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放线杆菌
- 格式:pptx
- 大小:202.11 KB
- 文档页数:11
警惕猪呼吸道的杀手,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又称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猪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该病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是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之一。
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已经进入胸膜肺炎的高发期。
由于伪狂犬病野毒的感染率极高,全国各地猪场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在炎热和雨水比较多的季节(气压低),更容易发生。
1.病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有两个生物型。
生物Ⅰ型的生长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是主要的致病型;生物Ⅱ型的生长无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致病性弱。
根据细菌荚膜多糖和脂多糖的抗原性可将APP分成15个血清型,其中1、5、9、11和12型通常具有很强毒力,血清型之间交叉反应不明显。
同一猪群可同时感染几种血清型。
APP的毒力因子很多,包括荚膜多糖、脂多糖、外膜蛋白、转铁结合蛋白、蛋白酶、溶血外毒素、粘附因子和菌毛等,其中溶血外毒素是引起宿主肺部病变的最主要因素。
一种血清型可以分泌一种或两种毒素,但不同血清型也可分泌同一种毒素。
在APP的15个血清型中,目前已发现四种不同的溶血毒素,分别是ApxⅠ、ApxⅡ、ApxⅢ和ApxⅣ。
前三种是APP致病的主要毒素,具有不同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也是APP主要的保护性抗原。
2.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APP产生的毒素会导致猪肺部严重损伤。
该菌可以感染从断奶到屠宰的各日龄的猪,但通常发生在8至16周龄的猪。
在母猪群当中并不常见,除非母猪从未接触过该病菌(没有免疫力)。
潜伏期非常短,最短可能只有12小时。
3.促进因素3.1一些免疫抑制病如PRRS、PCV2、霉菌毒素中毒等可促进APP的发生;同样一些呼吸道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萎缩性鼻炎、猪流感等也会促进APP的发生。
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高的猪场,胸膜肺炎的发病率高。
3.2环境和管理因素本病的发生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气温剧变、潮湿、通风不良、频繁转群、饲养密集、管理不善等条件下多发,一般无明显季节性。
牛放线菌病和放线杆菌病概述: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在牛最为常见是一种多菌性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
病原和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牛放线菌还有林氏放线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参与本病的发生。
牛放线菌是牛的骨骼放线菌病主要病原,是一种不运动无芽胞的杆菌。
林氏放线杆菌是皮肤和柔软器官放线菌的主要病原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林氏放线杆菌可在牛舌的肉芽肿损害中发现。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继以上细菌之后参与病灶加重了炎症的发展。
本病主要侵害牛,以2—5岁牛最易患病,特别在换牙时。
放线菌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和饮水中,寄生于牛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皮肤粘膜上有破损便可自行发生,当给牛饲喂带刺的时,使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
症状和病变牛常见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肿胀进展缓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有时肿大发展很快,牵连整个头骨。
初期肿部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伴有呼吸、吞噬、咀嚼困难、消瘦快,有时皮肤化脓破溃,流出脓汁,形成瘘管,长久不愈。
头、颈、颌部组织发生硬结不热不痛。
舌和咽组织发硬时称为“木舌病”,病牛流诞、咀嚼困难。
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部硬结,乳汁粘稠混有脓汁。
在受害器官部位个别的有扁豆至豌豆大的结节样生成物,这些小结集聚形成大结节最后变成脓肿,当细菌侵入骨骼(主要见于颌骨、鼻骨、腭骨等)逐渐增大、状似蜂窝。
也可见瘘管从皮肤破溃或引入口腔中,口腔有时在粘膜上可见有蘑菇状生成物,病程长的肿块可钙化。
诊断本病临床症状特殊,不易和其他疾病混淆,诊断不难,从浓汁中找到硫磺样颗粒,放两玻片中压扁,镜下见放射状结构的菌团,可以确诊,经革兰氏染色,阳性为放线菌,阴性为放线杆菌。
防治:舍饲牛最好将干草、谷糠等浸软避免刺伤口腔粘膜,要有合理的饲养管理,及时发现皮肤粘膜的损伤并及早处理。
在放线菌病的软组织经一定治疗比较容易恢复,但一旦拖延病程,骨质发生改变时,预后不良。
治疗时病变结节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如有瘘管要彻底切除病理组织,在腔内填塞碘酊纱布24—48小时更换一次,伤口周围注射2%碘溶液,也可用烧烙法,内服碘化钾20—30克日头牛一次,连用2周—4周,如用药中出现粘膜、皮肤发疹、流泪、脱毛、食欲减少等碘中毒现象,应暂停用药5—6天或减少剂量。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考点 ◆放线菌属 ◆诺卡菌属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内容讲解】 一、放线菌 一群呈分枝状生长的革兰阳性杆菌。
一、放线菌属 ◆ G+无芽胞厌氧杆菌; ◆多为动物体表面,特别是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是人类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菌种。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 G+,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菌丝,但不形成空中菌丝。
有时断裂成短杆状或球状。
◆无芽胞、荚膜和鞭毛,无抗酸性。
◆ “硫黄颗粒”,是放线菌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体,呈放射状排列。
2.培养特性 ◆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
初次分离加5%CO2可促进生长。
◆生长缓慢,3~4d可见灰白色或瓷白色、表面粗糙而不规则的菌落。
多次移种形成光滑型菌落,白色、柔软、易于钩取。
◆液体培养基:3~6d后,下层或底部白色或灰白色生长。
3.生化反应 ◆分解多种糖类产酸; ◆触酶试验阴性(除黏性放线菌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
(二)致病性 ◆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属于正常菌群。
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引起面颈部、胸部、腹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感染,最常见为面颈部感染。
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性物质中含有硫黄颗粒,此即为放线菌病。
◆从呼吸道进入肺,或由外伤或昆虫叮咬引起皮肤放线菌病。
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主要采集脓液和痰液或活检组织。
◆检查标本中有无“硫黄颗粒”。
2.直接镜检 ◆ “硫黄颗粒”:典型的放射状排列的棒状或长丝状菌体,边缘有透明发亮的棒状菌鞘,即可确定诊断。
◆革兰染色、镜检:颗粒的中心部菌丝体染色为阳性,分枝状菌丝排列不规则,四周放射状的肥大菌鞘可呈阴性。
放线菌细胞的结构展开全文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放线菌细胞的结构与细菌相似,都具备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基本结构。
个别种类的放线菌也具有细菌鞭毛样的丝状体,但一般不形成荚膜、菌毛等特殊结构。
放线菌的孢子在某些方面与细菌的芽孢有相似之处,都属于内源性孢子,但细菌的芽孢仅是休眠体,不具有繁殖作用,而放线菌产生孢子则是一种繁殖方式。
细胞壁放线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革兰阳性细菌相似,其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既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借助β-1,4糖苷键连接成链状结构,再由胞壁酸上的短肽侧链进一步交联成为立体网格分子。
除极个别的例外,放线菌的革兰染色结果一般都为阳性。
在不同种类的放线菌中,短肽侧链上的氨基酸组成略有差异,这些差异常用于对防线菌的分类及鉴定。
可以根据细胞壁中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将放线菌的细胞壁分为六种类型:Ⅰ型——含有甘氨酸和L-2,6-二氨及庚二酸和内消旋二氨及庚二酸;Ⅱ型——含有甘氨酸和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Ⅲ型——只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Ⅳ型——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阿拉伯糖和半乳糖:Ⅴ型——含有蓝氨酸和鸟氨酸:Ⅵ型——含有赖氨酸和天门冬氨酸。
放线菌的细胞壁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糖类,如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及马杜拉糖等。
细胞膜放线菌的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包含细胞质及拟核的一层膜结构。
该膜与细菌的细胞膜在结构、化学组成及生物学功能上都极为相似。
细胞膜最重要的作用是选择性地进行营养物质的运输及代谢废物的排除,特别是对于营养菌丝,起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十分丰富,在放线菌从周围环境吸收营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线菌病健康宣教
放线菌病概述
放线菌病,又称结核分枝杆菌性病变、结核状病灶,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病。
该病通常侵犯肺部,也可侵犯其他部位,病变组织呈结核样肉芽肿性病变,病理上可见放线菌的排列。
放线菌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放线菌病的症状
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可表现为慢性持续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咯血等症状。
如果病变侵犯到全身其他部位,还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例如腹痛、皮肤病变等。
放线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放线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方面,则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坚持用药,定期复查。
放线菌病的预防
放线菌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避免与放线菌感染者长时间密切接触;
3. 饮食要均衡,保持良好的体质。
放线菌病的健康宣教
针对放线菌病,我们需要进行健康宣教,推广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
和防范意识。
以下是一些健康宣教内容: - 加强公众卫生意识,定期参加健康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 - 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保持阳光充足的环境; - 防止长时
间暴露在尘土多、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建筑工地、矿山作业场所等; - 若有疑似放
线菌病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病史,接受规范治疗。
通过健康宣教,我们可以帮助公众更深入了解放线菌病,提高对该病的防范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让我们一起关注健康,共同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