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250.87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六单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考点22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特点;2、明朝蒙古族分裂后两部名称;3、明朝修缮长城的目的和鞑靼俺答汗与明朝修好的影响:4、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三部的名称和清政府对蒙古的方针;5、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回部贵族叛乱的皇帝、叛乱者以及设置的统治机构、管辖范围;6、土尔扈特部所属民族和回归祖国的原因、首领;7、明朝对西藏的称呼以及统治西藏的两个措施、最高僧官;8、清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三个措施及其内容、意义;9、明朝统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10、明朝“改土归流”的概念和开始地区;11、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的策略、作用;12、清朝“改土归流”的皇帝和意义;13、清政府进攻台湾的将领和设置台湾府的时间、意义;14、清朝前期的疆域;15、清朝的省级行政区域和理藩院的职能。
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华侨形成的时间;4、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5、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6、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7、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8、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鞑靼瓦刺永乐瓦刺长城俺答汗顺义王封贡互市漠南漠北漠西联蒙制汉漠南蒙古准噶尔噶尔丹天山北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1771 土尔扈特渥巴锡大小和卓兄弟1762 伊犁将军乌思藏僧官制度法王五世达赖五世达赖达赖喇嘛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宣慰司土知府土司制度贵州流官改土归流三藩之乱改土归流1683 施琅郑克塽1684 台湾府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台湾的开发祖国的海防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太平洋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18 5 2 25 蒙古盟旗理藩院闭关自守主动权海外诸国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1405 1433 30 红海非洲东海岸主动外交航海史半个多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不计经济效益元末明初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俞大猷15531661 1662 荷兰雅克萨尼布楚捍卫边疆自卫反击战1685 1686 1689 尼布楚条约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如何认识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明代民族政策与族群融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民族政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尤其是族群融合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谈谈明代的民族政策和族群融合。
一、明代的民族政策明朝建国后,对外采用和平相处的政策,通过和周边的各个民族进行贸易、外交等交往,来保持与邻国的关系。
对内则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障各个族群的权益,促进各个民族的融合。
首先,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华夷政策,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夷人地区,明朝实行“直接管辖”和“土司制度”两种方式,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土司制度的核心是「土官」,有固定继承人,所拥有的权力只限于婚、喜、丧、祭祀等上层空间,而口耳二的司祭权利只由各家族长代为处理,以维持土司系统稳定。
由于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与汉族区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进行地方自治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
其次,在族群交往方面,明代政府实行黄册、白册制度。
黄册是明朝规定的汉人通婚册,规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的家族、地区等情况,以及政府对通婚的奖励措施;白册是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婚姻规定册,规定了少数民族的结婚、生育等生活习俗,以及政府对少数民族通婚的奖励措施。
这样的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明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
最后,在教育、文化方面,明朝政府实行了一些鼓励少数民族崇尚汉族文化的政策,比如大力发展中文教育、实行中文化政策、限制少数民族文化等。
这些政策,一方面促进了汉族文化在边疆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消失。
二、明代族群融合的影响明代的民族政策和族群融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族群融合使得边疆地区的安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在仁宗、宣宗时期,西域四镇、辽东等边疆地区都曾经出现过动乱,当时的局势非常危险。
明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融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且在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明朝的统治下,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与和谐,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的边疆民族与民族融合现象,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边疆地区的民族多样性明朝时期,中国的边疆地区包括西南地区的滇、黔、川,西北地区的陕、甘、青、察等。
这些地区多山丘陵,气候和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民族多样性。
在这些地区,生活着诸如藏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有各自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边疆社会。
二、明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明朝是一个重视各民族融合的朝代,其民族政策也多次调整与完善。
从政治上看,明朝采用了重赏和补偿的方式,吸引边疆民族的归附。
同时,明朝还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在文化上,明朝鼓励各个民族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且在教育、宗教和文化交流方面给予支持和保护。
三、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明朝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边疆地区的不同民族经济交往频繁,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共同体。
他们在农业、畜牧业、贸易等方面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其次,边疆地区的民族间通婚现象较为普遍,这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此外,明朝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四、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明朝时期的边疆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国家的勤劳和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国力。
其次,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化。
最后,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增强了国家的边防力量,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明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其融合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明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
首先,明代的皇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和融合的政策。
明朝帝王认识到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的丰富多样性,并且尊重和保护这些多元文化。
明代政府鼓励各民族的庆祝活动,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种政策使得各个民族得以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包容和融合的政策为明代的兴盛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明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由于明朝统一了全国,加强了交通和商贸发展,各地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互通更加便捷。
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不仅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还促进了文化、宗教和艺术的交流。
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文化的混合、借鉴和传播成为可能,进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此外,明代还鼓励民族间的联姻和婚姻。
在明朝时期,政府为了巩固内地的统一,经常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子赐给皇室亲属或其他高官。
这种婚姻联姻不仅有助于巩固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也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与和谐。
这些婚姻联姻使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血脉连接更加紧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融洽。
然而,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也给民族关系和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明朝时期汉族的文化和习俗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这种文化冲突也会影响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而言之,明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代。
明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既有政府的包容与融合政策的推动,也有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促进。
然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了解明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对于今天的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强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保护。
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论略作者:彭勇来源:《江汉论坛》2023年第09期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越发突出。
明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致力于构建“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制定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在政治上包容共存,经济上交流互补,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增强,各民族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多向度融合不断加深。
一、“大一统”思想构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基础在传统中国,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内聚是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各民族的交融也是以“大一统”思想为前提展开的。
“大一统”是政治上走向统一、维护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是全社会共同的向心力与回归的力量。
早在秦汉王朝国家形成之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已有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
西周至战国时“大一统”思想已经萌芽,人们追求的“理想国”绝不是地方性政权,而是统一国家。
秦汉“大一统”王朝国家出现后,“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大一统”已不单指疆域上的一统,而是一个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种要素在内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如王者无外、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华夷一体),建立“大一统”的格局,已经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共同追求,明王朝也不例外。
明朝一建立,在国家层面马上组织编纂《元史》,既是宣示自己统治的正统和合法性,又清晰地表达:明朝取代的只是蒙元政权,继承的即是元朝统治传统中国的正统和合法性。
因此,明朝对元朝的“遗产”多有继承,特别是对传统中国统治体系的继承。
明初中央对“大一统”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天地清宁”“华夷绥靖”的追求,实现北上伐元、取而代之,征战四方、以武功定天下,经略各地、天下归一等政治目标。
其次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上,倡导“大一统”思想,实现“内治外安”的政治理念。
朱元璋说,“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1)。
朱棣也认为:“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2)虽然明朝也传承了传统的“夷夏观”,“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其民族观念和民族政策当中,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大一统”和“天下一家”的追求。
明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明代,中国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多元的时期。
明朝创建者朱元璋致力于巩固政权,对于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表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首先,明代明确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成为了统治阶层。
明代政府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以消化和融合其他民族。
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部分非汉族民族被迫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导致了一些非汉族民族对明朝政权的不满和反抗。
明朝政府在秉持中原文化主导的同时,也试图保护和发展其他民族的文化。
例如,当时的藏族领导人赞普允许其子女接受汉族教育,以推动藏族社会的现代化。
这种矛盾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融合,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其次,明代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以平息与边疆民族的紧张关系。
明朝设立了“都察院”这样的机构,派遣官员到边疆地区监督管理民族事务。
这些官员要求与当地土司和部落首领建立友好关系,维护民族和睦。
不仅如此,明朝还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
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紧张关系,但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
明朝还积极发展丝绸之路,与中亚、南亚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经济交往也为各民族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此外,明朝在对待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时,也注重内外并重。
明朝追求内外统一,积极巩固政权的同时,也重视处理与外族的关系。
明代对待蒙古帝国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与蒙古帝国和平共处、互通有无,另一方面也保持警惕,制定了一系列对付蒙古势力的政策。
这种复杂而灵活的对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明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体现了一种多元平衡的思维方式。
明朝政府既注重巩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又保护和发展其他民族的文化。
通过设立机构、制定政策,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明朝努力维持内外统一。
明朝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其历经几百年的统治期间,不仅见证了主汉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与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族群之间的交融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还在文化上有许多具体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这种交融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一、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明朝是一个民族多元的时期,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其统治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交流与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一背景的形成主要源于明朝建立初期的征服和统一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选择。
明朝在征服少数民族地区时采取的是局部统治的策略,即保留少数民族地区的原有政治和社会制度,同时实行军事控制,以维护中央的权威。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可能。
二、政治与经济交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朝统治时期,汉族官员和士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担任官职,推广中央政策和文化,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在经济方面,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市场、商铺和军屯,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互通有无。
这些政治和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与信仰交流明朝时期,族群之间的文化和信仰交流同样非常活跃。
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对于汉族的文化非常感兴趣,积极学习和融合汉族的文化元素,这体现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服饰风俗等方面。
同时,汉族人也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表示出兴趣,进行了一定的吸收和融合。
这种文化与信仰的交流不仅丰富了明朝社会的文化内涵,也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和认同感。
四、交融对明朝社会的影响明朝族群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交融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认同感和融合意识,增强了明朝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交融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明朝社会的经济繁荣。
明代少数民族关系史论在讨论明朝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种种行为之前,有必要先引导读者对明朝的民族观念做出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明朝所秉承的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即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内的说法。
因此,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即抱定了“定天下于一”的志向,声言要“誓清四海,以同吾一家之安”(《明太祖实录》卷96)。
此外,他根据明朝建立之初要联合各民族力量全力推翻元朝政权的现实情况,又声称“朕既为天下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明太祖实录》卷53)。
因为这样的态度,才得以缓和元末尖锐的民族矛盾并争取了一部分担心明朝会对自身进行民族报复的蒙古以及色目上层人士,为战胜元朝取得了宣传上的有利态势。
其子明成祖时期,为了出击蒙古,也多次宣示各族,“朕承天命,主宰生民,唯体天心以为治,海内海外,一视同仁。
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在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之后,明代统治者都意识到军事压迫绝非上策,故而采取了“以夏变夷”的策略。
即通过封建“教化”的方式来进行民族同化。
在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王阳明,他在广西镇压壮族起义的时候,曾提出过“用夏变夷,兴办学校”的主张,他认为广西是“远方边郡,土夷杂处,顽梗成风,有司徒具刑驱势迫,是谓以水济火,何异于治?若教之以礼,庶几所谓小人学道则易使矣。
”(《王文成公全书》卷18《别录十》、卷34《年谱》)但是要特别注意,所谓的“教”与“学”,不过是一种推行封建奴化思想,使受教者便于统治的手段而已,并非真有启迪民智的作用和意义,接受者仅仅是上当受骗,不接受者也并非是所谓的野蛮难驯。
更明确的说,这是左手持剑,右手持书,以武力为先导来传播封建统治思想,并不具备先进的意义。
以上这些,虽然是较为温和的策略,但并不能就此说明朝的民族观念是正确的。
因为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无论在语言上说的如何动听,一旦化为实际行动,又难免被固有的“贵中国,贱夷狄”的狭隘民族思想所左右。
中原地区。
明人对于民族关系的看法一、明朝的民族构成与主要民族关系情况1. 汉族与蒙古族- 在明朝初期,明朝与蒙古的关系较为复杂。
明朝建立后,将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但蒙古势力仍然强大。
朱元璋和朱棣时期,明朝多次对蒙古发动军事行动,如朱棣的五次北伐。
这一方面是为了消除蒙古对明朝边境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明朝的正统地位。
- 同时,双方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往来。
在边境地区有互市贸易,虽然互市贸易常常受到双方政治关系的影响而时开时闭,但它反映出双方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例如,蒙古地区需要中原地区的粮食、茶叶、铁器(虽然明朝对铁器输出有诸多限制)等物资,而明朝则需要蒙古的马匹等畜牧产品。
- 在文化上,双方也有交流与融合的迹象。
一些蒙古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文化礼仪等。
而明朝在处理蒙古事务时,也逐渐了解蒙古的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蒙古的部落结构等文化特点。
2. 汉族与藏族- 明朝对藏族地区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政策。
通过册封众多的藏族宗教领袖和地方势力首领,来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理和联系。
例如,对藏传佛教的一些高僧进行册封,像大宝法王、大乘法王等。
- 在经济方面,茶马贸易是汉族与藏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藏族地区盛产良马,而茶叶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茶马贸易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统治。
这种贸易在固定的茶马司进行,并且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 文化上,藏传佛教在明朝时期对汉族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藏传佛教的教义、艺术形式(如唐卡绘画艺术等)传入汉族地区,同时汉族的文化、建筑技术等也对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如在一些藏族寺院的建筑中可以看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元素。
3. 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等)- 明朝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承认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统治权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明朝的统治体系。
土司需要向明朝中央政府缴纳贡赋,并且听从明朝的征调。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而历代王朝也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问题。
这些民族关系和政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并与周边的夷、蛮、戎、狄等民族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较为松散,各民族之间主要以贸易、战争等方式相互接触。
例如,周朝时期实行的“五服”制度,就是对周边民族进行划分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使得民族关系更加紧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加强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控制。
汉朝时期,与匈奴的关系成为了民族关系的重点。
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采取了和亲政策来缓和与匈奴的矛盾。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拓展了汉朝的疆域。
同时,汉朝还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相互杂居。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例如,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关系也更加和谐。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体现了他在民族关系中的崇高地位。
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府州等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同时,唐朝还与周边民族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宋朝时期,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这一时期,民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将人分为四等,但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蒙古族元亡以后,蒙古贵族和军士被迫回到蒙古草原,经朱元璋多次派人攻打,其内部发生分裂,永乐初,蒙古分为三大部,即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的兀良哈;其西至杭爱山一带的鞑靼部和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其以南准噶尔盆地的瓦剌部。
由于蒙古地区与内地农业地区的长期隔绝,以及草原上大小封建主之间经常发生的相互掠夺的战争,使游牧经济凋敝,牧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在明朝强盛时,瓦剌和鞑靼的统治者都接受过明朝的封号,在经济上也多次与明朝进行互市。
但每当贡市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便不断以发动战争作为对明的要挟。
明朝政府为了防止蒙古的侵扰,最初在北方设有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以后又增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加上固原和山西的偏关,称为九边,皆布有重兵。
明朝政府又积极在沿边修筑长城。
据万历《明会典》统计,当时九边所筑城堡、关隘、空心台、墩台等共达一万八千余座。
频繁的战争并没有能阻碍蒙汉等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长城也没有遮断彼此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许多蒙民为生活所迫不断向内地迁徙,也有的汉人因被蒙古统治者俘虏为奴,或因逃避租役,或经营商业,而大量流入蒙古。
隆庆时,在蒙古古丰州(今呼和浩特东)一地就居住有汉族人口五万余,居屋佃作,名曰板升。
俺答汗继位后,特别是在他晚年和三娘子统治时期,蒙汉统治者间很少发动战争。
马市贸易极盛,除官市外,又得与塞下民互市。
万历九年又修建了呼和浩特城(蒙语意为青色的城)。
此城很快发展成为蒙古地区与内地贸易的商业都市。
长城附近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近疆水陆屯田悉垦治如内地。
蒙古封建主的财富显著增加,其币帛牲畜,动以万计,特别是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等部所在地,随着内地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农业和手工业(包括铁的炼冶业和铸造业)的产量和产品都有显著的增加。
藏族明朝时,藏民以半农半牧为生,农产品有小麦、荞麦和青稞,上层僧侣和各地的部落首领构成封建领主阶级,拥有大量的田庄、财富和奴婢,而广大藏族人民则都是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