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39.79 MB
- 文档页数:82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与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
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
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视觉器官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外包绕被膜→环层小体高度分化的感觉细胞,连同他们的附属结构----感觉器官(二)分类:按刺激性质分: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定义: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阈值):能引起某中感觉所需的最小的适宜刺激强度。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换能器都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终转换成传入神经的AP,这种能量转换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局部电位:①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②可总和;③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移到神经冲动的特定序列的之中。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逐渐降低的现象。
类型与意义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重新接受新刺激。
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进行持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80~760nm的电磁波)。
(一)光学特征1.折光系统空气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2.简化眼将眼的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眼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像小于5μm(视角≥1’)就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三)眼的调节定义: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
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的会聚1.晶状体的调节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曲率↑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睫状肌持续高度紧张→痉挛→近视晶状体弹性↓→老花眼2.瞳孔调节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receptor)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3.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8.本体感觉(propr ioception)9.视敏度(visual acuity)10.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11.远点(far poin t of vision)12.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13.近视(myopia)14.盲点(blind spot)15.暗适应(dark adaptation)16.明适应(light a daptation)17.视野(visual field)18.听阈(hearing threshold)19.最大可听阈(maximal auditory thre shold)20.听域(audible area)21.气传导(air c onduction)22.骨传导(bone conduction)23.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二、填空题24.感受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电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呈,因此,不具有的性质。
25.快痛是一种“痛”,快痛由纤维传导;而慢痛是一种“_痛”,由_ 纤维传导26.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须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依次为,,和。
27.简化眼模型,是由一个前后径为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光率为,此球面的曲率半径为。
28.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和。
29.视近物时晶状体,视远物时晶状体。
30.光照愈强,瞳孔愈;光照愈弱,瞳孔愈,称为反射,其反射中枢在。
复习题(09)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一、A型选择题1.感受器的发生器电位和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具有以下哪一特征A.“全或无”现象B.沿膜向远处迅速传导C.可总和D.有较长的不应期2.下列关于感受器电位的叙述中,错误的为A.都为去极化型的电位变化B.为导致传入神经纤维爆发动作电位的一种过渡性电变化C.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D.可进行总和3.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对刺激强度的表达方式之一为A.改变传入冲动的幅度B.改变传入冲动的频率C.改变传入冲动的速度D.改变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4.参与兴奋传入的神经纤维数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为A.呈正变B.无关系C.呈反变D.呈双曲线5.刺激感受器时,刺激虽仍持续但传入冲动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A.疲劳现象B.抑制现象C.传导阻滞D.适应现象6.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快适应感受器的为A.肌梭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触觉感受器7.眼折光系统的功能是A.调节入眼的光量B.感光换能C.使物像清晰成像于视网膜上D.产生色觉8.下列哪项是关于正常成年人眼折光系统光学特性的正确描述A.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也必须调节B.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不需调节C.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也不需调节D.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必须调节9.在生理范围内,人眼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经常改变的结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10.下列哪种情况下,眼的近点远移A.眼的折光能力增大B.晶状体的凸度增大C.晶状体的弹性下降D.睫状肌中的环形肌收缩11.当悬韧带松弛时,可导致A.瞳孔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率半径变小D.晶状体曲率半径变大12.在5m处的E字中相距1.5mm的缺口在正视眼的视网膜像中的距离约为A.0.5μmB.5μmC.50μmD.500μm13.当睫状肌中的环形肌成分收缩时,可导致A.瞳孔缩小B.晶状体变得较为扁平C.眼的折光能力变小D.晶状体向前向后凸出14.人眼充分调节后,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A.第一焦点B.第二焦点C.节点D.近点15.眼的近点主要取决于A.瞳孔的直径B.角膜的弹性C.晶状体的弹性D.玻璃体的折光度16.平行光线经过眼折光系统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的眼为A.近视B.正视C.远视D.老视17.下列关于远视眼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也必须调节B.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不需调节C.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也不需调节D.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必须调节18.下列哪种情况时瞳孔缩小A.视远物时B.暗处C.交感神经兴奋D.有机磷中毒19.人眼视网膜上仅有视锥细胞的区域是A.黄斑中心的中央凹B.视神经乳头C.视网膜的周边部D.鼻侧视网膜20.下列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外段呈短圆锥状B.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部C.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D.不能产生动作电位21.人眼视网膜中央凹处分辨能力最高的原因主要为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单线联系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聚合联系C.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单线联系D.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聚合联系22.下列关于视紫红质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对光敏感B.合成、分解为不可逆反应C.为视杆细胞外段视盘膜上的受体蛋白D.在暗处合成增快23.下列哪一种情况可引起夜盲症A.缺维生素AB.缺维生素BC.缺维生素CD.缺维生素K24.受光刺激后,感光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是A.去极化B.反极化C.爆发动作电位D.超极化25.光刺激引起感光细胞形成感受器电位的主要机制是导致外段膜上的A.Na+通道开放B.Na+通道关闭C.K+通道开放D.K+通道关闭26.视网膜细胞中能产生动作电位的为A.视杆细胞B.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27.暗适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发生视觉阈值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B.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C.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D.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28.从暗处初到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而不能看清物体的主要原因为A.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B.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C.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D.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29.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A.20-2000HzB.1000-2000HzC.20-20000HzD.1000-20000Hz30.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通路是A.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B.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耳蜗C.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耳蜗D.颅骨→耳蜗31.通过鼓膜-听骨链通路传导声音可使声音振动A.压力不变而压强增大B.压力增大而压强不变C.压力不变而压强减小D.压力减小而压强不变32.耳蜗底部受损时A.高频听力受损B.中频听力受损C.低频听力受损D.所有频率的听力都受损33.低频声波引起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位于A.靠近卵圆窗的基底膜B.耳蜗底部的基底膜C.中段基底膜D.耳蜗顶部的基底膜34.下列关于耳蜗基底膜振动的描述中,错误的为A.以行波的方式进行B.由蜗顶处的基底膜向蜗底传播C.不同频率声音行波传播的远近不同D.不同频率声音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35.下列关于耳蜗微音器电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一种交流性质的电变化B.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频率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C.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D.对缺氧和深麻醉敏感36.听毛细胞顶端膜两侧的电位差值为A.40mVB.80mVC.120mVD.160mV37.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A.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B.身体垂直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C.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匀速运动D.身体垂直方向的直线匀速运动38.球囊的适宜刺激是A.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减速运动B.头以重力作用方向为参考点的相对位置变化C.以身体长轴为轴心的旋转变速运动D.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加速运动39.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A.旋转匀速运动B.旋转变速运动C.直线匀速运动D.直线变速运动40.当人体头部前倾30o、围绕身体垂直轴向左旋转开始时,出现的水平方向的眼震颤的表现为A.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右B.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左C.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D.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右二、B型选择题A.机械感受器B.伤害性感受器C.光感受细胞D.化学感受器E.温度感受器1.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属于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属于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属于4.肌肉内的肌梭属于A.角膜B.晶状体C.瞳孔D.玻璃体E.房水5.视近物时变凸的眼球内结构是6.在人眼折光能力的调节中,发生变化的主要结构是7.在视近物时,直径变小的眼球结构是8.弱光小散大而强光下缩小的是A.正视眼B.老视(老花眼)C.近视眼D.远视眼E.散光眼9.晶状体弹性减小导致调节能力下降,近点远移的眼为10.视近物和视远物都必须调节才能看清的非正视眼为11.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的非正视眼是12.需带凹透镜矫正的非正视眼是13.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的非正视眼为A.极化状态B.去极化(状态)C.超极化(的慢电位)D.去极化或超极化E.动作电位14.无光照时,视杆细胞的膜电位处于一定的15.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为一种16.视网膜的各种细胞中,只有神经节细胞能产生17.当毛细胞顶端膜上静纤毛受外力向动纤毛侧偏转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为18.当毛细胞顶端膜上静纤毛受外力向背离动纤毛的一侧弯曲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为三、X型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包括A.具有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C.编码作用D.适应现象E.相对不疲劳性2.感受器对刺激强度表达的编码方式包括A.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幅度B.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频率C.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波形D.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速度E.改变传导冲动的神经纤维的数量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包括A.晶状体凸度增大B.瞳孔缩小C.眼裂增大D.眼内压增高E.双眼视轴向鼻中线会聚4.眼的折光异常包括A.近视B.远视C.老视D.散光E.色盲5.下列哪些是关于老视的正确描述A.晶状体弹性下降B.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下降C.近点远移,因此视近物需佩戴眼睛矫正D.视远物需眼调节,因此视远物需佩戴眼镜矫正E.随老年人年龄增长而发展6.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B.对光的敏感度高C.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差D.可产生色觉E.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7.下列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B.对光的敏感度较低C.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高D.可产生色觉E.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8.中耳增压效应的机制包括A.鼓室内空气的共振B.鼓膜与卵圆窗受力面积之比C.咽鼓管的作用D.听骨链中杠杆长臂与短臂之比E.耳内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9.下列关于耳蜗基底膜振动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正常时卵圆窗膜的振动最终导致基底膜振动B.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传播C.基底膜振动是由蜗底向蜗顶传播D.声音频率不同时,引起的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部位不同E.基底膜的振动导致盖膜与基底膜之间出现横向的交错移动10.下列关于耳蜗微音器电位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是一种交流性质的电变化B.潜伏期短C.无不应期D.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E.频率、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四、是非判断题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周围环境改变的结构。