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张力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70
表面张力的定义和成因表面张力,也称作液体表面张力,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液体表面受到的内部分子相互作用力导致的抗拉性质。
简单来说,它就是液体表面上能够阻挡外部物体侵入的一种力量。
表面张力的单位是N/m(牛/米),通常以γ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利用表面张力的原理来进行二次封装或制备材料,同时也可以用于分离纯化杂质和碎片。
接下来,我们将从定义和成因两个方面来探讨表面张力。
一、表面张力的定义表面张力定义为:液体表面上的单位长度作用在表面上的内部分子相互作用力。
换句话说,它是液体表面上一小段的长度所受到的拉力与该长度的比值。
想象一下,在一杯水表面上,如果你轻轻地放一根鬼火棒(木棍)跨越表面,你会感受到一定的抵抗力,这就是表面张力。
这种力不仅存在于水中,还存在于所有形态的液体表面上。
二、表面张力的成因表面张力的成因与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液体内部的分子一般由 London 引力和 van der Waals 引力相互吸引,这种内部吸引力可以保持整个液体的内部凝聚。
然而液体分子和外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却不同。
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周围的分子数量会减少,所以表面张力是表面分子间相互吸引的结果。
液体内部的分子可以相互吸引,但它们是近乎等距离排列的,所以它们对整体凝聚没有影响。
具体而言,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强,这种吸引力容易形成一个膜状的分子结构,防止外部分子进入液体,这就是所谓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可以通过下面公式求得:γ = F/l其中γ为表面张力,F为液体表面上的内部相互作用力,l为表面上的单位长度。
总而言之,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所受到的内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结果。
了解表面张力的成因和定义,可以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掌握这个物理现象,创造更多的可能。
表面张力公式
表面张力公式是一种描述表面张力的物理模型,它可以用来计算液体表面的张力。
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弗雷德·谢尔登于1908年提出的,也称为谢尔登-普利兹曼公式。
表面张力公式用于描述液体表面的张力,它被用来计算液体的表面的张力,尤其是对于非常细小的液体分子而言。
它的公式是:γ = γ0 + γs,其中γ0表示液体表面的背景张力,γs表示液体表面上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公式有很多应用,它可以用来计算液体的表面张力,可以用于液体的流动模拟,也可以用于研究液体的表面特性。
它还可以用于研究纳米尺寸的液体滴,以及液体表面与其他环境的相互作用。
此外,表面张力公式还可以用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以及表面活性剂与其他液体的相互作用。
表面张力公式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用来研究液体表面的特性,以及液体表面与其他环境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液体的表面特性,并有助于改善液体在工业应用中的利用。
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
有几种常见的表面张力测试方法,包括:
1、渗透压法。
将浸渍液滴放在物质表面上,观察滴的形状以确定表面张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表面张力越大,液体滴的形状越接近球形;表面张力越小,滴的形状越平坦。
2、玻璃板法。
将一块均匀涂有液体样品的玻璃板悬挂在某一支架上,然后测量板的下沉深度,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下沉深度来确定表面张力的大小。
3、悬垂法。
将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物体悬挂在液体上,并测量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液体中的浸入深度来确定表面张力的大小。
4、粘度法。
通过测量液体在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或滴下时间来确定表面张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表面张力越大,液体的粘度越高,上升高度越小或滴下时间越长。
- 1 -。
表面张力和润湿张力
表面张力和润湿张力是两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在液体和固体表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会呈现出一定的弹性和凝聚性,导致液体表面形成一个比较平坦的形态。
它主要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表面张力在许多物理现象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水滴在荷叶上呈现出的球形,或者小虫子在水面上自由行走等。
润湿张力则是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两者之间会形成一个界面,这个界面上的张力就叫做润湿张力。
它主要是由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润湿张力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非常重要,比如在涂层、印刷、涂胶等工艺中,润湿张力的控制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表面张力和润湿张力都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起的,但它们分别发生在液体和固体表面上,对于不同的物理现象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应用。
常见有机物的表面张力引言: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液体分子在液体表面上受到的拉力。
在有机化学中,常见的有机物也具有表面张力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有机物的表面张力及其相关性质。
一、乙醇的表面张力乙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酒精,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因此其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力。
这种氢键作用力使得乙醇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根据实验测定,乙醇的表面张力约为22.3 mN/m。
乙醇的高表面张力使其能够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较为稳定的薄膜,这也是乙醇能够迅速挥发的原因之一。
二、甲苯的表面张力甲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甲基基团。
由于苯环的共轭作用和甲基基团的电子云分布,甲苯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香豆素作用力。
这种作用力使得甲苯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张力。
实验结果显示,甲苯的表面张力约为28.9 mN/m。
甲苯的高表面张力使其能够在容器内形成一层较为稳定的液体表面。
三、甲醛的表面张力甲醛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机物,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由于甲醛分子中含有羰基,其分子之间可以发生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
这些作用力使得甲醛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实验数据显示,甲醛的表面张力约为36.6 mN/m。
甲醛的高表面张力使其能够在空气中形成较稳定的液滴。
四、丙酮的表面张力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羰基。
由于羰基中的氧原子具有较强的电负性,丙酮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极性作用力。
这种极性作用力使得丙酮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实验测定表明,丙酮的表面张力约为25.2 mN/m。
丙酮的高表面张力使其能够在容器内形成一层较为稳定的液体表面。
五、乙二醇的表面张力乙二醇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羟基。
这些羟基使得乙二醇具有较强的氢键作用力。
实验测定表明,乙二醇的表面张力约为48.4 mN/m。
乙二醇的高表面张力使其能够在容器内形成一层较为稳定的液体表面。
结论:常见有机物的表面张力与其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表面张力的原理
表面张力,在物理学中是一种表面现象。
我们把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斥力共同作用,使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的液体,在单位体积内,其表面张力会随着所含物质的不同而变化。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将水变成油的话,由于油的密度比水小得多,所以油会浮在水面上,而水则会沉入水底。
但是如果将水和油混合在一起的话呢?由于两者的密度相同,所以他们之间就会相互排斥。
如果用质量大得多的油去覆盖水的话,那它就会被水所包围。
这就是为什么油不能浮在水面上了。
表面张力也有大有小。
比如说一块玻璃,它就是一块玻璃,它表面的张力是很小的。
而一块泡沫呢?它就不一样了。
它表面的张力是很大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碰到表面张力。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需要把水弄热才能喝到热水;在炎热的夏天里,我们需要把冰融化掉才能喝到冰饮料……
表面张力对我们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液体保持液体形态;还可以使液体润湿固体;还可以使固体融化成液体等。
—— 1 —1 —。
表面张力(1)定义或解释①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叫做表面张力[1]。
②液体表面相邻两部分之间,单位长度内互相牵引的力。
(2)单位表面张力的单位在SI制中为牛顿/米(N/m),但仍常用达因/厘米(dyn/cm),1dyn/cm = 1mN/m。
(3)说明①表面张力的方向和液面相切,并和两部分的分界线垂直,如果液面是平面,表面张力就在这个平面上。
如果液面是曲面,表面张力就在这个曲面的切面上。
②表面张力是分子力的一种表现。
它发生在液体和气体接触时的边界部分。
是由于表面层的液体分子处于特殊情况决定的。
液体内部的分子和分子间几乎是紧挨着的,分子间经常保持平衡距离,稍远一些就相吸,稍近一些就相斥,这就决定了液体分子不像气体分子那样可以无限扩散,而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和旋转。
在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由于只显著受到液体内侧分子的作用,受力不均,使速度较大的分子很容易冲出液面,成为蒸汽,结果在液体表面层(跟气体接触的液体薄层)的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分布来得稀疏。
相对于液体内部分子的分布来说,它们处在特殊的情况中。
表面层分子间的斥力随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在这个特殊层中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占优势。
因此,如果在液体表面上任意划一条分界线MN把液面分成a、b两部分。
F表示a部分表面层中的分子对b部分的吸引力,F6表示右部分表面层中的分子对a部分的吸引力,这两部分的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种表面层中任何两部分间的相互牵引力,促使了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的趋势,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表面总是趋向于尽可能缩小,因此空气中的小液滴往往呈圆球形状。
③表面张力F的大小跟分界线MN的长度成正比。
可写成F=σL或σ=F/L。
比值σ叫做表面张力系数,它的单位常用dyn/cm。
在数值上表面张力系数就等于液体表面相邻两部分间单位长度的相互牵引力。
液膜表面张力系数=液膜的表面能/液膜面积=F表面张力/(2*所取线段长)。
表面张力系数与液体性质有关,与液面大小无关。
液体及其表面张力基本知识一、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系数定义1表面张力系数定义2表面张力系数定义3例题1水和油边界的表面张力系数为α=1.8×10-2 N/m ,为了使1.0×10-3 kg 的油珠在水内散成半径为r =10-6 m 的小油滴,若油的密度为900 kg/m 3,问至少做多少功?影响表面张力系数的因素球形液面内外的压强差例题2将压强为p 0=1atm 的空气等温地压缩进肥皂泡内,最后吹成半径为r=2.5cm 的肥皂泡,求吹肥皂泡过程中所需做的功。
已知肥皂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为4.5210-⨯N/m二、液体与固体接触处的表面现象三、毛细现象巩固1在2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下了一场50mm的大雨,雨滴的半径r=1.0mm.。
设温度不变,求释放出来的能量。
2图是测表面张力系数的一种装置,先将薄铜片放入待测液体中,慢慢提起铜片,使它绝大部分都露出液面,刚要离开但还没有离开液面,测得此时所用的上提力f,既可测得表面张力系数。
设测液体与铜片的接触角θ=0,铜片的质量=5.0×10-4㎏,铜片的宽度L=3.977×10-2m,厚度d=2.3×10-4m,f=1.07×10-2N,求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3一球形泡,直径等于1.0×10-5,刚处在水面下,如水面上的气压为1.0×105N·m-2,求泡内压强。
已知水的表面张力系数α=7.3×10-2N·m-14一个半径为1.0×10-2m的球形泡,在压强为1.0136×105N·m-2的大气中吹成。
如泡膜的表面张力系数α=5.0×10-2N·m-1,问周围的大气压强多大,才可使泡的半径增为2.0×10-2m?设这种变化在等温情况下进行的.5在深为h=2.0的水池底部产生许多直径为d=5.0×10-5m的气泡,当他们等温地上升到水面上时,这些气泡的直径多大?水的表面张力系数α=7.3×10-2N·m-1.6将少量水银放在两快水平的平玻璃板间.问什么负荷加在上板时,能使两板间的水银厚度处处都等于1.0×10-3m2?设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α=0.45N·m-1.,水银与玻璃角θ=135o.7在如图8-7所示的U形管中注以水,设半径较小的毛细管A的内径r=5.0×10-5m,较大的毛细管B的内径R=2.0×10-4m,求两管水面的高度差h.的表面张力系数为a=7.3×10-2N·m.8在内径为R1=2.0×10—3m的玻璃管中,插入一半径为R2=1.5×10—3m的玻璃棒,棒与管壁间的距离是到处一样的,求水在管中上升的高度.已知水的密度 103kg/m3,表面张力系数α=7.3×10—2N·m —1,与玻璃的接触角θ=0.9玻璃管的内径d=2.0×10-5m,长为L=0.20m,垂直插入水中,管的上端是封闭的.问插入水面下的那一段的长度应为多少,才能使管内外水面一样高?已知大气压P0=1.013×105N·m-2,水的表面张力系数=7.3×10-2N·m-1,水与玻璃的接触角.10将一充满水银的气压计下端浸在一个广阔的盛水银的容器中,读数为p=0.950×105N·m-2.(1)求水银柱高度.(2)考虑到毛细现象后,真正的大气压强多大?已知毛细管的直径d=2.0×10-3m,接触角π,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α=0.49N·m-1.(3)若允许误差 0.1%,求毛细管直径所能允许的极小值.11两铅垂玻璃平板部分浸入水中,设其间距为d=0.50mm,问两板间的水上述的高度h为多少,已知水的表面张力系数α=7.3×10—2N·m—1,与玻璃的接触角θ=0.12在半径r=0.30mm的毛细管内注入水,在管的下端形成一半径R=3.0mm的水滴,求管中水柱的高度。
表面张力定义表面张力定义:在两相摩擦的固体表面,各分子层之间的引力可以与此相抵消,所形成的一个张力。
其大小与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一般来说,物体越小,表面越大,表面张力也越大。
但也有例外情况,比如说,硬质合金或非晶态固体,由于它们没有表面层,表面张力很小。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吸引力,也称为表面张力。
这种力起源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当固体表面同样存在着分子引力时,固体表面就同样具有了一种使表面层的水分子拉向该固体的内部,从而产生了表面张力的作用。
这种引力与分子的运动无关,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一液体或气体在温度不同时,分子的热运动也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剧烈,固体表面和内部之间的距离增大,则表面张力减小。
反之,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削弱,固体表面和内部之间的距离缩小,则表面张力增大。
(1)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添加剂都不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它们的加入往往会导致凝聚。
因为它们会形成胶束或吸附,把液滴表面的水拉到溶液内部,而减少了液滴表面的相互作用。
(2)有机化合物对溶液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影响,而其它人造有机化合物的加入却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
(3)油脂、蛋白质等类物质既可以吸附在固体表面上,也可以被这些物质所润湿。
油脂在常温下可能是液态,但是在低温时,它可能变成固体或半固体。
这时,它就表现出一种表面张力,即由分子间引力所支配的液体的表面张力。
(4)乳化是靠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所进行的。
一旦形成乳状液,表面张力就会降低。
乳化是利用它在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从而增加这些分子的亲水性。
通常,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位于极性的烃链上。
表面张力定义和成因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它是由于分子间极性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因此在水表面上,水分子会被吸引到内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表面。
这种表面张力也可以解释为液体表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这是因为表面张力会阻止液体表面向外扩张。
表面张力的成因与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关。
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比分子间的排斥力要强,因此在液体表面上的分子会被更强烈地吸引到液体内部。
这导致液体表面出现一种弹性,这种弹性被称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大小受到液体的种类、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它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极性差异所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
它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液体的种类、温度、压力等。
- 1 -。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
通常,由于环境不同,处于界面的分子与处于相本体内的分子所受力是不同的。
在水内部的一个水分子受到周围水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0,但在表面的一个水分子却不如此。
因上层空间气相分子对它的吸引力小于内部液相分子对它的吸引力,所以该分子所受合力不等于零,其合力方向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结果导致液体表面具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这种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与温度和界面两相物质的性质有关。
关于表面张力多相体系中相之间存在着界面(interface)。
习惯上人们仅将气-液,气-固界面称为表面(surface)。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
将水分散成雾滴,即扩大其表面,有许多内部水分子移到表面,就必须克服这种力对体系做功——表面功。
显然这样的分散体系便储存着较多的表面能(surface energy)。
相关数据在293K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72.75×10-3 N·m-1,乙醇为22.32×10-3 N·m-1,正丁醇为24.6×10-3N·m-1,而水-正丁醇(4.1‰)的界面张力为34×10-3 N·m-1。
表面张力的测值通常有多种方法,目前实验室及教科书中,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为最大气泡压法.由于其器材易得,操作方法相对易于学生理解表面张力的原理,因而长期以来是教学的必备方法。
作为表面张力测试仪器的测试方法,通常有白金板法(du Nouy method)\白金环法(Wilhelmy plate method)\悬滴法\滴体积法\最大气泡压法等。
定义及相关(1)定义或解释①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叫做表面张力[1]。
②液体表面相邻两部分之间,单位长度内互相牵引的力。
常用溶剂的表面张力一、什么是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吸引分子的作用力所引起的表面上的张力,也就是液体表面分子比内部分子聚集紧密的程度,通常用单位面积上液体所需的功来表示,单位为mN/m(毫牛每米)。
在化学实验中,表面张力是一个重要的参量,它对液体的性质、物理现象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常见溶剂的表面张力1. 水水是常见的极性溶剂,其表面张力为72.8mN/m。
实验中常用水作为控制变量。
2. 乙醇乙醇为极性溶剂,其表面张力为22.3mN/m。
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OH),使其与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所以在实验中常常与水混合使用。
3. 正庚烷正庚烷是一种非极性溶剂,其表面张力为18.4mN/m。
非极性溶剂一般不和水混合,主要用于油脂、蜡质等有机物的分离提取。
4. 丙酮丙酮为极性溶剂,其表面张力为23.5mN/m。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羰基(C=O),使其具有较强的溶解性,常用于化学实验中的溶解、洗涤等操作。
5. 氯仿氯仿为极性溶剂,其表面张力为27.6mN/m。
由于其毒性较大,一般只用于少量的实验操作。
三、表面张力与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表面张力对各种实验操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液体涂布实验中,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对表面张力小的被涂物件就越难涂布;在气-液反应实验中,表面张力也会影响气态分子和液态分子的接触和反应速度。
此外,在表面张力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液滴的接触角来推算表面张力的大小。
测定表面张力是化学实验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实验操作技巧,以及对溶剂的性质有足够的了解。
四、常用溶剂的表面张力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实验操作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溶剂如水、乙醇、正庚烷、丙酮和氯仿,表面张力的大小与化学结构和性质有着密切关系,需要注意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