝神,脱口赞曰:“洋洋乎志在流水。
”一语深刻地道出了伯牙所弹奏琴曲的内涵,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子期不幸早亡,伯牙断弦摔琴,“一曲情思随风去,归来化做断弦琴”,终身不再鼓琴。
二人默契笃深的友情被传为千古佳话,世间也多了“知音”这么一个意味深长的词语。
3.问: 同学们, 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今天,我们就试着来当俞伯牙的知音,感受他的这首《流水》。
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 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等等, 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流水》中有高远的意境,流水时静时动,生动形象,仿佛我们眼前展现着一副流动的水墨,能描绘出这样的形象和古琴自身的乐器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段的音乐很幽静,又有很深远的感觉,深远中似乎有条清流在眼前浮现。
讲音乐故事2:
(二)讲述《广陵散》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名士嵇康热爱弹琴,远近闻名。
一天,嵇康在华阳亭听到一位老者演奏
广陵散》。
老者向嵇康讲述《广陵散》的故事. 战国末年,韩国的韩哀侯昏庸无道,,侠客聂政为父报仇,智闯朝廷刺杀了韩哀侯后,自杀身亡。
嵇康深受感动,向老者学习弹奏这
首乐曲。
后嵇康因拒绝为魏国大将军钟会弹琴,而被强加罪名,判处死刑。
临刑前,在怀着悲愤的心情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后,嵇康仰天长叹,我死不足惜,只可惜《广陵散》从此失传。
2. 播放《广陵散》录音。
3 . 问: 听完《流水》《广陵散》, 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1)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一一凝重、悠远、神圣、清虚,古朴含蓄,深沉,悠长等。
(2)讨论: 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小结:
同学们,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 琴棋书画之首,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古琴的简要了解以及古琴曲的欣赏,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上古琴,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了解它,传承它。
让我们携手用行动共同维护,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